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丹 王自東
摘 要:音樂教育哲學已成為音樂教育領域理論研究的熱點,本文通過對北美的審美音樂教育哲學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分歧所在及產生分歧的原因,并從新的視角,總結出兩種哲學所存在的相同點。
關鍵詞:審美 實踐 音樂教育哲學
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精通其所從事的專業(yè)領域,并能夠從哲學的角度解釋該專業(yè)的地位和發(fā)展方向,“為重視音樂教育在事實上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基礎”a。審美音樂教育哲學(以下簡稱“審美哲學”)與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以下簡稱“實踐哲學”)是北美音樂教育哲學的代表流派,這兩種哲學思想近些年來傳入我國,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熱點,最終形成了兩種思想并存的局面,深深地影響著現(xiàn)今的音樂教育。
一、研究成果綜述
筆者在知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與本文有關的研究成果如下:覃江梅的《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范式和實踐范式》(《中國音樂》2008年第1期),以時間為引導,從20世紀50年代審美運動興起,20世紀60年代得到迅速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實踐哲學興起,以及20世紀90年代審美范式的回應,詳細闡述了兩種哲學的歷史背景、理論來源及主要主張,并進行了客觀而公正的評價,但并未論述其異同點。郭小利的《北美“審美”與“實踐”兩大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音樂研究》2008年第9期),站在人本主義教育的角度,解讀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圍繞三個問題“為什么教?教什么?我們如何教?”進行論述,并以思想本質為起點分析分歧的根源為:第一,哲學基礎不同;第二,理論基礎不同;第三,音樂與教育側重點不同。但是,本文認為該課題研究只關注到了二者的不同點,它們在某些方面應存在相同點。魏玉梅的《雷默與埃利奧特音樂教育本質觀的比較研究》(《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將審美音樂本質觀和實踐音樂本質觀的沖突矛盾進行比較,得出兩種思想觀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該觀點與本文的其中一點相似。周駿的《審美與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范式比較研究》(《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7期),首先進行概念闡述,其次論述了在各自哲學音樂教育的本質觀、目的觀、教學觀,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綜上所述,國內的學者對兩種哲學的述評與比較,思想交鋒非常熱烈,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筆者發(fā)現(xiàn),學者們對兩種音樂教育觀的認識是相互對立的,因此提出疑問:兩種哲學是否存在共同點?這是本文重點探究的問題,也是本文與相關研究的不同之處。
在下文中,筆者將通過對兩種哲學相關文獻的參考,對兩種哲學觀對音樂和音樂教育的本質及價值的解釋進行比較研究,再次梳理了兩種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分歧的根源與相異點所在,希望從中探尋出兩種音樂教育哲學所存在的相同點。
二、概念闡述及比較
(一)審美音樂教育哲學
貝內特·雷默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音樂教育的哲學》(1970)一書,標志著審美哲學思想真正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并成為美國官方的音樂教育思想。之后,他相繼出版第二版《音樂教育的哲學》(1989)及第三版《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2003)。這三個版本將他的審美哲學思想系統(tǒng)、完整地體現(xiàn)出來。
1.思想探源
藝術符號哲學奠定了雷默的哲學觀,其代表人物蘇珊·朗格對他的影響最大。“朗格的符號理論的基本出發(fā)點是建立在卡西爾以符號形式為前提的文化人類學基礎上的”b,朗格對此進行了發(fā)展并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她認為,藝術是一種表象性符號,是一種作為情感符號的音樂。當代西方語義學代表人物戴里克·庫克認為,音樂所表達的是“人類的普遍情感”,是“人類最深處的本性”c。對于藝術來說,音樂鑒賞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人們通過對音樂形式的學習,以聆聽的方式獲取審美體驗,通過情感的變化獲得審美經驗。雷默的審美哲學同樣也吸收了笛卡爾的主客二元的認識論哲學。20世紀五六十年代,審美哲學的興起與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背景和教育狀況密切相關。1957年,蘇聯(lián)成功把人類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上太空,這使得在“二戰(zhàn)”后經濟和政治地位迅猛發(fā)展的美國感受到了危機。美國航天技術的相對落后,使美國有了教育的危機感,開始指責教育的失敗,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教育改革。在這樣的狀況下,審美論的音樂教育哲學出現(xiàn)。
2. 核心內容
雷默在《音樂教育的哲學》(1970)中指出,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絕對表現(xiàn)主義能最全面地體現(xiàn)審美的意義。在此基礎上,他提出音樂教育的本質和價值是由音樂的本質和價值決定的,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使學生通過聽、賞來獲得審美經驗。在教育的過程中,他們以普通音樂課和音樂表演課為音樂教育的主要課程。后現(xiàn)代主義強調音樂的純客觀性,認為音樂是一種純客觀性的東西,即音響自身。但雷默的審美教育哲學更接近于絕對表現(xiàn)主義,他認為“藝術作品是表現(xiàn)形式,在這些表現(xiàn)形式中,生命的必要條件被捕捉下來,好讓人們可以看到他們,體驗他們”d。雷默認為,通過聽音樂進行鑒賞,了解并學習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音色、和聲、曲式、織體等元素的內在構成,理解音樂的審美性,同時加入肢體,音樂會更容易被接受,并且更純粹。1989年《音樂教育的哲學》第二版出版,充實和拓展了第一版,其中大部分要素沒有改變,前提依然是“音樂教育的本質和價值,首先是由音樂的本質和價值決定的”e。同時,他增加了其他學科的內容,用認知心理學來深化審美哲學,并強化了情感的審美教育特征。第二版無論是理論邏輯構架,還是論據、論證都更加嚴謹。第三版《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2003),仍以西方美學為基礎,堅持原本的觀點,內容框架與前兩版比較,有很大的不同,引入了音樂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神經學、后現(xiàn)代觀念等學科理論。在三個版本中,雷默堅持“以體驗為核心”的哲學本質上還是審美哲學,在此哲學基礎上的審美教育也在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其所面臨的挑戰(zhàn)源于其自身的哲學基礎,而其走向終結的原因是其本身固有的缺陷。
(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
1.思想探源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多元的社會結構給美國的音樂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音樂教育也受到了各種理論思潮的沖擊,審美哲學的地位開始下滑。由于各種問題的出現(xiàn),音樂教育家們開始對審美哲學進行批判,其代表是戴維·埃利奧特。埃利奧特出版了《關注音樂實踐——一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構建起以音樂表演為中心的音樂教育思想體系,即實踐哲學。
2.理論基礎
實踐哲學以亞里士多德的實踐論理論為基礎,從實用主義哲學的角度出發(fā),強調音樂是人類多樣性的實踐。實踐哲學提倡音樂教育的語境教學,思想核心即“實踐”,并提出了多元化、開放性、差異性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實踐哲學吸收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發(fā)展中受到了哲學、教育學、現(xiàn)象學、音樂人類學的影響,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
3.主要內容
實踐哲學以審美哲學為先導,“一是音樂教育的本質取決于音樂的本質,二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取決于音樂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f。實踐哲學認為,音樂在本質上是多元的,是有目的的活動和多樣化的人類實踐,“通過歌唱、演奏樂器來進行彈奏和即興表演的音樂制作作為一種多樣化的人類實踐應是音樂的中心”g;其教育重點是以“音樂經驗”代替“審美經驗”,這一論點主要來自杜威的“藝術經驗”理論;其在音樂教育課程方面非常強調表演,“表演和即興表演是……首要的音樂制作形式”h,即音樂本身就是一門表演的藝術,音樂教育要從欣賞轉向表演。
三、比較結論
本文認為,審美哲學與實踐哲學的思想觀念并不完全對立,互相關聯(lián)又各有特點。
(一)分歧之根源
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哲學背景會產生不同的哲學思想,審美哲學與實踐哲學之所以相互對峙,是因為各自的內容本質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的哲學思想。因此,明確二者產生的背景,追溯二者分歧的根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1.社會背景相異
審美哲學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fā)展起來的,其發(fā)展與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緊密相連。1957年蘇聯(lián)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升上太空后,美國發(fā)生了教育危機,因而實施了一系列的變革。審美哲學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實踐哲學是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第四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在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下,由一些資深學者們向審美哲學提出挑戰(zhàn)而產生的。
2.哲學思想相異
審美哲學主要受蘇珊·朗格的直接影響,而朗格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她的老師卡西爾;實踐哲學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實踐論。
(二)分歧之所在
1.本質觀
雷默始終堅持:“培養(yǎng)人們觀察事物被體現(xiàn)出來的具有表現(xiàn)力的品性,就能夠分享事物的審美成分所呈現(xiàn)出來的那種特殊體驗。”i他還提出一道公式:“審美觀察×審美反應=審美體驗?!逼浠救蝿帐亲裱瓕徝赖脑瓌t,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通過良好的聽、賞環(huán)境進行音樂作品鑒賞活動,使學生通過感官獲得審美經驗來感受音樂的價值。實踐哲學認為音樂教育應該存在于實踐教育中。課堂是實踐的課堂,課堂實踐中得出的實踐經驗遠大于審美經驗,既能豐富學生的感知經驗,又可以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促進自我體驗。
2.課程類型
審美哲學認為在音樂課堂上,最重要的課程類型便是音樂欣賞課,學生不需要參與課堂實踐,只需要通過多媒體教學用具聆聽并欣賞音樂作品,從而獲得感官上的審美體驗。實踐哲學認為,“音樂是一種制作和聆聽音樂的聲音的人類活動,它扎根于文化并從屬于特定實踐”j。其音樂課程突出實踐性,讓學生親自參與音樂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演奏、演唱、聆聽等。
(三)相同點所在
1.哲學觀
在關于是否需要哲學觀的支撐,二者都表現(xiàn)出了相同的看法。雷默這樣說道:“關于他們這門課的本質和價值的指導理念——這就是說,他們需要一種哲學?!眐埃利奧特也強調,“音樂教育需要一種哲學,一種關于音樂教育的本質和重要性觀念和信念的批判性理論體系”l。由此看來,一門學科想要長遠地發(fā)展下去,需要一種讓人信服的基礎,雷默和埃利奧特都肯定了音樂教育離不開哲學的支撐。二者都以音樂教育哲學觀為前提,二者的本質觀也相同,這說明二者的出發(fā)點相同。
2.融合中體現(xiàn)兼容
雷默在第三版中指出,“需要一個基于實踐的,或者‘實踐的哲學(希臘文中,praxis實踐一詞等于行為、行、行動),作為治療形式主義疾病的良藥,而實踐的音樂教育,則是對形式主義音樂教育的必要矯正”m。這里采用了一個協(xié)同的立場,認為形式論強調的結果與實踐論強調的過程是兼容的,并不矛盾?!皩α⒖梢允遣豢杀苊獾摹5?,如果探索了協(xié)調的可能性,這兩者都可以減少?!眓審美哲學的態(tài)度肯定并采納了實踐哲學所關切的問題,審美哲學也承認音樂在社會、歷史等領域中的作用,這與埃利奧特強調重視音樂與文化語境的關系是一致的。雷默提出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盡可能廣泛地獲得音樂體驗,而聆聽是獲得這種體驗的一個有效手段。筆者認為,聆聽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環(huán)節(jié),那么這也是一種實踐。事實上,這與實踐哲學強調的通過音樂活動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豐富學生的感知經驗是相同的。
3.后現(xiàn)代觀念轉向
在后現(xiàn)代思潮的影響下,雷默在第三版書中,對后現(xiàn)代信條做出了解釋。他在堅持審美主義的原則下,批判地引入了后現(xiàn)代觀念,積極借鑒其他思想觀念,體現(xiàn)了一種融合的哲學立場。埃利奧特的思想也出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轉向,“這種后現(xiàn)代的視角多樣性給個人的發(fā)展、集體的研究和民主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o。
四、結語
在音樂教育過程中,不能只看到審美教育,也不能只注重實踐教育。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中西結合,在學習借鑒西方思想觀念時,要考慮中國的國情、中國文化的語境以及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第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當前,學者們對音樂教育哲學的研究基本上脫離了音樂教育實踐,僅局限于“為理論而理論”的“純理論”探索,脫離了學校、課堂與學生。我們需要研究者到師生中去,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視角和觀點,銘記音樂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活動。此外,在對音樂教育哲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避免盲目崇拜,才能汲取各種音樂教育哲學的思想精髓。
adik 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熊蕾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第12頁,第141頁,第6頁。
bc 于潤洋:《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頁,第242頁。
emn 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熊蕾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77頁,第45頁。
fghjl 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齊雪、賴達富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第47頁,第162頁,第87頁,第11頁。
o 林紅、管建華:《埃里奧特音樂教育思想后現(xiàn)代轉向的文化分析》,《中國音樂》2011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 覃江梅.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范式和實踐范式[J].中國音樂,2008(1).
[2] 郭小利.北美“審美”與“實踐”兩大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J].音樂研究,2008(9).
[3] 陳孝余,馬藝寧.從純粹體驗到融合立場:雷默審美主義音樂教育哲學釋論[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3(6).
基金項目:寧波大學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計劃(SRIP)項目
作 者: 朱丹丹,寧波大學音樂教育與傳承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科教學;王自東,博士,寧波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編 輯: 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