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紀伯倫《沙與沫》中詩性隱喻的母題言說

2020-03-03 13:51車明明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紀伯倫母題詩性

車明明

引 言

黎巴嫩詩人哈利勒·紀伯倫(Kahlil Gibran)與印度詩人泰戈爾(Tagore)齊名,二者并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的兩位巨人”。紀伯倫的代表作《沙與沫》寫作手法獨特,“借鑒了西方詩歌中常見的夢幻和象征手法”,同時“大量運用傳統(tǒng)比喻手法”(關偁,2011:6-7)。最為重要的是,其中充盈的隱喻性語言具有極強的諷喻性,體現(xiàn)出非凡的人生哲理,《芝加哥郵報》這樣評價《沙與沫》:“哲學家認為它是哲學,詩人稱它是詩”。得益于詩性隱喻的運用,《沙與沫》句句箴言,字字珠璣,既有詩歌的精練,又有散文的靈動,是一部理性思考與詩性浪漫珠聯(lián)璧合的佳作。

迄今為止,作為耳熟能詳?shù)奈膶W名篇,《沙與沫》更多的是被當作美文來閱讀和鑒賞,學界的研究十分寥落,只有汪克慧(2019)、張宗瑩(2017)等。目前的研究態(tài)勢與該作品在文學領域的經(jīng)典地位不相匹配,在文學、文化乃至意識形態(tài)方面形成了學術缺口。在“一帶一路”倡議順利實施和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針對其作品《沙與沫》進行文學和文體學相結(jié)合的研究,對于促進東西方文化互輸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詩性隱喻考辯

所謂詩性,除了詩意化的語言、意境、修辭及格調(diào)等,更是“一種難以把握,甚至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社會生活、自然狀態(tài)和精神感覺的復合體”(陳劍暉,2009:5),故詩性的捕捉和領悟“需要借助于超拔的想象力,需要融進詩歌的藝術感知方式,比如意象的營造、意識的流動、時空的跳躍、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乃至通感、隱喻、變形、倒錯,等等”(陳劍暉,2009:6)。概言之,“詩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與范疇,它既指作品的文學意蘊和藝術品格,也指作家的心靈外化和情思洋溢”(車明明,2020:106)。

隱喻的本質(zhì)是用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是人們借助具體的事物來理解較為抽象的事物,或利用已知的事物來理解未知的事物(Lakoff、Johnson,1980:5)。隱喻的另一本質(zhì)就是所謂的“隱喻法則”,即“比喻意義源自字面意義,或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字面意義”(Leech,1969:15)。事實上,利奇(Leech)的以上定義揭示了隱喻的“相似性”(程琪龍,2002:48)本質(zhì),即本體(tenor)具有喻體(vehicle)的某些特征。由隱喻的以上兩個特點可以看出,隱喻從表面看是在判斷、敘述或者說明,但在本體與喻體之間暗含著比喻關系,具有“托物言志”的作用,往往“言近意遠”,意義雋永。

作為特殊類型的隱喻,詩性隱喻具有有別于規(guī)約隱喻的鮮明特征。首先,詩性隱喻比一般隱喻更具抽象力和表達力,更具“言近意遠”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美學特征,這是由詩性隱喻的特征決定的?!胺彩窃诒緦W科中出現(xiàn)一個不落俗套的,從其他學科或義域引入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表述,都被視為詩性隱喻。詩性隱喻的核心成分是創(chuàng)造性,以及隨之而來的突然性、新穎性、美學性等”(胡壯麟,2003:3)。詩性隱喻的這些詩學特征“增添了作品的含蓄性、新奇性、生動性以及啟發(fā)性”(黃曼,2013:147)。

其次,詩性隱喻較之規(guī)約隱喻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詩性隱喻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源自詩性思維,“詩性思維利用了我們?nèi)粘5乃季S機制,但遠遠超越了它們、闡釋了它們,并將它們以超乎尋常的方式組合在一起”(Lakoff & Turner,1989:67),這種基于詩性思維并“以超乎尋常的方式組合在一起”便形成詩性隱喻的超常規(guī)性。超常規(guī)性是作家或詩人寄予作品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手段,而且詩性隱喻“效果的達成離不開差異性或距離”(束定芳,2013:46),因而,詩性隱喻的常規(guī)性越低,其隱喻性就越高。由于詩性隱喻的超常規(guī)性,文學文本便具有“神秘的吸引力、鮮活的生命力、真誠的靈魂感召力和自由的語義創(chuàng)造力”(隋剛,2012:107)。同時,其超常規(guī)性也“讓作品的奧義得以升華,更讓文學作品充滿了想象的空間”(黃曼,2013:147)。故而要理解具有突出詩性特征的詩性隱喻也需要詩性思維,需使詩性隱喻和人類體驗處于一種交互模式,亦就是認知方面由抽象到具體、再通過具體來構(gòu)想和構(gòu)建抽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抽象的時空維度傳輸?shù)饺说母泄伲c人的思維與精神產(chǎn)生認知互動,從而使人對抽象的對象產(chǎn)生全方位的體悟。

再者,詩性隱喻具有認知性。詩性隱喻通過認知思維,能夠幫助讀者探索文本的詩性和生命的奧秘。文學作品中往往運用大量的詩性隱喻,作者能夠“利用詩性隱喻表達幽默,喚起共鳴,解釋抽象,闡述科學,抒發(fā)胸臆”(李良彥,2012:99),而讀者也能夠通過詩性隱喻“探索世界萬物存在著的自然的辯證聯(lián)系,也從這種自然的聯(lián)系中更為廣闊、更為深邃地理解同類,理解自己,反思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徐健,2014:42)。

從以上對隱喻和詩性隱喻的剖析可以看出,隱喻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個認知的問題, 它“不單是一個純語言的問題,而是我們認知能力的擴展,即從基本經(jīng)驗到非基本經(jīng)驗范疇的擴展”(劉立華、劉世生,2006:74)。認知詩學強調(diào)文學審美過程中文本的審美對象與讀者認知之間的互動性,即傾向于在閱讀過程中體驗文本的審美對象,包括詩性隱喻。據(jù)此觀之,隱喻一方面具有詩性,另一方面具有認知屬性,因而,從學術框架來說,詩性隱喻屬于認知詩學范疇。紀伯倫的散文詩主要運用詩性隱喻來實現(xiàn)作品的母題,從而達到托物寓意并舉、抒情勸諫兼?zhèn)涞乃囆g效果,其《沙與沫》是由詩性隱喻織綴的瑰麗詩篇,只有從詩性思維出發(fā),才能有效挖掘其深刻的詩意內(nèi)涵。

《沙與沫》中詩性隱喻的母題分析

作為文學用語,母題(motif)指的是“文學作品中最小的敘事單位并具有傳承性因子”(夏延華、陳紅薇,2014:89),是特定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與主題類型化特征相關的因素,它將抽象的哲思具體化、模式化,構(gòu)成文學作品主題思想的重要元素。母題往往以一致的,始終如一的主題、原型、象征、意象等形式出現(xiàn),因此可以說“母題是主題”“母題是原型”“母題是象征”“母題是意象”??傊?,母題是文學作品的主題或本題,是表達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是統(tǒng)一整個作品的主體線索和紐帶,“沒有母題,主題思想也無從表達”(赫云、李倍雷,2017:137)。散文詩《沙與沫》中詩性隱喻俯拾皆是,構(gòu)成了作品獨特的詩性母題。

紀伯倫的生命始終被孤獨纏繞,也與自由的現(xiàn)實和夢想相交織,更是浸沒于生與死的思索當中,因而,“自由”“孤獨”“生死”形成紀伯倫作品的三大主題。一方面,自由的人是無所牽絆的,但同時也必然會感到孤獨,此為生命的悖論。紀伯倫是孤獨的,他的孤獨賦予他自由的軀體和靈魂,可當人自由到與世界無可瓜葛,便只剩下孤獨了,故而自由的人會感到倍加孤獨。紀伯倫孤獨的緣起在于他孤苦的出身和因孤苦而形成的性格,或曰他與生俱來的秉性,因為“人生而孤獨”,這是人生的真諦,概莫能外,天才和詩人尤甚。另一方面,死亡也是紀伯倫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主題。對于紀伯倫來說,一個人死亡了,世間其他的生命依然生生不息,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死亡恰恰彰顯了生命的厚重;更主要的,“對于弱小者,諸如受欺壓的窮人、被凌辱的女子、寂寥一生的詩人,死亡是精神的救贖”(馬征,2010:216)。有鑒于此,本文將從“自由”“孤獨”“生死”三個方面來剖析《沙與沫》中詩性隱喻的母題,以期闡釋這些詩性隱喻所蘊含的深奧哲思。

(一)自由

紀伯倫終生歌頌自由,他對自由的追求永不停歇,而他所謂自由的內(nèi)涵也因時間的推移有所改變。年少時,他對自由的追求是盼望擺脫壓迫奧斯曼帝國殘暴統(tǒng)治、獲得人身的解放和自由的強烈愿望;成年后,他對自由的追求是對人類精神的解放之和靈魂的自由,成為更大范疇的自由。下面通過《沙與沫》中詩性隱喻的例子來欣賞他對自由所吟誦的贊歌。

(1) 一粒沙是一片沙漠。

(A grain of sand is a desert.)

(紀伯倫,2016:169)

這里,“一粒沙”映襯著卑微的生命,這生命雖然微不足道,但卻像浩瀚無垠的“一片沙漠”一樣不可忽視。“一粒沙是一片沙漠”,這正是詩集《沙與沫》母題的由來,是詩集之詩旨的高度概括。這個看似悖謬的隱喻論斷包含了深刻的辯證思維:沙粒雖然微小,但它是整個沙漠的化身和象征,微小代表著龐大,所謂“見微知著”。在紀伯倫筆下,一如渺小的生命可蘊含偉大的靈魂,人無論尊卑都享有自由,所有獨立的生命個體在心靈上都是自由的。

“一粒沙是一片沙漠”,該詩性隱喻透出怡然自得、自我灑脫的人生真諦,也是整個詩集關于“自由”母題的絕好例證。

(2) 每一顆種子都是一個渴望。

(Every seed is a longing.)

(紀伯倫,2016:181)

如上所言,童年遭受壓迫的紀伯倫向往人身的解放和自由,而作為不羈的詩人,他更是渴望靈魂的自由。紀伯倫渴望沖破精神上的藩籬,渴望精神自由的種子在紀伯倫的內(nèi)心發(fā)芽,猶如種子渴望破土而出一樣,他的自由之花經(jīng)過澆水、施肥、時間的洗禮,穿過石塊和泥土,露出枝芽,最終在陽光下歡笑,在微風中舞蹈,在細雨中歌唱?!懊恳活w種子都是一個渴望”“信仰是心靈的綠洲”(紀伯倫,2016:231)、“春天的花兒是天使們早餐桌上所談論的冬天的夢”(紀伯倫,2016:233),這些詩性隱喻都是紀伯倫渴望靈魂自由的深情吶喊。

(3) 你若滿嘴食物,怎能開口唱歌?你若滿手金錢,怎能舉手祝福?

(How can you sing if your mouth be filled with food? / How shall your hand be raised in blessing if it is filled with gold?)

(紀伯倫,2016:189)

這個詩性比喻看似直白質(zhì)樸,其蘊含的道理卻栩栩如生:貪婪的欲望是奴役自由的本源,物質(zhì)的羈絆會束縛人的身體,讓人成為金錢和物質(zhì)的傀儡。紀伯倫通過詩性隱喻的形象類比告誡人們,人一旦成為物質(zhì)世界的奴隸,便無法得到精神的超逸和自由。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人不應被物質(zhì)所奴役,或被金錢所駕馭,而應擺脫物質(zhì)的負累,使自己享有精神的自由。

在該詩性隱喻中,第二人稱的使用讓人感覺到儼然紀伯倫自己正在向讀者娓娓道來,他的睿智淡定也似乎會悠悠然傳遞給讀者,這正是詩性隱喻獨有的美學性所綻放的力量。紀伯倫不露鑿斧地鞭辟了自由的內(nèi)涵,歌頌了自由的母題。

(4) 我們?nèi)际乔敉?,不過有的關在有窗戶的牢房里,有的關在沒窗戶的牢房里。

(We are all prisoners but some of us are in cells with windows and some without.)

(紀伯倫,2016:207)

生命的禁錮無所不在,一如“人是囚徒”,生命本身也是囚禁的過程。如是觀之,人的自由自然彌足珍貴,而熱愛自由的人總會在囚禁中尋找自由,探尋自由的希望,尋找“牢房里的那扇窗”。在該詩性隱喻中,“有窗戶的牢房”猶如黑暗中的曙光,表達了紀伯倫對自由的執(zhí)著追求。雖然在尋求自由的道路上障礙重重,雖然“自由是最堅實的鎖鏈……它的鏈環(huán)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紀伯倫,2016:79),但人永遠要追求心靈的放飛、精神的解放,永遠不能放棄希冀。紀伯倫用“囚徒”及“牢房”的詩性意象形象地喻指了“自由”的無奈,而用“窗戶”生動地表現(xiàn)了自由的希望。

(5) 我是個旅行者,也是個航海者,我每天在自己的靈魂中發(fā)現(xiàn)一個新區(qū)域。

(A traveler am I and a navigator, and every day I discover a new region within my soul.)

(紀伯倫,2016:223)

紀伯倫以“旅行者”與“航海者”自喻,彰顯他對自由的向往與追求。對他來說,生命是自由的,靈魂與精神同樣是自由的。對于自由,紀伯倫向往的最高境界是心靈的自主、靈魂的自由、精神的超然。他既是“旅行者”,也是“航海者”,可以在精神的世界里縱橫馳騁,開拓自由的“新區(qū)域”,這正是他奔放不羈的詩者之心的詩意體現(xiàn)。

有別于“生命是個旅途”(Life is a journey)這個常規(guī)隱喻,紀伯倫以“旅行者”“航海者”這種超越經(jīng)典的詩性隱喻表達了他追求自由的內(nèi)心訴求,拓展了隱喻的外延,展現(xiàn)了詩性隱喻非凡的美學性及超常規(guī)性。

(二)孤獨

孤獨似乎歷來都是哲人和圣者的特權和獨享。“孤獨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生存方式。孤獨是智者的知性生活達到超出常人境界時的獨特感受”(寧一中,2010:151)。紀伯倫孤獨的個性與他的經(jīng)歷有關:一九○二年,貧窮和病魔先后奪去了他的妹妹、哥哥及母親三位親人,使他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尤其是母親的去世讓他徹底失去依靠,陷入孤苦伶仃、孤獨絕望的境地。作為詩人的紀伯倫是一位孤獨的智者,而孤獨的紀伯倫并沒有頹廢沉淪。他在孤獨中探索生命的奧秘,并在孤獨中追求愛與美,他盡情地享受著孤獨帶給他的人生沉淀和精神升華。對他來說,孤獨就是力量。

下面將對《沙與沫》中詩性隱喻的例子進行剖析,解讀其有關孤獨的詩性母題。

(1) 我又一次把手握起張開,掌心站著一個人,滿面愁容,翹首仰望,我再把手握起,張開時,那兒空蕩蕩只有霧。

(And again I closed and opened my hand, and in its hollow stood a man with a sad face, turned upward. And again I closed my hand, and when I opened it there was naught but mist.)

(紀伯倫,2016:165)

紀伯倫的孤獨可分為三層。首先,于他而言,孤獨是人類的內(nèi)在本質(zhì)。他認為,人人生而孤獨,概莫能外,“我感到我的孤獨并不比別人更深更甚。我們大家都是孤獨的”(紀伯倫,1995:284)。在詩集的最開始,紀伯倫直言不諱地表明了自己孤獨的內(nèi)心,他如此孤寂憂愁,以致“滿面愁容”。只是他雖“滿面愁容”,也未忘“翹首仰望”來思索人生的真理,追尋心靈的寄托。然而,在他看來,生命最終似乎難逃孤獨的命運,雖苦苦求索,人生依然猶如迷霧,虛無縹緲,因而倍感空虛孤獨:“我是一團霧,在霧中有我的孤獨,我的寥寂,我的陌生,我的饑渴”(紀伯倫,1995:268)。

(2) 詩不是觀點的表達。它是從流血的傷口或是微笑的唇間涌出的一首歌。

(Poetry is not an opinion expressed. It is a song that rises from a bleeding wound or a smiling mouth.)

(紀伯倫,2016:185)

在本例中,紀伯倫將詩比作“從流血的傷口或是微笑的唇間涌出的一首歌”,他獨出機杼地將“流血的傷口”與“微笑的唇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聯(lián)想起來,說明在即便歡樂的生活中,他的孤獨與憂傷也如影隨形,生活對他來說是哀傷而孤獨的,詩歌就是這種孤寂的流露,因而是“從流血的傷口涌出的一首歌”。紀伯倫總有難以排遣的孤獨與憂傷,而正是通過這種充滿詩性的隱喻化表達,才使他詠嘆出深刻的關于孤獨的詩歌母題及人生哲思。

(3) 他們說我瘋了,因為我不愿意拿時間去換金子。/ 我說他們瘋了,因為他們認為我的時間會有標價。

(They deem me mad because 1 will not sell my days for gold; / And I deem them mad because they think my days have a price.)

(紀伯倫,2016:211)

紀伯倫孤獨的第二層面是不被人理解的孤獨。如例(4)所示,在世人眼中,紀伯倫就是一個癲狂之人,一個瘋子。其實他有一股砭清激濁的力量,即使被誤解、被孤立,紀伯倫依然不畏世俗、不落俗套、堅持真理。他“不愿意拿時間去換金子”,而且他還“在癲狂中……發(fā)現(xiàn)了自由和安寧:由孤獨而來的自由,由不被人了解而來的安寧”(紀伯倫,2008:36)。所幸,像紀伯倫這般特立獨行的詩人,縱使世人無法理解他的內(nèi)心,也無法與他感同身受,詩歌也可成為其精神寄托。

(4) 詩人是一位被廢黜的國王,他坐在宮殿的灰燼里,試著從中造出一個形象。

(A poet is a dethroned king sitting among the ashes of his palace trying to fashion an image out of the ashes.)

(紀伯倫,2016:185)

在這里,紀伯倫將詩人比作國王,如果詩人是國王,那他便應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然而,在孤獨的紀伯倫那里,這個國王只不過是“被廢黜的”國王,他的宮殿也是充滿“灰燼”。“詩人是國王”,從如此豪放自大的通告可以看出,紀伯倫的孤獨是石破天驚、排山倒海的。該詩性隱喻貌似狂妄無度、目中無人,實則充滿荒涼無望,充分映射了紀伯倫內(nèi)心深沉的孤獨感。

從本質(zhì)來說,隱喻是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一個對應集或曰映射,這種映射是“兩個義域之間語言發(fā)生學對應的固定格式”(王軍,2011:53)。然而,當一個隱喻是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始創(chuàng)性映射時,其比喻效果便具有很高的超常規(guī)性。此處,超常規(guī)性賦予該詩性隱喻深奧的內(nèi)涵和非凡的詩意,它所表達的恣意的狂想及狂放的詩意讓人震撼無比,其詩性母題顯而易見:縱然灑脫,縱然詩意,紀伯倫終究無法擺脫孤獨的牽絆,致使他的人生“空虛”寂寥。通過該詩性隱喻,紀伯倫孤獨寂寞的思緒得到無以復加的抒發(fā),詩歌孤獨的母題也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紀伯倫孤獨的第三層表現(xiàn)就是他“渴望”孤獨并享受孤獨的力量。

(5) 孤獨是一場沉靜的風暴,它折斷我們一切枯枝;/ 但它卻把我們活的根更深地栽入活的土地的活的心中。

(Solitude is a silent storm that breaks down all our dead branches; / Yet it sends our living roots deeper into the living heart of the living earth.)

(紀伯倫,2016:213)

對紀伯倫而言,孤獨的破壞力雖然能摧毀一切,但這種摧枯拉朽的力量也代表著強有力的希望。紀伯倫似乎很享受自己的那份孤獨,并在孤獨中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紀伯倫(2000:327)在孤獨中尋找到了生命的美好:“我喜歡隱居、孤獨!我喜歡與世隔絕,我喜歡這一切。我喜歡心靈的喃喃自語和我的直覺意識”??梢?,孤獨能讓紀伯倫更自由、更純凈地與自己的真實自我對話,是孤獨讓他保持了自我的本真,孤獨也使他仿佛能得到愛的陪伴。

作為一位狷介的孤獨詩人,紀伯倫擁有廣闊無垠但又孤獨沉寂的詩歌王國,他以《沙與沫》為代表的舉世聞名的作品都是他自己“心智的盛宴上掉下的碎屑”(紀伯倫,2016:187),而這些碎屑都體現(xiàn)了紀伯倫真實的孤獨心境。從《沙與沫》中紀伯倫對孤獨的吟唱和贊譽中可以看到,孤獨是其崇高超逸的人生信條。

(三)生死

在《沙與沫》中,紀伯倫對于“生”與“死”的哲思是作為同一命題的兩極進行辯證闡發(fā)的。在紀伯倫看來,人生的美好是沒有生死之限的,生與死是生命自然存在的兩種狀態(tài),生固然代表了美好和希望,死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并不意味著一切的毀滅,它是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下面的例子說明紀伯倫是一個熱愛生命、不懼死亡的達觀詩人。

(1) 是的,涅槃是有的。/ 它就在領你的羊群去綠原,它就在哄你的孩子入睡,它就在寫你的最后一行詩。

(Yes, there is a Nirvana; / it is in leading your sheep to a green pasture, and in putting your child to sleep, and in writing the last line of your poem.)

(紀伯倫,2016:231)

紀伯倫用溫暖的目光捕捉到生命的美好,在他眼里,生命具有永恒的美,且生命的美好無處不在,它可以在“放羊”或在“哄孩子入睡”這樣平常而瑣碎的事務中,抑或在“寫下詩行”的浪漫過程中,這些美好會“涅槃”,會永遠存在。這里由平行修辭構(gòu)成的詩行充滿了音韻之美,宛如天籟,紀伯倫以詩意的情懷、以純美的詩性隱喻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暢想和熱望,賦予平凡的生活美好的詩意,他質(zhì)樸而超然的美感、美學性和詩意只有懂得生活、熱愛生活的人方可體會得到。

(2) 千年之前,我的鄰居對我說:“我恨生命,因為它純粹是痛苦。”昨天我路過一個公墓,看見生命在他墓上舞蹈。

(A thousand years ago my neighbor said to me, “I hate life, for it is naught but a thing of pain.” And yesterday I passed by a cemetery and saw life dancing upon his grave.)

(紀伯倫,2016:213)

在該詩性隱喻中,紀伯倫斬釘截鐵的生死觀躍然紙上:個體生命總歸會死亡,這是無法逃避的自然現(xiàn)象,所以,人們需要有超越生死的態(tài)度。既然活著,就必須直面生活的痛苦,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和坦然接受死亡。因為即使一個人“恨生命”,覺得“它純粹是痛苦”;即使他憎惡一切,憤憤不平地活著;即使他藐視人生,喪失生命,世間的萬物依然生生不息,世間的花草依然艷麗綻放,猶如生命會“在他墓上舞蹈”。該詩性隱喻給讀者呈現(xiàn)出生命法則中人們不忍想象的真相和出人意料的生命真諦,乍看似乎自然無奇,實則激蕩人心,充分證明了“詩性隱喻最突出的力量……在于隱喻思維所具有的天然的、不經(jīng)意間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Lakoff、Turner,1989:80)。

(3) 當你解開了生命的一切奧秘后,你就盼望死亡,因為死亡不過是生命的又一個奧秘。

(When you have solved all the mysteries of life you long for death, for it is but another mystery of life.)

(紀伯倫,2016:223)

這里的“盼望死亡”只不過是紀伯倫以詩者所獨有的“向死而生”的態(tài)度來看待生死。該詩性隱喻表明,人生是在生與死的循環(huán)往復中走向永恒。一個人若深諳生命,便會走出生死的桎梏,對生命的完結(jié)便會泰然視之,便能灑脫對待死亡;當他活得豐盈,活出風采,完成了人生的使命,便會不懼死亡。另一方面,該詩性隱喻也有告誡作用:如果人要死得其所,首先要活得有意義,因為死亡的意義就在生命當中:“你們想知道死亡的秘密。但你們?nèi)舨辉谏腥ふ?,又怎能發(fā)現(xiàn)它呢?”(紀伯倫,2016:137)

(4) 欲望是半個生命;/ 冷漠是半個死亡。

(Desire is half of life; / indifference is half of death.)

(紀伯倫,2016: 231)

該詩性隱喻告訴人們:人生就要有愿望,要充滿熱情地對待生命;如果冷漠,抑或缺乏生活的激情,那便無異于死亡。由此可見,紀伯倫是堅強的樂觀主義者,他熱愛生命、享受生命,時刻追隨著生命的腳步而奮勇向前。

實際上,《沙與沫》處處表現(xiàn)出紀伯倫生死一體的哲思,即生死互化、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有生則有死,有死則有生,生死相互依存,首尾相連,構(gòu)成生命的完整過程”(李霞,2007:17)。正如紀伯倫(2016:137)所說,“生死一體,猶如江河大海”。

(5) 我看見一個婦人的臉,便能看見她所有尚未出生的孩子。/ 一個婦人看看我的臉,便能知道我所有的祖先,他們在她出生前早已去世。

(Once I saw the face of a woman, and I beheld all her children not yet born. / And a woman looked upon my face and she knew all my forefathers, dead before she was born.)

(紀伯倫,2016:169)

該詩性隱喻揭示了生與死循環(huán)交替、周而復始的過程,即生與死是萬物的自然轉(zhuǎn)換,就如同晝夜更迭、四季變換,這與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 Wordsworth)“孩子乃成人之父”(The boy is father of the son.)所表達的生命永恒的思想不謀而合。同時,該詩性隱喻還蘊含了“生死同源”的道理,那就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孕育著新生,昭示著生命的神圣與不朽,正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

在該詩性隱喻中,紀伯倫從哲思的角度指出生命的本質(zhì)是生死相接、循環(huán)往復、綿延不息,死亡不是結(jié)束,而是通向永生的大門,因為“誕生與死亡是勇敢的兩種最高貴的表現(xiàn)”(紀伯倫,2016:223)。紀伯倫通過生動的詩性隱喻刻畫了“生與死”的母題,傳達了“生與死”的真諦,表達了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死亡的達觀,道出了詩人灑脫超逸的人生哲理。

通過對《沙與沫》中“自由”“孤獨”“生死”三種詩性隱喻的母題進行深入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詩性隱喻是紀伯倫表達其“崇尚自由”“享受孤獨”“直面生死”之人生信仰的有力武器。本研究對紀伯倫其他作品的研究具有方法論意義:首先,本研究以詩性隱喻作為著眼點,該研究思路對于紀伯倫其他作品的文學理解和文體學鑒賞具有聯(lián)動作用,研究者有望借此達到鑒賞和審美上的觸類旁通。其次,本研究對于探索紀伯倫作為詩人之心路歷程的嬗變大有裨益?!稖I與笑》(1908)、《先驅(qū)者》(1920)和《先知》(1923)這些早于《沙與沫》的作品凝結(jié)了紀伯倫對世界的滿腔熱忱,《沙與沫》則體現(xiàn)了作者對世界的深邃哲思,這是一個生命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和結(jié)果。反之,透過《沙與沫》中的深沉和達觀,我們更能感動于紀伯倫早期作品中的赤子之心。

結(jié) 語

作為富有想象力的、超常規(guī)的語言表達方式,詩性隱喻賦予《沙與沫》深遠的詩性內(nèi)涵。紀伯倫通過諸多新穎獨特的詩性隱喻,闡述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實現(xiàn)了廣闊的詩性母題。對《沙與沫》中詩性隱喻的認知性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品鑒紀伯倫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探賾其詩歌所表達的思想主題與哲學內(nèi)涵。

紀伯倫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他的出生地、他所生活過的美國現(xiàn)實語境以及他留學的法國之現(xiàn)實語境密切相關,其多重文化身份決定了他是一位跨文化的作家,因此“東方書寫”(馬征,2010:126-135)是其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西方語境是他生長的沃土。鑒于紀伯倫的跨文化身份,學界針對其作品的未來研究可著眼于文化間性(interculturalality)(馬征,2010)視角。文化間性既堅守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同時也與其他文化相融、相涉,從而達到文化之間的共生、共存,這將有利于深入探究紀伯倫作品中生命哲學和人生主題的文化影像。

猜你喜歡
紀伯倫母題詩性
論巴爾虎史詩中的提親母題
詩性想象:英國當代女性小說之超驗敘事
[黎巴嫩]紀伯倫《紀伯倫散文詩全集》
紀伯倫買驢
詩性的叩響——羅周劇作中“詩”的重塑與探尋
圖案于社會之中——再析上古時代的“獸面”母題
在黎巴嫩感受紀伯倫
微 言
復仇母題的現(xiàn)代嬗變
淺析《西游記》的兩大母題及其象征意蘊
隆子县| 青川县| 讷河市| 奇台县| 从江县| 清苑县| 云阳县| 昆山市| 得荣县| 阳城县| 竹溪县| 金沙县| 泊头市| 抚松县| 武平县| 邹城市| 长顺县| 建水县| 阳山县| 公安县| 扬中市| 东港市| 潞城市| 永清县| 晋中市| 卓尼县| 平邑县| 松江区| 麻阳| 德庆县| 乾安县| 湛江市| 报价| 抚州市| 静乐县| 曲阜市| 屏山县| 女性| 西城区| 精河县| 蒙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