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堯不能訓丹朱、舜竊負而逃與孔子的“親親相隱”

2020-02-27 21:22王春華于聯凱
臨沂大學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親親

王春華,于聯凱

(臨沂大學 沂蒙文化研究院,山東 臨沂276005)

“堯不能訓丹朱”(《舊唐書·太宗本紀》),舜將其父“竊負而逃”,還有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論語·子路》),是歷史上著名的親人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實行容隱的案例。這一類案例,可以用“親親相隱”來概括。它主要不是在闡明道德修養(yǎng)問題,因而談不上“腐敗”,而是闡明,在特殊情況下,應該如何處理矛盾著的既統(tǒng)一又對立的兩個側面的關系問題,因而這種“親親相隱”的原則,不僅對形成我國古代法律中的容隱權有重要影響,而且對于正確處理這一類關系具有普遍的意義。以下僅就這一問題,略述淺見,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堯舜時的“親親相隱”

堯與其子丹朱的關系見于《尚書》等文獻。《尚書·堯典》曰:“允厘百工,庶績咸熙。帝曰:‘疇諮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墼唬骸酰ㄔA可乎?’”[1]8意思是:堯帝整頓百官,政事都處理得很好。堯說:“誰把政事處理得這樣好,就提拔誰?!狈琵R說:“您的兒子丹朱就符合條件?!眻虻壅f:“唉!愚頑兇狠怎么能行呢?”

又,《尚書·皋陶謨》曰:“無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晝夜頟頟,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予創(chuàng)若時?!盵1]45帝舜在這里先列舉了丹朱的錯誤,然后說“用殄厥世”,即:“因此才滅亡了他的世系?!比缓笥终f:“予創(chuàng)若時?!奔矗骸坝谑俏覒土P了他。”也就是舜帝最后懲辦了丹朱。但清嘉慶阮元刻本卻把本段標為“禹曰”,也就是說禹自稱最后懲辦了丹朱。這倒沒有什么問題,都是堯雖然知道自己的兒子不好,但最終也沒有把他教育好,也沒有予以懲罰。所以《舊唐書·太宗本紀》謂“堯不能訓丹朱”,是父親容隱兒子犯錯的案例。

當然關于丹朱的最后結局,還有多種說法,如《莊子·盜跖》稱:“堯殺長子。”《呂氏春秋》謂帝堯有十子,丹朱為長子,故莊子所說,即帝堯最后殺死了丹朱。《韓非子·說疑》亦謂帝堯殺死了丹朱,但從時間上看,無論是皋陶還是禹比起莊子及韓非都更靠近于堯,故他們的話更接近于事實。所以,《舊唐書·太宗本紀》的結論應更正確。

關于舜,《尚書·堯典》曰:“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1]11-12《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解頑、嚚曰:“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边@說明頑與嚚是指為人毫無德義忠信可言,極為頑劣愚昧,不講道理。而舜之父母即為如此,可見舜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是十分惡劣的。舜在這樣的家庭中,仍能堅持孝友之道,使家庭和睦。毫無疑問,只有其對父母之頑劣予以容隱才能做到這一點。這說明,即使沒有孟子所說的“竊負而逃”,舜對其父輩親人已是“親親相隱”了。

因此,“親親相隱”是自堯舜以來處理親屬關系時的一條特殊準則。

二、孔子的“親親相隱”

“親親相隱”來源于《論語·子路》,原文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比~(音shè),春秋時為楚邑,今屬河南省。應是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達該邑。因楚國的邑長官稱“公”,故稱葉公?!讹L俗通》“楚沈尹戌生諸梁”,故此葉公應是沈諸梁。攘,盜也。隱,歷史上的注家一般釋為“隱瞞”“隱匿”“隱藏”“隱諱”,即隱其過失而不彰明。但仔細考察人的思維過程,在做出隱瞞、隱匿、隱藏、隱諱的實際行為之前,實際上先有“容忍”“容納”或“容隱”的意向與決定。如果對其親人的非義之舉,沒有“容忍”“容納”“容隱”的思想基礎,就不能做出具體的“隱”之而不使人知的行為。

因此“親親相隱”之“隱”本身應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容忍”“容納”“容隱”之意向、動機;二是在此基礎上有隱瞞、隱匿、隱藏的行為。

有的論者認為,隱的三個層次是:“第一,在其萌芽處隱,即預防措施。第二,在其犯錯時隱,即彌補措施。第三,使父母免于不合理、過度的刑罰。”[2]88-93這三個層次實際上都屬于“行為”層面上的內容,而沒有顯示“隱”的第一層面——思維上的容忍意念。由于人是受思維支配的,因而如果沒有思想上的容忍、容納和容隱,要做到具體的隱瞞、隱匿、隱諱、隱藏是不可能的。

孔子的“親親相隱”其本義不是探討或論證純道德問題,而是論述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的具體法律問題。質言之,孔子的“父子相隱”之論是后代親屬容忍制的思想萌芽,甚至可以稱之為初始形態(tài),因此并非像有的論者所說的是腐敗問題。如果脫離了容忍制的范疇,孔子亦有“不隱為直”之論。如《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公元前528 年,晉國的邢侯與雍子爭奪土地,很久未處理好。叔向之弟叔魚代理法官時處理此事。因“雍子納其女于叔魚”,叔魚即判邢侯敗訴。邢侯大怒,就在朝堂上將叔魚與雍子殺死。執(zhí)政的韓宣子向叔向征求意見。叔向對其弟叔魚的過錯毫無隱諱之言,主張將邢侯、雍子與叔魚皆以死罪處理??鬃勇牭胶笳f:“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于親。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曰義也夫,可謂直矣?!边@是孔子不談親屬容忍權時,關于“不隱為直”的著名論斷。

在后世容隱制范圍內,允許親屬對犯罪者的犯罪事實進行隱匿,而不要求其作出證明,孔子的“父子相隱”的論述就是這種制度的先聲。當然,道德與法律是有密切聯系的,不過在討論問題時應分清具體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和語境的不同,否則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另外,就是“攘羊”的詮釋,具體內涵可以爭論,但從客觀上看,這是一個可以忍受的一般錯誤,而不是殺人放火或賣國投敵等一類的惡行。所以,在群體內部,這一類錯誤是可以容而隱之的。

還有“親親”的詮釋與理解問題?!坝H親”最早是指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擴大之后可指一般有親屬關系的人。從客觀角度考察,“親親”就是指同一事物中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一方,用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指共居于矛盾統(tǒng)一體中的兩個側面,二者存在著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三、“親親相隱”的方法論意義

“親親相隱”不僅是法律上的一種親屬權利,而且其基本含義可以擴大,如“親親”可擴大為一個群體或某一集團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內部的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兩方或多方,甚至可以擴大到世界上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也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各個成員之間。凡在此范圍內的相對獨立的兩方或多方,在若干主要問題上,皆可兼容相隱。因此,“親親相隱”是人們處世的重要方法,無論在倫理關系中、政治關系中,還是外交事務中都有其用武之地。因而,它已取得了方法論的意義。下面作一簡要分析。

(一)倫理關系中的“親親相隱”

按照傳統(tǒng)說法,倫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及朋友五種關系,故又稱為“五倫”?!坝H親相隱”就是處理好“五倫”關系的原則之一。下面以君臣、父子關系為例說明這一問題。君臣關系,在古代,這是人倫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處理君臣關系的原則,孔子早就指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這是孔子對自堯舜以來處理君臣關系經驗的總結。由于當時正處于由分封制下的松散統(tǒng)一向中央集權制下的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專制主義思想正在逐步形成,君權正在日益膨脹,所以,能真正做到這一點的是少數君主,多數君主難以做到。維持正常君臣關系的補充因素“親親相隱”,亦即君臣之間互隱,對若干不同意見,相互容忍,而不去揭發(fā)彼此的短處。當然,這樣也不是每個君主都能做到的,但在一部分君主中,在若干問題上是能做到的。例如,在孔子與魯昭公的關系中就有類似事例。據《論語·述而》記載,有一次,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孔子回答說:“是知禮的?!钡瓤鬃幼吆螅愃緮∮窒蚩鬃拥牡茏游遵R期作揖,說:“我聽說,君子不包庇自己的同伙,難道君子也偏袒同伙嗎?昭公娶吳國公室的女子為夫人,魯和吳是同姓,這樣做本不合禮儀。昭公稱這位女子為‘吳孟子’。如果這樣做算是知禮的,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后來,巫馬期又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算是很幸運的人,如果有了過錯,人家就一定會知道?!?/p>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對國君的過錯是實行了“隱”的原則的,即對其過錯容而忍之,不進行揭露。這是臣“隱”于君的例子,孔子雖然容忍了昭公的錯誤,但是昭公并不感謝,而是我行我素,最后被趕出國去。這也說明臣對君的容忍是比較容易的,而君對臣的容忍卻不容易出現。還有在魯定公時,有個著名的馭馬者叫東野畢。有一次,魯定公正在觀看東野畢馭馬。就問顏回您也聽說東野畢善馭馬了嗎?顏回說:“善則善矣。盡管如此,他的馬很快就會逃跑?!倍ü牶?,很不高興,對左右說:“君子也會誣陷別人嗎?”顏回聽后即退下了。顏回沒有反駁,這當然是對國君的“隱”。過三天,東野畢的馬因為忍受不了東野畢的過度驅使,正像顏回預料的那樣,在駕車時逃跑了。定公聽說后,立即召來顏回進行請教。顏回講了一通道理,定公十分贊同。顏回說:“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保ā犊鬃蛹艺Z·顏回》)定公能主動把顏回召回,并虛心請教,這是定公對臣下的“隱”,這樣的君臣相隱,就構成了一幅君臣和諧的圖畫。

在齊國,“民無德而稱焉”(《論語·季氏》)的齊景公,多次受到晏子的勸諫。齊景公有時接受勸諫,有時先是拒不接受,后又不得不接受,經歷了一個從不愿君臣相隱而到君臣相隱的過程。如,有一次,景公飲酒酣醉,說:“今天希望與各位大夫飲酒痛快,請各位不必拘守禮儀。”晏子聽后愀然變色說:“君上的話太過分了!”然后講了堅守禮儀對于治國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不守禮儀,單純講力,那就像禽獸一樣,“強者犯弱”,是很容易改換為首者的,因此,“今君去禮,則是禽獸也”,如果真是那樣,很快更換為首者,那么“君將安立矣”。盡管晏子講得十分有理,但齊景公就是不聽,仍沉湎于酒。過了一會兒,齊景公出去,晏子坐在那里不理他。齊景公又進來,晏子仍然不起身。大家互相敬酒,晏子自己首先喝酒,毫無禮貌。齊景公終于無法忍耐,憤怒到臉都變了色,舉起手,恨恨地看著晏子說:“先前先生告訴我,不講禮義是不行的。寡人剛才出入時您都不站起來,大家互相敬酒時您先飲,這難道就是禮嗎?”晏子聽后站起來,再次向齊景公叩頭說:“我怎么敢忘記對國君講的話呢?我之所以做出無禮的舉動,就是要您看一下,您所要的無禮,就是這個樣?。 饼R景公說:“如果真是如此,這是我的罪過啊!請先生趕快坐下,寡人聽到您的教誨了?!贝耸碌淖罱K結局就是君臣之間互相容隱,達成了新的一致性,這也推動了國家的治理,史稱:“蓋是后也,飭法修禮以治國政,而百姓肅也。”(以上引文俱見《晏子春秋集釋》卷第一《景公飲酒酣愿諸大夫無為禮晏子諫第二》)

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權專制的統(tǒng)一國家形成,皇帝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對國家的一切有生殺予奪大權。君臣關系比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很大變化。因之,君臣相隱的局面受到了更大的挑戰(zhàn),“伴君如伴虎”成了君臣關系的生動寫照。但是,君臣相隱的局面也不是從此絕跡,特別是在一些圣君明主為政時期,這種局面也會出現。

例如西漢的建立者高祖劉邦,毛澤東同志在1962 年11 月《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說:劉邦是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

所謂“豁達大度,從諫如流”,就是指能容忍臣下提出各種不同意見,并能擇優(yōu)接受,這正表現了他能做到君臣相隱。這方面的著名例子是漢初他接受陸賈意見一事。

《史記》本傳曰: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xiāng)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标懮舜质龃嫱鲋鳌?/p>

這里完整敘述了劉邦從認為治國應單純運用軍事手段,反對用《詩》《書》等禮樂教化,到接受陸賈的意見,開始研究古今成敗的原因,實行“文武并用”方針的過程,這是一個從君臣思想對立到思想兼容相隱的過程,劉邦起初是理直氣壯地認為“乃公居馬上而得之”仍以馬上守之,到聽到陸賈的分析后“不懌而有慚色”,即顯得不高興并感到慚愧,這說明劉邦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陸賈的意見開始容納,后來又要求陸賈作進一步分析,說明他的思想已完全轉化。

這個例子說明君臣的兼容相隱是一個不同意見交鋒斗爭并使正確意見取得主導地位的過程。引文中的“趙氏”即指秦始皇的姓嬴氏,因嬴氏本為舜帝封始皇祖上柏翳之姓。嬴氏家族效力于夏商周王朝。其中一支的代表即造父,因善馭,在周穆王時被封于趙城,因而改氏為趙。造父的五世祖蜚廉,并有子曰女防,其五世孫名非子,這就是秦始皇的先祖。當時因造父受寵,故非子一支亦遷于趙城,改姓趙氏。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趙氏亦源于此。后非子因為周孝王馭馬有功,故封為附庸,并準許續(xù)嬴氏之祀。號為秦嬴,這里以趙氏為秦朝之氏,應該是一種習慣稱法。

正由于劉邦與陸賈等人在思想上的兼容相隱,以及后來又實行的“布衣將相之局”,才使西漢初年制定了正確的政治、經濟政策,使經濟文化得到較快恢復,為“文景之治”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另外,“雍齒封侯”一事也表現了劉邦的大度與容忍。雍齒曾幾次投靠項羽,對劉邦不忠,但最后仍能封侯,正表現了劉邦的容人之量。劉邦因“豁達大度,從諫如流”,能接受臣下的意見,表現了帝王的素質對能否形成君臣相隱的局面具有重要影響。

漢文帝為人謙和,與臣下相隱之事也較多。例如,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78 年)五月下詔:

“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訞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而后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边@是文帝下詔要求臣民進諫,為此又廢除秦朝以來誹謗訞言之法及正確對待民間祝詛事項。進諫就是臣民向皇帝提出自己對國家政策的不同意見,納諫就是指接受臣民意見而改變自己原來的意見,這顯然是一個對臣民容隱的過程,因為臣民的意見往往與君上的意見相左,甚至嚴重抵觸,因而能接受這些不同意見即需容人之量。文帝主動下詔求諫,正說明他有容人之量。

這方面的具體事例,就是他對“緹縈上書”的接受及正確處理。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五月,齊太倉令淳于公有罪應判刑,被逮捕至長安。他有五個女兒,但沒有兒子,他被捕離家時,氣惱地說:“只有女孩子,遇到急事,無用!”最小的女兒緹縈聽后很難過,決心為父親的事奔忙,她隨父親到長安后,給皇帝上書說:“我父親是小吏,齊地的人都說他為官廉潔公正,現在因犯法應該受到肉刑。對此,我深感悲痛,被處理的人不能復生,受肉刑的人失去肢體,雖想改過自新也沒有了可能。我愿意被官府逮捕,成為奴婢,以贖父親的罪行,使他有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到緹縈的上書后,深為她的孝心感動,下詔說:“聽說虞舜時通過用染料涂抹犯人的衣服帽子表示對他的懲罰,而民眾就不再犯罪。為什么能這樣呢?因為當時的為政者是最善于治理的。現在法律規(guī)定有三種肉刑即斷肢、黥、劓一類,但作奸犯科者仍然不止。過錯在哪里呢?這難道不是因為我道德不淳厚、教化不明確嗎?我很慚愧。所以,如果教育的方法不純熟,就會使老百姓陷入罪行之中。《詩經》上說:‘敦厚正直的君子,應是民眾的父母?!F在民眾有過錯,不加教誨就加以刑罰,有的想改罪從善也不知道怎么辦。對此,我很憐惜他們?,F在的酷刑斷人肢體,刻人肌膚,使之終生疼痛不息,這多么殘酷而沒有道德?。∵@哪里是為民父母的意思呢?從現在開始廢除肉刑。”(以上據《漢書·文帝紀》)

文帝對于緹縈的處理,不只是容許她上書為自己的父親鳴冤叫屈,容許她對肉刑的批評,還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革刑罰的措施即廢除肉刑。應該說,文帝之隱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漢武帝為人有雄才大略,胸有治國良策,但因面臨“四夷未賓,制度多闕”的局面,故對文武人才,“求之如弗及”,并能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如對主父偃等人,即是如此。

主父偃是齊臨淄人,學縱橫之術,晚學《易》《春秋》及百家言,久未得志,資用困乏,“諸公賓客多厭之”。向武帝上書,共言九事,八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結果是“朝奏,而暮召入見”。當時上書的還有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二人。武帝同時召見他們,說:“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這三人的上書,未必全部合乎武帝的心意,但武帝認為他們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不但召見他們,而且皆拜為郎中,其中對主父偃特別重視,數次召見言事,“召拜偃為謁者”,后遷為中大夫。(以上引文俱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班固評價漢武帝的用人曾用“見主父而嘆息,群士慕向,異人并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亦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說明漢武帝用主父偃時的心態(tài)及影響。所謂嘆息,具體是指武帝所說的“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表現了對人才的渴望、容納與尊重,同時也顯示了武帝對臣下容而隱之的心態(tài)。

東漢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對臣下亦有容隱的氣度。據《后漢書·郅惲傳》記載,劉秀曾出城打獵,直到晚上才率眾回城。這時守城門的郅惲拒不開門。劉秀命人前去城下從門縫里說明情況。郅惲拒絕說:“離得太遠,難以看清情況?!眲⑿阒缓酶膹牧硪粋€門入城。第二天,郅惲上書說:“從前周文王不敢外出打獵游玩,他只以千萬人的生計為憂慮。而陛下卻遠獵山林,而且夜以繼日,這樣把國家和祖宗的廟宇放到哪里了呢?暴虎馮河,很容易發(fā)生意外事故,這實在是小臣所擔憂的啊。”劉秀看到上書后,賜給郅惲一百匹布以示表彰,又把允許他進城守門人貶了官。郅惲拒絕劉秀夜獵歸來入城的做法,頗有對君不尊不敬之嫌,若遇昏君暴君有可能處以重刑,但劉秀沒有這樣做,劉秀應該有一個從氣惱到同意再到贊賞的過程,這正表現了他對臣下的容隱態(tài)度。

據《三國志·吳書·虞翻傳》記載,孫權稱吳王后,曾設宴慶賀,在宴會結束時,孫權自起敬酒。時臣下虞翻佯裝醉酒,伏地不起。孫權離開后,他即起身坐到原位上。孫權大怒,欲拔佩劍擊之,當時坐者皆驚。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諫阻。孫權說:“曹孟德尚殺孔文舉。我對虞翻沒有什么顧惜?!眲⒒蛩治鰵⒚康奈:Γ址Q許他可與堯舜相比,孫權才算消了氣,虞翻因之免死。孫權又敕告群臣,自今以后凡是酒后要殺人,都不能殺,都要勸阻。

在此事件中,孫權起初對虞翻的無禮行為是不能容忍的,后經劉基勸諫,終于認識到自己的不當,容忍了虞翻的錯誤。特別是他由此作出今后“酒后言殺,皆不得殺”的決定,是值得肯定的。

諸葛亮在蜀國“以法馭下”,科教嚴明,而后主劉禪卻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注引《魏略》)這也構成了“君臣相隱”的局面。實際上,早在白帝托孤時,劉備即已向諸葛亮明確表示“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保ā度龂尽ぶT葛亮傳》)劉備在這里并不是耍什么權術,而是講的真心話。但諸葛亮卻“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同上)即表示誓死輔佐劉禪為帝。這種狀況為后來的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劉禪只能主持祭祀的格局,打下了基礎。而君臣相隱,就是保持這種格局的直接原因。

諸葛亮對劉禪的平庸無能予以容忍,不公開揭發(fā)指責;而劉禪不去干擾破壞諸葛亮為治理國家制定的一切大政方針,這樣維持了蜀漢政權一段時期的穩(wěn)定局面。

晉武帝司馬炎有一次在祭天完畢之后,頗感躊躇,問大臣劉毅,說:“愛卿您看我像漢代的哪個帝王?”劉毅當著眾大臣的面即說:“我看陛下可與桓帝、靈帝相比?!彼抉R炎說:“我雖然德不及古人,但仍然克己為政。最近又平定吳地統(tǒng)一天下,你把我比作桓、靈,也太過分了吧!”劉毅說:“桓、靈時賣官,把收入交給國庫;陛下賣官,收入卻入了自己的腰包。從這一點來說,還不如桓、靈呢!”晉武帝聽后,不但不生氣反而大笑,說:“桓帝、靈帝時哪里有人敢這樣直言,所以聽不到這種聲音,現在臣下可以這樣直言不諱,所以正表現了我為政與桓、靈不同啊!”

劉毅對晉武帝的批評的確是尖銳而且絲毫不顧情面的,但晉武帝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講了與桓、靈時的不同,應該說晉武帝作為一代開國之君,還是頗有雅量的,對于臣下是能夠容而忍之的。

在封建社會,能容納、吸取臣下意見,對臣下的不足或錯誤能容忍的,其典型應該是唐太宗李世民?!敦懹^政要》《舊唐書》《新唐書》都記載了這方面的事例。

如貞觀八年(公元634 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直纫娙藖碜嗍抡?,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zhàn)懼,豈肯更言!”[3]52這是說,唐太宗為能聽到更多的意見,考慮到臣下向自己進言時有畏懼之態(tài),因而即使他們講錯,不合己意,也不算作觸犯自己。擔心臣子因畏懼不能進言,這正表現了唐太宗對臣下的包容之心。

唐朝時宮中好玩鷂鷹,太宗曾得到一只鷂鷹,唐太宗非常喜愛,常架在臂上。有一次,太宗正在斗鷂玩耍,遠遠望見魏征走來,他趕快把鷂鷹藏于懷中。魏征來后,即向他談論古代帝王的治國情況。其中講到有的帝王好游獵,不理朝政,借以勸諫太宗。太宗發(fā)現鷂鷹在他懷中快悶死了,但由于他對魏征一向敬重,還是讓魏征把話說完。等魏征談完退走后,太宗發(fā)現鷂鷹已經死了。(據《太平御覽》卷九百二十六)

除太宗外,據《新唐書》卷一一九記載,唐穆宗時,白居易曾作《續(xù)虞人箴》以勸諫穆宗“好畋獵”的惡習,其中有“降及宋璟,亦諫玄宗。溫顏聽納,獻替從容。璟趨以出,鷂死握中?!?/p>

在這兩則故事中,魏征與宋璟分別對太宗與穆宗的玩好或者說是私利有所損害,但這兩位帝王皆能從維護國家利益出發(fā),對臣下的行為予以包容、接納,表現出能對臣下容忍的氣度。魏征、宋璟作為朝廷重臣對君王喜好“斗雞走狗”的小毛病,也予以容忍,而不愿當面說破,這種善于彼此忍讓也是形成君臣相隱的重要條件。

由于中國古代社會是家國同構,善于在家中處理好父子關系對于將來出仕后處理好君臣關系有重要作用。這里的“父”不限于血緣關系的父親,也包括母親和起著重要教育作用的叔父等。

父子關系的內涵包括父慈子孝兩個層面。父慈主要指父親對子女慈愛,在生活與思想、道德方面給予關懷、教育、指導,其中也包括父子相隱這個側面。父子相隱是指一方犯有小錯誤時,另一方予以包容,甚至隱匿,但這種隱匿不是助紂為虐,而是幫助他改正?!白釉唬骸赂改笌字G,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ā墩撜Z·里仁》)這里的“幾諫”不僅適用于子女對父母長輩,實際上父母對子女也不一定都要聲色俱厲,也可用“幾諫”的方法?!皫字G”就是以愛為基調進行和風細雨式的批評教育。這是相隱的一個重要內涵。

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有若干“父子相隱”而共創(chuàng)輝煌的事例。

如,西周初年,周武王因病去世,由年幼的成王繼位,其叔父周公輔佐。成王因年幼無知,不懂朝廷禮儀,使周公氣惱,但無處發(fā)泄,只好強作忍耐,這也是父輩對子侄的容忍。后來周公想通過管教自己的兒子伯禽教育成王,故《周書》有“三撻伯禽”的記載。伯禽亦感委屈,因小事被父親多次責打,但他也容忍了。后來,經人指點去求見當時的賢人商子。商子說:“南山有喬樹,可體現為父之道;北山有梓樹,可體現為子之道。你為什么不去觀察一下呢?”伯禽便在商子指引下,來到南山觀察樹。只見喬樹高大挺拔,頗有頂天立地,堅不可摧之勢,正體現了為人父者的風度與尊嚴。他又到北山那里觀察梓樹,見梓樹較之喬樹比較矮小,但生意盎然,頗為秀氣,正體現出無限生機。他一下子明白了為人父與為人子二者的不同。第二天,他以十分尊崇的禮儀去見父親周公,周公迎出來并撫摸其背說:“你怎么見到君子的啊!”伯禽后來成為魯國的開國之君,對安定周朝的東部區(qū)域,發(fā)展齊魯文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上據《太平御覽》卷五百一十八)

又如,曾子以對父至孝與能容忍著稱。據《說苑·建本》說:有一次,曾子在瓜地里除草時,傷了瓜苗之根。其父曾點即以杖擊之,使曾子昏死。曾子醒來后,不是生氣,而是先向其父道歉并表示關心,說“剛才我惹您生氣,您教訓我用力過猛,沒有傷著您吧?”接著曾子又去彈琴,表示剛才挨了打,但毫無損傷。曾子對“父之過”,真可謂能“隱”,連孔子對此都不認同,囑咐弟子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門,以表示自己的意見。曾子以后以“孝”著稱,并在儒學的傳承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漢高祖劉邦死后,由惠帝劉盈繼位,第二年丞相蕭何也死去,不久,由曹參為相。曹參崇尚“黃老”的無為而治,反對對原來的政策有所更改,稱“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史記·曹丞相世家》)他經常飲酒,不理朝政,惠帝對此很著急,有一天,對曹參的兒子曹窋說:“你回家后,以私人的身份向你父親說:‘高祖剛去世,當今皇帝年輕,而您作為相國,卻天天喝酒,不向皇上請示工作,這樣怎么治理天下?’但是不要說是我要你這樣講的?!辈芊敾丶液?,找個機會向曹參轉達了惠帝的意思。曹參一聽,勃然大怒,命人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說:“快去朝廷侍候吧!天下大事不是你應當理論的。”曹窋不敢頂撞父親,只好忍氣吞聲,又不好向惠帝報告。但是,此事還是讓惠帝知道了,君臣經過一番交談后,惠帝也同意了曹參對前朝政策的“遵而勿失”“舉事無所變更”的方針。(據《史記·曹丞相世家》)

張湯,西漢杜陵人,父親任長安縣丞。有一天,張父外出,要張湯看守家院。當時張湯年幼,玩心重,在家只是玩耍。其父回來后,發(fā)現剛買的肉被老鼠偷走了,因此大怒,用竹板子打了張湯。張湯忍住疼痛,也不愿與父親爭辯,等父親走開后,他掘開老鼠窩,因其很深,又用火熏,最后捉住老鼠并將老鼠吃剩的肉找了回來。之后他學著法官斷案的樣子,先傳訊,再逮捕,把老鼠的罪行寫成文書,然后對老鼠進行拷問,又寫成判決的文書,然后把老鼠處以磔刑。父親看到他寫的判決書,就像一個老法官寫的一樣,不由得十分驚奇,于是就叫他學習律令,寫作判決書。張湯后來官至廷尉、御史大夫等職,對西漢的法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據《漢書·張湯傳》)

除以上例子外,母子、兄弟、朋友關系中,在一定條件下,也都會存在“親親相隱”的狀況,限于篇幅,茲不贅述。

(二)各種政治關系中的“親親相隱”

政治關系的具體范圍是由一定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一般來說,它應包括民族關系、階級關系、政黨關系、國家關系等。

1.中國古代民族關系中的“親親相隱”舉例。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民族之間既存在著頻繁的戰(zhàn)爭,又存在著“親親相隱”的關系。這種“親親相隱”一般通過雙方談判、互市、相互遷居及通婚、羈縻州縣的設置及有關機構、官職的設置、朝會等表現出來。

如,西漢時期,中央王朝與匈奴的關系就是如此。匈奴趁秦漢時期中原地區(qū)忙于戰(zhàn)爭的時機,建立起一個東西萬里,有騎兵30 余萬的奴隸制政權。由于實行了“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虜)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的政策,所以,“人人自為趨利”(《史記·匈奴列傳》),騎兵戰(zhàn)斗力較強,經常侵略西漢北部邊境。漢七年,高祖率軍30 萬迎擊匈奴的進攻,被匈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史稱“白登之圍”,經七天七夜,未能突圍,后用陳平計,厚賄單于閼氏,才得以突圍。

由于漢初,中原地區(qū)經濟殘破,所謂“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漢書·食貨志》),故無力抗擊匈奴。當時劉邦只好接受婁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當時婁敬分析認為:“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保ā妒酚洝⒕磦鳌罚┤鐫h朝能以嫡公主嫁給單于,單于即為漢之“子婿”,生了男孩即為外孫,將來可繼位為單于,這樣自然對漢朝有利。匈奴人又貪圖漢朝的財物,所以“和親”后每年應多送糧食、絲綢、酒等物。后來由于呂后的反對,劉邦的嫡公主自然不會遠嫁朔漠,而終以宗室女兒代替。從此以后,開創(chuàng)了對少數民族首領“和親”的政策,西漢的前七、八十年間,即到漢武帝大規(guī)模反擊匈奴之前,曾多次和親。這種政策是在被迫容隱的基礎上實行的。

但對“和親”政策不能完全否定,它實際上是民族間的一次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為中原王朝贏得了一段時期的安定。當然若干年輕女子犧牲了自己的青春,亦令人慨嘆。首次和親之后,匈奴有8 年時間未侵擾漢朝。

公元前192 年,劉邦去世,惠帝繼位,呂太后臨朝。冒頓單于得知后,派人送信給呂太后,信中說:“孤僨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愿游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眳翁箝喰糯笈?,欲派大軍進攻匈奴,但經大臣分析形勢后,感到還是無力還擊,于是只好容忍單于的污言穢語,命人寫了一封回信,其中說:“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日自圖,年老氣衰,發(fā)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污。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漢書·匈奴上》)這封信給人的感覺是既卑下又可憐,在單于面前完全失去了皇太后的尊嚴。單于接信后又覆信,說:“未嘗聞中國禮儀,陛下幸而赦之。”同時又贈送馬匹。呂太后見她偽裝可憐的手段發(fā)揮了效用,即又選送美女,實行和親,并贈送大批禮物。

就這樣,西漢時期先后于公元前200 年,公元前192 年,公元前177 年,公元前174 年,公元前166 年,公元前160 年,公元前156 年,公元前152 年,公元前140 年,公元前33 年與匈奴和親。這十次和親,前九次都是因為匈奴勢力強大,西漢無力還擊,不得不用“和親”這種屈辱的方式,去換取短暫的安定。只有最后一次是漢武帝三次大規(guī)模對匈奴戰(zhàn)爭之后。匈奴主力被挫,部分遠徙歐洲,一部分留在漢朝北部邊境,昭帝時匈奴又發(fā)生了分裂,后分為南北二部,前51 年,南匈奴投降西漢。呼韓邪單于時,重新統(tǒng)一各部,前35 年,他因“鄉(xiāng)慕禮儀”,到西漢都城朝見漢元帝,元帝賜王嬙為(昭君),為呼韓邪單于閼氏。應該說,這次“和親”是在漢匈兩族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前九次的“和親”都是在匈奴力量強大,西漢忍受屈辱情況下進行的,故屬于“隱”的范圍。盡管如此,從宏觀角度看,這種“隱”是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一種形式,對兩個民族的發(fā)展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和親”成為古代治國者處理國內民族關系,強化中華民族內部團結的重要措施。

除西漢之外,其他王朝為處理民族問題也曾實行和親政策,如唐朝時曾先后派多位公主與少數民族首領和親,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文成公主既對減少戰(zhàn)爭,維持和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又促進了漢藏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強化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此次和親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而長久的影響。其他幾位和親的公主也或多或少地起到了類似作用。

唐代的民族關系,比之前代有一些新的特點,就是唐太宗提出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表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在民族平等思想的基礎上,再看“親親相隱”,應該說“親親”的成分加重,“相隱”的成分減少。

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的“親親相隱”的形式,還有多種。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也是民族間的“親親相隱”。外敵入侵時,國內各民族之間的原有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這時應堅持“親親相隱”的原則。這時的“親親相隱”就是指摒棄前嫌,把原來的是非之爭先放到一邊,團結一致,共同對抗外敵。

在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分裂時期,如三國鼎立、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等時期,各地方政權之間,也存在著這種“親親相隱”的關系。對此,不再展開討論。

2.階級關系中的“親親相隱”。

階級關系首先是對立斗爭的一面,但在一定條件下,也會顯出“親親相隱”的局面。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存在著地主與農民兩個階級的對立斗爭,按剝削階級的本性,剝削得越多越好,直至“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才有可能滿足。但是,有一些封建王朝中的統(tǒng)治階級,特別是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們是不主張這樣做的。例如,孔子即反對季氏過分剝削民眾,曾謂“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下》),又主張增加人口,使民“富之”,對民“教之”。(參看《論語·子路》)孔子的主要意向是想限制對民眾的剝削,使民眾有一定的生活條件,能維持社會的再生產。

孟子主張給民眾“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使之能養(yǎng)育子女,孝敬父母。孔孟的上述思想為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傳承。例如,西漢時董仲舒提出必須改變“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狀況,要“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鹽鐵皆歸于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繇役,以寬民力?!保ā稘h書·食貨志》)“限民名田”,顏師古注曰:“名田,占田也。各為立限,不使富者過制,則貧弱之家可足也。”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fā),主張限制地主豪強占用過多土地,而保證農民有一定數量的土地,這是大多數朝代治國的基本思想之一。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北宋之前,實行過各種名目不同的土地分配制度,如秦朝的“令黔首自實田”,西漢初年的“復故爵田宅”,昭帝時的“令民得以律占租”,東漢光武帝“假民公田”,曹魏的“屯田制”,西晉的“占田制”,北魏及北齊、北周的“均田制”,隋朝“均田制”,唐朝“均田制”等等,其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使一般自耕農占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北宋時“田制不立”(《宋史·食貨志》)和“不抑兼并”(王明清《揮麈錄·余話》卷一),企圖通過市場買賣調節(jié)土地的占有量。由于北宋時期,增加了科舉名額,并減少錄取時的人身限制,因而通過科考一般士人進入官僚隊伍的機會增多,這也有利于調整土地占有量,防止土地過于集中。元朝時,忽必烈雖然采用“漢法”,但土地集中問題一直難以解決。明朝的“魚鱗冊”“一條鞭法”對自耕農的土地占有,具有一定的保證作用。清朝的“更名田”和“攤丁入畝”對自耕農的發(fā)展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總之,歷代王朝中的絕大多數,都很注意對自耕農土地問題的解決。應該說,自耕農土地占有量與地主土地占有量之間有一個合理比例,如能基本保持這一比例,國家就會安定;否則,國家就會動蕩。但目前來看,這方面的研究尚為欠缺。

因此,以上歷代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對于農民與地主對立雙方而言,只能造成一種不穩(wěn)定的“親親相隱”的局面,就是地主在國家政策的控制下,盡量控制自己的占有欲,讓農民占有一定數量的土地;農民在各方面都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也能容忍地主大量占有土地。對于封建國家來說,只有保持這雙方各自的相對獨立,才能保證國家的稅收來源。這就是封建社會在階級關系中經濟方面的“親親相隱”。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黨為爭取千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盡快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我黨制定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土地政策。毛澤東同志指出:“目前不是實行徹底的土地革命政策,過去土地革命時期的一套辦法不能適用于現在?,F在的政策,一方面,應該規(guī)定地主實行減租減息,……另一方面,要規(guī)定農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權和財產所有權仍屬于地主?!盵4]767這就是為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我黨規(guī)劃出的地主與農民之間的“親親相隱”的圖景。正是這一正確政策,保證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

3.政黨關系中的“親親相隱”。

同一國家中,處于歷史同一時期的各個政黨之間,都能構成“親親相隱”的關系。例如,在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建立了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行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 年1 月國共合作正式開始,至1927 年4 月12 日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前,可以說兩黨之間形成了“親親相隱”的關系。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當時的國民黨雖然問題很多,但仍然是第一大黨,而且其領袖孫中山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其確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和重新解釋的新三民主義,與當時中國共產黨黨綱的最低綱領基本一致,是可以銜接的,因而可以接受其成為民主革命的同盟軍。

對于國民黨而言,多年來標榜和從事革命,失敗很多,成功之處甚少,黨內急需增加新鮮血液和尋找同盟軍,因此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其合作的對象。這樣兩黨互相看到了對方的長處,同時又對兩黨間的分歧,暫時不作計較,因而為相互容納提供了基礎和可能。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共產主義,而國民黨的階級基礎是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因而,除孫中山及國民黨左派之外,從根本上講,國民黨與共產黨是敵對的,所以,這就不可避免地為合作埋下了分裂的種子。但是由于1924 年1 月至1927 年4 月12日之前的時間里,主張國共合作的力量大于反對合作的力量,兩黨的這種“親親相隱”的關系才能暫時維持。

1927 年4 月12 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拿起屠刀,砍向共產黨和人民,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親親相隱”的局面結束。

1931 年9 月18 日,發(fā)生了日本侵占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1936 年12 月12 日,因蔣介石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對蔣介石進行“兵諫”,由于中共的周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答應與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戰(zhàn),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又開始了國共之間新的“親親相隱”的局面,但這種局面難以維持,其間充滿了斗爭。國民黨頑固派實行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政策,先后發(fā)動三次反共高潮,都被共產黨打退。這一時期共產黨內部發(fā)生了“一切經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切服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右傾錯誤。毛澤東同志為全黨制定了正確的政策策略,他指出:“在第一次大革命后期否認斗爭,在土地革命后期,則是一切斗爭,否認聯合(除基本農民以外),實為代表兩個極端政策。都會使革命遭受了損失?,F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既不是一切聯合否認斗爭,又不是一切斗爭否認聯合,而是綜合聯合和斗爭兩方面的政策?!?/p>

毛澤東把這些政策具體化為十項。毛澤東同志的論斷,使我們更清楚了“親親相隱”這一處世方法的內涵。當階級矛盾不是國內主要矛盾時,原來敵對的國共兩黨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合作,構成“親親相隱”的格局。但“相隱”過程中并非一切風平浪靜,而是充滿了斗爭。如國民黨頑固派的防共、限共、溶共、反共,他們不斷發(fā)動反共高潮,從背后屠殺抗日軍民,這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保持斗爭的姿態(tài)。

但是這種斗爭又與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不同。毛澤東同志指出:“在和頑固派斗爭時,是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盵4]卷二763—764

實際上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共產黨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與兩千年前孔子提出的“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有某些相似之處,仍在“相隱”的范圍之內。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權的組成也有“親親相隱”的性質,毛澤東同志指出:“抗日民族戰(zhàn)線政權的原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guī)定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盵4]卷二743這其中中共黨員承擔了領導責任,黨外進步分子聯系著廣大群眾,中間派的參加有利于爭奪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士紳,這三類人之間實際上存在著“親親相隱”的關系。他們各自的目的不同,社會地位不同,經歷不同,對這些都要相互容忍;對過去各自的經歷、功過也要隱而蔽之,只有一個堅實的目的就是抗日。這種政權是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這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大局是相一致的。

(三)國際關系中的“親親相隱”

在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如日本、俄國、印度及中亞諸國、南洋諸國等,除了兵戎相見的戰(zhàn)爭之外,也存在著“親親相隱”的一面。這種“親親相隱”就是在相互尊重主權領土完整的前提下,摒棄前嫌,不再揭露相互交往中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而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 年12 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進行談判時,周恩來總理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的五項基本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昂推焦蔡帯蔽屙椩瓌t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很快得到世界上的許多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士的贊賞與承認。1955 年4 月在印尼萬隆舉行了有29 個國家領導人參加的會議,其大會發(fā)表的《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中,包括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全部內容。在國內,黨的幾代領導人都宣布要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好國際關系問題,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從學術的觀點來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包含“親親相隱”的思想基礎的。如“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在總結我國歷史上特別是近代以來,反對西方侵略勢力侵犯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互不侵犯”原則也是這樣,直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有的國家對我國主權的侵犯,領土的占領問題仍未解決,因此也可以說,制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思想基礎之一就是“親親相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的報告中指出:在當前的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庇种赋觯凇皹嫿ㄈ祟惷\共同體”時,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p>

這些都說明,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處理各種復雜的國際關系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親親相隱”仍未失去其價值,仍然會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發(fā)。

四、“親親相隱”的哲學意義

從哲學上來考察,“親親”就是指矛盾之中雖然對立,但其對立性質暫時并未激化的雙方。“相隱”,就是矛盾的雙方相互容忍,不是雙方的矛盾激化,把對立控制在某一范圍內,使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因此“相隱”是屬于矛盾的統(tǒng)一性的范疇。“相隱”也是對雙方統(tǒng)一性的維持與發(fā)展。

矛盾雙方的斗爭性和統(tǒng)一性都各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同一性、統(tǒng)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這些不同的名詞都是一個意思,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第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這就是所謂的統(tǒng)一性?!盵4]卷一327

那么,“親親相隱”是屬于矛盾統(tǒng)一性的哪種情形呢?“親親相隱”中矛盾的雙方其對立程度并未激化,而且雙方也不想激化,并采取措施緩和雙方對立,原來的統(tǒng)一體未受到損傷,雙方只是在原統(tǒng)一體的框架內解決糾紛,因此,它屬于《矛盾論》所說的矛盾統(tǒng)一性的第一種情形。

可以推想,如果矛盾雙方中的一方,或夫妻,或兒子,不愿保持“相隱”的狀態(tài),而使雙方的對立激化,或表現為兒子堅決要告發(fā)父親,即要大義滅親,或表現為父親要掩飾自己的過錯而采取措施使兒子失去告發(fā)的能力,那么,矛盾的性質就會變化。“父子關系”這一原來的統(tǒng)一體就會破裂,原父子二人就會變?yōu)閿硨﹃P系,父親不是原來的父親,兒子也不是原來的兒子,這也就是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發(fā)展。

但是“親親相隱”這一環(huán)節(jié),緩和了雙方對立的程度,并使之處于可控范圍之內,因而使原來的統(tǒng)一體(父子關系)得到保存并進一步鞏固。其他形式的“親親相隱”也是如此。

矛盾的統(tǒng)一性有多種情形,“親親相隱”只是其中的一種,對它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認識矛盾統(tǒng)一性的內涵,也有利于對于整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認識。

以上我們從四個方面分析了“親親相隱”的價值及意義,從中可以看出“親親相隱”在一定條件下的確是有普遍意義的。

猜你喜歡
親親
少了一個親親
握手親親
魔法親親
親親奶奶(下)
親親大嘴怪
米米想親親
親親你
親親卡
“親親大自然”獲獎作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