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露,張弋寧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杭州,310036)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之外重要的教育形式。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的養(yǎng)成,與家庭教育有密切聯(lián)系。批評作為教育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批評的核心是教育。批評的目的不是責難、壓抑,而是關愛、指導、督促和矯正。通過批評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進而促進孩子不斷成長。批評教育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價值,對孩子道德、人格的生成有重大意義。[1]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后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如孩子完全不放在心上、認錯誠懇但照犯不誤、抵觸批評等。這就需要我們正確認識批評教育。
批評是抑制個體行為的一種手段,有言語批評和行為懲罰批評兩種。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主要是言語批評。言語批評是指說話人對聽話人言行進行否定性評價的言語行為,是人們在日常語境下對已有事件或觀點的言語意圖的表達。[2]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表揚的價值,甚至有人認為表揚可以解決一切教育問題,而否定了批評的教育意義和價值。事實上,恰當?shù)呐u具有表揚無法取代的積極作用。首先,批評具有導向作用。家長通過批評語言影響孩子,從而幫助孩子抑制不當行為。當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憑借內在需要驅動朝著家長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其次,批評具有警示作用。孩子接受批評后,如果再遇到同樣或者類似的情況,就會得到警示,從而避免再一次犯錯。最后,提高面對挫折的能力,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批評給孩子帶來的失落、害怕等情緒,能增強心理刺激的豐富性,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時候,往往因為誤用批評而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多數(shù)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會陷入誤區(qū),如批評意義傳達不明晰、處在高度情緒化狀態(tài)之中等。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會翻舊賬,提到一些與孩子犯錯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事情,或者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等。這樣的做法非常不科學,他們忘記了批評的目的,模糊了批評的重點。批評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盡量避免錯誤。當家長將孩子的其他錯誤與本次批評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時,批評的重點就轉移了。孩子只知道自己做得不夠好,但是不知道究竟哪里做得不好,怎樣做才能夠提高,因此,孩子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批評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另外,重點不清晰的批評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反感。
家長在看到孩子犯錯之后容易說出一些不理智的話語,甚至伴隨著一些過激的行為,從而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消極的影響。多數(shù)孩子犯錯之后會本能地產生害怕的情緒,在家長嚴厲的語氣下負面情緒到達頂峰。家長與孩子都處在高度的情緒化狀態(tài)之中,缺乏理性控制,會影響批評的公正性和說服力,從而使批評效果大打折扣。強烈的情緒體驗會對個體心理活動產生干擾,擾亂個體心理結構,抑制心理活動過程中意識的作用,進而會對事物的狀態(tài)與后果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行為的情緒化。[3]因此,情緒化的批評是不可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的。
多數(shù)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不注意時間和場合,有些家長奉行時效性原則,認為犯錯誤的當下就該批評。實際上,家長在不恰當?shù)臅r間和場合指責孩子,不僅教育效果不佳,孩子容易“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還會對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產生消極影響。許多場合和時間是不適合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的。例如,在就餐時批評孩子會影響消化,對身體健康不利,在公眾場合大聲批評孩子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只有在正確的時間與場合批評,才有可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
批評的閾限指家長批評與不批評之間的界限。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不是每一個錯誤都需要進行嚴厲說教。例如,孩子第一次洗碗,洗得并不干凈。這樣的情況,家長應以鼓勵為主,并提出怎樣做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盲目批評。如果孩子犯了粗心等成長過程中非常容易遇到的問題,家長每次都嚴厲批評,孩子不能但不很好地改正錯誤,而且會對家長產生懼怕的心理。
部分家長不明確批評的目的。批評的目的是抑制或者讓孩子克服不當行為。部分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帶有較強的個人情緒,無意識地將批評的過程作為宣泄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還有些家長沒有意識到教育是需要時間的。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很長時間,孩子克服不當行為也需要家長不斷提醒。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孩子需要時間改正錯誤。批評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家長操之過急,希望能夠盡快獲得成效,結果反而不理想。
一些家長沒有意識到親子分歧是客觀存在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生理、心理、社會閱歷等各方面的差別,因此他們對批評的認識不同。有時候,孩子覺得受到了很嚴厲的批評,可是家長覺得自己只是在描述事實,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并沒有嚴厲批評。因此,家長的批評對孩子而言是不能理解和無法接受的。當批評沒有取得應有的成效時,家長就會不滿,導致親子關系陷入僵局。
家長的批評言語要具體清晰,批評要緊扣犯錯的事件本身,重在幫助孩子分析犯錯的原因,避免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家長千萬不能采取翻舊賬的方式批評孩子,翻舊賬式的批評只是羅列出孩子的一堆錯誤,批評言語具有高度相似性和重復性,沒有實際的教育效果。首先,家長必須告訴孩子受到批評的原因,避免一些誤會和分歧。其次,家長要有針對性地批評孩子,不能僅靠主觀臆斷和猜測。例如,孩子沒有及時完成作業(yè),家長要先了解原因,是因為偷懶沒有完成還是當天的作業(yè)量多于平時,或是難度高于平時。切忌籠統(tǒng)地批評孩子作業(yè)沒做完。最后,家長要在批評的過程中指出原因和改正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統(tǒng)的批評不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緒,還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樣改進,以至于下次還會犯類似的錯誤。
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時,要注重批評的時間和地點。古人已經認識到批評孩子的時間和地點的重要性,并將其概括為“育子七不責”。第一,當眾不責。這是指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孩子。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認為,3—6歲兒童已經有了自尊心,他們開始維護自尊。家長在熟人或者大眾面前訓斥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沒面子,失去了自尊心。第二,悲憂不責。孩子在悲傷難過時,往往會沉浸其中,家長在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只會雪上加霜。第三,歡慶不責。在孩子情緒正興奮時,家長批評孩子,無疑是給孩子澆一盆冷水。孩子的情緒在短時間內由興奮轉為悲傷,太大的情緒變化對心智發(fā)展不夠成熟的孩子來說是極為不利的。第四,疾病不責。家長在孩子生病時批評孩子,會讓生理和心理都很脆弱的孩子更加心灰意冷,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第五,飲食不責。這是指家長不要在孩子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此時批評孩子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和消化。第六,暮夜不責。家長在夜晚指責孩子,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睡眠,繼而引發(fā)其他問題。第七,愧疚不責。當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家長不應繼續(xù)責備。此時批評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孩子會更懼怕家長,這對孩子脆弱的心靈是極大的傷害。
古人的“育子七不責”也給如今的家長很多啟示,家長應該盡量避免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孩子,應當在恰當?shù)臅r間和地點批評孩子。當孩子在眾人面前犯錯誤時,家長可以將孩子帶到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在維護孩子自尊的前提下開展批評教育。同時,家長也應該避免在孩子興高采烈或者悲傷難過的時候批評孩子,更不應在孩子吃飯或者睡前進行批評教育,可以等孩子的情緒趨于平穩(wěn)時再批評。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即使孩子犯了錯,父母也應該先關心孩子,安撫孩子的情緒,等孩子病情恢復后再用恰當?shù)姆绞脚u。而當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應該停止批評。家長可以通過表揚孩子知錯能改的精神來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維護孩子的自尊。
為了避免家長和孩子情緒化所帶來的危害,家長要時刻保持冷靜。值得注意的是,在批評過程中,家長不應該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積攢的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以下幾種方法能夠幫助家長“降火”。首先,家長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失控,并且學會接受這種情緒。其次,家長需要表達情緒。家長可以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通過深呼吸、數(shù)數(shù)等方式來緩和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如唱歌、運動等。最后,溝通是緩解情緒的良藥,能為家長和孩子搭建起一座橋梁。有效的溝通能幫助家長和孩子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來推動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批評的意義和價值取決于批評者的主觀意圖。因此,孩子的何種行為需要批評是批評者必須考慮的問題。家長應該明確批評的限度和對孩子的要求,對待不同的錯誤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同時,家長在明確批評的限度時也要注意批評的頻率。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連續(xù)接受多次批評或者重復性的批評,就容易產生否定性的自我評價,變得脆弱、敏感甚至是自卑,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家長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批評,而是利用其他方法來處理問題。因此,家長要明確批評的限度,要注意適度,也可以與孩子交流,但應該采取更民主的方式。這樣,不僅能避免批評時家長和孩子的情緒化,還能充分發(fā)揮批評的教育作用。
鄒林林的研究表明,采用誘導型語言更容易產生積極的影響。[4]誘導型語言的主要特點是當孩子有了不恰當?shù)南敕ɑ蛘咝袨楹?,家長能站在孩子的立場與角度,與孩子深入溝通,讓孩子總結自身的問題,增強孩子改正錯誤的主動性。家長在批評時要格外注意語言的使用。以下幾點值得注意:第一,少使用全面否定的語句。否則會讓孩子感到挫敗,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第二,少使用或不使用命令式的詞語,如“必須”。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錯誤,主動改正錯誤,命令式的詞語很容易導致孩子被動接受,不一定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效。第三,不要在批評時使用威脅恐嚇的語句,如“下次再……我就……”。否則會引起孩子的恐懼和反感,部分孩子或許會在恐懼之下改正錯誤,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第四,少使用反問句,如“你作業(yè)是不是又沒寫完”。反問句會產生比較強的否定意味,表露出對孩子的不信任。第五,少使用具有負面意義的話語標記,如“你看看”“我告訴你”等。這些詞會產生比較強的負面效果,容易招致孩子的反感。第六,不要在批評孩子時使用不雅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