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新顏 汪麗文 馮月俄 易紅 易云 符娟
癲癇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大腦神經(jīng)元突異常放電引起的腦部功能失常,發(fā)作具有突然性、短暫性和反復性等特點。目前,規(guī)范服用抗癲癇藥物是控制發(fā)作的主要方法,也是癲癇能否治愈的關鍵。我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首次發(fā)病年齡多在兒童或者青少年時期[1],患兒的病程達10年以上者占60%。由于癲癇發(fā)作時的不可控性、突發(fā)性和不美觀性,以及社會和患者本身對癲癇疾病存在錯誤認知的原因,癲癇患者容易產(chǎn)生病恥感[2-4]。病恥感是指因預感到或經(jīng)歷過社會對特定健康問題的個人或群體的不認同,形成的以排斥、拒絕、指責或貶值為特征的社會過程或相關個人經(jīng)歷[5-6]。長期的病恥感會對癲癇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疾病康復帶來不良影響[7]。青少年伴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開始形成自我價值觀,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希望他人的尊重和認可,且這個時期生理和心理變化較大[8],癲癇發(fā)作加重,因此更容易產(chǎn)生病恥感。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癲癇患者的病恥感現(xiàn)狀,并分析其與遵醫(yī)行為、健康狀況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123例青少年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3~20歲;符合2001年國際抗癲癇聯(lián)盟對癲癇的診斷標準;活動性癲癇(2個月內至少發(fā)作1次);癲癇病程超過3個月;目前固定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本人及監(jiān)督人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其他心、肝、腎等嚴重軀體疾病者或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的患者。
1.2 調查工具 (1)一般資料。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程等。(2)病恥感。Kilifi癲癇患者羞恥感中文版量表(The Kilifi stigma scale for epilepsy,KSSE):由Mbuba等編制[9],用于測量青少年癲癇患者的病恥感情況。該量表共15個條目,采用3級評分法,分為一點也不(0分)、有時(1分)、總是(2分)。總分范圍為0~30分,得分越高說明病恥感越強,其中<10分為低水平、11~20分為中等水平、21~30分為高水平。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1。宋杰等[10]將該量表漢化,并運用于癲癇患者,顯示較好的信效度。(3)遵醫(yī)行為。Morisky服藥依從性問卷(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由Morisky等編制[11],用于測量青少年癲癇患者的遵醫(yī)行為,遵醫(yī)囑服藥是治療癲癇的關鍵。該量表包含8個條目,前7個條目為“否”得1分,“是”得0分,最后1個條目分為“從來不”“偶爾”“有時”“經(jīng)?!薄翱偸恰?,其中答“從來不”得1分,其余得0分,總分范圍為0~8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依從性越好,其中8分為依從性好,6~7分為依從性中等,<6分為依從性差。該量表已廣泛用于長期用藥的慢性病患者,包括癲癇患者[12],具有較好的信效度。(4)健康狀況。采用中文版青少年癲癇患者生活質量問卷[13]中的軀體功能(5個條目)和健康感知(3個條目)進行測估,每個條目分為5個等級,按照0~100分評分,依次為0,25,50,75,100分,各個條目得分的平均值為此維度的得分,得分越高說明健康狀況越好。
1.3 調查方法 患者住院期間由調查者親自向其解釋研究目的和方法等。取得研究對象知情同意后,請其獨立填寫調查問卷,時間15~20 min。當場回收并核對問卷,及時請患者補充問卷中的缺項和漏項。共發(fā)放問卷123份,回收有效問卷115份,有效回收率93.5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或t’檢驗,對青少年癲癇患者病恥感與遵醫(yī)行為和健康狀況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青少年癲癇患者病恥感單因素分析 本研究共納入115例,病恥感量表平均(9.34±3.39)分。青少年癲癇患者病恥感與病程有關,≥5年病程患者的病恥感明顯高于<5年患者(P<0.05),見表1。
表1 青少年癲癇患者病恥感單因素分析(分,
注:1)為t值,2)為t’值。
2.2 青少年癲癇患者病恥感與遵醫(yī)行為和健康狀況的Pearson相關分析 青少年癲癇患者遵醫(yī)行為平均(6.34±1.28)分,健康狀況平均(64.70±16.42)分。青少年癲癇患者的病恥感與遵醫(yī)行為、健康狀況均呈負相關(P<0.05),見表2。
表2 青少年癲癇患者病恥感與遵醫(yī)行為和健康狀況的Pearson相關分析
3.1 青少年癲癇患者病恥感現(xiàn)狀 由于癲癇發(fā)作具有突發(fā)性和不可控制性,患者在發(fā)作時會突然跌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等,旁觀者可能會因此產(chǎn)生恐懼心理而導致患者產(chǎn)生病恥感。另外,目前公眾甚至包括患者本身對癲癇疾病的認識不足,常將癲癇與精神障礙聯(lián)系一起[14],對癲癇產(chǎn)生消極的態(tài)度[15],如本研究中患者多數(shù)感知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不被他人認真對待,甚至與家人的關系也不親密。以往宋杰等[10]用同樣的量表對109例癲癇患者進行調查,顯示患者的病恥感平均(8.27±5.21)分,略低于本研究青少年癲癇患者的研究結果(9.34±3.39)分。分析可能的原因:青少年時期為特殊的階段,此階段的患者較為敏感,自尊心尤為強烈,渴望被同伴和社會認同與尊重,而且生理和心理變化都大,更容易產(chǎn)生疾病羞恥感。而且,青少年階段是學習的關鍵時期,癲癇使患者注意力下降,進而影響學習成績,加重心理負擔。本研究顯示,病程≥5年的患者病恥感更加強烈,可能與長時間治療和多次發(fā)作使患者對疾病治愈的信心降低,更加害怕成為他人的負擔有關。
3.2 青少年癲癇患者病恥感會影響其遵醫(yī)行為和健康狀況 目前,規(guī)范使用抗癲癇藥物是治療癲癇和控制其發(fā)作的關鍵[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癲癇患者的遵醫(yī)行為仍不理想,只有17.4%的患者嚴格依從醫(yī)囑用藥,與以往王若凡等[18]研究結論一致?;颊叩牟u感與遵醫(yī)行為呈負相關(P<0.05),說明患者的病恥感會影響其用藥情況。病恥感導致患者不愿意在公共場合服藥,甚至拒絕疾病的治療[19]。以往龔言紅[20]對結核病的研究顯示,患者的病恥感不僅能直接對其遵醫(yī)行為產(chǎn)生影響,同時可作為中介變量在疾病認知、醫(yī)患溝通和家庭功能發(fā)揮中介效應影響遵醫(yī)行為。
青少年癲癇患者的病恥感也會影響其健康狀況,患者的病恥感與其軀體功能和健康感知呈負相關(P<0.05)。以往對宮頸癌患者的研究也顯示患者的病恥感與健康狀況呈負相關[21]。一方面,如上所述,病恥感會影響癲癇患者的遵醫(yī)行為,而用藥是控制癲癇發(fā)作的關鍵,從而影響其癲癇的康復和健康功能;另一方面,病恥感導致患者對疾病產(chǎn)生消極態(tài)度,對疾病治愈和管理的信心下降,心理負擔增加,也會影響其健康狀況。
因此,研究者應采取多方面干預措施降低癲癇患者的病恥感,包括加強公眾教育、提高社會支持及家庭對癲癇患者的情感支持,通過健康教育、同伴支持等減低患者的負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