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徐麗麗
某天中午接到婆婆的電話,她很傷心地向我講述了她和大兒媳也就是我的嫂子之間發(fā)生的事情。嫂子自從結婚就和婆婆分家單獨過日子。即使嫂子家孩子小的時候,婆婆也因為那時候忙著供她的小兒子即我家先生讀書,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幫忙照顧孫子。二十年來基本上是各過各的,相安無事。今年由于家里的房子拆遷,只能在外租房子,為了減輕經濟負擔,兩家就合租在一個院里。婆婆因為年近古稀閑在家里,看著大兒媳婦每天從超市下班回家很晚,就主動把做好的飯菜端到媳婦屋里,剛開始,嫂子很樂意地接受了,但時間一長,嫂子就表現出拒絕的意思,先是客氣地跟婆婆說過兩次,婆婆卻依舊如故。婆婆說今天嫂子臉色很不好看地再一次拒絕了她的好意,婆婆覺得很委屈,說:“我明明是為她好,她為什么不領情呢?”
“我明明是為她好!”這句話大家再熟悉不過?!拔乙皇悄銒?,我才不會管你呢,說你是為你好……”“假如是馬路上隨便一個人,我能這么苦口婆心地跟他說這些嗎?我還不都是為你好……”殊不知在溝通中以“我是為你好”為開頭的言辭,通常會給對方帶來很大的壓力。有多少人都是在家長這種“我是為你好”的錯愛中長大。因為“我是為你好”,即便孩子天生長了一雙適合彈鋼琴的手,但家長覺得學鋼琴對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沒有未來,孩子就放棄了。等孩子參加工作了,想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嘗試去創(chuàng)業(yè),父母以“我是為你好”為由,逼孩子去考公務員,讓孩子一輩子捧著父母認可、自己不感興趣的鐵飯碗。孩子到了適婚年齡,父母催著孩子去相親、結婚,這種逼婚的態(tài)度,讓很多兒女不敢回家。孩子終于帶著自己喜歡的人回家了,家長覺得對方長相一般,收入不行,家庭條件不般配等,又以“我是為你好”為借口極力反對。孩子的喜好父母真的能感同身受嗎?孩子喜歡的是青檸檬,而你卻給了他一車昂貴的榴蓮。父母被自己所做的感動了,孩子卻覺得你根本不了解他,因為你總是一廂情愿地給予,卻從來沒問過孩子想不想要。
“我是為你好”說到底其實就是一種邊界不清。人際邊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每個人有其身體的、情感的、精神的界限,用來保護個體不受他人的操縱、利用和侵犯;確保個體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在一個特定的心理范圍之內保持社交心理舒適。國與國、家與家之間有邊界,這個邊界是有形的,能夠對他人形成震懾和約束,但人際交往中的個人邊界是無形的,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因而得不到相應的尊重。常常有人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王梓恒在《家庭關系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通缺乏界限感》中說:“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干涉,也不應該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所以,應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钡谏钪?,我們很多人往往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別人的事情,哪些又是老天的事情。人際邊界不清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分熱心,過分卷入,過度干涉,以救世主自居,把幫助別人當成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嫂子想做自己喜歡的飯菜(自己的事),婆婆覺得嫂子很累,就做好飯菜端給嫂子,想減輕嫂子的負擔(努力做著別人的事),嫂子卻千方百計地想擺脫婆婆的照顧,想方設法去改變(努力做著老天的事),結果婆婆感到不開心,嫂子覺得不幸福。
對越是親近的人越不能隨意模糊界限,就像婆婆和嫂子,吃飯的喜好因人而異,婆婆一直吃素,但嫂子喜歡葷素搭配。在這個過程中婆婆總以自己的感覺為標準,覺得兒媳婦下班很晚,自己就應該早點做好飯菜,等她一回家給她送過去。婆婆這種做法就是很明顯的邊界模糊,嫂子已經客氣地表示拒絕了,婆婆卻一味地堅持,她似乎不相信嫂子有自己“處理幸?!钡哪芰?,這就是邊界入侵了。
沒有人一輩子愿意過別人的生活,當我們再做“我是為你好”的決定的時候,應該設身處地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守住自己的界限,更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既不要拿別人的愛來綁架自己,也不要拿自己的愛去綁架別人。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中學,濰坊,261031)
編輯/于 洪 終校/紀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