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俄美關系與國際結構:從多極到兩極?

2020-03-11 23:17趙華勝
國際關系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多極多極化兩極

趙華勝

不管當今的國際結構如何變化,不管它將是單極、兩極還是多極,中俄美都仍將是主要角色,中俄美關系都仍將是它的主要塑造因素。國際結構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是基于國家的能力和影響力及其相互關系所形成的一種自然權力關系,也是對世界具有結構性影響的國際權力框架。無論國際形勢如何發(fā)展變化,國際結構都會存在,只是形態(tài)會不相同。國際結構也可以表現(xiàn)為一種理念和政策,不同國家會追求不同的國際結構,以期更能符合和反映本國的理念和利益。

對于中俄美與國際結構的關系、它們關于國際結構的思想和政策、以及它們立場的相近或相異,學術界都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的重點是在此基礎之上探討中俄美關系與國際結構的一個新題目,即中俄美關系中的新兩極結構問題。

冷戰(zhàn)結束之后,在國際結構問題上,中俄美一直是以單極與多極的對壘分為兩大陣營,美國固守單極,中俄推動多極。隨著美國地位的相對下降和新興力量的成長,單極霸權日漸式微,多極化成為大勢。但近年來,關于國際結構兩極化的觀點興起,這從根本上改變了現(xiàn)今有關國際結構的認識,對中俄美關系也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

由中國和美國構成的兩級結構是否已經形成?如果這一兩極結構已成立,多極化將何去何從?它是否將被兩極化取代?中國作為新兩極結構中的一極,是否還應堅持多極化?這與其兩極之一的地位是否有矛盾?在兩極結構下,中俄美關系將會怎樣變化?中國與俄羅斯的國際合作能否保持?這些問題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新兩極結構?

在冷戰(zhàn)結束之后的大部分時間里,單極與多極之爭是國際結構的主要矛盾和焦點。冷戰(zhàn)剛剛結束之時,蘇聯(lián)解體并繼而陷入混亂,中印等新興經濟體尚未崛起,美國傲視群雄,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其國力為其他任何國家望塵莫及。與此同時,自由主義思想大行其道,不僅在西方風頭強勁,而且在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也受到熱烈追崇。其時,多極化更大程度上是一種主張,而不是足夠強大的現(xiàn)實力量。美國的霸權似乎難以撼動,霸權穩(wěn)定論也應運而生,因而世界最接近于單極結構。不過,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俄羅斯大國地位的重新恢復,新興力量的不斷壯大,美國的霸權地位開始動搖,單極化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單極與多極的對峙和角力成為國際格局基本形態(tài)。

但兩極論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狀態(tài)。世界在后冷戰(zhàn)時期向著多極方向發(fā)展的過程中,各國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不平衡,中國超速發(fā)展,大大領先其他國家,并直追于美國之后,兩極論也由此而生。兩極論超出了冷戰(zhàn)后形成的“傳統(tǒng)”思維和視野,給未來國際結構的前景增加了一個新的重大變項。在兩極格局狀態(tài)下,不僅世界的發(fā)展將被置于完全不同的國際結構環(huán)境中,而且大國關系也將受其深刻影響并可能發(fā)生重構,中俄美關系將首當其沖。

國際上對于何為“極”并沒有嚴格的定義和標準,同樣,對于單極、兩極和多極格局也沒有嚴格的定義和標準。它們主要是一種描述性的概念,沒有絕對的量化指標,在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中有較大的相對性。兩極格局觀點初現(xiàn)于2010年前后,這種看法既出現(xiàn)在中國學術界,(1)在中國學術界,閻學通教授是最早提出兩極論觀點的學者之一,也是這一觀點最有影響的代表。參見《學者:中美兩極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國需要盟友》,《環(huán)球時報》2016年7月15日。也出現(xiàn)在西方以及俄羅斯學術界。(2)2008年美國彼得森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C. Fred Bergsten)首次提出中美“G2”概念,這被認為是美國學術界對中美兩極格局的最早認識。所謂的兩極自然是指中美兩國。這一判斷產生的宏觀背景是中國的快速崛起,它的基本依據(jù)是國力和經濟指標。(3)國內已有學者對兩極格局成立的這一條件做過詳細分析,認為當前兩大經濟體各自的經濟總量超過排名第三的國家一倍以上,兩極格局即成立。見林利民、王軒:《試析中美“新兩極”結構及其特點》,《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9年第10期,第4頁。

從經濟及國力的角度衡量,兩極格局的形成具備了一系列基本要素。其一,中國經濟總量向美國靠近,兩國經濟之間的差距實質性縮小,已經具有了可比性。198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美國的10.7%,德國的35.9%,英國的50.5%,法國的43.3%。到2017年,這一比例分別升至美國的62%,日本的2.5倍,德國的3.3倍,英國的4.6倍,法國的4.7倍。(4)《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發(fā)展成果與世界主要經濟體比較》,https://www.sohu.com/a/270965796_99981128。中國的發(fā)展速度在最近十幾年表現(xiàn)尤為突出。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是美國的23.7% ,10年之后的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上升到美國的近63% 。(5)劉貞曄:《全球大變局:中國的方位與出路》,《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9年第2期,第121~122頁。這表明美國經濟正常增長,而中國經濟超速發(fā)展。一般預期這一趨勢將持續(xù)下去,在經濟總量上中國將與美國越來越接近,甚至可能趕上和超過美國。以國內生產總值衡量,兩國已經可以有條件地列為一個等量級。

其二,中美作為世界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它們各自的經濟總量遠超出身后的第三大經濟體。就世界主要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而言,現(xiàn)在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形態(tài)。2019年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超20萬億美元的國家只有一個,即美國(22萬億)。超10萬億的也只有一個,即中國(12萬億)。4~6萬億俱樂部有兩個成員,為日本和德國。2~3萬億俱樂部有六個成員,它們是英、法、印、意、俄、加。此后是更龐大的1萬億俱樂部,再其后是占世界大多數(shù)的萬億以下國家。(6)作者根據(jù)世界銀行網(wǎng)站的數(shù)據(jù)整理。按照中國官方的說法,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與日德英法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相當。(7)國新辦發(fā)布會:《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2019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http://v.people.cn/n1/2020/0116/c43911-31551748.html。顯然,中國雖不是在世界經濟金字塔的最頂尖,但已經是與美國共同站在塔頂上。

其三,中美兩國經濟總量之和在世界經濟總量中占有重大比重,對世界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2018年世界經濟總值約84萬億美元,美國約占24%, 中國約為16%。(8)閻學通:《為何5G會成為中美戰(zhàn)略競爭核心?》,http://finance.ifeng.com/c/7nm9S5zl8IN。中美經濟總量占到了世界的約40%。在國際貿易上,2018年中國進出口額約4.62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量的11.75%,美國為10.87%,(9)王仁貴、李亞飛:《持續(xù)發(fā)力制造強國》,《瞭望》2019年第37期,第12~15頁。兩國占到了世界貿易總量的1/5多。

其四,在當前正在進行的新科技革命中,中美也是佼佼者,處于世界最前列。以人工智能為例,中美的人工智能人才和企業(yè)數(shù)量在世界上名列前兩位,其中中國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在人工智能的專利數(shù)量上,中國略多于美國。(10)Russi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uncil,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Fudan University, The Institute of Far East Studies, “Russia-Chinese Dialogue: The 2019 Model,” pdf, p.67.再以數(shù)字經濟來說,在區(qū)塊鏈、物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等領域中美所占比重都大大高于其他國家。2018年世界十大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都是中美企業(yè),其中美國六家,中國四家。(11)閻學通:《2019年開啟了世界兩極格局》,《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20年第1期,第6~8頁。新科技革命代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方向,也將是世界財富增長的重要方式,它預示著中美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將更為突出。

其五,中美維持著最龐大和先進的軍事力量。在這個方面,俄羅斯在相當多指標上強于中國。特別在戰(zhàn)略核武器上,俄羅斯是世界兩強之一,其擁有的戰(zhàn)略核武器數(shù)量遠多于中國。但中美兩國的軍費開支遙遙領先于其他各國,擁有最大的國防力量潛力。根據(jù)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shù)據(jù),2019年美國軍費開支為7320億美元,中國為2610億美元,其后各大國分別是印度711億美元,俄羅斯651億美元,沙特619億美元,法國501億美元,德國493億美元,英國487億美元,日本476億美元,韓國439億美元。(12)Nan Tian, Alexandra Kuimova, Diego Lopes Da Silva, Pieter D. Wezeman and Siemon T. Wezeman, “Trends in 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 2019,” https://www.sipri.org/sites/default/files/2020-04/fs_2020_04_milex_0.pdf.這就是說,雖然美國的軍費開支遠超中國,但中國的軍費是英法德俄日印等大國的近四倍或以上,差距巨大,而且每年新增加絕對數(shù)量的差距也同樣巨大。

從以上標準看,不管從絕對數(shù)量還是從相對于美國之外其他大國的角度評判,中國確實已經脫穎而出,可與美國共同躋身于世界第一集團,因此可以認為兩極格局將會或已經形成。

二、兩極與多極之惑

兩極結構無疑是對多極的重大挑戰(zhàn)。那么,兩極論能夠被普遍接受和認同嗎?如果兩極結構成立,它能取代多極而成為國際結構的基本框架嗎?

兩極論的出現(xiàn)使得后冷戰(zhàn)時期國際結構的核心問題發(fā)生變化,兩極論越來越熱并接替了單極論的位置,單極與多極之爭不再是國際結構的主要矛盾,而兩極與多極成為國際結構的主要問題。

在未來一個時期,在對國際格局的認識上仍將是兩極與多極爭執(zhí)不下的局面。兩極論如欲壓倒多極論成為被普遍接受的國際結構基本框架,需跨越思想意識認同和事實認定這兩個主要屏障。

(一)多極化的價值與事實認定

思想意識的認同是一種價值判斷,它的實質是對不對和該不該的問題,具體說就是兩極與多極孰對孰錯,哪一個應是追求的目標。

多極論在冷戰(zhàn)時期即已出現(xiàn),并在冷戰(zhàn)結束之后匯成潮流。對多極化的追求從一開始就具有反對霸權、追求政治平等的含義,是國際關系民主化的體現(xiàn),反映著新興國家的利益和訴求。因而,多極化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了“政治正確”的性質。中俄多年來堅持多極化的外交政策,把多極化作為重要的國際政治原則,把建設多極化視為世界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多極化的這一政治含義是兩極論所不具有的,而且以后也不會有。

對多極化的認同在相當大程度上已成為國際政治的思維定勢和認識慣性。冷戰(zhàn)之后國際格局的大趨勢是從單極向多極發(fā)展,多極化或被認為已經是現(xiàn)實,或被認為將是現(xiàn)實。多極化概念主導著主流思想,深入人們的觀念和思維,并被人們已視為理所當然。

不過,多極化的“政治正確”是相對的,也不是被普遍接受的。與多極化相對的是單極結構,因此在單極結構消失之后,其“政治正確”的比較對象將改變,“政治正確”的基礎也會隨之變化。從根本上說,多極化不是合法性問題,不是道德性問題,其核心問題仍是國際權力分配。多極化否定單極霸權,給予其他大國或集團平等的國際權力,使其他大國的國際地位和權力被提高,因而具有公正的特性。

但多極不是絕對的平等結構,它仍是以大國為基礎形成的權力結構,只是其數(shù)量由一個變?yōu)槎鄠€。要能在多極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需要成為一極,而在當今國際政治中,被認為具有“極”的資格的行為體通常是中美俄歐日印等大國或國家集團,一般中小國家很難獨成一極。多極化客觀上對中小國家更有利,因為在理論上多極化對中小國家也是開放的,這可以為它們提供更大的政治自由空間,使它們的利益能夠得到更多的反映。多極結構的數(shù)量雖沒有限定,但它仍是一個由有限數(shù)量國家構成的有限結構,不可能無限延伸擴大到眾多國家,更不可能把每個國家都包括進去。沒有邊界的多極化等于無極化,也就沒有了單極、兩極或多極,所謂多極化也就失去了意義。

簡而言之,多極化相對更加公正合理民主,但不是絕對的平等。世界可能沒有秩序,但仍存在著層級,存在著能力差異巨大的大小國家。雖然國家在政治上平等,但基于能力的原因,強國和弱國對國際事務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和義務。大國在世界事務中仍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極”的地位。國際政治不可能超越這一世界現(xiàn)實,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現(xiàn)實的國際政治中,多極是最合理和最現(xiàn)實的權力結構。

就功能而言,多極結構使霸權得到制約,因而有利于國際平衡和穩(wěn)定,但多極結構不是國際穩(wěn)定的絕對保障,也不是解決世界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13)俄羅斯是多極化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推動者之一,但它也認為多極化不是萬能的。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выступил на итоговой пленарной сессии XVI заседан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дискуссионного клуба 《Валдай》, 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61719。反多極化的觀點甚至認為多極化是一種競爭理論,它不是由共同的思想和認識所構建,它有助于避免戰(zhàn)爭,但無助于建設和平。(14)美國前國務卿賴斯語。轉引自Денис Дегтерев, Многополярность или 《новая биполярность》? https://russiancouncil.ru/analytics-and-comments/analytics/mnogopolyarnost-ili-novaya-bipolyarnost;俄羅斯知名學者伊尼澤姆采夫(V. A. Inizemtsev)和卡拉加諾夫(C. A. Karaganov)也曾說以美國為制衡對象的多極化本身就是競爭而不是合作導向。轉引自А. Кортунов, Между полинцентризмом и биполярностью: о российских нарративах эволюции миропорядка, Рабочая тетрадь РСМД, No.52, 2019, C.35。

多極化沒有絕對標準,通常認為存在多個力量中心即是多極。但對國際政治來說,更重要的問題在于這些力量中心的相互關系,這決定著多極結構是有序的還是無序的,而它的有序或無序又與國際戰(zhàn)略的穩(wěn)定或動蕩密切相關。結構形態(tài)對其政治性質的影響不是線性的,因此多極結構并不必然是合作導向,它也可能是沖突導向。這就是說,多極結構既可能通向戰(zhàn)略穩(wěn)定,也可能導致動蕩和沖突,而只有合作型多極結構才是形成結構性穩(wěn)定的途徑。從理論上說,單極和兩極也是如此,這些“極”是自然而成,其本身不具有特定的政治屬性,不與特定政治選擇自然對應。“極”的政治性質是被賦予的,與其政治主張之間的關系是開放的,可以做不同的政治選擇,既可以奉行平等合作的理念,也可以推行強權霸道的政策。

人們思維上往往習慣把強國與強權政策等同,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國力強弱與強權沒有必然對應關系,因為強國并不一定采取單邊主義和走向霸權,而弱國也不必然恪守公正合理的思想和政策。強弱也是相對的。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有雙重身份,在更強大的國家面前是弱國,但在更弱小的國家面前是強國。在不同的境況下,大多數(shù)國家都會有“強國”和“弱國”地位的轉換,都存在著面對強國和弱國時的政策選擇問題。

國力強弱與強權沒有必然聯(lián)系這一觀點與結構決定論格格不入。這里并不否定結構對政策選擇的基礎性作用,也不否定存在決定意識的基本原理,而且也理解結構決定論強有力的歷史和現(xiàn)實論據(jù)。(15)米爾斯海默教授自認是結構主義者,他對結構決定論的觀點有清楚的表述。他認為國強一定擴張,而擴張一定引起其他國家的抵制,因此沖突不可避免。這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是一樣的。參見米爾斯海默:《美國霸權雖敗,遏制中國不會停息》,https://www.guancha.cn/MiErSiHaiMo/2020_06_09_553471.shtml。但與結構決定論不同的是,這里看到的不僅是國際結構,還有歷史文明背景、政治制度和文化、時代變遷和條件、技術手段的發(fā)展和影響等因素。

合作型多極結構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強國的意愿。在多極結構中,國家實力仍存在巨大差距,只有強國愿意相對平等地分享國際權力才可能形成合作型的多極結構。強國主要通過國際機制和制度的安排實現(xiàn)國際權力的分配。合作型多極結構需要多邊機制,但多邊機制不自然是多極結構的體現(xiàn),這取決于多邊機制的開放性和其內部的權力分配原則。如果多邊國際機制為個別國家所壟斷,則不能表明多極化的存在,也不能反映它的特征。聯(lián)合國、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冷戰(zhàn)時期就存在,但這不意味著多極結構的自然存在。在這期間有過兩極、單極和多極??梢姡鄻O結構一定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多邊機制,但多邊機制不一定與多極結構同步。

有觀點認為只有在幾個大國力量相差無幾的條件下才可能形成多極結構,(16)閻學通:《2019年開啟了世界兩極格局》,《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20年第1期,第6~8頁。但力量的不平衡也會促使弱方的聯(lián)合,以聯(lián)合的形式對強方進行制衡。因此,從理論上說,即使大國之間的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也仍有形成多極結構的可能。相對平衡和相互具有制約力是多極結構的形成要素,但這不一定是單個國家的力量對比。當然,以力量平衡為基礎的多極結構是傳統(tǒng)的模式,這種結構通過動態(tài)制衡來維持平衡和穩(wěn)定,它存在著內部的緊張關系。

(二)對“兩極論”的質疑

兩極論者認為兩極是一種客觀結構,是現(xiàn)實物質力量的反映,其是否存在并不取決于人們對它的認識,也與它是什么政治性質無關。這一看法自然是正確的,但在事實的認定上,兩極論也有被質疑之處。就中美兩級結構而言,這反映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中國的分量是否足夠重,使其能夠成為兩極之一;另一個方面是中美兩極結構對世界的影響是否足夠大,使其能夠成為國際結構的主導框架。

兩極論的主要依據(jù)是經濟指標。毫無疑問,經濟指標是國力的基礎,也是任何形式的國際結構的基礎。就經濟指標來說,中國發(fā)展的數(shù)據(jù)是有力的。但僅僅有經濟指標是不夠的,而且僅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標準是不全面甚至不科學的。

國力體現(xiàn)為綜合的現(xiàn)實國際政治能力和影響力。從能力和影響力的角度看,中國有其強項,但也存在一系列嚴重不足。中國尚不具備對世界產生廣泛吸引力的價值體系,缺乏穩(wěn)定可靠的伙伴和盟友體系,國際話語權較弱,在國際組織中的結構性權力較小。由于歷史原因,世界最重要的多邊機制——聯(lián)合國機構的總部多數(shù)設在歐美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盡管在2016年改革后中國份額占比從3.996%增加到6.394%,從原來的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但美國的占比是16.5%,仍擁有一票否決權。在被認為“可以賦予一個國家不可思議的力量”的國際貨幣儲備中,美元的比重約占55%,而人民幣只有約2%。(17)達利歐:《從貨幣、信貸和債務看變化中的國際秩序》,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ptd/2020-04-26/doc-iirczymi8352430.shtml。即使是在中國的強項經濟領域,中國雖是工業(yè)制造大國,但并不是強國,中國雖在一些科技領域領先,但總體上在高精尖技術領域并不占優(yōu),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還不強。此外,以人文發(fā)展指數(shù)來衡量,中國的水平也不是很高。在聯(lián)合國發(fā)布的2019年人文發(fā)展指數(shù)中,中國在189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排名第85位。因此中國國內發(fā)展任務艱巨,這也將是其長期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18)李克強總理在2020年5月表示,中國人均年收入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參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實錄全文)》,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lh/2020-05/28/c_1210637126.htm。由于存在這些弱點和不足,可以說中國還不是羽翼豐滿的“超級大國”,但以上所有這些不足方面總的發(fā)展趨勢是偏向于中國,也即是中國的弱點和不足在不斷地減小。

在更宏觀的層面上,中美兩極不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比。在一定意義上,中美兩極是單個國家與國家集團之比。雖然西方出現(xiàn)散化,但在面對中國時,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依然存在,美國仍在世界上維系著以其為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和軍事聯(lián)盟體系。這更加大了中美兩極實力的不平衡。

對世界的影響程度也是判定兩極格局的關鍵因素,其核心問題在于兩極格局是否是國際結構的基本框架,是否是國際政治的唯一中心。人們習慣以冷戰(zhàn)時期的美蘇兩極作為參照。與之相比,中美兩極在國際結構中的地位明顯要低,對世界的影響程度也明顯要小。在美蘇兩極格局下,幾乎整個世界被分為兩半或受其裹挾,世界圍繞著兩極轉,兩極左右著世界的議程。中美兩極結構尚達不到這樣的程度。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不管從對國際事務的建設性還是破壞性角度來說,中美關系都有著最大影響。但中美兩極不代表著世界,也不帶領著全世界。有觀點認為,在新冠疫情后中美將分成兩個“半球”,或是中國將和俄羅斯形成與美國對立的新體系。(19)翟東升:《值得警惕!特朗普大概率會向中國轉嫁危機》,https://www.sohu.com/a/392780843_378279?_f=index_betapagehotnews_3&scm=1002.3e003b.1c701f5.0-0&spm=smpc.content.tw.3.1588578349642wAnknpq。中國與美國出現(xiàn)對立是可能的,但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半球”沒有可能。(20)俄羅斯知名學者卡拉甘諾夫認為,中國作為超級中心的前景不明,俄印日韓越等都不會追隨中國,中國所能指望的只有對中國有較大依賴的亞非拉國家。Сергей Караганов, Будущее большого треугольника,18.06.2020, https://globalaffairs.ru/articles/budushhee-bolshogo-treugolnika/。從一定意義上說,現(xiàn)在的兩極化是中美關系的極化,但不是世界的兩極化。世界沒有因中美關系而一分為二。形成以中俄為中心的“半球”同樣可能很小。中俄能夠進行不同形式的戰(zhàn)略合作,但兩國都是大國,都具有強烈的獨立身份意識,它們可以形成某種松散的體系,或說“軟體系”,在某種特別形勢下,它們也可以進行盟友性質的合作,但它們不是傳統(tǒng)的政治—軍事聯(lián)盟。(21)在中美沖突加劇和“兩極”趨勢增強的形勢下,俄羅斯政界和學術界的主流看法是保持與中國的合作關系,但同時要保持獨立身份,不選邊站隊,避免被拖入中美沖突,不做任何人的“小兄弟”。而且,這種看法得到不同政治背景人士的較多認同。它們有很多合作者,但不會有大批的地緣政治追隨者。與冷戰(zhàn)時期相比,現(xiàn)在的世界處于更加多元的狀態(tài),國際權力分配呈現(xiàn)出扁平化和分散化狀態(tài),出現(xiàn)了更多的力量中心,而且各力量中心更追求獨立身份;也出現(xiàn)了更多形式的力量結構,如地區(qū)組織、非政府組織、跨國集團等,它們已成為國際政治中的重要角色;中小國家也更加自主和自立,它們不愿再是國際政治的被動接受者。就國力來說,所有這些角色單獨都不能與中美比肩,但它們不依附或不完全依附于中美,不會被消解到兩極框架中。與此相反,它們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同樣極為重大,而且可以對兩極結構形成一定制約。

三、兩極結構趨勢與中國的政策選擇

在對兩極論的主要論點進行了正反兩方面的考察后,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今世界既存在著多極,也存在著兩極,它們共同構成了現(xiàn)在的國際結構。

(一)兩極結構的趨向

從邏輯上說,兩極和多極不能相容,即世界如果是兩極的,它就不能是多極的,而如果它是多極的,它就不能是兩極的。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在某種程度和某種意義上,在主觀認識和客觀現(xiàn)實中,兩極和多極都共同存在著,這是現(xiàn)今國際結構的獨特現(xiàn)象。(22)國外學術界也有類似認識,如俄羅斯科學院美加所所長瓦列里·加爾布佐夫即持此種看法,不過他認為在多極框架中同時存在兩個兩極結構,除了中美外還有俄美。Валерий Гарбузов, Две биполярности полицентричного мира, http://www.ng.ru/dipkurer/2019-12-22/9_7758_compromise.html。不過,兩極和多極不是平行地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和相互作用,其關系可以描述為多極框架中的兩極結構,或是兩極占突出地位的多極結構,這是一種非典型的兩極結構,也是一種非典型的多極結構。多極結構不否定兩極結構的存在,兩極結構也不否定多極結構的存在,但在最基礎的層面上,仍以多極化為整體框架。多極與兩極的共存與一般的理論和邏輯相抵牾,但它是現(xiàn)實的存在,是現(xiàn)實世界結構的復雜性和矛盾性的反映。

國際結構的這種狀態(tài)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會繼續(xù)保持,但趨勢是多極結構的特征向弱,兩極結構的特征向強。正在發(fā)生的科技革命和新冠疫情是有力的驗證。這兩個對現(xiàn)今世界產生著最大影響的事物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使得中美競爭和對立更加激烈,并因此使中美兩極結構更為突出。

新科技革命將深刻影響和改變世界。但從以往的歷史來看,新科技革命對國際政治來說是一場技術革命,而不是政治革命。新技術革命可以導致國家力量對比迅速變化,可以使國際結構發(fā)生重構,可以改變軍事技術手段和戰(zhàn)爭形態(tài),乃至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和歷史的進程,但它不否定國際政治的基本概念,不改變國家關系的根本性質,也不會消除國家間對抗的可能。從根本上說,政治關系決定技術關系,技術革命服務于政治目的,而不是技術改變政治,也不是政治服從于技術。以往的科技革命都是如此。冷戰(zhàn)時期的美蘇關系也是例證,如核武器和衛(wèi)星技術都是劃時代的軍事技術革命,它們的出現(xiàn)改變了戰(zhàn)爭的樣式,也改變了人們對戰(zhàn)爭的認識,但都沒有改變美蘇關系的政治性質,反而是把兩國競爭帶到了新領域和推向了新高度。對中美關系而言,新科技革命不僅沒有為中美合作提供新的需求,反而成為加深兩國關系惡化的刺激因素,事實上其自身就成為兩國競爭的重要形式和內容。

2020年爆發(fā)的新冠疫情是百年不遇的大災難,從來沒有一個敵人像新冠病毒一樣構成了對所有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共同威脅。在世界和人類處于大災難的情況下,中美合作推動國際社會團結自救的全球意義凸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雙邊關系具有這種能力。但與國際社會的期望相反,疫情卻使中美關系的惡化加劇。

新冠疫情給國際政治帶來了強烈沖擊,引發(fā)了人們對未來世界進行預測的浪潮。兩極的形成也是其中的熱點之一。中美俄學術界都有這種看法,盡管也存在否定的觀點。(23)例如,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A.葛羅米柯認為所謂新兩極不過是虛幻。Alexey Gromyko, “Illusions of a New Bipolarity,” https://russiancouncil.ru/en/analytics-and-comments/analytics/illusions-of-a-new-bipolarity/。不過,俄羅斯學術界所說的兩極形成含義與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它是指中俄美關系的形態(tài)出現(xiàn)重大變化,中國成為美國的主要目標,中美兩極對抗結構凸顯,國際政治面臨新局面,俄羅斯也需在這種新形勢下考慮自己的角色選擇。這與把中美兩極作為國際結構的主導框架有差別。但無論如何,新冠疫情突出了中美兩極結構是多數(shù)人的共同看法。

兩極結構對中國提出了重大外交理論和實踐挑戰(zhàn)。問題的實質在于,如果中國既已是兩極結構之一,它將如何繼續(xù)實行多極化政策?從理論上講,繼續(xù)堅持多極化政策將自相矛盾,但放棄多極化將產生一系列后果。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如何選擇?多極化是中俄國際合作的重要基礎,如果中國放棄多極化,中俄國際合作又將以什么為基礎?

全面以多邊主義為基本概念是中國應對理論和實踐挑戰(zhàn)的路徑。多極化和多邊主義都是中國外交中使用的概念。政治多極化是中國一貫的政策追求,多邊主義也一直是中國堅持的外交思想。(24)王毅外長在2020年5月24日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也仍重申了中國堅持多極化和多邊主義的立場。《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回答中外記者提問》,https://www.fmprc.gov.cn/web/zyxw/t1782257.shtml。不過,今后中國可以不再把多極化表述為政策目標,而以多邊主義為總體概念。

(二)中國的政策選擇

如同國際政治中的許多概念一樣,關于多邊主義概念的界定形形色色,因而出于不同的視角,大家對多邊主義的理解也紛繁不一。作為中國外交中使用的多邊主義,這里還是以中國官方的解釋為參照。(25)外交部政策規(guī)劃司:《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引深入推進中國特色多邊主義》,《學習時報》2019年10月25日,第2版。

多極化和多邊主義有密切關聯(lián),因此經常被當作相近甚至相同的概念,在實踐中也常常會被混用,但實際上它們是不同的概念,而且不管在中文、英文還是俄文里,它們都是含義不同的名詞。從性質上說,多邊主義是一種政治思想和態(tài)度,具有價值取向,而多極化是一種結構形態(tài),在政策上是一種對具體目標的追求。多邊主義具有完全開放的性質,以普遍的政治平等為原則,而多極化主要還是基于大國關系的政策,追求的是大國間的平等,對其他國家而言也可能意味著大國的特權。多邊主義考慮各國的利益,以各國的利益平衡為基礎,而多極化則重視權力,以權力為主要構建要素。多邊主義不否定多極化,也可以包容多極化,但多極化不能包納多邊主義,它與多邊主義可以兼容,也可能相悖。(26)A.科爾杜諾夫教授也對多極化與多邊主義的區(qū)別做過總結。詳見А. Кортунов, Между полинцентризмом и биполярностью: о российских нарративах эволюции миропорядка. Рабочая тетрадь РСМД, No 52, 2019, C.36。

以多邊主義全面取代多極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實質性意義,這既不是對矛盾的技術性處理,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權宜之計。不再使用多極化概念與現(xiàn)今中國所處發(fā)展階段的地位相適應。多極化更多體現(xiàn)著中國在崛起過程初期的需求。這一時期中國的首要關切是躋身于世界大國之林,在國際權力結構中占有應有的地位。多極化既是對美國單極霸權結構的突破,也為中國提供了在國際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結構空間。而在中國的大國地位已經十分穩(wěn)固的今天,在中國已經不僅是多極之一而且是兩極之一的情況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更多轉向如何看待他國,而不是對本國地位的擔憂。在這種背景下,以否定單極和提高本國地位為著眼點的多極化理論已不適宜,以與他國關系為重心的多邊主義更適應中國外交的需求。多邊主義超越了多極化暗含的大國中心思想,體現(xiàn)著普遍主義的原則,它在思想和理念上是一種提升,在價值和道義準則上站得更高。在政策目標的追求上,多邊主義不與某種特定國際結構掛鉤,并超越國際結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更開闊和更自由的空間。

不使用多極化和以多邊主義為總體理論不會導致中國外交政策的斷裂,因為這不是對原外交政策的改變和否定,而是中國外交理論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和優(yōu)化。在多極化被認為已是現(xiàn)實乃至兩極結構業(yè)已出現(xiàn)的情況下,特別是中國已被認為是兩極之一,繼續(xù)刻意地推動多極化已無十分的必要,而且在外界看來與中國的身份不相符合,甚至會影響它的可信度。多邊主義不再強調對多極結構的追求,這可以理順中國在國際結構中的地位與目標之間理論上的不協(xié)調,但同時仍能反映多極化含有的合理思想。多邊主義不與任何特定的國際結構掛鉤,這使中國外交理論可以對應各種可能的國際結構形態(tài),不受中國在其中地位變化的影響,即不管被認為是多極之一還是兩極之一,中國的外交概念都無需因之改變。多邊主義原本也是中國的外交原則,以多邊主義為總體理論仍是在中國外交原有的思想軌道上,不過這不是簡單的繼續(xù),而是把多邊主義提到更高層面,使之成為中國外交的上位理論。

在中俄綜合國力差距持續(xù)拉大的背景下,多邊主義也是保持兩國國際合作的可行途徑。在過去這些年,推動多極化這一共同目標是聯(lián)系兩國國際合作的主要紐帶,因此多極化一直是中俄國際合作的重要基礎。但現(xiàn)在的形勢是兩國在國力對比上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化,中國正從多極之一變?yōu)閮蓸O之一,而俄羅斯仍將為鞏固它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而艱苦努力。可以感到,在國際結構兩極化的趨勢下,俄羅斯對它在中俄關系中可能處于不平等地位的擔憂在增加。(27)Глеб Ивашенцов, Китай, в отличие от СССР, не способен выступить инноватором переустройства мира, https://russiancouncil.ru/analytics-and-comments/analytics/kitay-v-otlichie-ot-sssr-ne-sposoben-vystupit-innovatorom-pereustroystva-mira/.在國力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多極化對俄羅斯的重要性只會增加不會減小,只有在多極結構中才有俄羅斯作為大國的位置,因此堅持多極化將是俄羅斯的堅定立場。俄羅斯提出未來的多極化應具有公正和民主的性質,它不應只是建立在力量平衡的基礎上,而應是以國家的利益、模式、文化、傳統(tǒng)的互動為基礎。(28)俄羅斯多次表達這一思想。詳見Выступление и ответы на вопросы Министр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В.Лаврова на пленарной сесси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Диалог Райсина》, https://www.mid.ru/ru/foreign_policy/news/-/asset_publisher/cKNonkJE02Bw/content/id/3994885。Статья Министр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оссии С.В.Лаврова 《Мир на перепутье и систем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будущего》 для журнала 《Россия в глобальной политике》, http://www.mid.ru/ru/foreign_policy/news/-/asset_publisher/cKNonkJE02Bw/content/id/3792556。這可以理解為是俄羅斯對國際政治的道德性要求,也可以理解為是俄羅斯以其他因素來彌補其弱勢地位。從理論上說,中國不再使用多極化概念會使兩國在國際結構上失去共同的目標追求,進而導致兩國國際合作基礎被削弱。不過,如果中國奉行多邊主義,這種情形實際上不會發(fā)生。多邊主義反對單極化,但不否定多極化,有利于俄羅斯維持在多極世界中的地位。而且,在理念上,多邊主義與俄羅斯的外交思想相符,因為俄羅斯本身就是多邊主義的擁護者,將多邊主義作為其外交旗幟。因此,不論在理念還是政策上,多邊主義都可以成為中俄繼續(xù)進行國際合作的基礎。

如果說國際結構已是兩極化,中國為兩極之一,但中國的外交思想?yún)s不是從兩極的地位出發(fā),不是以兩極之一的地位構建其理論,而是主張多邊主義,這與它的地位是否存在矛盾?或者說,作為兩極之一,中國應否和能否選擇多邊主義?

如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國際結構具有自然屬性。不管是單極、兩極還是多極,它們都是自然形成的客觀狀態(tài)。就此而言,在以國力為指標的國際結構中,中國的地位是無需也不能選擇的。中國是什么“極”由國力決定,它既不是國家選擇的結果,也不取決于國家的選擇。國家會有對某種國際結構的追求,但它只是一種主觀意愿,與客觀事實并不是一回事。多邊主義是一種政治態(tài)度,而政治態(tài)度是可以選擇的。

可以斷定,即使新兩極能夠成立,即使中國被認為是新兩極之一,中國都仍將選擇多邊主義。這就是說,中國不以兩極為世界中心,不把兩極看作是凌駕于世界之上的超級結構,即使中國國力超出其他國家。中國會負起更大國際責任,但不追求超級國際權力,而仍愿與其他國家平等相處。

但兩極的相互關系是一個困難問題。學術界對于兩極結構的性質有十分不同的認識。有觀點認為兩極對立具有天然性,這在西方和俄羅斯學術界尤為流行。這就是說兩極對立是不可避免和不可改變的。兩極結構即意味著對立,物理上的兩極相斥、俗語里的一山不容二虎、國際政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等等,都可以作為這種觀點的注腳。不過,作為純自然狀態(tài)的兩極,它只是兩個國家的國力相差不多、且都遠遠超越了其他國家,并沒有固有的政治內涵,即既不是天然對立,也不是自然地合作。它的政治性質是被賦予的,而賦予者就是兩極本身。這也意味著兩極的關系是可塑的,其政治性質是兩極選擇的結果。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系即基于這一認識前提。中國的選擇十分清楚,即希望與美國建立合作共贏的關系模式,但問題在于合作關系的形成需要兩極的共同選擇,而對立關系只需一方的選擇即可出現(xiàn)。因此,如果美國選擇對立,則不管中國是否愿意,中美兩極也將是對立的性質。

盡管美國沒有公開表示,但從事實判斷,美國并不認同兩極。實際上,美國不接受中國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不認可中美兩極結構正是中美沖突的主要原因。在不接受中國為平等大國的情況下,戰(zhàn)略壓制和打擊是美國政策的自然選擇。對于美國來說,使挑戰(zhàn)者失去挑戰(zhàn)能力是維持其世界霸權地位最可靠的方式。在這一點上,現(xiàn)在的中美關系與當年的美蘇關系有重大不同。在蘇美兩極時期,美國是把蘇聯(lián)作為平等的對手,認可蘇聯(lián)與美國相同的國際權力和地位,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蘇聯(lián)博弈。因此,美蘇兩極既競爭對峙,但也能夠形成相對的穩(wěn)定,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共治”狀態(tài)。這意味著,真正的兩極結構在一定意義上不僅是兩極對立,也還應是兩極“共治”。兩極對立是世界最強國和次強國你死我活的搏斗,而“共治”才是兩極結構的穩(wěn)定狀態(tài)。從這個角度看,只有當美國接受中國為平等大國后——不管是作為對手還是伙伴——才可能有真正的相對穩(wěn)定。因此,美國接受中國為平等對手是中美關系結構性穩(wěn)定的前提,現(xiàn)在的兩極結構尚處于發(fā)展過程中。

兩極化將對中俄美關系的結構產生重大影響,使中俄美三角關系呈現(xiàn)出嶄新形態(tài)。有看法認為,中美兩極結構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中俄美三角關系的結束。但這也可能是中俄美三角關系新的開始。中俄美關系仍將存在聯(lián)動反應和效應,只是它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和作用將有所不同。由于相互位置的變化,中美競爭對立將結構化,在中俄美關系中,中美問題上升為焦點和核心,并成為三國考慮相互關系和政策的基本背景。在中美對立結構突出的情況下,俄美對立的程度可能減低或緩和,美國會有更強的分離中俄的需求,甚至會試圖把俄羅斯拉到自己一邊,(29)2020年6月1日美國邀請俄羅斯參加G7峰會即是一個跡象,俄羅斯未接受美國的邀請。不過,俄羅斯的拒絕是出于其他因素的考慮,不意味著俄羅斯拒絕與美國的和解。Телефонный разговор с Президентом США Дональдом Трампом, 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63444。而改善對美關系也是俄羅斯一直期望的。中俄戰(zhàn)略合作可以繼續(xù)保持,中俄美關系的大框架依然將是中俄保持合作關系,俄美和中美關系道路坎坷。但兩極化改變了俄羅斯的角色位置,給俄羅斯帶來新的挑戰(zhàn),也增加了新的選擇空間。俄羅斯會追求更獨立的角色,在中美之間采取更靈活和更有彈性的政策,并且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關系,以增強本國的地位,對中美進行平衡。

結 語

當今的國際結構仍在演變中,盡管學術界對其評估不一,但中美兩極結構增強是它的重要特征。不過還不能確定地說這是不可逆的進程,其變數(shù)不僅在于中美自身未來的發(fā)展變化,也在于其他力量的發(fā)展變化,還在于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在現(xiàn)今階段,中美兩極化仍在世界多極結構的大框架之內,但未來它是否會突破這一框架并凌駕其上,則還存在不同可能。

中美兩極結構的出現(xiàn)使中俄美關系的形態(tài)發(fā)生重要改變。這對三國關系是新的考驗和挑戰(zhàn),中俄美關系都因此產生政策調整的需要,但它們將如何調整,也存在不同可能。

新形勢也是對中國外交的挑戰(zhàn),在身份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如何在理論和實踐上繼續(xù)堅持多邊主義,如何保持與俄羅斯國際合作的基礎,以及如何避免或控制中美走向體系性對抗,這都是中國外交需要面對的問題。

猜你喜歡
多極多極化兩極
動物“萌主”在兩極
地球的兩極
國際貿易格局分化及秩序研究
從導演角度談電視文學的主題構建與多極化表達手法
從導演角度談電視文學的主題構建與多極化表達手法
人教版“兩極世界的形成”商榷
任意空間陣列多極化MIMO信道模型
應用于艦載天線電磁兼容性分析的改進多層快速多極子算法
多極子陣列聲波測井在煤層氣勘探開發(fā)中的應用
積極為構建“多點多極”戰(zhàn)略提供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