于永軍
擁有皇帝實權,卻不登皇帝大位,曹操可謂千古奇葩。建安二十五年,曹操臨死前幾個月,孫權因奪荊州、殺關羽,與蜀交惡,不得不向曹操示好。孫權遣使上書曹操稱臣,建議他“早正大位”,曹操“觀畢大笑”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斷然拒絕了孫權的建議。最終,曹操一生未稱帝。
曹操為何不稱帝?是內(nèi)心不想嗎?當然不是。建安十年,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tǒng)治根基,霸業(yè)已臻建成。不久,已五十有三的曹操寫下了一首《龜雖壽》言志,其中這樣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彪m然擁有最高權力卻又沒有坐上龍墩的曹操,這個“千里志”和“壯心”會是什么,明眼人一想就明白。難道是曹操怕背亂臣賊子的罵名而不敢上位嗎?顯然也不是。想一想他當年殺呂伯奢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狂妄,再想一想他借衣帶詔殺董承、王子服等全家老少七百余口的殘忍以及命人勒死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妃之決絕,說明他并不在乎被世人唾罵。
那么,接下來原因只有一個:“非不為也,實不能也。”亦即是當時的客觀條件制約了曹操的稱帝欲望。首先,就天下形勢分析,當時雖然曹操已取得了對漢室的絕對控制權、雄霸一方,但其勢力仍然局限于北方,東南的孫權、西南的劉備亦非等閑之輩,他如果廢帝自立,多年苦心經(jīng)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對優(yōu)勢將蕩然無存,進而陷入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給對手以率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的口實,引發(fā)空前慘烈的激戰(zhàn),董卓就是前車之轍。其次,由內(nèi)部情勢分析,曹魏政權中認識并不統(tǒng)一,首席謀士、對其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連他稱王都持反對態(tài)度,更遑論稱帝。建安二十三年,太醫(y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發(fā)動叛亂,魏諷聯(lián)合長樂衛(wèi)尉陳祎襲擊魏都鄴城等,證明心存漢室者仍然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再次,由自身能勢分析,曹操為人講求實際,實權與虛名孰重孰輕他心里明鏡似的,從亂世中一路走來,他靠的絕不只是雄心壯志,更多的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作派。稱帝不過是多得了個名號,而天子詔令由他口授,朝廷政策由他制定,官員任命由他授意,這一切足以證明他名為丞相實乃皇帝。弄個皇帝名號,不僅不能錦上添花,反而可能因此而遭落井下石之罪,要它何用?于是,曹操便有了“茍?zhí)烀诠?,孤為周文王矣”的自白,半真半假地當起了不奪帝位而擁帝權、既撈名聲又得實惠的“周文王”,后來人更是稱其為奸雄。此乃曹操的精明之處,也是最厲害之處。
通常,人心中都有癢處,一旦被別有用心者瞅準,中招者往往十有八九,尤其是手握重權在位子上待久了,由于權力滿足欲望的便利,加上周圍人心理上的撫摸,往往會失去自我感覺,生發(fā)出種種“行恣睢之心”,這是一點不奇怪的事。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等人的“長生”美夢,劉宏、劉驁、高洋、楊廣等人的“荒淫”鬧劇,都屬于此類。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一些落馬官員,他們賣官鬻爵、貪贓枉法、貪婪無度,盡管都有著各自的腐敗軌跡,但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心中癢處被人撓中,忘乎所以、樂此不疲,于是就有了官員“59歲”現(xiàn)象,就有了“退休腐不休”的“余震”。相比之下,被孫權撓中了“皇帝癢”,曹操卻一笑拒之,而且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后一刻,確實是不容易的。
乾坤已非昨日。現(xiàn)代領導當然不能學半真半假的奸雄,更不可為非作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紀國法懸在面前,容不得任何人胡來!
圖:王恒?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