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雷
“在嘈雜的菜市場”,“觀自在人心”,這個標題取自李道芝的《祖母》和《覺初圖書館》。兩個短句,我覺得提示了李道芝創(chuàng)作上值得注意的兩個方面。第一,李道芝的詩多從日常生活取景,不是摩登的咖啡廳,不是時尚的電影院,而是普通得簡直有些俗氣的圖書館、菜市場、交易市場、電梯和博物館等。第二,李道芝在這些場景中“觀自在人心”,既審視別人,比如《祖母》《東漢說唱俑》,也反躬諸己,像《理發(fā)》《覺初圖書館》和《凱旋路電梯》。
按說這些充滿市井氣的場景和“現(xiàn)代”是背道而馳的,似乎更適合以“零度寫作”的姿態(tài)來拆解日常的庸俗和荒誕,但李道芝卻不然,他既不故作深沉,也不虛假沉醉,而是顯得自由自在而又津津有味。比如《東漢說唱俑》,越讀越覺得這像是一首專門談“笑”的作品。東漢說唱俑氣質(zhì)純樸、形象生動,見之者喜。李道芝先是將其嵌套在花鼓戲演員身上,借演員的一個“包袱”引出“發(fā)狂地笑”,然后又把鏡頭拉回博物館,帶著上一個單元的心理鋪墊再來看說唱俑,他無須表演“也能讓人啞然失笑”。葬禮固然本該肅穆莊重,博物館展廳也確實氣勢“恢宏”,但我還是覺得沒有必要把這些和“笑”對立起來,非要把這首詩闡釋得多么深刻。笑乃是生活的常態(tài),笑笑就好。
這七首詩里,我覺得最值得品味的是《鳶尾花》。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曾寫道:“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苯豢椩谝黄鸬膼澣弧涯钜缬谘员怼@畹乐サ摹而S尾花》正好像是對魯迅式復雜心情的擴寫。小時候陪姐姐摘花,年幼的敘述人“大把握在手中”,“舍不得取下來”;成年后濾掉了許多天真爛漫,陪侄女去摘花時“采擷一朵”便已滿足,只“嗅一嗅”便“放進書頁里”。兩相對比,凡是“過來人”都會生出許多感慨,勾連起一串串回憶。年幼時未必懂得“美”,只是一味貪多、獨占,待成年之后卻舉重若輕,甚至輕到可以淡然釋之。除此之外,“姐姐”和“侄女”這兩個人物可能也不該輕易忽略。雖然物是人非,但和詩人一起摘花的始終都是一位天真無邪的少女?!盎ā边€是“花”,“少女”還是“少女”,只有敘述人自己在“逝者如斯”的時光當中慢慢成長、漸漸改變,這許多的“變”與“不變”又全都被脆生生地“放進書頁里”引而不發(fā)。真是萬千情愫“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當然在“少女”和“花朵”的襯托下,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似乎都顯得溫馨而美好,所以整首詩讀起來好像也就不那么苦澀。作品看似短小簡單,實際上也有不少精微奧妙之處。
談起詩觀,李道芝舉了壯族山歌中的一個例子,說山歌里唱是“流血的手”而非“流血的心”。這個說法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細細想來“流血的心”其實是藝術的夸張,只不過說得多了大家也就習以為常,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陳套?!傲餮氖帧彪m不常見卻也未見得不可能,就像李道芝理解的那樣,拍腿、拍欄桿、拍桌子以至于鮮血淋漓。有些精彩之處、動人之處往往就在生活當中,只不過等待有心人去發(fā)現(xiàn),正所謂目擊道存。這又讓我想到老詩人林莽在《讀寫散記》里曾引用過的畢卡索的一句話:“我不贊成探索,我提倡發(fā)現(xiàn)?!绷_丹也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李道芝似乎就是這樣一位游弋在生活之中又善于“發(fā)現(xiàn)”的青年詩人。李道芝的詩格局都不太大,境界也說不上高深,他筆下的日常生活看起來同樣顯得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是那些幽幽的情緒和感受卻印證了雨果的名言,“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