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淇
(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編纂與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官箴指對從政者的有益規(guī)勸與告誡,以期居官者廉潔政務、善待百姓。撰寫官箴是中國古代官僚的政治傳統(tǒng),歷朝歷代或多或少出版了一些關于從政理政的官箴書,而吏治嚴明的明代更是官箴發(fā)展的高峰期。作為皇權高度強化的時期,明朝對官員的約束趨于嚴苛,在這一背景之下,明代官箴多帶有警示性質,不僅有皇帝御制者,官員個人撰寫者亦頗多,如徐榜《宦游日記》、汪天錫《官箴集要》、劉時俊《居官水鏡》與薛瑄《薛文清公從政錄》(以下簡稱“《從政錄》”)等,均是官員自箴自省的代表作。
薛瑄《從政錄》為明代官箴代表作之一。與此前諸多官箴的事務性告誡不同,《從政錄》更多地從理性角度闡明居官道德和從政原則,將官箴與理性思想相結合,更好地從思想層面重申官員的從政道德和職業(yè)規(guī)范,以至《從政錄》后出現(xiàn)的官箴書里,有相當一部分都繼承和遵循了薛氏官箴的指導思想,如清代陳弘謀《從政遺規(guī)》、徐棟和丁日昌《牧令書輯要》等。對于薛瑄官箴及其從政思想,學界已有所關注,但總體而言尚缺乏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研究。本文將以《從政錄》為中心,力求對薛瑄的政治思想進行更為細致的探討,以進一步分析其居官理政思想之得失,冀就教于方家。
薛瑄,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縣人。據(jù)《薛文清公年譜》與《河津縣志》所載,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卒于天順八年(1464),享年七十有六。[1]583薛瑄“性穎敏,甫就塾,授之《詩》《書》,輒成誦,日記千百言”,人以天才論之。[2]7228經過十余年的刻苦鉆研,薛瑄于永樂十九年(1421)考取進士,自此步入仕途。終其一生,薛瑄歷明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四朝,深諳宦海沉浮及為人臣者盡忠之不易。薛瑄為人持正不阿,史載權宦王振權傾一時,而薛瑄傲然不屈,絕不與其為伍。嘗言:“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為也”。[3]119而在朝堂上,薛瑄忠良耿直、仗義執(zhí)言。在公堂上,亦秉公執(zhí)法、毫不偏袒,于國于民,可謂問心無愧。薛瑄死后,明帝加封其為禮部尚書,并贈謚“文清”。隆慶五年(1571),明穆宗“詔以故禮部左侍郎薛瑄從祀孔子廟廷”。[4]1484薛氏成為明代儒士中配祀文廟之第一人。
薛瑄仕宦多年,曾任監(jiān)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大理寺丞、南京大理寺卿等職,大多執(zhí)掌刑名法紀。也正是在多年斷獄辦案的經歷中,薛瑄深刻了解到民間疾苦、惡吏害民之毒,并從做官實踐中不斷體認先賢名言之精義,以讀書心得指導自身的為官實踐。其個人著作《讀書錄》中即不乏有愛民、保民及為官道德的官箴思想。嘉靖十四年(1535),河南右布政使胡纘宗從《讀書錄》中摘抄出官箴相關語錄,輯為《薛文清公從政名言》,以勸誡官吏,警醒后世。此后,谷中虛又從中輯錄出《薛文清公要言》,以補前著收錄不完備之處,又經后世不斷篩選整理,遂有《從政錄》一書。
從內容上看,《從政錄》圍繞官員從政之道展開,兼論為官之德,大致可分為民本思想、“居官七要”和政治智慧三類。其中,民本思想無疑為薛氏為官的精神內核所在。古語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中,“以民為本”的思想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歷代開明、有作為的統(tǒng)治者和思想家們都相當重視民生問題。例如,孟子就曾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左傳》中有“國興于民”的說法。唐太宗深知“民”之重要性,有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5]11南宋理學家陸九淵亦倡導“民為邦本”的政治理念。明清時期,民本思想已深入人心。明太祖朱元璋曾訓諭官僚:“予今命汝等為牧民之官,以民所出租賦為爾俸,爾當勤于政事,盡心于民。民有詞訟,當為辯理曲直,毋咸尸位素餐,冒貪壞法,自觸憲法,爾等其慎之”。[6]349“民本之重”更大量出現(xiàn)于官箴書中,成為官員普遍認可和踐行的基本準則之一。
《從政錄》即處處可見作者的愛民思想,足見百姓在薛氏心中的地位及其本人對民本的重視。薛瑄認為,“為政以愛人為本”,將民本思想劃分為愛民、親民和治民三個層次。首先,薛瑄強調官員應“視民如傷”,即對待人民就要像照顧有傷病的人,要愛惜人民。[7]1這是薛瑄民本思想的根本所在。“所謂王道者,真實愛民如子”。[7]7意在勸誡官員對民眾要常懷體恤之意,對民間疾苦亦應感同身受,如此便是懷有愛民之心。其次,要親近人民,即“為政臨民,豈可視民為愚且賤,而加輕慢之心”。[7]3在薛瑄看來,為官者不應將人民視作愚昧之人而示以輕賤,而應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認可。為官者只有放低姿態(tài),多親近人民,了解民間諸事,認真聽取民眾意見,方能拉近與民眾間的距離,得到百姓的主動親近。再者,朝廷設官的本意在于“以其能治不能,以其賢治不賢”。[7]4而不是放任官員以一己之私,去肆意壓榨、逼迫人民,況且真正賢能的好官也不會濫用官威。故而薛瑄主張,居官者當主動親近且了解人民,以身作則,如此方能教化、管理好其治區(qū)的人民。
最后,“無輕民事”。民生民事與人民生活最為息息相關,是官員執(zhí)政期間理應關注和重視的一大要務。為進一步闡明這一思想,薛瑄特意提出“治天下之三要”,即“養(yǎng)民生”“復民性”“禁民非”。[7]3“養(yǎng)民生”主張當政者不能濫取,以免奢費民財,而動搖國家根本?!皬兔裥浴眲t指官員教化人民,使其遵紀守法,維護社會公德?!敖穹恰笔侵附拱傩盏姆欠ㄐ袨?,以法治民。此“三要”是薛瑄的理想施政綱領和治民要素,也是其從政多年來,對治理民生民事的心得體會。
誠然,為官之者,重在愛民。民本思想是薛瑄貫徹一生的為官信念,也是他施政的根本出發(fā)點。在從政生涯中,薛瑄也一直踐行著自己愛民保民的信念和原則。據(jù)《明史》記載,“景泰二年,推南京大理寺卿。富豪殺人,獄久不決,瑄執(zhí)置之法”。又“蘇州大饑,貧民掠富豪粟,火其居,蹈海避罪。王文以閣臣出視,坐以叛,當死者二百余人,瑄力辨其誣”。[7]7229為民申冤、替民請命,將自身的安危榮辱置之度外,足見薛瑄當官為民的為官之道。
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結構中,官員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起著上通下達的作用。所謂“天下之大,人君不能獨治,必設置百官有司以分理之”。[7]349隨著國家機器的擴大,君主任用大量官員以協(xié)助其治理中央及地方政務。因此,國家的治理離不開官員的輔助,而官員品德的好壞則直接關系整個國家秩序的穩(wěn)定與各項事務的推行。官員是吏治的主體與根本所在,若使地方政務暢通,就必須提高官員的個人修養(yǎng),重視官員的表率作用。
作為官員之一,薛瑄對自己也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他提出“居官七要”,以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完善自己的品德,是薛瑄吏治思想的核心。所謂“七要”即“正以處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長,信以接物,寬以待下,敬以處事”。[7]2根據(jù)“七要”的內涵,可以進一步將之歸納為三點——持己修身、忠于君主和待人接物。
首先,薛瑄認為,為官者要注重持己修身,以正為本,以廉為先。在薛瑄看來,公正廉潔是官員從政道德的核心思想。對于當官的人而言,心正至關重要,只有心正才能處事公正,明辨是非。“正以處心”是“七要”之首,所強調的便是為官之人一定要心正。心正則明,心不公,則不能作出正確裁度。而正心之外,薛瑄還倡導廉潔,反對貪欲。他將清廉分為三個層次,即“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7]5其中所最為推崇者,即“見理明而不妄取”??梢?,在薛氏眼中,“廉”應是自覺而發(fā)自內心的,也是自動的,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用天理戰(zhàn)勝人欲,時刻以“廉”來律己。①參見孟肇永:《論薛瑄的“居官七要”》,《運城師專學報》1990 年第1 期。并且,為官清正的薛瑄也極度厭惡貪贓枉法的行為,他堅決主張肅清貪官污吏,欲使民安,必先去病民之官。
其次,“七要”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闡發(fā)了忠于君主、盡忠職守的忠正思想。薛瑄首先提出,“論萬事皆當以三綱五常為本”。[7]1“三綱”之中,以“君為臣綱”為首。作為一名儒家士大夫,忠君是薛瑄為官的重要信條,在薛瑄的“持己之三要”里,“不欺君”是其中重要的一條。所謂的“不欺”就是摒棄私心,盡心盡職做好本職工作,輔助統(tǒng)治者治理好國家。薛瑄告誡從政者,為官之大忌即上欺下瞞,此于國家、于百姓有百害而無一利,故惟有承上以忠、馭下以信,方能充分履行職責。值得注意的是,薛瑄認為的“忠”不僅僅是忠于君主,此中還包括對國家的忠誠和對人民的愛惜,即要常懷忠國愛民之心,盡忠于國家與人民。而這與薛瑄的民本思想無疑是相互呼應的。
最后,在官場的待人處事上,薛瑄亦提出來自己的居官訣竅。例如,薛氏主張胸懷寬廣,能容人容事且恭謹謙和,“接物太宜含宏,如行曠野而有展布之地,不然太狹而無以自容也”。[7]2其次,應“恭于事長”,對于上司,要恭敬謙虛。即使面對為官正派的長官,無論在公事往來上或是私下交際時,也都必須時時保持著恭敬謙遜的態(tài)度。與此同時,薛瑄的“恭”也是有度的,所謂“恭而不近于諛”。[7]5在薛瑄看來,過分的“恭”就成了“諛”,對上位者阿諛諂媚則易使“公心”晦暗。[1]512-513再者,對于下級,薛瑄主張“寬以待下”,即對下屬寬厚,還要謙和。但“謙和而無節(jié),及納其悔,所謂重巽吝也。惟和而莊,則人自愛而畏”。[7]3據(jù)此可知,薛瑄認為,對下應當謙和,但不可過度,只有親和而莊重,保持上級的威嚴,才能使下級敬且畏。另外,薛瑄“七要”還擴及“信以接物”,強調為官者要取信于民,“信既在民,事不待督促而集賦稅以時,里閭無事”。[8]57
在為人處事上,薛瑄也自有一套理論。如“敬以處事”,指對待公事要嚴肅謹慎,不能玩忽職守,“處事當沉重詳細堅正,不可輕浮忽略”。[7]5而且,在具體的處事過程中,還要深思熟慮,避免急躁冒進,方能處事得當。此外,處事還要注意細節(jié),“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7]1即使是最細微最容易之處,也要慎重對待。同時,在處事過程中,還要“明而能斷”,尤其是面對大事,明智而能當機立斷實在是至關重要。[7]7
綜上,薛瑄的“居官七要”從持己、待人、處事等多角度確立了一名為官者在道德品質、個人修養(yǎng)和人際關系等方面應具備的標準,塑造出一個公正廉潔、忠君愛民、善于待人接物的清官、好官形象,反映出薛氏對為官清正、勤政謹慎的理想追求。
薛瑄為官二十余年,歷經宦海沉浮,對官場的各種規(guī)則了如指掌,有著豐富的政治閱歷和經驗?!稄恼洝肥茄Μu從政經驗的集大成,也是其政治智慧的精華。從中可以歸納出薛氏為官的四大秘訣:低調、隱忍、守秘和提防小人。
薛瑄認為,為官者首先要低調,而這低調分為兩個層次,即謙虛遜讓和從容淡定。如前所述,謙遜是官員應當具備的品德,尤其是在處理與上下級、同僚關系時,一定要時刻保持謙虛遜讓的態(tài)度,“凡事分所當為,不可有一毫矜伐之意”。[7]6例如在功勞分配上,薛瑄不贊成獨攬功勞,“凡事皆當推功讓能于人,不可有一毫自得自能之意”。[7]7再者,薛瑄認為,從容淡定也是為官低調不可缺少的內在因素。心浮氣躁者,往往脾性暴露于外,很難低調做人,因而常常得罪于人而不自知。關于這點,薛瑄提到“與人言宜和氣從容”。[7]2即是說,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應以和氣從容的態(tài)度待人。在待人上要和氣從容,在處事上也要淡定從容?!皣L見人尋常事處置得宜者,數(shù)數(shù)為人言之,陋亦甚也”。[7]3例如,面對功名利祿的誘惑,薛瑄主張應保有一顆淡然從容的心,“人皆妄意于名位之顯榮,而固有之善則無一念及,其不知類也甚矣”。[7]4相對于追逐名利,薛瑄顯然更在乎保持內心的“善”。
在薛瑄看來,隱忍也是為官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薛氏認為,有忍方有濟,學會適當?shù)厝套?,方能成就大事。在勾心斗角、魚龍混雜的官場上,為官者常常會遇到一些不順心之事,或被推卸責任,或受到他人詆毀等等,只要不觸及底線原則,就要懂得適當隱忍。就如薛瑄所說:“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不知事功”。[7]2小不忍則亂大謀,要成大事,必能忍他人所不能忍之事。而在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薛瑄也力主忍耐,不要把事情擴大化、復雜化,“處人之難處者,正不必厲聲色與之辯是非、較長短”。[7]2逞一時口舌之利并沒有任何意義,以理服人才是處世之道,所謂“聞人毀己而怒,則譽己者至矣”。[7]3薛氏指出,一些官員聽到詆毀之語即勃然大怒,這時那些諂媚、盡說好話的人就會蜂擁而來,實際上這不利于認識個人的不足之處并糾正錯誤。相應地,“犯而不校最省事”。[7]6即被人冒犯的時候,最好不要過多計較,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再如,遇到不平之事時常有之,薛瑄認為,此時保持忍耐也同樣重要?!扒胁豢陕剱哄崤⑾茸苑贀?,縱使即能去惡,己亦病矣”。[7]4
第三,為官者必須要嚴守機密,不得對外張揚。薛瑄有言,“機事不密則害成”。[7]4若是泄露機密,就極有可能影響大事的成敗。所以,為官者要格外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將“慎”字貫徹到底,不可不至慎,不可不詳知。在保守機密上,薛瑄還提出“守官最宜簡外事、少接人、謹言語”。[7]6就是讓官員盡量少接觸外事外人,慎于言語,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泄密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薛瑄還建議“臨屬官,公事外不可泛及他事”。[7]5身為官員,在基本的公事外不得擅自與他人談論其他事情,以免無意之中泄漏重要信息。嚴守機密不僅要注重言語,也要慎于行事,即要行事謹慎,不能草率,畢竟“輕與必濫取,易信必易疑”。[7]4可見,薛瑄強調的慎言慎行是由內而外的,即要想為官謹慎,就必須先要慎心,“慎動當先慎其幾于心,次當慎言慎行慎做事”。[7]3而心思不動,其言行、做事自然謹慎,便能更好地保守機密。
最后,在為官處事的過程中,要注意提防小人。薛瑄對此深有體會,有言“防小人密于自修”。[7]1薛瑄認為,“左右之言不可輕信,必審是實”,即不要輕易相信身邊之人所言,而不妨全面查證事實,明辨是非。[7]2此外,官員在交友擇友上,也要小心行事,不能隨意處之,所謂“名節(jié)至大,不可妄交非類以壞名節(jié)”。[7]6不能因結交小人而損害自身名譽,尤其要慎于擇友,提防小人之輩。
總之,低調、隱忍、守密和提防小人是薛瑄為官心得的四個秘訣,這些從政經驗不僅簡明扼要地揭示出官場上的規(guī)則和真相,更對后世的官員有著極為重要的勸誡和借鑒作用。
明代極重吏治,特別是在明初,其吏治清明,律法森嚴,“一時風氣如此,故為守令者無不潔己愛民,恥干清議”。[9]680在這樣的社會風氣與政治環(huán)境下,不少官員重視個人修養(yǎng)和為官道德,而書成具有規(guī)勸與告誡作用的官箴?!稄恼洝繁闶窃诖吮尘跋聭\而生。
薛瑄《從政錄》集中探討了官員的官德建設,其目的在于提高官員的道德修養(yǎng)和行政能力,不僅對當時的為官者有著極強的借鑒作用,亦為后世官員提供了行政手段、為官準則、待人處事等多方面的范例。首先,“民本”觀念是薛氏以德行政的集中體現(xiàn)。薛瑄大力主張“以民為本”,要求為官者愛民惜民、關心民事,并且重視民生。這種以德行政的行為準則既有利于保護百姓的權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君主專制政策下人民與國家、人民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維護國家與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和諧。其次,薛瑄推崇的為官準則“居官七要”,則是宦途者為人、為官的行動指南,不僅有助于為居官者協(xié)調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同時對塑造官員的個體人格,提升官員的道德修養(yǎng)有所裨益。最后,《從政錄》體現(xiàn)出薛瑄的獨特的政治智慧,如低調隱忍以避免為人所嫉,誠信守秘以維護機密要務,提防小人、慎言慎行以助于行事暢通,凡此種種,可謂宦海沉浮的經驗之談。
但是,薛瑄的從政思想雖然主要來源于其政治實踐與經驗的積累,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其一,過分夸大道德的作用,理想主義色彩較濃。由于深受傳統(tǒng)儒家“仁、禮、德”的政治思想所影響,《從政錄》難免會偏于道德化與理想化,現(xiàn)實性和可實踐性并不太強。例如,薛瑄的“居官七要”雖極為細致,而頗具理想主義色彩,在體現(xiàn)出薛瑄對從政者嚴苛要求的同時,其趨近于圣賢的標準則揭示出薛氏規(guī)勸意味濃厚,反而虛浮而實在性不足的缺陷。又如《從政錄》中多處指出,為官者只要修身養(yǎng)性、磨礪自己,便能成為一名受民愛戴的“清官”。而一味地注重從內在改變自己,強調自律為主,他律為輔,便是故意無視外在條件的影響。這就導致本應依靠社會法制、社會倫理規(guī)范和其他政治經濟制度等綜合資源或力量才能建立并維持的社會政治秩序,卻被迫寄托于某個或某些官員的人格品性和道德操守上。①參見李珂:《傳統(tǒng)官箴在官德建設中的歷史影響》,《理論界》2011 年第11 期。并且,過分注重道德,就會形成一種道德至上觀。以德為官、品德為重的觀念之下,官員的個人才能不免被忽視,有能之官難以抒展其才,而有德之官又未必具有能與道德相匹配的才華。這直接導致人才不能盡用、才能遭到浪費的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官員的辦事能力,從而影響并降低國家的行政效率。
其二,對官員個人修養(yǎng)的要求有時會限制其個性發(fā)展和政治思想的自由。薛瑄官箴中的隱忍、禁欲主義等思想妨礙了某些官員的進取心和冒險精神,使其缺乏積極向前發(fā)展的動力和活力。并且,薛瑄的從政思想根植于儒家文化,主要是為君主專制統(tǒng)治服務,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如“三綱五?!薄爸矣谑戮钡?,這些觀念實質上就是在為等級制度辯護,同時也將官員的身心限制在諸多條條框框之中,阻礙其政治思想自由發(fā)展之進程。再者,薛瑄的官德建構中有一定程度的重私德而輕公德傾向。其從政思想雖著重于對官員道德的教導和要求,而對公德的詮釋顯得比較模糊。這與明初復雜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是相適應的,在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基礎上,官員才更能受到重視,一展所長。但是,隨著社會向前發(fā)展和政局的持續(xù)穩(wěn)定,新的關系、新的事物相繼出現(xiàn),單一的著重私德便不再能滿足調節(jié)社會各階層關系的需要,這時公德的作用便凸顯出來?;蛉缌簡⒊f:“近世官箴最膾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夫清、慎、勤豈非私德之高尚者乎?”[10]20官員的私德固然重要,但卻并不足以承擔起治國理事的重責,惟有重公德而“利群”,才能更全面地發(fā)揮作用,為國家與人民服務。薛瑄的為官四訣也有其矛盾和不足之處。比如,薛瑄認為,在遇到違背個人意愿的“拂亂之事”時,也不能發(fā)怒,在盡力忍耐之外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去達成此事。[10]5這時,過度的“忍”就變成了“懦弱”和人格尊嚴的喪失,并不可取。
綜上,《從政錄》是薛瑄愛國愛民、清正廉潔、嚴于律己等官箴思想的體現(xiàn),其中包含的積極因素,對提升官員的道德修養(yǎng)和政治能力有著相當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由于社會歷史背景和傳統(tǒng)思想的限制,薛瑄的從政思想依舊有著不容忽視的局限和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