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垚
春秋末年儒學創(chuàng)立者孔子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首設私塾,以《詩》《書》《禮》《樂》施教,并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第八》)的育人觀。詩教、禮教與樂教從此成為歷代儒生的必修課。先秦儒家樂教文化既是一種強調音樂輔政安民、修身養(yǎng)性功能的倫理教化思想,也是一種探討音樂本質及其原理的美學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樂教文化,通過曾子、孟子、荀子、公孫龍子等人的發(fā)揮,已形成相對完備的思想體系,并對后世學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系唐代儒家美學的代表人物,人稱“詩圣”。杜甫熱愛音樂,通曉古琴、簫、笛、舞蹈等樂舞技藝。詩歌與音樂具有天然的聯系。《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樂同為心聲,表達固異,抒懷同理。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深受儒家禮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儒家詩教興、觀、群、怨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儒家樂教思想、精神和美學原理的潛在影響。
唐代詩人杜甫世代奉儒守官,幼讀四書五經,深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第一章)儒家思想的影響。杜甫秉承儒家文化士當以天下為己任的文化傳統,心懷社稷蒼生,從其早年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1)本文所引杜甫詩句,全部出自(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下文不再標注。,到晚年的“窮年憂黎元,太息腸內熱”,均寄寓著儒家文化的禮樂歸仁理想。
仁是先秦儒學創(chuàng)立者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尚書·金藤》“予仁若考”,仁為美德,考為才藝?!叭省弊謴娜藦亩庵溉藗兓ゴ?、互助、互愛的親善關系??鬃右匀实聻楹诵?,建立了儒家學派的仁學思想體系??鬃映珜У娜实聝群謴V泛,但他對“仁”的基本定義是“愛人”??鬃拥娜实滤枷胧菍ξ髦苊癖舅枷氲娜说郎A,旨在通過禮樂教化,培育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美善情懷,以實現政仁民安。在孔子思想中,仁的社會表現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治長第五》),而實現社會仁境的途徑則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論語·顏淵第十二》)??鬃诱J為統治階層只有克制自己的名利欲望,自覺遵守禮制文化和樂制文化,社會才會和諧有序,人們才會安居樂業(yè)。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其時諸侯爭霸,天下大亂??鬃訐颂岢隽恕叭硕蝗嗜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的思想命題,認為仁既是禮樂教化的初衷,又是禮樂教化的歸宿。孔子對當時統治階層表面上大行禮樂,施政中卻魚肉百姓、殘民以逞的行徑十分憤慨,發(fā)出過“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下》)的悲嘆。杜甫是唐代儒家美學的代表詩人,他的憂國憂民詩作,寄寓著儒家文化的禮樂歸仁理想。杜甫青年時期生活在開元盛世,其時唐玄宗勵精圖治,國強民富。杜甫在《憶昔》一詩中追溯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因而詩人胸懷大志,竊比稷契,志在輔政安邦。天寶年間,唐玄宗縱情享樂,窮兵黷武,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杜甫在取仕無望、困居長安的十年時間中,親身感受了唐代統治者的腐敗、國家的衰亡和民生的困苦。他從長安返鄉(xiāng)探望家人時,路過驪山行宮,正值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宮中縱樂無度,遂寫下了“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樂政詩句,表達了他對君主罔顧民生疾苦的縱樂行為的憤慨。詩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與孔子的“苛政猛于虎”,成為中國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千古名句。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禮樂歸仁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貴民思想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的政治觀。在樂教思想上,孟子亦提出了“與民同樂”(《孟子·梁惠王下》)的思想,認為“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唐玄宗晚年寵幸楊貴妃,縱情歌舞游樂,不理朝政,最終釀成“安史之亂”?!皾O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集》),當唐玄宗率眾逃至馬嵬驛時,“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白居易集》)。杜甫的《哀江頭》一詩對唐玄宗的縱樂喪國和楊貴妃遭兵變之死進行了追述:“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如王嗣奭所評:“此詩直述其寵幸之盛,宴游之娛,而終以‘血污游魂’,所以深刺之也”(《杜臆》)。
春秋之亂,亂在諸侯的爭霸戰(zhàn)爭。周室東遷洛邑后,王權式微,乃至發(fā)生了鄭將射傷周桓王和“周鄭交質”的事件??鬃訐藢⒍Y樂教化作為其社會教化思想的重心,旨在通過禮制的正序和音樂的導和,恢復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鬃訛槿藴睾椭t讓,但他對春秋各國諸侯、卿、大夫的越禮僭樂行為十分憤慨。按西周樂制規(guī)定,“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四書章句集注》)?!墩撜Z·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第三》)季氏即魯國大夫季孫氏,他在家宴中目無王法,大興八佾樂舞,僭用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列六十四人王宮樂舞??鬃诱J為季孫氏能干出這種嚴重的僭樂之事,居心叵測,因而深惡痛絕!杜甫避難寓居成都時,蜀中割據勢力的越禮僭樂現象也很嚴重,蜀將花敬定平叛有功,忘乎所以,在慶宴活動中妄用天子樂舞,杜甫在《贈花卿》一詩中寫道:“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對此,楊慎評曰:“花卿在蜀,頗用天子禮樂,子美作此諷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
杜甫的樂政詩歌寄寓著儒家文化的音樂民本思想?!扒ず忦辏瑧n虞何時畢”;“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在杜詩中,諸如此類的民本詩句不勝枚舉。至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更是寄寓著儒家文化的禮樂歸仁理想。
杜甫受儒家樂教文化的影響,熱愛音樂,且精通音樂,觀其詩句中的“琴書散明燭,長夜始堪終”“晚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等詩句,可知詩人擅長琴、笛、簫諸項樂藝。杜甫中年時逢亂世,其詩歌作品中充滿憂國憂民、傷時感世之嘆。但細觀杜詩,人們又能感受到詩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杜詩的達觀氣度,折射著儒家文化的樂和天人精神。
我國古代的音樂文化誕生于原始氏族社會人們傳情達意的歡悅之情,以及采集、漁獵收獲歸來的集體慶?;顒??!渡袝に吹洹贰鞍艘艨酥C,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禮記·樂記》“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先秦儒家樂論認為音樂的本質是快樂與和諧,音樂的功能是讓人中心愉悅。又《禮記·樂記》:“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通過習樂調理內心修養(yǎng),平易、正直、慈愛、誠實之心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人也會因此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就會安寧,安寧就能長久地自我修養(yǎng),長久地自我修養(yǎng)就能體達天理,如此,人的神智就會舒朗開明。
孔子熱愛音樂,且精通音樂。他善彈琴、鼓瑟、擊磬,一生參加過為《詩經》305篇譜曲、為魯國國君正樂,以及學鼓琴于師襄子等諸多音樂文化實踐??鬃訉σ魳返暮蜆肪耦H有認識?!墩撜Z·先進》記載,孔子有一次問志于眾弟子,弟子曾晳(名點)回答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鬃勇牶蟠鬄橘澰S:“吾與點也!”“大樂與天地同和”,孔子所贊許的正是曾點的樂和天人精神。杜甫受儒家樂教文化熏陶,與人為善、重情厚意,其早年詩作中的“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實屬孔子所贊曾點攜友春游之愿的踐履。又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蔡侯靜者意有余,清夜置酒臨前除。罷琴惆悵月照席:‘幾歲寄我空中書?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其深情友道令人感嘆。
美妙的音樂能完美表達人的情感,又能培育人的樂觀精神。儒家樂教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孔子熱愛音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第七》)。劉向《說苑·修文》記載孔子因乘車趕聽《韶》樂,急催御者說:“趣驅之,趣驅之,《韶》樂方作!”這一記載生動地描繪了孔子對音樂的鐘情和對生活的熱愛?,F代音樂心理學表明,審美主體的賞樂體驗,可以豐富情感,陶冶情懷,并使自己的生命更具活力。孔子生當春秋亂世,他一生為恢復周禮,重建理想中的王道樂土而矻矻奔走,即使到處踫壁而不甘沉淪,其不竭的精神動力固然主要源自他的政治理想,但與音樂的陶冶作用亦不無關系??鬃訋ьI眾弟子去宋國,路過匡國時,匡人簡子率軍隊包圍了他們??鬃渔?zhèn)定自若地制止了子路想奮戟反擊的魯莽之舉,反過來讓子路彈琴吟唱,自己在旁邊伴唱,結果“曲三終,匡人解甲而罷”(《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同孔子的樂觀從容、臨危不懼相近似,杜甫在長達十多年的漂泊困境中,也往往能樂觀應對,積極地另辟蹊徑,尋找生活的一抹陽光。例如杜甫在秦州生活無著,聽說同谷物產豐饒,立馬攜家遷居,結果事與愿違。詩人在同谷饑寒交迫,采集野生橡栗度日,寫下了“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的悲慘詩句。但他不久遷居成都,在親友幫助下建造了草堂,過上了簡陋的田園生活后,他的詩作中又出現 “步屧隨春風,村村自花柳”;“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等歡樂的詩句。杜甫暮年流落江漢時,“饑藉家家米,愁征處處杯”,第二年攜家遷至長沙,當詩人看到長沙安寧富庶,心情又很快好轉?!拔粼馑ナ澜曰捋E,今幸樂國養(yǎng)微軀。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貴功名焉足圖”。詩人真是一片童心!他何曾想到自己的人生之旅,將會同他追慕的《離騷》《九歌》詩人屈原一樣,終止在這一片他所歌頌的土地上。
具有樂觀生活態(tài)度的人往往心胸曠大,立志高遠。孟子云“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杜甫早年《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句,則化用了孔子的這一典故。先秦儒家樂教文化認為,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能讓人達觀處事,善自解脫。《列子·天瑞》記載孔子在去泰山的路上,遇到一位腰系草繩、年邁的貧窮老翁在鼓琴而歌,孔子問他為什么這么快活?老人回答說:“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聞言贊嘆:“善乎!能自寬者也?!庇^杜甫詩句:“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春夏各有實,我饑豈無涯”;“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詩人不管是安慰在職官員還是征夫家屬;不管是寬慰自己的生活困境還是自己的無奈辭官,都體現了儒家樂教文化所倡導的樂觀精神和達觀氣度!儒家先圣孔子具有“道不行,乘桴浮于?!?《論語·公治長》)的百折不撓的弘道精神。這一儒家思想特質在杜甫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杜甫在仕途受挫的坎坷經歷中,曾經發(fā)出過“儒術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钡睦悟}和不平之鳴。但他始終恪守儒家文化的仁政理念,心懷國運民生,并以“仲尼甘旅人”自勉。直至詩人暮年流寓潭州時,他還在為平定臧玠之亂而奔走呼號。
杜甫三十五歲到達長安后,始而仕途坎坷,十載蹉跎,閱盡官場黑暗。繼而迭遭戰(zhàn)亂及貶官,漂泊江湖長達十多載,歷盡人世艱辛。他為此寫下了許多憂國憂民、懷鄉(xiāng)憐家、惜友嘆己的悲傷詩句。人們往往習慣于從詩人的悲傷詩句中,輕率得出杜甫系悲觀主義詩人的結論,這實際上是對杜甫詩歌精神實質的誤解。杜甫的樂觀開朗,從來沒有因現實生活的苦難而磨滅。
晚唐《本事詩·高逸》:“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杜詩的“詩史”稱謂不僅在于其敘事之真,還在于其抒情之真。詩人的喜怒哀樂之情,均清晰地呈現于其詩歌作品中,讓人深受感動。杜甫詩歌的真誠本色,踐行了儒家樂教文化的音由心起原理。
《禮記·樂記》:“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先秦儒家樂論認為音樂是樂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吐露,樂人的德行或心境不同,其樂象就會隨之產生不同的效果,樂聲是人所無法偽造的。詩樂同源,西漢揚雄繼承了《樂記》的音由心起原理,進一步提出了言為心聲的命題。后世文人由此引申出詩為樂心、詩為心聲等新的定義?!稑酚洝返囊粲尚钠鹪?,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詩歌文學創(chuàng)作。先秦儒家樂教文化所倡導的真,與其禮教文化所倡導的“誠”有著內在的聯系?!盾髯印氛摗罚骸案F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睒返谋举|是返璞歸真,禮的原則是開誠去偽。又《禮記·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德。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边@段話的意思是由真誠而通情達理稱之為先天人性,由通情達理而真誠歸之于后天教化。真誠一定能使人通情達理,通情達理也一定能真誠地待人。
杜甫詩歌的敘事之真,體現在其對安史之亂中民心苦難的實錄和個人遭逢的描寫中。諸如在《石壕吏》一詩中,詩人作為旁觀者,親眼看到了安史之亂中石壕酷吏為補充兵源,亂抓百姓入伍,連老翁老婦也不放過的全過程,并記錄了酷吏與老婦的對話。此詩全篇都采用紀實敘事,沒有一句抒情語,也沒有議論語。詩人以簡潔洗練的白描手法,客觀地記錄了安史之亂中人民生活的苦難和地方官吏的橫暴,使人閱后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又如,《北征》一詩敘述了自己在戰(zhàn)亂中返鄉(xiāng)所看到的家中情景:“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在這段詩句中,詩人所描繪的衣衫破爛的妻子、臉色蒼白的小兒、補丁過膝的女兒,以及妻子見夫時始而放聲痛哭、繼而抽泣不止的情景,是這樣的真切感人,催人淚下。
杜甫詩歌的抒情之誠,首先體現在他對封建統治者的批判上。唐玄宗晚期窮兵黷武,不斷發(fā)起邊塞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杜甫在其《兵車行》中寫道:“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v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不異犬與雞。”杜甫在另一首詩中為之質問:“為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其批判鋒芒直指唐玄宗。當唐肅宗平定長安叛軍,準備班師返京時,杜甫寫詩暗勉,“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仇注曰:“恐肅宗還京,漸生逸豫,故欲其念起事艱難,而思將士之勤苦。”杜甫的抒情之誠,還表現在他對官場同僚與詩界友人的勸勉詩句中。如兩川節(jié)度使嚴武應召返京時,杜甫在送別詩中寫下了“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的詩句,表達了對國運、民生以及友道的赤誠之情。又如詩人同李白是好友,其一生中寫下懷念李白的詩歌多達二十余首,但他對李白酗酒狂狷、妄求長生之術的不當行徑亦有勸誡之詩:“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的諫君誡友詩句,頗得先秦儒家文化誠德之精髓。
《孔子家語·六本》:“夫鐘之音,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其志變者,聲亦隨之。故志誠感之,聲亦隨之,通于金石,而況人乎!”杜甫在安史之亂中攜家漂泊流離,生活十分困難時不免經常求助于友人,他的許多求助詩,同樣充滿誠心?!叭松黄鯚o老少,論心何必先同調。妻子山中哭向天,須公櫪上追風驃”詩句坦誠大方,不卑不亢,頗有赤誠相許的儒家風范。誠至金石開,杜甫在安史之亂及隨后的藩鎮(zhèn)爭戰(zhàn)中,身無分文,攜妻子兒女漂泊長達十二年之久,其生活來源主要依靠親友和地方官員接濟,這固然說明了唐人的古道熱腸和詩人的交游之廣,同時也是友朋對詩人的真誠回應。“竹里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嚴武貴為西川節(jié)度使,他坐鎮(zhèn)成都偶爾有空時,就多次帶領隨從前來草堂,與詩人野餐歡飲。
敘事之真與抒情之誠,構成了杜甫詩歌作品的真誠本色。杜甫詩歌這種真誠本色既源自詩人的天然品性,也獲益于儒家樂教文化音由心起原理的濡染。杜甫的詩歌之所以令人感動,千百年來還能夠引起人們的心靈共鳴,與其詩歌作品的情真意切密不可分。
先秦儒家樂論中提出了感物取象的美學觀點?!抖Y記·樂記》認為樂“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其意是樂象由心象攝取物象創(chuàng)造而成。關于樂感物取象的原理,孔子在解答西周樂舞《武》的造型和動作時說:“夫樂者,象成者也。干而山立,武王之之事也。發(fā)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段洹穪y皆坐,周、召之治也”(《禮記·樂記第十九》)。意思是說,舞者在起舞前手持盾牌如山般屹立,象征武王整軍待發(fā)。舞者繼而手舞足蹈,齊聲吶喊,象征姜太公的滅紂決心。樂舞結束時舞者齊齊跪下,象征戰(zhàn)爭勝利,周公、召公將要實行文治。音樂與舞蹈均具藝術意象。對此,《列子·湯問》在有關琴道的故事中亦有記載:“伯牙游于太山之陰,卒遭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終,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琴聲中的霖雨之音表現琴人的煩悶,崩山之音則透露琴人的焦躁。
詩與樂創(chuàng)作原理相通。早在《詩經》中,詩人就已采用體物緣情的比、興手法?!啊对姟啡烁形铮擃惒桓F;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以故“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文心雕龍》)。杜甫精通詩道,熟諳樂理。在對杜甫詩歌風格的評價上,人們以往習慣于以“沉郁頓挫”加以簡單概括。然而對詩歌的審美并非只限于文字和聲韻表達,它包含著豐富的美學內涵。杜甫的詩歌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也具有高超的藝術性。其中在詩歌意象的營造上,他汲取了儒家樂象的心物相感原理,采用借景抒情、因情生景的比興手法,借助自然物象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杜甫田園詩歌的意象清新明麗:“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江蓮搖白羽, 天棘蔓青絲”;“塞柳行疏翠,山梨結小紅”。物象的動態(tài),也是那樣柔婉輕盈:“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明麗與輕盈,體現了詩人生活的閑適和心情的快樂。杜甫行旅詩歌的意象色調陰沉:“連峰積長陰,白日遞隱現”;“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霧昏”。意象的形態(tài)則呈拗怒之狀:“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颼颼林響交,慘慘石狀變”;“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陰沉與拗怒,正是詩人被迫攜家遷徙而前程莫測的心象反映。杜甫的抒懷詩作,在意象的營造上,主要呈現出雄渾、奇崛與動蕩回旋的文學風貌?!皡浅|南坼,乾坤日夜浮”;“塞北春陰暮,江南日色曛”;“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詩人選擇雄渾闊大的時空背景,以抒發(fā)自己的家國之憂。杜甫在發(fā)思古幽情時,他的詩歌意象則又是一番面貌,尤其是他在夔州寫下的一些懷古詩歌,其選景奇崛突兀:“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峽坼云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游”;“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奇崛幽深的自然景觀,與詩人在亂世中的冥思幽恨情景交融。杜甫抒懷詩作的又一特征則是其詩歌意象的動蕩回旋:“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蛟龍無定窟,黃鵠摩蒼天”;“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故畦遺穗已蕩盡,天寒歲暮波濤中”……詩歌中這些動蕩不寧、回旋顧盼的自然物象,體現了詩人在亂世中苦苦掙扎,渴望生活的自由安寧而難以實現的苦惱憂愁!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堪稱描繪人物動態(tài)的奇特之作。在《飲中八仙歌》中,詩人對騎馬似乘船的賀知章、飲如長鯨吸水的李適之、皎如玉樹臨風的崔宗之、脫帽揮毫的張旭、醉臥酒家的李白等人物醉態(tài)的比類夸飾,與他描繪公孫大娘劍器舞“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的取象聯想,可謂異曲同工。詩與樂互為影響。杜甫曾在詩序中回憶當年張旭因觀公孫大娘劍器舞而草書長進,而他自己對飲中八仙醉態(tài)和公孫大娘舞姿的詩歌描寫,又何嘗沒有受到詩人幼年在郾城觀看過公孫大娘劍器舞的影響和啟迪!
儒家樂論的感物取象和儒家詩論的連類比興催育出杜甫借景抒情、因情生景、情景交融的意象營造手法,從而使得杜甫的詩歌意象呈現出明麗輕盈、陰沉拗怒、雄渾奇崛、動蕩回旋等多種面目并存的瑰奇風貌!
先秦儒家樂論認為哀與樂互為遞轉,相反相成??鬃釉疲骸爸局?,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禮記·孔子閑居》)儒家樂論中的哀樂相生觀,與人情中的喜極而哭、悲極而笑情理相通,這種看似反常、實則正常的現象,具有巨大的情感沖擊力。孔子的哀樂相生觀,被后世詩人廣泛借用,成為詩歌藝術創(chuàng)造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杜甫的詩歌中存在大量以樂景寫哀情的作品。如《絕句二首》之一:“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碧綠的江水,潔白的水鳥,燦若火焰的山花,眼前的美景,喚起了詩人何日方能歸鄉(xiāng)的滿腹憂愁!又如《倚杖》:“看花雖郭內,倚杖即溪邊。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狎鷗輕白浪,歸雁喜青天。物色兼生意,凄涼憶去年?!痹娙肆髀潲}亭,在一個春天的黃昏倚杖溪畔觀花,此時城中已經歇市,橋下船只聚集,但見春水中鷗鳥戲浪,青天下南雁北翔……然而美好祥和的景色,喚起了詩人去歲因避成都戰(zhàn)亂,輾轉漂泊,被迫避難鹽亭的苦難記憶。杜甫詩歌中以哀景寫樂情的作品較少,但也偶有嘗試。如《曲江二首》之一:“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詩中首聯寫自己典衣買酒、盡醉江樓的無聊生活;頷聯寫自己因嗜酒而到處欠下酒錢,窮愁潦倒的懊惱;頸聯寫詩人懊惱中忽然發(fā)現了江畔自由飛翔的點水蜻蜓和穿花蛺蝶;尾聯寫詩人在美麗的春光中心境豁然開朗,怡然賞景。
清代學者王夫之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這種反襯手法,源于先秦儒家樂論中的“哀樂相生”觀,且符合人們視覺、聽覺和心靈審美的求異趨向。然而,單向的從哀到樂或從樂到哀的生活現象或文藝表現,在社會生活和文藝創(chuàng)作中較為常見。杜甫詩集中最為動人的還是那些悲喜交集、哀樂情緒反復遞轉的詩作。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贝嗽娗鞍氩糠謱懺娙顺趼劰佘娛諒秃颖毕⒌捏@喜,后半部分寫詩人急于返鄉(xiāng)的歡快之情。詩人喜極而泣,泣止而喜,悲喜交集,酣暢淋漓。全詩情感奔放,真摯自然,明白如話,水到渠成,因而后人稱此詩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又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痹娭惺茁摗皣啤笔潜?,“山河在”是喜;“城春”是喜,“草木深”是悲。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哀樂共生。頸聯“烽火連三月”是悲,“家書抵萬金”是喜。尾聯的“白頭搔更短”是憂,“渾欲不勝簪”則是詩人強顏作樂的解嘲之語。此詩意脈貫通而搖曳多變,感情強烈而離合有序,格律嚴謹而音韻鏗鏘,鮮明地體現了詩人憂國懷鄉(xiāng)的赤子情懷,其哀樂相生、悲喜交集的文學表現手法,具有巨大的情感張力,一千多年來深深地感動著不同時空的人們。
先秦儒家文化的詩教與樂教同源異體,兩者互為影響、相輔相成。唐代儒學詩人杜甫的憂系黎元及其樂政詩歌,寄寓著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和禮樂歸仁理想;杜詩的達觀氣度,折射著儒家樂教文化的樂和天人精神;杜詩的真誠本色,踐行著儒家樂教文化音由心起、言為心聲的美學原理;杜詩的意象營造和情景交融,蘊藉著儒家樂教文化的感物取象聯想;杜詩的情感張力,借用了儒家樂教文化的哀樂相生表現手法,取得了“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的藝術效果。杜甫并無音樂方面的理論闡述,但儒家樂教文化的思想、精神以及美學原理,已滲透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中。杜甫詩作心系家國、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向往,深受后世文人推崇。受杜甫影響,白居易積極推廣杜詩的倫理觀點,摒棄唐詩吟風弄月的空虛無聊,與元稹、張籍、李紳等發(fā)起新樂府運動,以社會疾苦為題材,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旗號,創(chuàng)作出眾多反映民生的詩歌作品,不可謂不是杜甫禮樂歸仁理想的延續(xù)。此后,晚唐形成的現實主義詩派與宋代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審美等方面均受到杜甫詩歌的深刻影響。在西方,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則猶愛杜詩,他認為,杜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非史詩非戲劇性詩人,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亞或荷馬更優(yōu)秀。至少他更自然,更親切”(2)劉永清.杜甫在美國[N].光明日報,2019-08-12(13).杜甫詩歌對后世的影響,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早已超出文學范疇。杜甫是唐代集大成的儒學詩人,他的詩歌作品海涵地負,體大思精,其中也有儒家樂教文化潛移默化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