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西林,楊 寧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上海201602)
政治文明是人類文明最為重要的文明形態(tài),反映人類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tài),是人類改造社會的政治成果總和。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構成完整的政治文明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新時代的重大發(fā)展,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黨領導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的必然結果。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的征程中,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是中國共產黨人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性、制度理性、工具理性推動政治文明發(fā)展的根本內容。
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觀念形態(tài),體現著政治文明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國家現代性的主要體現,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具象之魂。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基于理性的政治意識現代化。政治意識的地位和作用猶如航海燈塔,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指明方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范疇內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科學的、民族的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意識。
共產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1]。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意識的核心在于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其終極目的是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的理論,就在于它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兩大基本規(guī)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指明了人類發(fā)展的前途必然走向共產主義。現代政治意識文明主要有兩種形態(tài),即資本主義政治意識文明和社會主義政治意識文明。資本主義政治意識文明是以維護資產階級根本利益服務的,是資產階級少數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思想,終將在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中走向衰落直至滅亡。社會主義政治意識文明代表著人類發(fā)展的前進方向,是全人類共同的利益,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必須堅持的根本價值追求?!啊枷搿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2]。我們的治理體系一旦離開了共產主義方向、離開了為了全人類解放的“利益”,也必定會“出丑”,就如前蘇聯放棄了社會主義而最終亡黨亡政一樣。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究其根本,是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的現代化。
民族的政治意識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獨特的標識。中國的治理首先要基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傳承和文明積淀,離開了這一民族的根脈,所謂的治理現代化將如空中樓閣,虛無縹緲、毫無根基。其次,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其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即如前所述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推進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fā)展;另一方面,這一治理現代化離不開“中國特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體現的是治理的民族性,這是中國治理的特殊魅力。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就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以現實的人為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決定社會發(fā)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治意識文明的邏輯起點。馬克思主義致力于全人類的解放,強調“代替那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就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3]。因此,我們黨一直以來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明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4]。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寫入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一切為了人民的政治意識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宗旨和目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根本主題。離開為了人民的治理必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要堅持以為了人民為最高價值追求,一方面從人民汲取治理動力,另一方面在實現人民幸福生活過程中實現治理價值。
制度是一個國家、社會秩序的源泉和保障。制度文明指“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此相聯系的社會活動的規(guī)范體系的進步狀態(tài)及其積極成果”[5]。政治制度文明,也可說是文明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進步形態(tài),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和制度形態(tài),是政治行為文明的根本規(guī)范和制度保障。中國治理的現代化根本體現在制度現代化,其根本在于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則是這一制度及其執(zhí)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目標是共同的愿景,是治理的追求,目標的先進與偉大是衡量制度文明的重要標準。近代中國,飽經貧窮落后與戰(zhàn)亂之苦,深受殖民侵略與壓迫之害,對實現民族復興的愿望極其迫切。過去的落后挨打不得不說與“制不如人”有莫大關系。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既是中國制度文明的進步,也是中國治理的道路和目標選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把社會主義作為通向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始終致力于追求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fā)展與社會安全穩(wěn)定作為執(zhí)政的要求,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為治理的奮斗目標?!皟蓚€奇跡”的事實證明,以民族復興為目標的中國治理現代化道路正在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是中國治理現代化的領導核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明確了在眾多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中,黨的領導制度是最根本的,居于統(tǒng)領地位、核心地位。黨的領導制度的統(tǒng)領、核心地位,一方面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邏輯;另一方面,則體現了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功能,其目的是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不斷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因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要的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水平。
民主政治制度是現代政黨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是政黨得以棲身的制度環(huán)境。一百多年的中國現代化歷史中,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民族復興強盛一直都是民主政治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這就決定了黨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也是黨推進治理現代化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內容和落腳點。換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文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圍繞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地位,不斷完善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的一系列制度體系,推進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
政治意識文明與政治制度文明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在于解釋和認識政治文明,而最重要的在于改造政治文明。政治行為文明,就是政治文明的改造行為的狀態(tài),是政治意識文明的實踐載體,是落實政治制度文明的具體工具。從內涵上看,西方政治學認為,“公民在民主和其他政治體制中所發(fā)揮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在政治問題上做決定”[6],這種做決定主要就是通過選舉來實現的,因此選舉也就是政治行為最主要的內容。列寧則認為,“政治行為是由‘政治活動的性質、方向和方法’構成的,是特定的政治主體采取的”[7]。從政治生活各種相互關系上把握新時代中國治理的政治行為文明,可以將之理解為各行為主體在偉大斗爭中進行的政治治理、政治參與而呈現出來的進步狀態(tài),其核心要求在于有序。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政治最重要的行為主體,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最大的政治工程,是中國特色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是中國所有政治行為主體中的領導力量。中國治理現代化就是黨領導下的治理現代化,黨自身建設的現代化也就自然是中國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內容。黨的現代化水平直接關系著中國治理現代化水平,偉大工程的建設發(fā)展引領著中國治理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重要政治論斷,明確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強調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四個偉大”中居于核心地位。黨把自身建設放到中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框架之中,勇于自我革命、改革創(chuàng)新,從制度建設上不斷完善以黨章為核心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從實踐上堅持依法從嚴治黨,鐵腕正風肅紀,對腐敗零容忍,把黨的建設推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助推中國治理的現代化。
當前,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與世界百年大變局時代相互疊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交相輝映,新的時代條件決定了中國治理現代化必然會面臨新的長期的斗爭。正如習近平所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8]。這種偉大斗爭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就是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政治行為具體表現,但決不是以流血為代價的暴力的激烈的政治革命斗爭,而是逐夢征程中要面對各種國際國內的風險與挑戰(zhàn),強調的是以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意識文明,牢固樹立敢于斗爭的精神,時刻保持斗爭的姿態(tài),善于運用法律和制度對前進道路中深水險灘、溝溝坎坎進行治理,在回應時代問題中完善現代化的中國治理體系,在解決時代困難中促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提升治理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既是黨和國家的事業(yè),更是全體中國人民的事業(yè);民族復興之夢,更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夢。億萬人民是中國治理最大的行為主體,其參與治理的水平最終影響著中國治理現代化水平,其民主化程度決定著中國治理民主化程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指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盵9]這一論斷明晰了構建社會治理體系的格局,明確國家治理的主體是全體人民,強調黨、政府和社會各層級主體協同參與,要求人人共建共治共享,以實現“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和“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目標?!稕Q定》既強調治理主體的廣泛參與,又要求各層級主體的協同治理;既體現治理的民主協商,又強調治理的制度保障;既提出要有高水平的目標制定,又要求有治理的科技支撐。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治理政治行為文明最廣泛主體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樣態(tài),是中國治理現代化的行為邏輯呈現。
總之,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現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步狀況。因此,以政治文明視角來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zhàn)略部署,反映了黨在新時代從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出發(fā),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的新要求,指出了中國治理現代化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