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 風(fēng) 華
(德州學(xué)院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山東 德州 253023)
“饋贈”即把財物無代價地送給他人,這一表面上看去具有自愿性、自由性和無償性的行為,“同時可以伴隨著以經(jīng)濟利益和道德義務(wù)為基礎(chǔ)的交易、虛偽和形式化”[1]3。先秦詩文中有許多敘寫?zhàn)佡浶袨楹宛佡浻^念的文字,涉及用來饋贈的各色禮物及其豐富內(nèi)蘊、有關(guān)饋贈的禮節(jié)態(tài)度、饋贈和接受的原則方式等。
這類文字不但擴充和深化了作品的內(nèi)涵,其中對饋贈行為及與之相關(guān)的種種行動的書寫,也成為作品整體脈絡(luò)結(jié)構(gòu)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探究先秦詩文中的饋贈行為,不但有助于進一步認識先秦時期饋贈行為的特點與其背后隱藏的社會文化心理,也有助于更加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先秦時期的詩文作品。下面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資料和相應(yīng)的文化背景,具體論述先秦詩文中饋贈行為的特點與其深層意蘊。
先秦詩文中所敘寫的饋贈行為,饋贈者和被饋贈者雙方看重的往往不是所傳遞的物質(zhì)財富的多少,而是饋贈之物上面所附著的精神價值。如《詩經(jīng)·召南·野有死麕》寫一位男青年用潔白的茅草包著獵獲來的鹿肉,以此作為禮物送給自己心儀的女孩子。這禮物雖算不上貴重,但它是那位好男兒用自己的技藝和勞動換來的,并且表達著男方對女方所滿懷的好感、誠意和尊重。毛《傳》:“兇荒則殺禮,猶有以將之。野有死麕,群田之獲而分其肉。白茅,取絜清也?!编崱豆{》:“亂世之民貧,而強暴之男多行無禮,故貞女之情,欲令人以白茅裹束野中田者所分麕肉為禮而來?!薄皹銟芍屑耙坝兴缆?,皆可以白茅包裹束以為禮,廣可用之物,非獨麕也?!盵2]292,293毛、鄭二家之說雖然未必有多恰當,但都比較到位地指出了在男女交往過程中禮物的不可或缺性與其精神價值:送禮不在于禮物的輕重和難得易得,與饋贈者的經(jīng)濟狀況相適應(yīng)是最好的;禮物雖不必多貴重,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它代表著人際交往所必需的禮儀和誠善之心,這是其最重要的價值所在。“有女如玉”句,毛《傳》釋曰:“德如玉也。”鄭《箋》云:“如玉者,取其堅而絜白?!盵2]293對方是一位不但貌美可人,而且心地純潔堅貞的女子。對于她,決不能以一種輕慢無禮的態(tài)度去貿(mào)然接近,而應(yīng)當先奉上一份用真誠和能干浸潤過的禮品作為媒介。即使是普普通通的麕鹿,一旦與沉甸甸的、令人動情的道德禮義結(jié)合在一起,也不會比價值連城的珠玉珍寶遜色多少。相反,再昂貴的禮物,如果只是單純的“物”,也是不值一提、不值一寫的。當然,也不應(yīng)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出于吝嗇或輕慢之心而在禮物饋贈方面表現(xiàn)得過于小氣,如《史記·滑稽列傳》所載,齊威王欲用相對微薄之禮求取趙國的救兵,那樣,只能讓旁觀者笑斷冠纓了。
正因為對饋贈之物精神價值的看重,再不起眼的禮物,在特定人物的眼中,也會超乎尋常地寶貴。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靜女》寫一對青年男女私下約會,見面后女孩子用“彤管”和“荑”做禮物贈給對方。彤管為何物,歷來解說不一,或釋為赤管筆,或釋為紅管草,或釋為類似笛子的樂器?!巴睘榧t色,不管將其解作什么,此物都應(yīng)該有一種象征赤誠之心的意味?!败琛敝赋跎陌酌?,是極其潔白的東西,所以此物也應(yīng)該是對純真心地的表白。彤管也好,白茅也罷,都不過是極其普通的禮物,但在那位男青年看來卻美得不得了,讓他愛不釋手。這種感覺可謂愛屋及烏,愛人及物,又與牛希濟《生查子·春山煙欲收》“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詞句所描寫的心理相通。
先秦詩文中所寫到的饋贈之物,往往還蘊含著某方面的象征意義,這意義或者是約定俗成、眾所周知的,或者是饋贈者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結(jié)合個人獨特體驗所賦予的。這種醇厚而深刻的象征意義,也是饋贈之物重要的精神價值所在?!对娊?jīng)·鄭風(fēng)·溱洧》中寫道:“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芍)藥。”(1)本文所引《詩經(jīng)》文本,均依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之《毛詩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青年男女春日出游,趁此機會彼此調(diào)笑交流,并且以芍藥相贈。此處所說“勺藥”,亦名江蘺,諧音“將離”。王先謙在《詩三家義集疏》中引《韓詩》說:“勺藥,離草也。言將離別,贈此草也?!庇忠薇豆沤褡ⅰ吩唬骸吧姿幰幻呻x,故將別贈以勺藥,猶相招則贈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也?!盵3]372-373馬瑞辰指出:“《稽古篇》引董氏謂勺藥為江蘺,則將離即江蘺之轉(zhuǎn)聲耳?!庇终f“勺與約同聲,故假借為結(jié)約也”[4]??梢娚炙庍@種植物,曾經(jīng)被古人集體賦予“將離”“結(jié)約”等意義,有其特定的花語。以芍藥贈人,可表離情,可結(jié)恩愛。這尋??梢姷幕ú?,由此在有情人眼中大放異彩。
楚辭中的人物也喜歡拿花草做禮物,用作禮物的各種芳花香草也有其象征意義。在《離騷》中,主人公想用芬芳暗持的幽蘭、以帶花的瓊枝(瓊枝即玉樹枝,玉樹也屬于香草一類植物)加長、增美的佩飾等作為禮物,贈給自己所心儀的對象。古時候有以某種花草或身上的佩飾物贈予所愛之人,以與對方結(jié)言訂約的習(xí)俗。在楚辭中,芳花香草又是人、物之美善和個人良好修養(yǎng)的象征。所以,《離騷》中用來贈人的幽蘭、玉佩,既是主人公美德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對愛慕向往、尋求知音、締結(jié)同心之類意思的象征性表達。《九歌》里面也屢次寫到以香草一類禮物贈人?!断婢酚性娋湓唬骸安煞贾拶舛湃簦瑢⒁赃z兮下女。”(2)本文所引《楚辭》文本,均依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冻o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断娣蛉恕分幸灿性娋湓唬骸板和≈拶舛湃?,將以遺兮遠者?!倍湃簦悴菝?。據(jù)宋代唐慎微所編《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七所說,將其佩帶在身上會“令人不忘”。可見杜若在古人那里,有其約定俗成的文化含義。采摘杜若贈與己所愛戀者,表達了一個永不相忘的意思。《山鬼》有詩句云:“被(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鄙焦砼收哿艘淮蟀焉街械南慊ǚ疾?,準備送給自己所鐘情的“靈修”“公子”。此芳馨之物同其身上披掛、佩帶的“薜荔”“女蘿”“石蘭”“杜衡”一樣,是這位山中女神高潔、純善之心地的象征。同時,不難看出,這禮物還表達著一個希望對方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意思。
先秦詩文中看重饋贈之物精神價值的觀念,以及饋贈之物所蘊含的各種象征意義,突破了衡量客觀之物分量、價值的狹窄視角,彰顯出了尋常之物的不尋常之處,并將“物”與人聯(lián)結(jié)了起來,賦予看似冷冰冰的物件以人情、人性、人德,為作品增添了許多引人探尋、耐人咀嚼、催人向善的因子。
在先秦詩文中,人們不但極其重視饋贈之物的精神價值,還直接以道德、理義、情愫、智慧、言辭、才干等非物質(zhì)財富為饋人之禮物?!对娊?jīng)》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例子。如《小雅·鹿鳴》寫主人以酒食歌樂招待客人,宴會間還用筐篚盛著禮物贈送來賓,賓朋為主人的盛情款待所感動,乃示其“周行”,即將自己胸中所藏的善美之道慷慨相告,作為對主人的回報,如孔穎達《正義》所說:“由此燕食以享之,瑟琴以樂之,幣帛以將之,故嘉賓皆愛好我,以敬賓如是,乃輸誠矣,示我以先王至美之道也?!盵2]405主人以酒宴和實實在在的禮物招待、饋贈客人,客人回贈給主人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然而價值難以估量的要言妙道?!锻躏L(fēng)·丘中有麻》末章有“彼留之子,貽我佩玖”句,毛《傳》釋曰:“言能遺我美寶。”孔穎達《正義》曰:“玖是佩玉之名,故以美寶言之。美寶猶美道?!盵2]334這首詩今人多以為是情詩,內(nèi)容是一位女子敘述她與戀人定情的過程。據(jù)詩《序》,此詩為思賢人之作:作者思念某位被放逐的賢士的政教與功績,希望其能再以德義與善道教導(dǎo)自己。若此說成立,“佩玖”也是比喻之詞。也就是說,在作者心目中,道義是跟美玉、珍寶一樣的可用來饋贈他人的禮物,二者至少是等價的。《大雅·抑》有詩句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边@是一位老臣勸告周王的話,也是比喻的說法:無物不報,人沒有什么行為會不得其報。若能對民眾施以善道,人民必定會做出善事來回報,善往則善來。在作者觀念中,施人以道德和善舉,如同送人物質(zhì)的禮物,會得到相應(yīng)的回報。
以言辭贈人,是先秦詩文所敘寫的一種別具一格的饋贈方式?!秶Z·晉語六》敘及,趙文子行冠禮之后,按照禮節(jié)去見欒武子等人,各位卿大夫皆以言辭相贈。欒武子直言不諱地批評趙武的亡父趙朔有華而不實的毛病,提醒趙武做事要力求實效。中行宣子嘆惜自己已經(jīng)年老,來不及見趙武德之所至了。范文子警告趙武不要恃寵而驕,要保持怵惕戒備之心。郤駒伯仗著自己年紀大,言下頗有輕視趙武的意思。韓獻子教導(dǎo)趙武,成人之后行事應(yīng)格外謹慎,要努力自修自潔,特別是一開始就要親近善人,這樣身邊的善人就會越聚越多,惡人也就無法靠近了。智武子勸趙武修德,繼承其曾祖趙衰的文才和祖父趙盾的忠誠,做出一番事業(yè),早日成卿??喑墒遄涌诜Q年紀不大就做官拿俸祿的太多,一副不愿分羹與人、不欲成人之美的語氣。溫季子也不愿見到趙武有高遠長足的發(fā)展,所以說出了比不上別人可以退而求其次的不友好之言。正如事后張老所評論的,欒武子、范文子、韓獻子的話值得肯定,聽從此三人的教誨可以使人走向進步、恢弘和成功,而三郤的話是令人喪氣的言論,無足稱道,智武子告誡趙武別忘記先人的德行、恩澤,其言亦善。以上諸人的言辭,可以說是在趙武初成人之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其中的善言如同貴重的禮品,不善之言如同劣質(zhì)的禮品,而不善不惡之言就像一般的禮品。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3)關(guān)于《晏子春秋》的作者及成書年代,有晏嬰本人作、墨家后學(xué)著、六朝以后之人偽造、秦統(tǒng)一六國后編寫、戰(zhàn)國時期成書等說法,筆者在此將《晏子春秋》劃歸為先秦時期的作品。也敘寫了一件以言語為禮物以贈人的事情:“曾子將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吾請以言之,以軒乎?’曾子曰:‘請以言?!套釉唬骸穹蜍囕啞瓔肼勩?淈)常移質(zhì),習(xí)俗移性,不可不慎也?!盵5]晏子為曾子送行,臨別時特意對他講了一番話,提醒他注重個人修養(yǎng),力避邪曲穢濁,謹慎選擇居處之地和交游對象。晏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的話,正表明他是把這番言辭當作贈別之禮送給曾子的,而喜歡聞道的曾子也表示要“言”不要“軒”。在明智之人看來,贈人善言比給人送輛車都要好?!盾髯印ご舐浴分幸蔡岬搅岁套铀驮右皇拢骸霸有?,晏子從于郊,曰:‘嬰聞之,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嬰貧無財,請假于君子,贈吾子以言……”[6]507這里晏子“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的話語表明,君子與庶人對財富的觀念、看法有所不同。一般人只會把實物認作財富,而君子懂得把善言妙道作為財富?!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孔子去見老子,臨別時老子對他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盵7]《潛夫論·遏利》中也說:“(是以)賢人智士之于子孫也……貽之以言,弗貽以財。”[8]這正是君子仁者、賢人智士的財富觀。以善言美辭這樣的特殊財富贈人,要好過庶人、富貴者之“財”不知多少倍,因為它能夠給人深刻的啟迪、感發(fā)乃至無上的享受?!盾髯印し窍唷分杏钟羞@樣的話:“(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于鐘鼓琴瑟?!盵6]83-84以言語贈人,比金玉珠寶更貴重,比文繡彩飾更悅目,比鼓樂琴音更動聽。在荀子那里,道義、思理與文采、辯才兼具的善美之言是再好不過的禮物?!稇?zhàn)國策·燕策二》中也有贈人以言之事:趙將伐燕,楚國使者途經(jīng)魏國,與趙恢相見,臨別時趙恢教他如何游說趙王,以使其打消攻伐燕國的念頭,并對楚使說:“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9]1610趙恢送給楚使的行之有效的救燕謀略,是比百金貴重得多的禮物。以上眾多文例表明,以言辭贈人,是先秦詩文所寫的饋贈行為中的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
《老子》第62章有言曰:“(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盵10]老子認為:擁立天子,設(shè)置三公,縱然有拱抱的大寶璧在先,駟馬隨后的獻禮,還不如坐著進獻這“道”,因為“道”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是能讓人順心如意、全身遠禍的人間珍寶。此語正強調(diào)了大道、美德、識見等精神財富的重要價值。在先秦詩文中屢屢寫到的以道義、情愫、言辭等作為禮物饋贈他人的行為,正是基于這種重精神、謀長遠的財富觀而出現(xiàn)的。這類饋贈行為,是先秦詩文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可以引發(fā)人們在人際交往和財富意識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先秦詩文中的人物,在饋贈方面非常注重對有來有往程式的遵守,受贈則思報答,回報力求豐厚,甚至不惜以生命相報。如《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木瓜》寫一位女子用木瓜、木桃、木李之類的普通之物贈送男子,對方則以佩玉回贈,對其做出厚報。依照禮節(jié),給別人回贈的禮物,一般要比對方送出的重一些。在禮品贈答方面,必要斤斤計較,務(wù)求價值相當,是要貽笑世人的。當然,男方的行為不僅僅是為還禮,更重要的是對永結(jié)恩愛之希望的表白。《詩經(jīng)·墉風(fēng)·干旄》寫衛(wèi)國的官吏奉國君之命,帶著匹匹良馬做禮物,樹起以潔白絲線鑲邊的精美莊嚴的招賢旗幟,到浚邑去征聘人才。詩中的“良馬四之”“良馬五之”“良馬六之”,當指欲用好馬贈送賢士。王先謙釋此曰:“四馬,大夫以備贈遺者,下文或五或六,隨所見言之,不專是自乘?!蹲蟆氛咽辍秱鳌粪嵙漯T韓宣子于郊,宣子皆獻馬焉,是以馬贈遺,古有是禮也。”[3]254鄭《箋》云:“時賢者既說此卿大夫有忠順之德,又欲以善道與之,心誠愛厚之至?!盵2]319賢者見衛(wèi)國君臣如此禮遇,不由得心中感念起來,思量自己能用什么樣的才能、謀略、建議去應(yīng)招,才對得起這贈禮與厚意——來而不往非禮也。由詩中可見,賢者真正看重的并不是對方先送上來的多少匹好馬之類的禮物,而是其所體現(xiàn)出來的衛(wèi)國君臣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和招賢納士的誠意。正因為對方先以“德”相贈,才激發(fā)了賢者的感恩、效力之意和以“道”相報的決心。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敘寫了這樣一件事:晉文公重耳身為公子時流亡到曹國,曹共公對其輕慢無禮,乃至于趁重耳沐浴時觀其“駢脅”。曹大夫僖負羈聽從妻子的勸告,私下給重耳送去“盤飧”,并將一塊玉璧藏于其中,以此示好。重耳接受了飯食,但退回了玉璧,此舉表示自己一方面不受對方的賄賂,另一方面又領(lǐng)了對方的情意。至《僖公二十八年》,重耳率軍入曹,特意命令部下不得進入僖負羈家中,并赦免了僖負羈的族人,以報答他當年的“饋盤飧,置璧”之恩惠。僖負羈當年不過送給重耳一點小意思,重耳給出的回報可就太大了。重耳之所以如此關(guān)照僖負羈,是因為落難受辱之時他曾對自己以禮相待。在重禮的人群中,“禮”的作用常常是大得讓人難以想象。
《戰(zhàn)國策·韓策二》也敘寫了一件受饋報恩的事情:韓國貴族嚴遂與韓傀有仇怨,想利用勇士聶政刺殺韓傀,乃請聶政母子飲酒,酒宴間嚴遂向聶母獻黃金百鎰以表達祝愿之意。面對嚴遂的盛情,聶政雖然深受感動,但因為自己還要奉養(yǎng)老母,一時不敢去做冒險之事,所以堅決不肯接受嚴遂贈送的東西。等到老母已死,葬畢除服之后,聶政只身刺殺韓傀,報了嚴遂的大仇,他自己也以刀刺面去皮、挑出眼珠、剖腹出腸而死。嚴遂贈送的禮物夠厚重,聶政的回報更是無價,甘愿為知己者獻出生命。
當然,在饋物與人時,也不應(yīng)一味系心于有往必有來,乃至于給人的甚少,而期望別人回饋的甚多?!赌印攩枴分刑岬?,魯國人習(xí)慣以一豚祭祀,而向鬼神祈求百福,墨子對這一風(fēng)俗做出了批評,并打了個比方:“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則人唯恐其有賜于己也。今以一豚祭而求百福于鬼神,鬼神唯恐其以牛羊祀也。古者圣王事鬼神,祭而已矣。今以豚祭而求百福,則其富不如其貧也?!盵11]祭祀鬼神與饋贈他人,其事相類。奉獻給鬼神的很少,向鬼神祈求的又過多,那么鬼神都會感到害怕,唯恐人再進一步打小算盤,變本加厲地索取。這樣去祭祀鬼神,即使僥幸能獲取富貴,也只能說是禍不是福。而古時候的圣王祭神,只是出于一腔公心和誠敬之意去做這件事,并不為求取多少福報,如此反而常得鬼神福佑。同樣的道理,向人施舍饋贈,不應(yīng)以求取豐厚回報為目的。否則,所謂的“饋贈”只會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墨子的上述看法,可以說是為禮品饋贈上的有來有往原則加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注腳。
總之,先秦詩文作者極力褒揚受到他人饋贈而力求回報,乃至不遺余力進行回報的行為,這類行為是他們樂于書寫的內(nèi)容之一。受饋必報,是滲透于先秦詩文相關(guān)內(nèi)容中的一種重要觀念,正如《詩經(jīng)·大雅·抑》所說:“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在先秦詩文中,不但人與人之間,人與神靈之間也存在著一種類似于饋贈與回報的關(guān)系。這類行為盡管在今天看來屬于迷信之舉,但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強烈的知恩圖報意識則是值得肯定的。對于冥冥中的神靈尚且不忘其恩饋,何況是人呢?人與人之間的投桃報李,正是這樣的思想和文化生態(tài)的產(chǎn)物。在強烈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知恩圖報觀念的支配下,先秦詩文中所寫的饋贈與回報,往往并不只是流于形式,而是有其實質(zhì)內(nèi)容,有真情實意在其中?!赌竟稀分小胺藞笠玻酪詾楹靡病钡脑娋?,正道出了這一點。
先秦詩文中所敘寫的禮物饋贈和接受行為,有些是合理的,或合乎禮節(jié)的,有些則不是那么恰當,或與現(xiàn)行禮制相違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褒貶態(tài)度和原則性。如《左傳·隱公元年》所記饋赗之事:“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饋)惠公、仲子之赗。緩,且子氏未薨,故名?!浰啦患笆跎患鞍?,豫兇事,非禮也?!?4)本文所引《左傳》及《春秋》文本,均依阮元??獭妒?jīng)注疏》之《春秋左傳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周平王遣其大夫(名咺)來魯國饋送魯惠公與其夫人仲子的助葬品。依照禮節(jié),人死后,吊唁死者家屬、饋贈助葬之物的時間不宜太晚:送助葬品應(yīng)趕在死者下葬之前,吊唁生者應(yīng)不晚于葬畢死者返哭之時。宰咺到來的時候,魯惠公死去已經(jīng)逾年,周天子的這個份子送得實在太遲了。而且宰咺在送魯惠公助葬品的時候,順便把惠公夫人仲子的那一份也捎來了,但仲子此時還在人世,這個份子又送得太早了。據(jù)《春秋》記載,仲子死于隱公二年十二月。大概在宰咺出使魯國之時,仲子已經(jīng)病重,周王在送助葬品這件事上有些迫不及待,或者是馬虎失察,人還沒死誤認為已死了。宰咺到達魯國宮廷后,應(yīng)該會聽說仲子尚在,然后理應(yīng)臨機改變,暫且停止送仲子之赗。但這人又相當不達時宜,明知仲子未薨,還是依照原來的安排把助葬品送上去了,實在是有辱君命?!熬?,且子氏未薨,故名”,這是《左傳》作者在點明周王君臣如何行為不當,并解釋《春秋》經(jīng)文稱周王使臣為“宰咺”的原因。《春秋·隱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宰咺是周王之大夫,依照《春秋》的編撰體例,對天子之卿大夫不宜書名,而作者在這里卻對宰咺直書其名,其中隱含著對宰咺及其背后的周天子行為失禮的貶責(zé)之意。對這種不合乎禮節(jié)的饋贈行為,《春秋》和《左傳》的作者都持批評態(tài)度。
向人饋贈在時間上不恰當之外,還有饋贈所用之物不適宜的情況?!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敘及,魯莊公夫人哀姜初至魯國,莊公讓宗婦與哀姜相見,用幣(玉帛之類)為“贄”(見面禮)。作者認為此見面所送之物不合禮儀,并引御孫之言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贄,是無別也。男女之別,國之大節(jié)也;而由夫人亂之,無乃不可乎?”周代貴族的贄見禮,不同地位、性別的人所執(zhí)之物也有所不同,“贄”對他們來說具有身份證、徽章、名片的作用,是來賓身份、貴賤、等級、職責(zé)的標志。執(zhí)贄不當,即是違背禮節(jié),要受到譴責(zé)。
在禮物饋贈與接受上,先秦詩文中的人物有著很強的原則性:應(yīng)當饋贈就饋贈,認為不應(yīng)當饋贈就不饋贈。應(yīng)當接受就接受,認為不應(yīng)當接受則堅決不接受。
《論語·雍也》敘及,孔子弟子子華(公西赤)出使齊國,冉有為子華之母討要粟米,孔子讓給粟一釜,冉有請求多給些,孔子讓再給粟一庾,冉有卻給了五秉,于是孔子不高興地說出了“君子周急不繼富”[12]之語??鬃优晒鞒嗟烬R國辦事,理應(yīng)接濟他的家人,但他家境并不困難,所以孔子起初并沒有接濟他的意思。冉有為公西赤求粟,孔子不好當面拒絕,只好答應(yīng)饋贈少許,冉有卻沒按孔子吩咐的去做,所以孔子拿君子周濟急難而不襄助富有者這樣的道理教導(dǎo)弟子。在饋物與人上,孔子有自己的原則性,可惜被不明事理的弟子破壞了。再如《左傳·昭公元年》敘述了這樣一件事:在會盟于虢之時,楚國因為魯國季武子伐莒之事而與晉國商議要殺掉在會的魯國大臣叔孫豹。晉國樂王鮒想借機使叔孫豹給自己送禮以求其說情,就派使者向叔孫豹“請帶”(索取賄賂的委婉說法)。叔孫豹不愿通過賄賂使自己一人免除禍難,而讓魯國遭受攻伐,所以沒給??紤]到樂王鮒是個貪求財貨之人,不給他點賄賂不會死心,叔孫豹就召見來使,從自己的衣服上撕下一塊綢帛給他,說:“帶其褊矣。”晉國趙武聞聽此事,覺得叔孫豹是有忠、信、貞、義四德的人,就竭力說服楚國,赦免了叔孫豹。這里叔孫豹不向樂王鮒饋贈財物(此處的饋贈是賄賂之舉),是從國家大計和道義擔當出發(fā)做出的決定,體現(xiàn)出高度的原則性。無獨有偶,叔孫豹之子叔孫婼面對他人索賄也用過同樣的辦法,與其父一脈相承,事見《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除了上述堅持原則不肯饋物與人的事例,也有很多從理智天平出發(fā)不肯接受他人饋贈的情況。如《左傳·襄公十五年》寫子罕堅守“不貪”的原則,不肯接受宋人所獻(所謂“獻”,也屬于饋贈行為)的美玉,但又怕宋人因為身攜貴重物品而為盜賊所害,就讓他留在自己所居之地,并找了工匠幫他治玉,等到此人賣掉寶玉變成富人后,才讓他回到家鄉(xiāng)。宋人因偶得璧玉而有“寶”,子罕因不受璧玉而保住了其“不貪”之寶,可謂兩全其美。又如《戰(zhàn)國策·趙策三》所記:平原君因魯仲連解救趙國有功,想對他進行封賞,但魯仲連堅辭不受,于是平原君設(shè)下酒宴招待他,席間以千金酬贈,魯仲連笑道:“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然后告辭而去,終身沒有再見平原君一面。[9]1040-1041在魯仲連看來,如果接受了平原君的酬贈,其挽救亂世、弘揚道義的壯舉簡直跟商賈之人一心牟利的行徑同流了,所以他為人排難解紛而無所取。又如《莊子·讓王》所寫列子辭粟之事:列子生活困窘,鄭相子陽聽說后派人給他送去粟米,但列子“再拜而辭”,列子之妻對他有怨言,列子笑道:“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焙髞砉挥腥俗鱽y,子陽被殺。[13]列子知道子陽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他能因為別人的幾句話而幫助自己,也會因為別人的幾句話就治自己的罪。事實證明,列子當初謝絕子陽的饋贈是明智的,否則難免在禍亂來臨時被牽連進去。
在先秦詩文中,《孟子》特別強調(diào)在禮品收受方面針對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的原則。[14]如《公孫丑下》篇中,弟子陳臻問孟子為什么不接受齊王饋贈的上等金百鎰,卻收下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和薛君饋贈的五十鎰金,孟子的回答是:自己在宋國將要遠行,宋君是向其贈送盤纏,所以接受了;在薛邑時自己面臨危險,薛君是向其贈送購置兵備的資財,所以也接受了;至于齊王的饋贈則沒有什么說法,是拿財物收買自己,而君子是不能用錢來收買的,所以沒接受??傊?,孟子認為,如果他人的饋贈沒有正當?shù)睦碛?,就不?yīng)接受。在孟子那里,對于看起來差不多的饋贈行為,回報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陡孀酉隆酚涗浟诉@樣一件事:孟子在鄒國時,代理任國國政的季任派人送來禮物;孟子在平陸時,擔任齊國國相的儲子也派人送來禮物。孟子收下了二人的禮物,但沒有立即答禮,這符合當時的禮節(jié),因為季任、儲子本人并未光臨。后來孟子從鄒國到任國,見了季任,從平陸到齊國,卻沒見儲子。孟子認為,向人饋贈禮品應(yīng)有誠意,而季任與儲子對待自己一個有誠意,一個缺乏誠意:季任居守其國,不能前往鄒國,因此他雖沒來見自己而禮意已備;儲子本可以到位于齊國境內(nèi)的平陸見自己卻沒來,因此儲子雖然也派人送來禮物,但禮意不備。所以孟子對此二人要采取不同的回報方式,從中可見其內(nèi)心所奉持的高度原則性。
先秦詩文中的饋贈行為所表現(xiàn)出的種種特別之處,包括對饋贈之物精神價值的看重,以道義、情愫、言辭等非物質(zhì)財富為饋人之禮,投桃報李、有來有往的回饋意識,在禮物饋贈和接受上對禮節(jié)性、原則性的奉守等,是在相應(yīng)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特別是與周代敬禮重德的文化氛圍有著密切關(guān)系。在禮樂制度的影響之下,周代的人們不但講究“無言不讎,無德不報”(《詩經(jīng)·大雅·抑》),在禮物饋贈方面還要遵循一系列細微繁瑣的禮節(jié)。如《周禮·大宗伯》記載,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拿不同的東西為贄:“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執(zhí)皮帛,卿執(zhí)羔,大夫執(zhí)雁,士執(zhí)雉,庶人執(zhí)鶩,工商執(zhí)雞?!编嵭蹲ⅰ罚骸捌げ撸硪云橹?。皮,虎豹皮。帛,如今璧色繒也。羔,小羊,取其群而不失其類。雁,取其候時而行。雉,取其守介而死,不失其節(jié)。鶩,取其不飛遷。雞,取其守時而動?!盵15]762《儀禮·士相見禮》鄭玄《注》又云:“羔,取其從帥,群而不黨也。”“雁,取知時,飛翔有行列也。”“士摯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時,別有倫也。雉必用死者,為其不可生服也?!盵15]976,975據(jù)此,作為見面禮的羔、雁、雉、鶩、雞都有勉勵人修德盡職、守分順時的象征意義?!秲x禮·士昏禮》所記載的婚姻“六禮”中的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五禮均須用雁作為禮物。鄭《注》曰:“用雁為摯者,取其順陰陽往來。”賈《疏》:“順陰陽往來者,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為陽,婦為陰,今用雁者,亦取婦人從夫之義,是以昏禮用焉?!盵15]961又《白虎通義·嫁娶》云:“摯用雁者,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jié),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盵16]可見婚禮中的雁這種禮物,被賦予了妻隨從夫、嫁娶及時、恪守禮節(jié)秩序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由以上禮儀規(guī)定也可看出,周人所重視的“禮”并不僅僅是一些形式主義的繁文縟節(jié),而是常常與倫理道德互為表里。正是出于這種對禮儀、道德、精神品格的看重,先秦詩文特別強調(diào)禮物饋贈和接受方面的禮節(jié)、原則和精神因素。
先秦詩文在禮物贈受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回饋意識和對精神因素的注重,與當時的宗教信仰也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法國人類學(xué)家莫斯指出,在毛利人那兒有一種信仰:“贈物予人意味著贈送自己的一部分”,“受禮應(yīng)該還禮,因為送禮者送出的是他精神的一部分,接受別人的東西等于接受其精神靈魂的一部分”?!氨A魟e人的這一部分東西是非常危險的,不僅因為不合法,還因為這部分東西在道德上、精神上和形式上都來自他人”,“所有這一切對受禮者都具有一種宗教性的魔力”。送出的東西是活的,并常常是個性化的,“它們總是在試圖回到自己的‘家園’或為生長出自己的氏族和土地換回與自己價值相當?shù)幕刭浳铩?。[1]16-17類似于毛利人那樣的宗教信仰觀念在人類歷史的較早階段應(yīng)該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先秦時期,萬物有靈觀念盛行,人們普遍相信靈魂的存在,特別崇奉精神的功用,并格外看重語言文字的價值,認為它們具有神奇的力量,這樣的信仰意識自然也會在禮物贈受上流露出來,并使其呈現(xiàn)出某些特異之處。
先秦詩文對大量饋贈行為及相關(guān)舉動的敘寫,不但提供了觀物、狀物的獨特視角,在作品的內(nèi)涵、結(jié)構(gòu)、寫人、敘事、抒情等方面也多有深化拓展、鉤連照應(yīng)、增光添彩、引人遐思等功效。對先秦詩文中的饋贈行為作出深入系統(tǒng)的探究,是進一步研究先秦文學(xué)所需要的,也是進一步探索先秦社會與文化狀況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