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潯
蚩尤炎帝一人說辨析
楊潯
(吉林大學 古籍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12)
炎帝和蚩尤本是兩河之間冀州中南部具有臣屬關(guān)系的兩個部族,但后來蚩尤起兵驅(qū)逐末代炎帝榆罔,占領(lǐng)了原炎帝的勢力范圍后自封新炎帝。因此造成了后世追述二者關(guān)系時出現(xiàn)種種的混亂和重復。原炎帝被驅(qū)逐后,并入了黃帝系統(tǒng),縉云氏即其后裔;新炎帝蚩尤兵敗后部分部眾遷至南方,同舜帝時被流放的縉云氏融合,成為三苗的先祖。
炎帝;蚩尤;縉云氏;黃帝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少數(shù)民族歷史研究的深入,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史前傳說及神話人物成為史學界研究的熱門。其中,關(guān)于蚩尤的研究尤其熱烈,1995年召開的“全國首屆涿鹿炎、黃、蚩三祖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便標志著炎帝、黃帝、蚩尤作為中華文明共同始祖的地位得到了兩岸學者的普遍承認。雖然學界對蚩尤的研究結(jié)果豐碩,但在研究過程中,學者們難免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例如涉及蚩尤的資料稀少、資料本身傳說色彩濃厚等等,因此對蚩尤的認識還存在一些分歧,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歧點就是:蚩尤與炎帝是否同為一人。
蚩尤炎帝的身份問題由來已久,翻閱史料不難發(fā)現(xiàn),蚩尤和炎帝二人在文字記載中的身份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二者無論是活動范圍還是形象能力方面,都有相當大的重疊,這使得一部分研究者認為,蚩尤就是炎帝。
呂思勉認為:“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妒酚洝纷浴椎塾至柚T侯’,至‘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凡五十六字,殆別采一說,而奪一曰二字,抑或后人記識,與原文相混也?!盵1]。丁山亦根據(jù)《水經(jīng)注》的相關(guān)記載而認定二者為一人[2]。近年來屢有學者撰文論證蚩尤即炎帝,例如劉俊男從二者活動區(qū)域、出身血統(tǒng)、人物特征、從事工作、活躍戰(zhàn)場、軍事行動特點等方面論證炎帝就是蚩尤[3];鄭莉從活動地域、擅長能力、同為苗族祖先、圖騰相同等方面論述二者為一人。[4]
上述文章中提出的種種證據(jù),無疑說明蚩尤和炎帝有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以此論證蚩尤即炎帝,則未免稍嫌武斷。
炎帝的形象,《史記·五帝本紀》引《帝王世紀》記載:
神農(nóng)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5]
《三皇本紀》則記載:
神農(nóng)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鸬峦?。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nóng)氏。于是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yī)藥。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為六十四爻。初都陳,后居曲阜。
二者是存世文獻中對炎帝介紹較為詳細的,二者記載相似,只是《三皇本紀》增加了對炎帝能力和功績的記述。此外,《潛夫論·五德志》也對炎帝有簡單的介紹:
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nóng)。[6]
蚩尤的形象,傳世文獻中屢有涉及,如《初學記》:“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丘?!薄妒霎愑洝罚骸八自疲坑龋┤松砼L?,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人耳,鬢如劍戟,頭有角?!盵7]《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后,與少昊治西方之金?!蔽ㄒ粸轵坑茸鱾鞯摹堵肥贰吩芠8]:“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边@些書中凡是涉及處大都指蚩尤為炎帝的后裔,但這不能認為炎帝就是蚩尤。首先,不管是史料記載還是出土資料中,蚩尤和炎帝大都并列存在,而且彼此單獨記錄。其次,在史料和少數(shù)民族傳說中,蚩尤與炎帝有很深的矛盾,二者的矛盾甚至要靠戰(zhàn)爭才能得以解決?!堵肥贰份d:“蚩尤產(chǎn)亂,出羊水而登九淖,以伐空桑,逐(炎)帝而居于涿鹿?!薄兑葜軙L麥篇》亦云:“蚩尤乃逐(炎)帝,爭于涿鹿之河,九隅無遺?!盵9]在苗族的神話故事中,蚩尤炎帝二人更是屢興兵戈。若蚩尤就是炎帝,無法解釋二者之間的巨大矛盾,也無法解釋二者曾為戰(zhàn)爭的敵對雙方。此外,蚩尤與炎帝雖都為姜姓,但蚩尤號阪泉氏,炎帝號烈山氏。姓別婚姻,氏別貴賤,氏號的不同也證明二者身份的差別。因此可以認定蚩尤和炎帝不是一個人。
《路史》載:“帝榆罔立諸侯,攜?胥伐虐弱,乃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小顥以臨西方?!薄度时炯o》記載:“神農(nóng)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笨梢娧椎鄄⒎蔷唧w的人,而是一個稱號,便如后世“皇帝”的稱號一樣,為每一代領(lǐng)袖所世襲。帝榆罔便是炎帝世襲者之一。這也能解釋為何蚩尤既在史書中被稱為“炎帝之裔”,而活動時間又與炎帝同時。這是說蚩尤為先代某炎帝的后裔,也是與當時的炎帝榆罔同時存在的部落?!懊闭f明蚩尤與帝榆罔有上下級關(guān)系,“卿”一字也說明蚩尤為炎帝之臣,換言之,蚩尤在此時臣屬于炎帝榆罔。《逸周書·嘗麥篇》曰:“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未成之慶。”[10]《太平御覽》引《世本》“蚩尤作兵”,宋衷注:“蚩尤,神農(nóng)臣也”,從上述材料可見蚩尤臣屬于炎帝這一論斷,在古時已為相當多的史家所認同。近代夏曾佑亦言蚩尤“仕于炎帝”[11]。而因為蚩尤與榆罔同為先代炎帝之后,有血緣上的親屬關(guān)系,因此二者又很多地方頗為相似,如在傳說中形象相似,都以人身牛首聞名;能力相類,都善用,都主管農(nóng)耕種植和醫(yī)治疾??;地盤相近,其早期活躍地區(qū)都在古冀州中南部等等。
懷疑蚩尤即炎帝的學者,基本上都把“阪泉涿鹿為一地”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據(jù)。實際上,由于上古時期各部落規(guī)模尚小,各部落所占土地有限,而文明的核心區(qū)域更是稀少。阪泉——涿鹿一地,就是炎帝部落的核心區(qū)域,也是當時的發(fā)達地區(qū)。阪泉之戰(zhàn)和涿鹿之戰(zhàn)者這兩次涉及生死存亡的大戰(zhàn),必是交戰(zhàn)雙方中一方已經(jīng)入侵另一方的核心區(qū)域,另一方則傾盡全力進行抵抗,方有如此大的陣勢,方能在渺茫的遠古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正因為涿鹿是核心區(qū)域,故入侵一方戰(zhàn)勝之后,便常常定都于此。因此不僅《路史》記載蚩尤“居于涿鹿”,連黃帝勝利后也“邑于涿鹿之阿”[12]。因此涿鹿阪泉二地距離相近并不足以證明蚩尤即炎帝。
《史記·五帝本紀》言:“軒轅之世,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13]則炎帝在榆罔之時,實力已經(jīng)大大衰弱,無力干涉諸侯紛爭。而此時,黃帝部族實力逐漸強大,在擴張勢力時,黃帝與炎帝榆罔開始產(chǎn)生矛盾。
《三皇本紀》記載炎帝“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是說炎帝之后便是黃帝上位。《史記》將炎帝視為神農(nóng)氏,即三皇時代的尾聲,同時將黃帝看做五帝時代的開始,黃帝收炎帝殺蚩尤的阪泉之戰(zhàn)和涿鹿之戰(zhàn),便是華夏文明從三皇時代向五帝時代過度的節(jié)點。但是《史記》沒有記載的是,在阪泉之戰(zhàn)之前,炎帝與蚩尤還曾有過一戰(zhàn)。
《史記·五帝本紀》對蚩尤、黃帝和炎帝的關(guān)系有如下記載:
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爭。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器,執(zhí)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14]
這段記載中有三個疑點:第一,前文說神農(nóng)氏實力衰弱,連諸侯之間相互征伐都無法制止,這說明神農(nóng)氏不僅在實際上無法控制底下的“諸侯”,而且連名義上的權(quán)威也已喪失。但是在后文又稱炎帝想要憑自己的實力去侵凌諸侯,而且根據(jù)后面“諸侯咸歸軒轅”來看,似乎炎帝的侵凌比較有效,為何炎帝前后實力相差如此大?第二,為何文中自蚩尤出場后,炎帝突然變的好戰(zhàn)無道、盛氣凌人,幾乎就是蚩尤的翻版?第三,為何蚩尤出場前,司馬遷一直用“神農(nóng)氏”來稱呼炎帝,但蚩尤出場后這一稱謂便再也沒用過?
這是因為,《史記》沒有記載,在阪泉之戰(zhàn)之前,蚩尤就起兵擊敗了炎帝,不僅如此,在占領(lǐng)了炎帝的地盤后,蚩尤更是自封炎帝,興封禪之舉。
在認為蚩尤即炎帝的文章中,常引用夏曾佑“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亦曰阪泉氏?!盵15]的觀點,但仔細分析這段話,其意并非說蚩尤原本就是炎帝,而是說蚩尤是在驅(qū)逐了帝榆罔之后,自立為炎帝。此外,《路史》記載:“蚩尤產(chǎn)亂,出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逐帝而居于涿鹿,興封禪,號炎帝?!薄兑葜軙L麥篇》記載:“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河(阿),九隅無遺?!苯詾轵坑却畚坏拿髯C。
《路史》:“蚩尤,炎帝之后,逐帝而自立,篡號炎帝。鄧展謂‘神農(nóng)后子孫亦稱炎帝而登封者’。故史言‘炎帝欲侵凌諸侯’,《大戴禮》言‘黃帝與赤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后周書》云‘炎帝為黃帝所滅’,《文子》亦謂‘赤帝為火災,故黃帝擒之’,皆謂蚩尤。而書傳舉以為榆罔,失之?!都射洝吩蒲浴S帝克榆罡(榆罔)于阪泉’,黃帝非與榆罡戰(zhàn)也。至《世紀》遂謂‘黃帝與神農(nóng)戰(zhàn)而炎帝克蚩尤’,非也。陸德明云:‘神農(nóng)后第八帝曰榆罡,時蚩尤強與罡爭王,逐榆罡,罡與黃帝合謀擊殺蚩尤?!说弥??!?/p>
蚩尤自立為炎帝,不僅在史料中屢有記載,而且錢穆、袁珂等前輩大師也都有所解釋和發(fā)揮。錢穆將《逸周書·嘗麥篇》里記載的“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臨四方”和“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這兩段話翻譯成“炎帝命他們(蚩尤)住到東方少昊的地方,侵入了姬姓的范圍,蚩尤似乎不愿意和東方強盛的部族沖突。炎帝已經(jīng)很微弱,蚩尤想吞并他,代為共主,在‘涿鹿之阿’發(fā)生戰(zhàn)爭,把炎帝打得落花流水,‘九隅無遺’,把炎帝的地方都占了去?!盵16]袁珂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則是將炎帝看做蚩尤的祖父,認為在阪泉之戰(zhàn)后炎帝被趕到南方去,蚩尤希望重奪曾經(jīng)的地位,但炎帝不想再開戰(zhàn),于是蚩尤便冒用炎帝的名號發(fā)起戰(zhàn)爭。[17]
袁珂雖然提及蚩尤自封炎帝,但他將炎帝看做蚩尤的祖父,并且于《中國神話傳說》一書中認為蚩尤與炎帝之間沒有戰(zhàn)爭,但在《中國古代神話》一書中又認為蚩尤經(jīng)過與炎帝的戰(zhàn)爭才得到了炎帝的名號,這兩處觀點自相矛盾。[18]
回看《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結(jié)合蚩尤自封炎帝的相關(guān)記載,之前的三個問題就能夠解決了:神農(nóng)氏實力衰弱,蚩尤起兵擊敗炎帝,驅(qū)逐帝榆罔,自立為炎帝,此時炎帝蚩尤便變的實力強勁,好戰(zhàn)凌人。同時因為神農(nóng)氏炎帝換成了阪泉氏炎帝,司馬遷也不再稱呼炎帝為“神農(nóng)氏”了。根據(jù)以上推論,結(jié)合《史記·五帝本紀》中文字,可知這一更替是發(fā)生在阪泉之戰(zhàn)之前的。
帝榆罔被驅(qū)逐后,又在與蚩尤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實力更為衰落,不久便與黃帝發(fā)生了阪泉之戰(zhàn),關(guān)于阪泉之戰(zhàn)發(fā)生的原因,有可能是炎黃之間施政方針不同,矛盾激烈,黃帝為了吞并帝榆罔的部眾主動挑起,也有可能是像《逸周書·嘗麥篇》所記載,帝榆罔因為懼怕蚩尤而主動聯(lián)系黃帝,但之后黃帝趁機將其吞并??傊驗槟承┰?,炎黃之間在阪泉發(fā)生戰(zhàn)爭,黃帝取得了勝利,戰(zhàn)后,失敗的帝榆罔便被黃帝合并。炎黃聯(lián)軍正式形成。如夏曾佑先生說言:“殆當時榆罔都蚩尤、黃帝之間,先被逐于蚩尤。后見滅于黃帝?!盵19]
黃帝擊敗炎帝后,又傾盡全力與蚩尤一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規(guī)模龐大,在日后也被演繹出許多的神話和傳奇。涿鹿之戰(zhàn)中,黃帝艱難地戰(zhàn)勝了蚩尤。戰(zhàn)后,黃帝處決了蚩尤首領(lǐng),處決的過程可能是殘忍的,就像《十大經(jīng)·正亂》中所記載:
黃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禽之。剝其□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斷其發(fā)而建之天□,曰之(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zhí)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之苦醢,使天下集之。
史稱黃帝出巡,以蚩尤為先導,應該就是指文中提到的“蚩尤之旌”。對于蚩尤部眾,黃帝則有些兼并,有些遷至南方。
炎帝榆罔一支在并入黃帝后,同被黃帝收納的蚩尤部族一起,發(fā)展出若干部族,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縉云氏一部??N云氏在舜時因為作惡,也可能是因為與舜斗爭失敗,被貶斥為“饕餮”而被放逐。與蚩尤的后代一起成為三苗的先祖。
蚩尤和炎帝榆罔的后代皆被放逐至南方,故南方一直流傳著炎帝的傳說和遺跡。如《淮南子·時則訓》記載:“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南朝徐靈期《南岳記》也說衡山“赤帝館其嶺,祝融宅其陽”。此外,炎帝蚩尤也與苗族關(guān)系密切,被苗族奉為先祖。
要之,蚩尤與榆罔,二者同為先代炎帝之后裔,榆罔以血統(tǒng)繼承了炎帝稱號,蚩尤則作為其部屬而存在。后來蚩尤掌握了冶煉金屬制作金屬兵器、防具的技能,即所謂的“蚩尤作五兵”,先進的兵器使得蚩尤實力大增。適逢炎帝衰弱。蚩尤便取而代之,盡占其地,并自立為炎帝,以武力欺壓其他部落。被驅(qū)逐的榆罔在對抗黃帝失敗之后,遂并入黃帝部落。后炎黃聯(lián)軍又于涿鹿擊敗蚩尤,蚩尤部族遷至南方。正因為蚩尤與炎帝榆罔同為先代炎帝之裔,因此二者出身相同,形象相似,文化相類,能力相近;又因為蚩尤勢力范圍本就與炎帝榆罔不遠,驅(qū)逐榆罔后,蚩尤更是占領(lǐng)了炎帝的地盤,因此無論是二者生長的地方還是活動范圍都相去不遠。而阪泉涿鹿一帶,本就是當時的中心,因此無論是炎帝榆罔還是蚩尤,甚至是后來的黃帝,都于此建都,因此無論是炎黃之戰(zhàn)還是后來的黃帝蚩尤之戰(zhàn),都發(fā)生在此地附近。蚩尤驅(qū)逐榆罔后自立為炎帝,因此導致蚩尤和炎帝關(guān)系復雜,故而無論是在史籍記載中還是在神話傳說中,二者形象與傳說都既有區(qū)別,又有重合。
[1]呂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8.
[2]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M].上海:龍門聯(lián)合書局,1961.394.
[3]劉俊男.炎帝就是蚩尤——兼論太暤神農(nóng)與炎帝蚩尤之史跡[J].山東師大學報,1997(6):51-55.
[4]鄭莉.蚩尤和炎帝的關(guān)系考[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4):74-78.
[5][12][13][1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4.6.3.3.
[6]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5.389.
[7]袁珂.中國神話傳說[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134.
[8]羅泌.路史[M].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
[9][10]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82.781.
[11][15][19]夏曾佑.中國古代史[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0.
[16]錢穆.黃帝[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11-12.
[17][18]袁珂.中國神話傳說[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129-130.130-140.
2020—02—10
G644
A
1673-4564(2020)04-00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