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杰,高亞林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xué)技術(shù)的蓬勃發(fā)展,人們對于科幻方面的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需求。《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代表作品,該作品講述的是太陽系在遭受重重破壞之后即將毀滅的情景。面對當時困境,人類不得不自尋生路,最終決定實施“流浪地球”的計劃,以此來延續(xù)自己的生命。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作品具有樸實的藝術(shù)風格以及獨到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作為新科幻文學(xué)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代表了我國科幻文學(xué)發(fā)展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也填補了中國科幻文學(xué)史上的空白。
《流浪地球》英文版最早由北美作家翻譯,于2013年在亞馬遜出版社出版; 2017年,再次由劉宇昆進行英譯,在英國首次出版?!读骼说厍颉芬彩艿娇苹眯≌f界、 主流文學(xué)界以及科學(xué)史界等各個領(lǐng)域的廣泛關(guān)注,激發(fā)了一股“流浪地球”的熱潮。事實上,在以往的小說界,中國科幻文學(xué)作品進行外譯的情況,在國內(nèi)外長期處于偏安一隅的境況,大多只是具有相關(guān)知識的學(xué)者等對其閱讀研究,而真正對中國科幻文學(xué)作品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學(xué)“走出去”成為了必然趨勢。但是,中國科幻小說在世界文壇中的佳作卻是寥寥無幾,這就需要將中國科幻小說進行外譯。目前,雖說科幻小說在國內(nèi)外獲得一致好評,但是國內(nèi)專注于科幻小說外譯的譯者卻很少。
筆者從知網(wǎng)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基于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來分析譯者主體性的文獻約有60余篇,但是目前還沒有從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對《流浪地球》英譯本的譯者主體性進行研究與分析。因此,本文將借助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對劉宇昆《流浪地球》英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
闡釋學(xué)是一門研究理解和解釋及其方法論的學(xué)科。簡而言之,闡釋學(xué)的核心就是解釋, 把所有隱藏在文本之后的事物本質(zhì)完全顯示出來。施萊爾馬赫對闡釋學(xué)的發(fā)展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他認為翻譯的本質(zhì)是闡釋,需要闡釋的都可歸類于翻譯。[1]36有學(xué)者從文學(xué)翻譯的角度對闡釋學(xué)翻譯觀進行論證,認為翻譯是理解和解釋的過程,而譯者則是篤信原文言之有物并意欲重構(gòu)其意義的探尋者。
在翻譯的過程中,借助闡釋學(xué)相關(guān)翻譯理論,這有助于我們對翻譯的本質(zh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得到更佳的譯本。事實上,闡釋就是理解,而翻譯就是用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進行闡釋,但是在對文本進行闡釋的過程中,譯者要做到張弛有度,應(yīng)明白闡釋不夠,容易使譯入語讀者不理解原文本的文化意義; 而闡釋過度,或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譯入語的優(yōu)勢,甚至獲得新作,但與此同時也失去了源語的文化內(nèi)涵。
在海德格爾的闡釋思想的基礎(chǔ)上,西方著名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的《 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于1975年發(fā)表,發(fā)表后在翻譯界和語言哲學(xué)界引起廣泛關(guān)注。他認為語言的產(chǎn)生和理解過程就是翻譯的過程,即“理解即翻譯”。[2]28-30喬治·斯坦納把翻譯過程當作闡釋的過程,并將翻譯分為四個步驟:信任、 侵入、 吸收和補償。喬治·斯坦納代表了西方語言和翻譯理論中獨具一格的闡釋理論學(xué)。這對翻譯本質(zhì)的研究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對翻譯實踐過程也具有很強的指導(dǎo)作用。
合格的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首先必須認同原文本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有可探討研究的價值,這一過程就是闡釋過程中的第一步的“信任”。譯者對原文本產(chǎn)生一定的信任后,在理解和表達原文本內(nèi)涵的過程中,譯者難免會遭遇到來自源語與目的語兩者之間的抵抗與沖突,最終導(dǎo)致譯入語的含義與源語的含義大相徑庭。此時,譯者的任務(wù)就是要完全打破不同語言之間風格的差異、 文化程度的影響、 政治因素的影響、 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在這一過程中譯者就要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譯者的主觀理解、 文化知識以及社會背景等因素也不由自主地“侵入”到原文中去,這一過程就是“侵入”?!扒秩搿钡淖罱K目的就是為了讓譯者能更好地進行“吸收”,“吸收”的整個過程也是譯者在尋求最恰當?shù)淖g入語表達方式來展現(xiàn)原文本內(nèi)容的過程。這也是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之間打破沖突和矛盾的過程,更是實現(xiàn)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相互融合、 相互補充、 相互促進的過程。在“吸收”的過程中,源語和目的語之間難免會失去平衡,造成譯入語讀者對原文本內(nèi)容的陌生感,此時此刻“補償”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補償”就是在原文和譯文之間進行平衡的做法。其實,在上述的各個階段,兩種語言、 兩種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一直存在,因此,“補償”必須始終貫穿整個翻譯的全過程。這樣才能把原文的真正內(nèi)涵準確地傳達出來,最終實現(xiàn)翻譯的價值,讓翻譯起到兩種語言文化之間溝通與交流的橋梁作用。
因此,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在整個翻譯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譯者的理解和闡釋也不是簡單的復(fù)制與重復(fù),而是一個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和實現(xiàn)譯者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
譯者在對作品進行閱讀并翻譯時,譯者的個人經(jīng)歷、 所處時代背景、 文化及語言運用能力以及自身的閱讀偏好都是影響譯者的主體性的因素。譯者根據(jù)以往的翻譯實踐經(jīng)驗,可以相信自己所翻譯的這篇作品是一部嚴肅且合格的作品,需要相信作品里有東西值得去了解與研究,翻譯是值得的。對原文的選擇和信任是譯者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切理解活動,換言之,一切翻譯活動,都要從信任開始。[3]217
信任是譯者進行翻譯的前提條件。譯者在完全信任原作者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在翻譯的過程中發(fā)揮譯者主體性作用,從而傳達出原作的特色與精髓。華裔譯者劉宇昆和科幻作家劉慈欣被稱為“二劉”,兩人不僅多次合作,且劉宇昆成功地翻譯了劉慈欣創(chuàng)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其英譯本受到國外讀者和媒體的廣泛青睞,這使中國的科幻小說在世界文壇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兩人在生活中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在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過程中,無疑兩人之間靈魂和語言上都會更加契合,這一切都給翻譯活動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喬治·斯坦納在海德格爾那里找到“侵入”的依據(jù)。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本身就帶有一定程度的“侵入”性與突破性,事物只有經(jīng)過理解,也就是翻譯,才能變成真實的存在。[2]劉宇昆在翻譯《流浪地球》過程中,首先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內(nèi)涵有廣泛涉獵,同時作為華裔人士,對西方的語言、 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所以帶著自己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傳統(tǒng)文化知識進行“侵入”。
1. 個人主觀理解的“侵入”
例1:人們冷靜下來,再看屏幕,終于明白了一個嚴峻的現(xiàn)實。[4]62
譯文:A calm fell over the gathered Supreme Command as they turned back to the screen. Finally, they understood the gravity of the situation.[5]309
原文中的“人們”一詞,一般情況下我們會使用“people”,但是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譯為“Supreme Command”,這個短語的本身含義為“最高指揮權(quán)”,這樣翻譯無疑是在考慮文章整體風格的同時加入了個人的主觀理解。該例子引自人們在看到地球被吞食者吞食前后的變化的情景。在筆者看來,在人們進行星戰(zhàn)的過程中,人類就是最高的主導(dǎo)者。從內(nèi)容的角度看來,譯者將“人們”譯為“Supreme Command” 也并不為過。因此,筆者認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對原文進行了“侵入”,但是并沒有肆意破壞原文的風格及內(nèi)容,可以說是在保持原文內(nèi)涵的同時,也為原文注入了主觀色彩的特點。
2. 文化背景知識的“侵入”
例2:經(jīng)理說:“……鄧小平在訪問肯尼迪航天中心時,把一位美國宇航員稱做神仙?,F(xiàn)在。”[4]162
譯文:“...when Deng Xiaoping visited the Johnson Space Center, he called an American astronaut agod. Now.”[5]132
“神仙”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的神話故事當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固有的詞匯,從盤古開天辟地之際到現(xiàn)在,“神仙”一詞始終代表著長生不老、 長命百歲、 神通廣大、 力量無邊的人物。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神仙”等詞,與“神仙”一詞相對應(yīng)的是“上帝”。在西方人的意識中,他們認為上帝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 宇宙的統(tǒng)管者、 真理的啟示者、 選民的拯救者、 罪惡的審判者,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劉宇昆進行了意譯,將“神仙”一詞譯為“god”,充分地體現(xiàn)了譯者在翻譯時,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樣翻譯使譯入語讀者更為廣泛地接受。
以上例子顯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于詞語的選擇與拿捏都需考慮到位,同時也應(yīng)充分考慮到中英兩種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對原文內(nèi)容進行“侵入”的前提下,找到與譯入語文化相符合的詞語來表達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最終實現(xiàn)譯入語讀者對文本的信任度。要想實現(xiàn)這些,離不開譯者對兩種語言的認識度、 熟悉度以及拿捏度,這樣才能更好地把中國的文學(xué)作品精髓與內(nèi)涵表達出來。
“侵入”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吸收”,吸收是翻譯過程中的闡釋階段。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不是把它吸收到一個真空地帶,譯語早已存在,而且語義豐富。把新接納的東西以不同的程度加以吸收,有的完全歸化,有的則始終顯得生疏。[6]但是,譯者無論選擇怎樣的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如何接納新的東西放入譯入語中都會影響整個譯入語的整體結(jié)構(gòu)。我們可能被我們所譯入吸收的文本控制或者傷害,譯者的人格和創(chuàng)造力也可能會枯竭。[7]217也就是說,在吸收過程中,有些語言難免要喪失部分譯入語本色。這時就需要譯者充分調(diào)動自己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將原文中的信息準確地傳達給譯入語讀者。
1. 意譯法吸收
例3:“嗨,飛船派和地球派又打起來了!”[4]7
譯文:“Hey, theLeaversandTakersare at it again!”[5]10
譯文中 “Leavers and Takers”使用擬人的修辭,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并沒有采用字面意思,而是分析了兩個派別的真實目的,使用擬人的修辭從而準確地表達出了其真實內(nèi)涵,這樣更能夠讓目的語讀者明白其中的含義?!帮w船派”和“地球派”是地球在進入剎車時期的兩個不同派別?!帮w船派”的人們認為他們會乘坐飛船逃離地球進行流浪,重新獲得新生,不會選擇在地球上坐以待斃; 而“地球派”的人們則認為要誓死捍衛(wèi)地球,保護地球,不能逃離地球。若是譯者為了純粹地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可能會造成理解上的錯誤,采用意譯法進行“吸收”,充分地發(fā)揮了譯者的主體性作用。
例4:“算了算了,快弄弄吃吧?!毕衩看我粯?,又是秋生打圓場。[4]143
譯文:“Forget it. Just forget it, ”Qiusheng said.He was always the one who made peace.“Let’s eat.”[5]328
這些對話的內(nèi)容含有明顯的中國語言特色,例如“算了、 打圓場”等,都是中國人典型的話語,因此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非正式性。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主動“吸收”,尋求恰當?shù)淖g入語來盡可能地滿足譯入語讀者的需求,打破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從而消弱兩者之間的矛盾。例如,“算了”一詞,本義為不計較,別往心里去,譯文“forget”完全把玉蓮抱怨地球咳嗽的情況一筆帶過,也是安慰玉蓮不要跟地球做無謂的計較。又如,“打圓場”一詞的含義是當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尷尬、 氣氛緊張時,需要有一個人去調(diào)節(jié)這種關(guān)系,緩和這種氣氛的行為。譯者譯為“He was always the one whomade peace.” 一個短語就弱化了譯入語讀者對原文的陌生感。采用歸化的策略,使譯文簡潔流暢,通俗易懂,更為譯入語讀者所接受。
2.直譯法吸收
例5:他爸爸是個頑固的飛船派,因參加一次反聯(lián)合政府的暴動,現(xiàn)在還被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有其父必有其子。[4]7
譯文:His father was a stubborn Leaver, and he was still serving a prison sentence for his part in an uprising against the Coalition.Tung was a chip off the old block.[5]10
這個例子選自小星老師帶學(xué)生環(huán)球航行時,地球派和飛船派發(fā)生爭執(zhí)時的一段話。阿東是這次爭執(zhí)的發(fā)起者,而他的爸爸就是個頑固的飛船派,他與爸爸的舉動一致,因此使用了中國的一句諺語“有其父必有其子”。中國的諺語、 成語等均代表著中國的文化特色,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考慮到讀者自身因素,直接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了直譯,這樣更能使西方人接受中國文化,同時也打破了對于中國諺語晦澀難懂的陌生感。
“補償”是闡釋的最后一步,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如果在翻譯過程中缺少一定程度的補償,翻譯的結(jié)果則會顯得有所欠缺。“補償”具體體現(xiàn)在對翻譯方法的選擇和翻譯策略的使用上,譯者要在真實地再現(xiàn)原作的基礎(chǔ)上對原作進行一定的補償,使譯文盡量符合讀者的生活習(xí)慣。[6]真正的翻譯是必須提供補償?shù)?真正的翻譯也必須有來有往,真正的譯本必須保證譯語與源語之間恢復(fù)平衡。補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原文與譯文的平衡,使譯文更加完善,便于讀者理解原文本。
1. 加注法補償
例6:而這條除長安街外全國最寬直的大街則成了終日難見陽光的深谷。[4]129
譯文:And the thoroughfare-second only toChang’an Avenuein terms of width-became a deep, sunless canyon.[2]214
腳注:The thoroughfare that runs east-to-west through Beijing just north of Tiananmen Gate[5]214.
譯者在文中翻譯時采用了直譯法,將“長安街”譯為“Chang’an Avenue”?!伴L安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街道之一,是中國北京市境內(nèi)一條連接?xùn)|城區(qū)與西城區(qū)的城市主干路,為橫貫中國首都城區(qū)的東西中軸線路。中國人對“長安街”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對于譯入語讀者來說由于缺乏社會背景知識,會對“長安街”有一定的陌生感。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使用了直譯和加腳注的方法對原文進行補償,發(fā)揮了譯者主體性,詳細介紹了長安街的地理位置、 街道走向等,讓大家對該街道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減少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外譯的違和感,更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
例7: 在一家頭腦店酒酣耳熱之時,劉慈欣眉飛色舞地說出了自己下一步的宏偉創(chuàng)作計劃。[4]129
譯文:Tucked away in atounao restaurantand flushed with liquor, Cixin chattered excitedly about his next grand endeavor.[5]214
腳注:A traditional local lamb soup.[5]214
“頭腦”是山西省太原市一種獨特的傳統(tǒng)小吃,現(xiàn)在,在當?shù)氐囊恍┬★堭^等地均會有這種傳統(tǒng)的特色小吃。這種小吃的做法簡單易操作,就先是煮一碗濃稠的湯,然后加上羊肉、 蓮藕、 山藥等配料。這種傳統(tǒng)小吃大多在冬季食用,可以滋補身體、 強壯體格。文中直接使用漢語拼音音譯為“tounao”,且標記為斜體,這樣容易引起讀者的重視。同時,為了保證原文和譯文之間的平衡,譯者使用了加腳注的翻譯方法,這種做法對原文內(nèi)容有一定的侵略性,但是忠實于原文也是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這樣利于向西方人展示中國傳統(tǒng)美食的特色,讓西方人對中國飲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2. 增譯法補償
例8:“那你是從哪里來的呢?”上校問。[4]40
譯文:“Where do you come from?”the Captain inquired,by all appearances unperturbed.[5]276
該例子講述的是吞食者來臨之前,卡通女孩與上校之間的對話。兩者之間對話的內(nèi)容簡短,僅僅是簡單的一問一答,這是因為考慮到當時情況的緊迫性。譯文如果過于簡短,沒有任何修飾成分就容易讓讀者不知所云。為了打破原文和譯文的平衡性,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加入了各自說話時的情緒及細節(jié),這樣既保證了譯入語的可接受性,也使得譯文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得到了很好的補償,最終使譯文更加完整流暢。
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信任”“侵入”“吸收”“補償”貫穿于《流浪地球》英譯的全過程,我們可以看出譯者主體性始終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譯者在整個過程中是文化的傳播者、 解讀者。在翻譯的“信任”“侵入”“吸收”“補償”這四個步驟中,劉宇昆對原作有了充分的理解,將個人主觀理解和文化意識的侵入到譯入語中,使得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矛盾被打破,以最切近譯入語的語言表達形式傳遞給譯入語讀者。譯者通過歸化和異化的方法,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對其文本內(nèi)在含義進行吸收,打破中國文化中晦澀難懂的部分。兩種語言之間由于各種差異,譯者為了保持平衡,避免差異,采取增譯、 解釋性翻譯、 加腳注等方法最大程度地還原再現(xiàn)原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在譯者和讀者、 原文與譯文、 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正是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文的可接受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