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松林 李 臻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飽讀詩書、游歷四方、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帶領弟子周游列國,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游學治學、弘文布道的傳統。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矣?!苯逃姨招兄壬岢吧罴唇逃?“社會即學校”,主張學生“在做中學”,要“讓大自然和社會都成為課堂,使學校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血脈相通”[1]。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fā)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被正式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研學旅行進入深入推進和規(guī)范發(fā)展階段。同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旅游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和修訂,為公共圖書館創(chuàng)新業(yè)務發(fā)展方向、開展研學旅行服務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和制度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尤其是公共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在實踐中早已存在,特別是作為一種法律要求或是剛性的制度安排,十八大以來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十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2016年修訂的《旅游法》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制定并組織實施有利于旅游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產業(yè)政策,推進旅游休閑體系建設”“促進旅游與工業(yè)、農業(yè)、商業(yè)、文化、衛(wèi)生、體育、科教等領域的融合”。2018年施行的《公共圖書館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當“開展面向少年兒童的閱讀指導和社會教育活動,并為學校開展有關課外活動提供支持”。隨著教育、文化、旅游迎來融合創(chuàng)新、共享發(fā)展、協同育人的新契機,公共圖書館等開展研學旅行服務正當其時。
公共圖書館作為地方文化保存、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場所和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文獻資源豐富、休閑空間寬敞、設施設備齊全、活動豐富多樣、服務水準一流,能夠滿足人們關于研學旅行的學習、教育、體驗等元素的想象與對安全、秩序、舒適等需求的關切,圖書館和旅游的融合潛力巨大、前景光明。恰如王世偉所言,當下公共圖書館文旅深度融合正面臨重要的發(fā)展窗口期,中國當代公共圖書館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與中國當代旅游業(yè)的井噴式發(fā)展增長、中國公共圖書館正在積極推進的“全域服務”與旅游行業(yè)正在努力踐行的“全域旅游”形成了歷史性交匯[2]。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研究分析,對標研學旅行的原則要求,發(fā)揮自身價值,強化資源整合,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積極應對研學旅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關于圖書館與旅游的融合,國內現有研究大多從圖書館的功能角度切入,基于此提出了圖書館開展旅游服務的方向。唐峰陵、黃付艷認為,圖書館開展旅游服務要突出傳承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功能[3]。譚楚子強調公共圖書館為大眾提供心靈與文化滋養(yǎng)空間和環(huán)境的功能,是城市公民文化休閑公共空間的主要角色[4]。段圣奎、張麗認為圖書館可以給游客提供“知識學習、消遣娛樂、逃逸放松、審美獵奇”等四種體驗[5]。張洋等認為,公共圖書館應該走特色化發(fā)展道路,提供同環(huán)境自然融洽的休閑閱讀和文化體驗[6]。陳麗紅結合浙江省云和縣的相關實踐,提出民宿圖書館具有“搭建游客交流平臺、傳承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休閑場所”等功能[7]。此外,部分研究還就圖書館如何提供旅游服務提出了對策建議。在圖書館旅游信息咨詢服務方面,吉佳對圖書館利用文獻資源提供旅游信息服務的途徑進行了分析[8];張悅認為作為信息集散地的圖書館在旅游信息服務中占有優(yōu)勢地位[9];王瑞亮、陳高潮等提出公共圖書館應該加強旅游信息服務有關工作[10]。在圖書館旅游資源建設與服務方面,梁宇提出要開發(fā)利用好圖書館旅游資源[11];黃雁湘認為地方公共圖書館應該“發(fā)揮旅游信息中心作用、加強大眾媒介宣傳、開發(fā)本土旅游信息資源、提高導游水平、加強本土文化教育”[12]。在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方面,張維梅對國內圖書館旅游需求進行了調研,從圖書館旅游的項目開發(fā)、產品銷售、目標市場、資源推介等四個方面提出建議[13];孫紅強從館藏、讀者、地緣三個方面闡釋了圖書館進行文創(chuàng)旅游項目開發(fā)的優(yōu)勢[14];王興華等提出公共圖書館建立APP 旅游信息服務平臺以及開發(fā)網站,能為讀者提供所需的各種旅游信息,拓寬圖書館服務渠道[15]。
文旅融合發(fā)展背景下,研學旅行是公共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重要舉措,王世偉指出公共圖書館需要主動適應旅游新需求,將公共圖書館文旅深度融合不斷向前推進,以滿足廣大公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向往、新期盼和新需要;圖書館的文旅融合不僅體現在圖書館與博物館的融合,也體現在圖書館的文化地標、景點觀光、旅游購物、文化休閑等功能之中[2]。曾敬認為,研學旅行服務是圖書館提升吸引力的手段之一,是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的一大方向,也是圖書館開展科普活動的重要形式[16]。但正如于書娟等所指出的,我國目前的研學旅游仍存在“重游輕學,目標、主題模糊;規(guī)劃隨意,教師缺位;一味包辦,主體缺失;評價片面,模式單一”等問題[17],且“圖書館畢竟不是旅游景點,其相關配套也乏力于承載景區(qū)景點的功能”[18]。公共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迎來了很好的機遇,但所面臨的問題仍很多,有待于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逐步予以解決。
總的來看,目前關于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的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旅游體驗的相關研究成果在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的實踐應用中尚不多見,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的范圍和邊界尚不清晰,相關研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存在不少空白待填補。
旅游是開發(fā)、利用、使用、欣賞自然景觀和人類文明的一種活動,天然就帶有學習知識、體驗文化等研學基因。而圖書館是傳承人類文明、開展社會教育的專門機構,在人們的身心休閑、知識學習與文化體驗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公共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是在文旅融合時代拓展與深化其社會職能的創(chuàng)新之舉,前景可期,大有可為。
旅游體驗是旅游個體通過與外部取得聯系,從而改變游客心理水平并調整其心理結構的過程,是游客的內在心理活動與游客所呈現的表面形態(tài)和深刻含義之間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結果,是借助于觀賞、交往、模仿和消費等活動形式實現的一個時序過程[19]。旅游體驗首先是源自旅游者心理和身體的行動,是其在行動(經歷)過程中獲得的對旅游景觀(自然的和人文的)的直接感受與心理感悟的綜合過程,隨著旅行者圍繞旅游所產生的動機觸發(fā)、行前準備、參觀游覽、互動參與、分享回味等活動產生。旅游體驗受到旅游者本身的知識儲備、文化背景和經濟基礎、社會閱歷的局限,受旅游目的的約束,也與旅游的具體時空、旅行者個人的情緒、氣質、心理等息息相關,具有原生性、動態(tài)性、過程性等特征。
伽達默爾認為,應該從與“經歷”這個詞的詞義比較中去認識體驗的原初意義,“‘經歷’一詞具有一種用以把握某種實在東西的‘直接性的特征’——這是與那種人們認為也知道、但缺乏由自身體驗而來的證實的東西相反……所經歷的東西始終是自我經歷的東西”[20]。自我經歷對于人們形成關于事物本身的直觀認識與抽象思考都具有重大作用,良好的旅行環(huán)境與學習體驗是教育升華和知識生成的重要前提。表面上看,旅游體驗是旅游者的主觀感受,是旅游者自己的事情,但實際上,旅游體驗受其所接受的教育、所處的文化、社會以及目的地相關因素的影響,是“觀看方式”和目的地相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1]。公共圖書館的價值導向、文化氛圍、建筑風格、資源稟賦、教育傳統、服務特色、社會美譽度等,將為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提供豐富的想象元素與現實條件,創(chuàng)設新奇、生動、原汁原味的體驗空間有助于中小學生體會旅行和學習的雙重樂趣。
研學旅行將知識學習與行動體驗融于一體,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旅行體驗。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公共圖書館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感受和體驗異質環(huán)境帶給自身的刺激、快樂、新奇、艱辛、收獲等,可以讓學生開拓眼界、增長知識、練就技能、豐富情感。離開課堂教學固有模式和時空條件的約束,學生置身于自由、寬容的公共圖書館內,視覺映射作用于學生關于旅游和公共圖書館、活動、團隊以及公共文化符號、圖書載體等的潛在認知,給學生帶去更加直觀的心靈體會與知識體驗。各種蘊藏在學生頭腦中的顯性知識同緘默知識糅雜在一起,激蕩、碰撞和組合,推動知識學習和理解向更加寬廣和高深的領域進發(fā)。此外,公共圖書館自由、包容的環(huán)境氛圍和靈活、生動的活動組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舒展個性、表達自我,讓情感得到積蓄或釋放,形成關于情緒、精神、價值與道德的體悟與共鳴;讓知識得到檢驗、質疑和創(chuàng)新,舊知識體系和感覺體系得以重構與升華。通過圖書館內館員的幫助和團隊的合作,學生能迅速建構起關于知識、經驗的新意義和新價值,學會承擔個人在團體中的責任。
旅游是人們的一種短期異地休閑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活動[22]。區(qū)別于一般的旅游,研學旅行注重旅行目的地(景觀)能帶給學生的學習方法、研究探索、文化感悟、道德熏陶、人格養(yǎng)成等素質教育價值,其組織方式、目標導向、制度約束、管理要求都有別于傳統的以休閑、觀光、審美等為目的的旅游。研學旅行一般有以下特點:主題明確,學科融合;親身體驗,實踐育人;群體活動,合作共贏;養(yǎng)成教育,立德樹人;機制健全,制度保障[23]。研學旅行突出強調需在特定的制度約束與安全保障機制下,由學校(老師)組織學生圍繞特定的旅行主題和學習(課程)任務,以群體性社會實踐的方式;通過對目標景觀(自然或人文)的參訪、觀摩、體悟、踐行等,獲得課本之外的知識和文化體驗,強調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自發(fā)自為的學習感悟及其對學生養(yǎng)成的育人作用。一般而言,文化資源基礎、文化傳統氛圍、文化體驗環(huán)境、文化學習條件、文化活動場所等指標是研學旅行目的地選擇的重要參考。
作為維護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一種制度安排,公共圖書館積累了大量的地方文化資源和特色文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活動機制與服務品牌,一般被視為所在城市的知識中心、學習中心和文化中心,成為人們生活起居的“第三空間”[24]。公共圖書館長期以來堅持“以讀者為中心”的導向,通過不斷為讀者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保障讀者學習、交流、參觀時的安全,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與認知。研學旅行的首要目的是依托旅行讓學生進行體驗性的研究性學習,因而旅游目的地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了解能為潛在旅游者帶來積極旅游體驗的感知特征,以更好地使旅游者預期與實際體驗進行匹配[25]。在長期的實踐中,公共圖書館寬敞明亮的閱讀環(huán)境、琳瑯滿目的書架和瀚如煙海的文獻以及平等開放的服務機制、安全舒適的學習條件,滿足了人們對研學旅行目的地幾乎所有的預期,并能在旅行中驗證和強化這一預期的實際體驗,是良好的研學旅行目的地選項。比如,公共圖書館擁有良好的空間和設備設施條件,逐漸發(fā)展成特色文獻資源的存儲中心和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基地,能為讀者(游客)提供舒適、安全的活動環(huán)境和各類學習文化知識、探究科學奧秘的館藏資源,部分圖書館還開辟有前沿科技(產品)體驗空間等,同時還為讀者提供信息素養(yǎng)教育培訓機會以及豐富多樣的學術和科普講座資源,非常符合中小學研學旅行對目的地的學習、文化、研究、體驗、安全等各項要求。特別是,公共圖書館作為最具有包容性的公共服務機構之一,其平等、開放、公益、包容的核心價值和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工作理念,為中小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道德養(yǎng)成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提供了天然的載體和平臺。因此,公共圖書館完全具備成為研學旅行目的地的物質基礎與文化資源,能夠為異地學生提供拓展視野、豐富知識、養(yǎng)成道德、完善人格的完美場域和豐富體驗。
《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從開展研學旅行的終極目標、實施方式、保障條件等方面提出研學旅行應當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即“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和公益性”[26]。教育性方面,公共圖書館是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人民的大學”,藏有大量的紙質圖書和電子資源,文獻種類齊全、載體多樣、形式豐富,圖書、期刊、報紙、音像資料等閱讀資源完善,環(huán)境優(yōu)雅,衛(wèi)生、飲水等基本服務完備,能夠為學生學習文化、增長知識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支持;公共圖書館館員長期從事圖書館職業(yè),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水準和職業(yè)技能,能夠為學生(群體)提供快捷、精準、專業(yè)、系統的知識服務,指導學生掌握信息檢索技能、提高信息素養(yǎng),增強其信息社會生存發(fā)展的能力;公共圖書館的設施優(yōu)良,科技感、趣味性強,科普類資源豐富,適合開展中小學生科普知識講座、體驗等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良好成長體驗。
實踐性方面,公共圖書館常年開展的圖書借閱、文獻傳遞、參考咨詢、閱讀輔導、傳統文化體驗、知識展覽、技能培訓、報告講座、文獻匯編等各類讀者服務活動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互動性,組織中小學生參與公共圖書館的常規(guī)活動或專門活動,符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學生可以通過親身實踐獲得關于學習、教育的新體驗和關于協作、互助的新認識,了解社會、拓展視野,在知行合一中成長。
安全性方面,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服務機構,安全保障隊伍健全,管理機制完備,保障設施齊全。其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消防、處突、防毒、衛(wèi)生、防疫等經驗,與消防、警務等部門協作順暢,能夠為中小學生提供安心、穩(wěn)靠的研學旅行服務。
公益性方面,公共圖書館是保障社會公平的重要機制,各項設施、場地和服務以免費開放為基本原則。讀者可免費使用公共圖書館的基礎設施與文獻資源,或者僅需支付低廉的成本費用,有利于節(jié)約研學旅行成本;公共圖書館長期致力于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基本文化服務,服務城市低幼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等群體的資源和經驗都非常豐富,有利于做好貧困家庭學生的研學旅行服務。
公共圖書館應主動加強對研學旅行的研究分析,對標研學旅行的原則要求,發(fā)揮自身價值,強化資源整合,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積極應對研學旅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包括信息資源、文化資源和空間資源三大類,為使自身更加符合研學旅行的要求,公共圖書館應該加強資源建設工作,并有針對性地對館藏資源進行優(yōu)化匹配。首先,加強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力度。針對研學旅行的知識學習與道德養(yǎng)成目標,以及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年齡特征,公共圖書館應收藏一些更加適合中小學生學習、探究的文獻信息資源,提供電子書、移動閱讀終端等多種服務方式;同時,做好對館藏資源的分類整理和挖掘分析,打造青少年研學旅行專題資源,突出學科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安排學科館員提供輔導和咨詢服務。其次,抓好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傳承。地方文化是當地居民精神傳統與風物特色的集中體現,也是研學旅行開展文化體驗與學習活動的主要對象。公共圖書館要做好地方文化資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應盡量收集當地文化的一切資料,包括歷代文獻記載、民間口頭流布(民間故事、傳說、歌謠,戲曲,譜牒等)、民間文化遺留(文物、古跡、碑志、古建筑、傳統工藝等的實物、模型或影像資料)、民俗、宗教、方言等在內,并按照主題需要進行科學組合與脈絡梳理,建設主題館藏,做好解說介紹;同時,要在展覽、講座、培訓之外開發(fā)一些具有當地特色、能提供互動體驗、可玩性高的交互式活動,供中小學生參與和動手實踐,強化異質文化給學生帶去的沖擊和新鮮感,增強體驗效果。最后,要適當調整和布置館內空間??臻g是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服務的寶貴資源,方便快捷的交通位置、濃郁醇厚的文化氛圍、寬敞明亮的活動環(huán)境、舒適優(yōu)雅的休憩條件、完善可靠的安全保障是吸引師生前往公共圖書館開展研學旅行的重要因素。為配合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公共圖書館應盡量為參與旅行的師生提供相對獨立的活動區(qū)域,其裝潢修飾、工具設備、人員配備、文獻信息資源搭配、輔助設施等要體現研學旅行的特點,為學生學習、體驗、休息提供保障和支持。
中小學生離開校園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進行研學旅行,一方面充滿新鮮和好奇,亟待對所面臨的景觀及其周圍的地域開展探索;另一方面對新的環(huán)境也會不適應。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需要學生對目的地及其關聯的信息有所儲備,并在旅行的過程中不斷吸收、鞏固、拓展和更新。將學生的既有知識體系、心理預期和旅行過程中實際面對的新情況、新情境相融合,可以形成關于旅行和知識的全新體驗,推動知識、經驗的螺旋式增長。圍繞信息生產、整理、傳播、分析、研究等開展服務是公共圖書館的“專長”,公共圖書館應結合中小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信息服務工作。為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并緩解學生的不適應,公共圖書館首先要積極主動做好當地綜合信息的披露、整合和傳播工作,為學生提供簡易、清晰、實用的信息服務,并輔之以相應的文獻、地圖、導覽、資料庫等工具或材料。在館員和帶隊老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迅速調整心態(tài)和情緒,熱情飽滿地參與到圖書館組織的研學活動中來。其次,公共圖書館還要做好當地旅游信息的收集匯總工作,將圖書館打造成當地旅游信息的集散地,并根據學生需求提供相應的景點基本信息、文化背景、風物特產、注意事項、公共資源等服務,增強學生了解當地文化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強化圖書館服務的粘性與學生對當地文化的體驗欲望。
公共圖書館具有文化象征意義,建筑外觀精美,文化底蘊深厚,是一處優(yōu)質的旅游景觀;同時,我國公共圖書館大多位于城市中心位置,交通方便,且周圍的教育、科學、文化機構密布,綠地、公園等公共設施發(fā)達,餐飲、休閑服務便捷。因此,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及其周邊的資源,構建綜合性的研學旅行目的地和服務活動體系,將圖書館提供的研學服務與周邊設施加以銜接,可以豐富研學服務的體驗內容和活動形式,增強公共圖書館作為目的地對研學旅行組織者和學生的吸引力,提升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活動的粘性。公共圖書館的研學旅行服務,要注意加強與周邊單位的合作。比如,可以與周邊的公園合作,共同開展關于植物識別的活動,引導學生將從圖書館學習到的書本知識與公園開展的探索觀測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從認知到實踐的一手體驗;有條件的公共圖書館除提供信息檢索與知識服務外,還可以探索為學生提供研學旅行和戶外體驗所需工具(如帳篷、探照燈、墊子等)的租賃服務,幫助學生利用公園等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此外,公共圖書館還要加強科普類、調查類、傳統文化類主題講座、展覽工作,或為科學研究提供中介平臺,引導中小學生參與科研調查,體驗科研樂趣,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認同感和學習知識的饑餓感;還可以探索在戶外景區(qū)、民宿集中區(qū)、主題公園等地設置移動或固定的館外服務點,或打造主題圖書館,提升景區(qū)的文化品味,延伸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觸角,服務研學旅行學生。公共圖書館通過研學旅行服務活動,在專業(yè)教育及科普機構與學生之間搭建起了知識體驗與科學探究的中介平臺,有較好的開發(fā)前景。
旅行體驗是旅行者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研學旅游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通過組織學生離開校園去獲取新的知識,給學生帶來心理和身體上的多重體驗和認知收獲。中小學生能否在公共圖書館開展的研學旅行活動中實現其旅行和教育的雙重目的,一方面取決于公共圖書館根據其對研學旅行的理解所設計開發(fā)的各種服務項目,以及其提供的軟硬件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中小學生參與公共圖書館相關活動時的特定時空條件,以及其個人的情緒與心理狀況。中小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情感體驗能力與其年齡、個性等緊密相關,公共圖書館的研學旅行服務為中小學生提供符合其認知水平的旅游真實體驗非常重要。因此,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要突出為中小學生提供真實有效體驗的目標,產品設計、服務措施、空間打造、活動思路等都要以有利于學生激發(fā)靈感、增長知識、豐富情感、塑造精神為目標,引導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悟關于知識、道德、人格的教育要求,激發(fā)正向情緒,為學生成長提供輕松愉悅的體驗。具體而言,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提供的研學旅行服務產品要盡量保持物理真實性,比如用于展覽的古籍、字畫等要盡量保持原生態(tài)并輔之以精心保護,營造古樸、溫雅、莊重的活動氛圍,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使其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雄渾力量;另一方面,從事研學旅行服務的館員在服務學生的過程中,要結合中小學生的認知與情緒特點,盡量營造輕松愉悅的體驗氛圍,選擇恰當時機切入并引導中小學生的情緒,讓其在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中得到關于對象和自我認知的真實體驗,提高教育效果,努力讓中小學生能夠持續(xù)地享受該旅游目的地的獨特旅游體驗[27]。
安全是評判研學旅行活動成功與否的首要標準,也是學校、家庭和學生對研學旅行基地的關注焦點之一。公共圖書館應加強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強化日常安全管理,為研學旅行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公共圖書館要針對研學旅行特點,按照旅游部門關于開展研學旅行的企業(yè)或機構的準入條件和服務標準,對館內有關設施設備加以改造,滿足相關法律法規(guī)要求;要修訂完善內部安全管理制度與服務規(guī)范,健全房屋、水電、通訊、消防等基礎配套設施,建立24小時、全方位監(jiān)控系統,強化安全意識;要加強與周邊餐飲、醫(yī)療、防疫、公安等機構的合作,保障環(huán)境整潔衛(wèi)生,建立安全處置聯防聯動機制,提高安全保障與承載能力;要建立安全應急處置預案,提供現場安全教育和逃生指南教育,提升應急處置水平。
在文旅融合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空間、人力等方面的資源,發(fā)揮在信息服務、知識傳遞、活動組織、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業(yè)務優(yōu)勢,主動對接研學旅行服務需求,不僅有利于拓展公共圖書館的功能,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也有利于宣傳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提高社會公眾和政府部門對公共圖書館的關注和投入,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但同時也要看到,公共圖書館作為一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始終應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為根本任務,在圍繞研學旅行服務而進行的人員配備、資源開發(fā)、設備投入、項目設計、空間再造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和流程中,應始終注意平衡和把握圖書館和旅游的融合程度。公共圖書館要努力避免研學旅行相關服務對基礎業(yè)務工作產生的負面沖擊、方向偏離,也要認真研究和妥善處理研學旅行群體與公共圖書館其他用戶群體在館內資源占用上存在的矛盾和潛藏的隱患。因此,公共圖書館在積極主動提供研學旅行服務的過程中,要加強資源整合與宣傳推廣,抓好館員隊伍和服務規(guī)范建設,強化活動設計與安全保障,破除研學旅行項目設計中存在的“同質化、低幼化、體驗差”[28]等問題,為中小學生提供情景式的知識學習體驗,努力將自身打造成家長放心、社會滿意、學校認可的研學旅行目的地,實現業(yè)務工作和社會口碑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