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南
胡適曾在1931年4月2日給北平香山慈幼院教育圖書館一位叫賀秉鈞的青年回過一封信。查《胡適全集·書信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胡適書信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和《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黃山書社1994年版)等均不載此信,這封一百余字的短札當屬佚文了。其實見過這封短札的人還不止發(fā)信、收信的二人,當時賀秉鈞將這封回信連同自己的去函,另加上香山慈幼院院長、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熊希齡的去函,熊的回函以及賀氏家譜中六世祖賀世盛傳記等資料油印成一個十六開本的小冊子,寄往各大型圖書館,尋求幫助,希冀找到祖上賀世盛所著《篤國策》的奇書。那么他找到這部奇書了嗎?
話說遠了,我們還是先看胡適的回函及賀秉鈞的去函吧。
胡適回函如下:
槐青先生:
謝謝你的信。世盛先生的事跡我已讀了,他確是一個有奇氣熱腸的人,我們都應該景仰。但他的《篤國策》似未必有刻本,恐不易訪求了,最好寫信給故宮博物院文獻叢刊的編輯諸公,請他們留意檢查乾隆五十三年賀世盛一案,或有一線希望。
通譜奉還。我若有機會,一定留心此事。
胡適? 廿,四,二
槐青應該是賀秉鈞的字,他給胡適上書,內容如下:
適之先生:
您是好打抱不平的,我介紹一位好打抱不平的給您;您是好讀奇書的,我介紹一部奇書給您;并且希望您設法把它找出來,使它流傳世間,我想他的價值總不在《儒林外史》之下。因為他確是一個奇人,所以愛做奇文,愛著奇書。他是一位最同情于平民者,所以他愛替平民打抱不平,專替被壓迫的平民反抗,甚至于懲治當時——乾隆時那般貪官污吏??上砟隇樵┘宜?,家人畏禍,把他一生著述付之一炬,致使這位奇人和這部奇書埋沒百余年,至今——甚至將永遠無聞矣!真可惜!
適之先生,我想以您的資格和您的好奇心或者可以使這位奇人和這部奇書發(fā)掘出來吧!
這位奇人是誰呢?就是我的六世祖賀世盛(學名際昌)。這部奇書叫什么呢?就是他著的《篤國策》。有什么根據呢?請你看魏源著的《圣武記》中的一段(原文照抄附閱)和我先父(名斌)纂修《賀氏家譜》中的坪上世盛公傳一篇。
適之先生,您有意嗎?不多說了。
祝您健康!
賀秉鈞
二0、三、卅一
附:《賀氏通譜》一本(中有世盛公傳一文),又《圣武記》所載關于此案原文一紙。
以如此口吻給大名鼎鼎的胡教授寫信,吸引他的好奇心去發(fā)掘一部奇書,可見胡適的好學和他平易近人的處事風格。
在此之前,求證者還給香山慈幼院院長、原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熊希齡去函詢問,語氣就嚴正多了。原信較長,此不錄。熊公回復簡短:“尊先公事跡應于清史館或各部舊檔案中尋求,國民政府接收委員所管者房屋、器具、新式檔案,決無此物也?!?/p>
賀世盛為何人?賀世盛案又是怎樣一樁案件呢?
賀世盛(1719—1788),湖南耒陽人。原為耒陽縣學增生,于乾隆十七年(三十三歲)入學,四十六年(六十二歲)告給衣頂。告給衣頂,是清代科舉考試中的一項制度,就是考生年老力衰或考取士子三十年后,可以不參加鄉(xiāng)試而享受皇家賜予的冠帶、衣物。這是政府安撫落榜士子的一項措施,同時也是讀書人的一種榮譽,但皓首窮經,這也意味著讀書人仕途的終結,這榮耀也往往刺激著讀書人脆弱的神經。獲得告頂之后,賀世盛拋妻離子,離開居住的離城五十里之黃泥塘,潛居縣城祠廟,替人寫起了詞狀,就是后代賀秉鈞說的“愛替平民打抱不平”。也從此時起,他開始寫作《篤國策》,干出“妄議朝政”這樣的大事來,以致后來湖南巡撫在奏折中說他“負性狂誕,自謂抱負不凡,因科名未遂,常懷憤懣,迨告頂以后益復抑郁無聊”,“將開捐之事反復指斥,肆意狂吠,……”
乾隆五十三年(1788)夏天,長江中下游發(fā)生特大洪水,湖南巡撫浦霖在前往溆浦等縣查看災害情形時,接耒陽縣知縣稟報,稱該縣生員賀世盛寄寓縣城宗祠內,代人作訟詞,詆毀官府,行為不端,旋即派員捉拿。在其寓內,搜得尚未成書的《篤國策》一本,語多悖逆;當即鎖拿案犯,除案犯之侄賀家瑾在外貿易未歸外,將其子侄等共十七人一并羈押審訊。
回省之后,浦霖會同湖南學政大臣錢灃等一同審看《篤國策》,斷定這是一部“指斥官員,妄議朝政”的“犯逆之書”,讀之“不勝發(fā)指”。因案情重大,浦霖旋即將該書密封,具折,四百里馳奏乾隆皇帝。
《篤國策》到底是怎樣一部逆書,以致讓他們如此惶恐不安呢?據浦霖奏折呈報,《篤國策》為抄本,共二十六頁,又自作序文三頁,尚未成書?!皶鴥任霓o繁復,語句支離,而其顯然悖逆肆行、狂吠者不一而足……”至于寫作《篤國策》的目的,奏折里說,案犯“自乾隆四十六年立意著書至案發(fā)已及八年,……將平時記誦故事、成語及邸抄內一二事,并闌入催科聽斷以及遠年詞訟,逞其狂誕,拉雜攢湊,名為《篤國策》,以見其學問淹博,兼通時務,又自作序文稱為陳策序意,欲于書成之后赴京進獻,圖賞官職以邀榮寵,此該犯私行著作之實情也”。
不知到底是一片忠心還是邀寵之心作祟,總之,賀世盛犯下了滔天大罪,自己引來殺身之禍不說,還牽連到家族子孫。大逆之罪,歷來為重罪。按清律,犯大逆者當凌遲處死,正犯之子孫、兄弟及兄弟之子年十六以上皆斬,十五以下及正犯之妻、其子之妻給付功臣之家為奴,正犯財產入官。依據諸條,浦巡撫準備判賀世盛凌遲處死,賀之胞弟及子侄等年十六以上者雖不知情,“按律緣坐”,擬斷斬立決,先行刺字;賀麒麟、賀又麟、賀三麟等為正犯之孫,因未滿十五歲,當與正犯之妻、子媳等俱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歸公,未到案之賀家瑾繼續(xù)緝拿,“獲日另結”。
軍機處獲折后,經呈奏皇上,獲朱批,責成將此折先交大學士、九卿會同發(fā)司會審、“核擬速奏”后,再行審閱。按照辦事程序,九卿即刻會審該案,立馬給皇帝上奏,除關于案犯處置同巡撫所擬外,另加了對書中所言及的各地方官員貪污徇私,乘機“浮收”等弊,給出了令巡撫“密訪嚴查,據實具奏”的建議。
乾隆帝看了這個回折之后是怎樣批復的呢?在余余字的朱批上諭中,乾隆皇帝先是針對賀世盛在書中對其“開捐為財,有礙正途”的指摘,給自己鳴不平:“朕臨御五十三年,普免天下地丁三次,蠲免漕糧兩次,一遇水旱偏災無不立予蠲賑。”三次普免全國地丁銀,又兩次減免漕糧,更不說災兇之年減免之數。“兩次開捐,不敵一次普免之數”,歷數自己主政以來勤政為民的善政,一向悲天憫人,加之此時乾隆正被洪水災情弄得焦頭爛額,洪水圍城的消息頻頻傳來,煩怨苦悶,正好借此宣泄。接著,“心轉覺不忍”而加恩寬免。怎么寬免呢?對賀世盛吧,還是要懲處,若臣民紛紛效仿,對朝政指手畫腳,我這皇帝還怎么當?但賀也情有可原,言出悖逆,是由“失志場屋,貧苦無聊……借以抒其抑郁”。于是,加恩寬免案犯賀世盛,將其由凌遲之刑改為斬立決;以“子賀家瑞見伊父所抄書之中多違礙,屢次跪勸燒毀,尚為知禮守法,且其余子侄……俱在鄉(xiāng)務農、不通文理,未經舉首亦屬可原”為由,對其子侄“法外施仁”,一律“加恩竟免”。為顯皇恩浩蕩,特囑當將此上諭給予案犯閱看后,再行正法。
這就是轟動一時的賀世盛私造《篤國策》一案。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曾根據清宮舊藏檔案資料,在1931年到1934年間陸續(xù)排印了九輯《清代文字獄檔》,賀世盛一案列在第三輯最末,想必好奇心極強的胡適和急于尋求答案的賀秉鈞當時都曾見過。只是文檔中沒有言及對抄本《篤國策》的處理,想來乾隆看過之后,可能就付之一炬了。這時朝廷正在編撰《四庫全書》,抽毀之書何止萬千,又何獨在乎一冊尚未完成且“語多狂悖”的抄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