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凡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6)
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時代新人和青年群體密切相關。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青年自身特點和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有了新的發(fā)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中堅力量。但由于受到社會轉型期中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思想道德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出現(xiàn)漏洞。尋找問題并找到解決路徑,才能使時代新人思想道德建設不斷保持健康的良好態(tài)勢,提升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yǎng),成為真正能夠承擔事關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重任的架海金梁。
對時代新人思想道德建設新發(fā)展的認識,一方面,應先明確“時代新人”概念的形成發(fā)展。心理學上認為概念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從哲學的觀念來說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是人類對一個復雜的過程或事物的理解,因而概念會隨時間隨人思維的變化,認識的變動進行調整更新,因此,“時代新人”既可以從一般性上表明適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歷程中的每一個新階段新時期的新人,也可以從特殊性上表明是十八大以來新時代的新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共產黨關于時代新人概念的相關界定,從社會主義革命就已經開始。“新人”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先鋒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服務的勞動者,在改革開放初期是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服務的建設者,無論先鋒隊、勞動者還是建設者,都是時代新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概念名稱。其中,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明確了在新的歷史方位,時代新人是我國發(fā)展新歷史階段的新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主體[1],是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另一方面,應了解時代新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隨著社會的變化發(fā)展,時代主題不同,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目標、任務和方式方法也不一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就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為了適應新時期下的新任務和新需要,黨中央、國務院也相繼提出了培養(yǎng)“四有”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鑄魂等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和要求。在這里,勞動者、“四有”新人、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是“時代新人”的范疇,主要由青年群體構成,青年學生是推進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力量,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本文所提到的時代新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主要是關于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具體來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就強調“在勞動中改造他們成為新人”[2],在勞動過程中改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3]。后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要培育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在這里,新人的勞動改造是一種思想道德建設的呈現(xiàn)方式。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在1978 年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強調,把德育、智育、體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升素質能力;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將美育列入人的能力素養(yǎng)內涵,在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加強審美教育,豐富了思想道德建設內容;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同志明確強調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要求青年學生要堅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加強思想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青年提出了“四個新一代”要求,提出應加強對廣大青年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導廣大青年認真學習黨和國家樹立的新時期的道德模范,堅持以德修身、以德潤才、以德立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立德樹人”作為每一年齡階段教育中的根本任務和目標,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全國教育大會等重要場合和會議中多次強調培育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了關于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新理論,提出了推進思想道德建設的多種實踐路徑[4]。
隨著新媒體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新媒體的影響廣泛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以后……給人類的道德體驗和倫理建設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土壤和機會,對人類的道德水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和考驗”[5]。青年學生是新媒體最多的受眾群體,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已經改變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一方面由于青年學生具有主體性、獨立性、選擇性和觀點多樣性等特征,而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內容新穎、形式多樣,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和多樣性等優(yōu)點,如QQ、微信等社交軟件給他們提供了交往互動的空間,各大網站提供了許多課外知識和國內外新聞,新興短視頻應用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占用課余時間。另外,老師使用新媒體為學生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有趣的課堂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但掌握不了度就可能偏離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新媒體具有匿名性、自由性和不規(guī)范性等缺點,傳播內容的篩選、速度的把控和訊息輸出形式都較難管理,學生在借助新媒體獲取信息時,會接觸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或很多負面新聞,此時缺少引導和把控,有可能導致他們出現(xiàn)道德認知偏差、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不堅定等不良現(xiàn)象,削弱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效果,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難度。
社會思潮通常以一定的社會存在為基礎,以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為理論核心,是某一時期內在某一階級或階層中反映當時社會政治情況而有較大影響的思想潮流[6]。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各國家、各地區(qū)合作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條件,但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普世價值”等也相繼傳入中國。西方敵對勢力把我國青年一代作為腐蝕的重點對象之一,通過文化入侵等形式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輸出與滲透。比如好萊塢電影中經過包裝的個人英雄主義、精致的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提倡個人崇拜、把追求金錢作為人生目標;部分受資本操控的西方媒體對中國進行負面的報道,帶有欺騙性和迷惑性宣揚自由、民主和意識形態(tài)、價值取向普遍化,激發(fā)青年學生對西方式的民主、平等、自由以及所謂人權、“全球公民”的想象和追求。這些手段有可能使一些青年學生盲目崇拜外來思想文化,削弱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倡導共產主義道德觀。時代新人思想道德建設離不開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總要求的指導方面,因而在思想道德建設中需要加強時代新人對共產主義道德的認同。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闡述了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才是目前社會最接近真正人的道德,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xiàn)。從教育對象看,時代新人理解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需要具備一定的哲學知識基礎和較強的辯證思維能力,而他們正式接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高中政治課開始的,由于年齡和考試要求的限制只能淺嘗輒止;大學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課程,但部分非相關專業(yè)的學生抱有“課程無用論”的看法,誤認此課程是空洞枯燥的政治說教課而厭學。從教育者看,由于部分教師缺乏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生動的教學方式,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填鴨式”教學,減少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互動性,不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注意力和吸引力,導致學生不能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降低青年學生對共產主義道德的認同感。
《大學》里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孔子家語》提及“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左傳》中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孟德斯鳩認為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這些無一不體現(xiàn)“德”的重要性。自2014 年起,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等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立德樹人”,可見“立德樹人”在新時期新階段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新時代要把“立德”和“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貫穿時代新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全過程。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欲成才先成人,“德”乃為人之本,所以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要先為青年學生“立德”,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與時代要求相符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德才兼?zhèn)湔?,方成大器,“樹人”要培養(yǎng)有“才”的人,則強調在思想道德建設中不能忽視對青年學生各項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7]。
新時代思政課獲得感是“時代新人”在對“新時代”的正確認識下,將理論學習的感悟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后所獲得的比較明確的滿足感。而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因此辦好思政課的前提是建設一流的思政課教師隊伍,要求授課教師堅定不移地支持黨的工作,培養(yǎng)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對生活充滿激情、對工作保持熱情,給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問題,帶動學生一起為實現(xiàn)中國夢努力;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基礎上創(chuàng)新教學目的、內容和形式,熟練把握專業(yè)性知識結構,融會貫通各個學科與思政課的交叉點,了解古今中外的歷史,在教學中用大局意識和國際視野解析現(xiàn)象,牢固樹立“紅線”意識和底線意識,始終保持思想和行為上的純潔性和先進性,與黨中央步調一致;用人格魅力吸引和贏得學生的關注度。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成為有親和力、有溫度的、滿足學生需要的“網紅課”。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多次提到“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對時代新人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在時代新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必須推進新時代中華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的時代轉化。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吸收,蘊藏豐富的道德思想,例如“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以及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yǎng)原則。部分傳統(tǒng)道德思想有歷史的局限性,如“三綱五?!薄安恍⒂腥?,無后為大”等部分內容不再適應現(xiàn)代人的需要。因此,加強時代新人思想道德建設應處理好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植根于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剔除糟粕部分進行現(xiàn)代性的轉化,積極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形成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發(fā)展要求、符合時代主題的社會主義道德,增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時效性和對社會主義道德的認可。
道德認知是道德實踐的先導,道德認知越全面深刻,就越能指導人們形成明確的道德判斷和進行自覺的道德行為選擇;道德實踐鞏固道德認知,道德實踐越深入進行,就越能幫助人們正確認識道德原則和堅持道德義務。時代新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注重把提升道德認知水平和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以道德認知為基礎,在追求道德理想的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因而,教育者在傳授道德理論知識時,要重視“由小及大”“由點到面”的講解,特別是日常大眾化的禮儀禮節(jié)的教導,如規(guī)范升國旗、入黨入團入隊等儀式,在重大節(jié)慶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文化學習,在各種社交場合時的穿著和儀態(tài)、文明用語等。此外,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道德實踐活動,比如參加文化支教活動、勞動服務活動、敬老救孤志愿者活動、公益助殘活動等各種道德實踐,使青年學生脫離知而不行、知行相悖、行而不知,在實踐過程中了解社會與國情,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華,提高時代新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性。實現(xiàn)思想道德建設的提高青年學生的道德認知,引導學生從知德轉變?yōu)樾械碌哪康摹?/p>
時代新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更需要發(fā)揮各級黨委和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陣地等各種力量的協(xié)同作用。首先,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設計制度和掌控輿論,發(fā)揮制度保障作用和整體上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占領新媒體思想道德建設陣地,為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網絡道德環(huán)境和理性積極的輿論氛圍。其次,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注重發(fā)揮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的作用,把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機融入學生第二課堂中,從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實現(xiàn)以理服人、以文化人、實踐育人、以情動人。再次,傳承優(yōu)良的家教家風,家庭成員通過繼承傳統(tǒng)的家庭美德相互影響、相互感染,以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相互監(jiān)督和教育等的方式,自覺用正確道德觀念塑造人格。最后,重視社會各類陣地的引導,加強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利用,增設并完善科普、國防等教育基地和其他公共文化設施。
總之,新時代的到來對時代新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動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過程中,時代新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總體呈現(xiàn)全面上升態(tài)勢,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現(xiàn)代化的沖擊給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帶來挑戰(zhàn),為此,必須通過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建設一流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進行中華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的時代轉化、注重道德認知和推動道德實踐的結合以及發(fā)揮領導組織和各類陣地的作用,協(xié)同促進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能真正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