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晶
1998年,在第51屆戛納電影節(jié)頒獎儀式上,《美麗人生》獲得了評審團大獎,這部電影的導演兼主演羅伯托·貝尼尼欣喜若狂,他給評委會主席跪下來的畫面被永遠地載入了戛納史冊。無獨有偶,在1999年第了l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美麗人生》同時斬獲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外語片以及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音樂三項大獎,貝尼尼上臺頒獎時站在椅子上的畫面,也成為了后來人們津津樂道的奧斯卡“名場面”。毋庸置疑,那兩年,電影的輝煌是屬于《美麗人生》的,是屬于“意大利卓別林”羅伯托-貝尼尼的。
《美麗人生》的故事發(fā)生在1939年,講述的是二戰(zhàn)時期猶太人慘遭大屠殺的歷史事件,但貝尼尼卻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xiàn)悲劇,為那個黑暗時代注入了明快、歡樂的靈魂,讓觀眾在捧腹大笑中淚流滿面。電影的主題雖然關乎戰(zhàn)爭但又超越了戰(zhàn)爭,因為它所講述的并不是納粹和法西斯,而是人類的美麗心靈。如今20多年過去,經過歲月的洗禮,它已成為無數(shù)影迷心中的經典,散發(fā)出超越時空的魅力。2010年1月3日,其4K修復版在中國內地上映,讓人們重新墜入了那場悲喜交加的夢里,仿佛是對過去那些遙遠日子的深切問候與懷念。
喜劇是抵達悲劇的巔峰
簡單來說,電影《美麗人生》講述的是在二戰(zhàn)期間,意大利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父親基多因為不忍年僅五歲的兒子祖舒華看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血腥,不愿扼殺孩子天真無邪的本性,便欺騙孩子說這是為他的生日而舉辦的一場游戲。游戲規(guī)則是不能哭、不能鬧、不能想媽媽……必須接受集中營中的種種規(guī)矩,率先得到1000個積分,就可以得到—輛真坦克的故事。
在電影史上,講述二戰(zhàn)的電影比比皆是,如《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等,《美麗人生》在這一系列的戰(zhàn)爭片中無疑是最獨特的那一個,因為它并沒有對殘酷戰(zhàn)爭進行寫實,反而對戰(zhàn)爭的描述“過分溫柔”。當然這與貝尼尼本身的訴求不無關系,他說: “我要用一種喜劇的方式描述一個有血有淚的故事,因為我并不想讓我的觀眾在我的影片中尋找現(xiàn)實主義?!庇纱丝梢?,現(xiàn)實主義并不是貝尼尼的訴求,所以,《美麗人生》用游戲、謊言和幽默便詮釋了那場殘酷的戰(zhàn)爭。
如果只看影片的前半部分,我們可能不會把這部影片和集中營、大屠殺畫上等號,哪怕影片開始就交代了故事發(fā)生在1939年那樣一個不安分的時代背景里。電影的前半部分是甜蜜的,浪漫、機智、滑稽的愛情故事讓人們捧腹大笑。影片一開始,男主人公基多就是一副樂觀向上的模樣,他是話癆,幽默有趣,在和朋友開車去大城市找工作的路上,剎車突然失靈,他偶遇了“從天而降”的女教師朵拉?!霸绨玻∥业墓?!”基多對朵拉一見鐘情,這句問候在后來的每一個日子里都見證了他們的愛情。為了見朵拉,基多冒充督學去學校參觀,當被要求向學生闡述種族主義的優(yōu)越性時,臨時用自己編造的漏洞百出的演講將全體師生給唬住;盡管不會開車,也并不妨礙他假裝朵拉的未婚夫,在大雨中帶走了朵拉。他是一個天生討喜的樂觀者,他誠懇、聰慧、善良,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他熱情洋溢,成功贏得了朵拉的芳心。在意大利街頭,兩人定情接吻的動人一幕,就仿佛是“美麗人生”的序曲。
然而,當基多迎娶“公主”并有了兒子過了六年幸福生活的時候,整個影片的畫風突然轉變,幸福的一家三口被納粹送進了集中營,通往集中營的火車在暮色里駛向絕望,前半部分所營造的那些美好開始一點點在觀眾面前毀滅。集中營的生活慘無人道,子彈和鞭子不知道哪一個先落在頭上,能活下來的只有如螻蟻的勞動力,老人、孩子通通要被送進毒氣室,基多年僅5歲的孩子祖舒華也不例外。可基多卻告訴孩子這是一場能贏得終極大獎的游戲,他不厭其煩地編織著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他用獎品、游戲規(guī)則來解釋勞動的必要性、納粹士兵的兇殘、條件的困乏以及躲避的重要性。偉大的父愛便是明明自己也不知要去向何方,卻謊稱是一場生日旅行,是當周圍充滿沉默疲憊與絕望時,他不能沉默,故意扯著嗓子將謊言編得天花亂墜,表現(xiàn)出這一切盡在掌控的自信。當基多在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游戲規(guī)則后,踏著滑稽的步伐消失在兒子視線里,他朝兒子做了個鬼臉,讓孩子相信他們就快贏得了勝利,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將踏向的是死亡。
“殘酷并不是悲劇的底色,殘酷只會喚起恐懼,唯有喜劇才能抵達悲劇的巔峰”,正如影片導演貝尼尼所說的那樣,《美麗人生》的前半部分是海水,場面與色調明亮流暢,節(jié)奏輕盈,基多詼諧的語言和活潑的肢體給人一種歡樂和愉悅的感覺,偶爾帶出的二戰(zhàn)背景并沒有影響觀眾觀看電影的情緒;而后半部分是火焰,影片的基調變得陰郁和灰暗,讓人如在地獄。它在喜劇與悲劇的對比結構中,讓觀眾的情感不斷激蕩,最后升華了主題——在荒誕的世界里,編織出觸動人心的美麗謊言,折射出入性的光輝與父愛的偉大。
人生是美麗的
據(jù)影片導演羅伯托·貝尼尼所說,影片片名源自于利昂·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時期,得知他要被斯大林暗殺,他看著花園中的妻子寫下了這樣的話: “無論如何,人生是美麗的?!惫适碌撵`感則來源于曾經在集中營飽受苦難的父親,父親用幽默的語言講述了那個年代的殘酷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句話和一個故事便成了貝尼尼心中最初的電影藍圖,后來,他把這個藍圖編織成了一場悲喜交加的夢,成就了《美麗人生》。由此可知,“美麗人生”四個字的意境絕不是積極美好的,而是有著“即便如此不堪,人生依然美麗”的樂觀、滄桑與釋懷。這是一種更接近生命底色的美麗,是絕望中帶著的希望。這部影片所采用的手法是用喜劇的外殼表達悲劇的思想,詮釋了貝尼尼眼中所謂“美麗人生”的本質:一出點綴著喜劇細節(jié)的悲劇??梢哉f,他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理解戰(zhàn)爭,重新理解人生。
叔本華說過:如果我們把人生作為整體來看,并且只強調它最顯著的特征,那它的確是一場悲劇。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它的細節(jié),它又帶有喜劇的性質。一個人的一生,從生到死,本質上就是一個從生長到衰亡的悲劇過程。但問題是,你要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這種不可回避的命運,你會賦予它何種意義。《美麗人生》的主人公基多給出的答案是:愛與樂觀。而這也是這部電影所要傳達的態(tài)度,就算整個世界都墮入黑暗,我們也要努力點亮蠟燭,照亮自己所愛的人,哪怕千辛萬苦,也要奮不顧身。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它。”《美麗人生》在1997年拍攝完成,那時候距離二戰(zhàn)結束已經過去50多年,戰(zhàn)爭帶給國家和民族的苦痛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逐漸減輕,貝尼尼通過選擇一個溫和的切入點對受難者發(fā)出謳歌,同時也給即將邁入千禧之年的新時代人們傳遞出歷史的反思——和平年代,以樂觀的態(tài)度銘記苦難,才能保持真正的英雄主義。
通過喜劇抵達悲劇的高峰,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偉大父愛,對戰(zhàn)爭荒誕性的嘲諷……這些都是《美麗人生》的偉大之處,但這部影片最大的現(xiàn)實意義是基多對生活的態(tài)度。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跨過時間長河,我們再重新看電影時,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苦難,又成了一個新的話題。它指引著我們開始進行反思,去追問人生如何美麗?其實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人生如何美麗?答案在每個人的心里,在每一個當下我們可以選擇并活出的態(tài)度里。而這也是電影給出的答案——我們要承認這個世界依然殘酷,但我們可以賦予荒誕的生活一個全新的意義,我們可以賦予悲劇性的生命一個全新的意義,我們可以用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來面對不那么美好的現(xiàn)實,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