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春 李偉
[摘 ? ?要]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是新媒體時代堅守網絡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必然要求,是當前適應網絡技術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實踐要求。由于新媒體時代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存在傳播機制、內容版式及互動機制等方面的不足,因此載體創(chuàng)新是時代之所需?!皩W習強國”平臺是當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官方主流媒體,它通過變革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傳播機制、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視覺效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互動功能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學習強國”平臺作為新媒體時代依托新興技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范例,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 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學習強國”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01-0042-06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權國家保持意識形態(tài)獨立性、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載體實現(xiàn)了從紙質媒體向移動電子終端的跨越,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也應適時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的特點,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與創(chuàng)新。
一、新媒體時代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客體進行教育及客體對主體實施反饋的重要介質,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形態(tài),但其作用卻不可忽視。新媒體時代,網絡陣地各類思潮泛濫、網絡技術日新月異,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時俱進地進行創(chuàng)新,增強教育過程中的親和力,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果。
(一)堅守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必然要求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政黨維護和鞏固執(zhí)政地位,強化人民政治認同的工作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中強調,“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然而,隨著各類社會思潮的競相展現(xiàn),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建設和鞏固造成了沖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堅守我國意識形態(tài)陣地、把握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的重要性,并對各類新聞輿論的傳播和引導作出了新的部署。當前,網絡技術愈加成熟,新媒體在對新聞輿論的把握和指導過程中形成了其獨有的傳播機制,并成為人們獲取社會信息的重要來源,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傳播和教育因此也越來越依賴于新媒體。改革開放40年以來,面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存在的激烈斗爭,如果不能在網絡、新媒體及其他領域把握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主導權,思想政治教育就難以在人民群眾中得到認可,也會降低我國意識形態(tài)在國際上的地位。因此,國家應該從大局出發(fā),全方位加強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堅守,主動了解新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的優(yōu)勢,積極利用新媒體先進理念和技術,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互聯(lián)網空間的主導地位。
加強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堅守,必然要遵循意識形態(tài)傳播規(guī)律。互聯(lián)網空間是人類社會交往空間的外延,也是當前人們思想碰撞最活躍的區(qū)域,因此加強網絡空間中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堅守也是意識形態(tài)傳播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深化了對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可見,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必須深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甚至深入到人民群眾的頭腦中。在人們思想交匯的互聯(lián)網空間也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才能在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凝聚共識,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基礎,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2]。
(二)適應網絡技術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技術運用的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傳播不再僅僅依賴于傳統(tǒng)的報紙、書本等紙質載體,而更加依賴于便捷、快速的新媒體平臺。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圖文結合、音頻、短視頻等信息傳播方式的更新。這些新興的傳播方式具有傳播速度快、感染力強、方式靈活等優(yōu)勢,因此青年人也更加愿意通過各類新媒體終端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個人思想政治素質和媒介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很多人,特別是青年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度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盵3]面對新媒體如火如荼的發(fā)展大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已認識到當代科技發(fā)展趨勢及新媒體傳播的優(yōu)勢,并積極主動適應時代和環(huán)境的新變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與網絡技術的協(xié)同性,實現(xiàn)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因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生了相應變化。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行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實踐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規(guī)定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與引導,使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與價值觀念。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充當橋梁與紐帶的作用,受教育者能否有效接受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形式。“學習強國”平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順應了“科技化”“信息化”的浪潮,積極借鑒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和新方式,運用現(xiàn)代化新技術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繼承和吸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人類一切優(yōu)秀成果的科學理論,其中不乏晦澀難懂的語句及篇章,可能使部分受教育者不能有效理解其內涵。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對其內容進行闡釋時,既要做到以情動人,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情感追求,又要做到以理服人,引導人民群眾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活動,使受教育者在輕松的氛圍中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認知,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二、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審視
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已轉變?yōu)橐孕旅襟w為載體。與新興網絡載體相比,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傳播機制、內容版式以及互動機制等方面存在明顯缺陷。
(一)傳播機制障礙明顯
傳播機制也稱信息傳播的途徑和過程,包括信息傳播者、傳播媒介及信息接收者三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國公民教育的重要部分,其理論內容的傳播則為連接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紐帶。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載體在傳播機制方面存在明顯缺陷。
首先,以傳播方式而言,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賴報紙、新聞以及課堂教育,傳播主體較為單一,一般是思政課老師以“點對面”的單向形式進行傳播,受教育者被動地接受學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選擇權,傳播效果有限。其次,以傳播時效而言,新媒體時代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規(guī)范、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逐漸成熟,信息的傳播會根據(jù)市場需求適時進行調整,這既能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能緊跟社會熱點、公眾輿論迅速及時向大眾傳遞最新訊息,從而極大提升受眾的參與積極性和選擇性,傳播效果也會顯著增強。而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由于受形式所限,對于社會熱點以及公眾輿論話題的敏感度較低,且出版審核過程較為復雜,發(fā)行時間固定,不能及時有效地對時事新聞進行報道與評析,因而公眾的閱讀興趣和關注度也會有所削減,其傳播的時效性就會降低。最后,以傳播內容而言,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往往以政府的相關政策為主要傳播內容,語言較為晦澀,容易造成公眾對政府相關政策的理解不夠全面、徹底,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隔閡。
(二)內容版式沖擊力小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其中報紙是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常見的載體。首先,從內容上來看,主流報紙報道的內容大部分文本較為嚴肅,且文字數(shù)量多,圖片數(shù)量相對較少,大量的文字以及嚴謹?shù)奈娘L難以適應讀者快節(jié)奏的閱讀習慣。此外,多年來報紙所報道的內容幾近一致,差異性相對較小,缺乏自身鮮明特色及創(chuàng)新能力,容易引起大眾審美疲勞,因而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內容方面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難免下降。
其次,從版式上來看,傳統(tǒng)紙媒與新媒體在版式方面也有很大區(qū)別。一是傳統(tǒng)紙媒由于版面受限,為了高效利用有限版面,不得不將圖片數(shù)量和大小進行縮減,加之大部分紙媒采取黑白印刷的形式,圖片的色彩被掩蓋,整個版面呈現(xiàn)出黑、白、灰三種顏色,難以吸引讀者眼球。二是紙媒版式較為固定,一直延續(xù)豎排分欄、重點加粗的基本特點,缺乏一定設計美感,隨著報道內容增多容易出現(xiàn)版面混亂的狀況。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結合新媒體存儲量大、靈活性高、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并加入流行元素(如新媒體個性化模板、圖文自由結合模式等),既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同時兼具設計美感,圖文排列方式適應大眾閱讀習慣,更加直觀、生動地體現(xiàn)出編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蘊。如“學習強國”推出的“一帶一路”長圖系列,利用圖片處理技術將各國標志性建筑圖片排列成壯闊的長圖。三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傳播路徑是平面的,受眾大多是通過視覺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新媒體不僅運用文字、圖片,還添加了視頻、音頻等,使受眾置身于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和身臨其境的環(huán)境,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傳統(tǒng)紙媒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內容和版式的單一、陳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所減弱。
(三)互動機制不夠健全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對于理論知識的傳播是單向的,由傳播者決定信息的制作、篩選,進而統(tǒng)一向受眾發(fā)布,即編者編輯什么內容,受眾就接收到什么內容,受眾只能看到既定的內容,沒有對內容的選擇權,因而接觸到的信息不是全面的、客觀的,不利于受眾拓展自己對于理論認知的廣度。同時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如報紙)較少提供內容反饋渠道,編者與受眾缺乏及時有效的交流溝通。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傳播主體一直按照某種固定模式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缺乏對受眾實際需求的了解),受眾也因反饋機制不夠健全而降低了互動的積極性。二者思想沒有得到有效交流,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進行自我改革和創(chuàng)新,同時也減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制作、篩選和發(fā)布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獨有的特權。隨著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興起,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一個信息源,并通過發(fā)布信息、表達自身觀點、與他人在線討論等方式大大加強信息傳播的范圍。由此公眾也能夠對除了主流新聞之外的其他新聞有所了解,并針對某件事或某個觀點發(fā)表不同的聲音,或與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進行互動討論,促進媒介傳播主體與客體(受眾)的良好溝通。因此,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及時有效的反饋進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也能迅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點與難點,并發(fā)現(xiàn)自身在理論知識與傳播方式等方面的不足之處從而加以改進。而且,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地位是不對等的,主體多采用指令性口吻,容易形成相對權威的說教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開放、雙向互動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方地位是對應的,可以更好地激發(fā)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學習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反饋問題。因此,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客體地位不對等及載體缺乏互動機制也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學習強國”平臺對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載體的啟示
“學習強國”平臺是中央宣傳部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增強全黨學習氛圍的精神”而建立的融合多種學習資源和技術的新媒體平臺,具有良好的傳播機制、突出的視覺效應以及強大的互動功能。作為官方新媒體平臺,這對于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一)變革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傳播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具有目的性和價值導向性,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道德判斷和價值選擇[4]。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播機制受阻,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有效聯(lián)系就得不到保障,主體的價值觀念、道德思想以及其他理論知識得不到及時傳遞,客體對主體的理論認知、闡釋容易出現(xiàn)偏差,社會輿論就會缺失正確的引導和指向,因此要根據(jù)時代發(fā)展及時變革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傳播機制?!皩W習強國”平臺依托新媒體技術支持,結合傳統(tǒng)媒體在內容公信力和權威性方面的優(yōu)勢,實現(xiàn)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理論的快速傳播,用戶可以隨時、及時接收到相關新聞、社會輿情等。同時“學習強國”平臺有著龐大的用戶群體,由各領域各行業(yè)中的黨員干部帶頭,積極學習先進思想,了解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并向其他群體和領域宣傳,不斷擴大“學習強國”平臺用戶群體,從而使得該平臺能夠有效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引導社會輿論。
總體而言,新媒體時代變革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播機制應做到:第一,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傳播速度?!靶畔?zhàn)”是新媒體時代存在的隱性競爭,只有在第一時間將信息發(fā)布才會獲得極高關注度,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迅速聯(lián)系起來,主體才會獲得更多契機對人民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保證信息權威性,增強公信力。“成功說服的首要條件是讓聽眾相信傳播者”[5]。當前網絡上存在的大量或真或假,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很容易對人們的思想造成誤導。思想政治教育要成為輿論的引導者就必須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不能單純?yōu)槲矍蚨雎詫π畔⒌谋鎰e,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必須從源頭抓起。第三,善用傳播機制進行理論闡釋。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生存環(huán)境及所處社會階層不同,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繁多,部分理論不太容易被理解,因此在傳播過程中應該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用語改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通俗語言進行闡釋,讓人人都能真正明白其內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氣、有人氣。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視覺效應
從視覺上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第一印象,是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面。鮮艷亮麗的色彩和具有美感的排版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客體(受眾)的注意力,以引導受眾運用正確的思想理論與價值觀念指導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時,視覺上的享受也會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能夠持續(xù)穩(wěn)定地接受該類信息和教育。“學習強國”平臺的綜合視覺效應就非常理想:首先以滴落的水滴作為開篇,聲音清透,顏色清新淡雅,循循善誘,給人一種繼續(xù)探索的動力;其次以鮮艷的中國紅為主色調,既能吸引讀者注意力,又突出了平臺特色及其黨和國家“喉舌”功能;此外,“學習強國”平臺版式簡潔清晰,重點突出,方便用戶在第一時間瀏覽到國家要聞,同時也能夠根據(jù)自身興趣快速找到相應內容,從而深受用戶歡迎。
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視覺效應要做到:第一,創(chuàng)新版式設計,給予受眾視覺上的美感。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傳播過程中以內容為主,版式為輔,版面過于僵化。新媒體時代人們閱讀時間變得碎片化,過多的文字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因此要更加注重內容和版式的創(chuàng)新。第二,重視色彩搭配。不同色彩差異對比能夠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在傳播過程中應做到以人為本,在形式上運用合理的色彩搭配加深受眾印象,吸引受眾注意力,如此才能減少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距離和摩擦,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快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來。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互動功能
新媒體時代是信息高度開放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體對客體的教育,但客體對主體的反饋也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雙方缺乏聯(lián)系互動,雙方觀點是互相獨立的,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統(tǒng)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被局限在某個僵化的框架中,就會阻斷它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因此,在信息共享的新媒體時代,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性和主導性,就必須加強其載體的互動功能。“學習強國”平臺相較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優(yōu)勢之一是具有互動性。如“學習強國”平臺結合辦公軟件“釘釘”實現(xiàn)用戶即時交流和資源共享,在新聞末端設置的評論區(qū)里,用戶可以針對相關新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用戶之間也能互相評論,交流意見觀點,同時還可以借助評論功能實現(xiàn)對該平臺的意見反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向互動,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因此,新媒體時代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互動功能應做到: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平等對話機制。摒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說教性、滯后性等弱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將從“獨奏者”的角色向“伴奏者”轉變[6],雙方在平等、尊重、互相包容的基礎上,開展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傳播,并激發(fā)人民群眾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熱情,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機和活力。二是建立互動機制。既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向主體進行反饋,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觀認識到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優(yōu)勢與缺陷,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滿足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集中精力解決社會文化領域現(xiàn)存的主要矛盾,真正實現(xiàn)主客體的良性互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8-21.
[2]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 ?王傳禮.真理與價值的融合:科學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論析[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思想政治工作),2010,(6).
[5] ?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 ?楊方旭.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李利林]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of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adhering to the position of network ideology in the new media era,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t present, and also a practical requirement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ause traditional newspapers, radio, television and o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s have deficiencies in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content layout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in the new media era, carrier innovation is required by the times. "Xuexi" platform is an official mainstream medi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 has gained good social response by changing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highlighting the visual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As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relying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Xuexi" platform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s.
Keywords: New Media;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Xue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