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學敏
(黑河學院,黑龍江省 黑河市 164300)
《我是中國的孩子》是一部民族題材的兒童系列紀錄片,片子主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講述了各民族兒童的真實成長故事。2016 年9 月在湖南衛(wèi)視首播,得到了廣泛關注,“今日頭條”發(fā)布僅三天,就獲得了8 萬多的推薦量和近2 萬的閱讀量,2018 年在央視科教頻道CCTV10“講述”欄目里播出,形成了二次傳播,傳播效果顯著。
《磊磊的煩惱》是紀錄片《我是中國的孩子》中的一集,片子主要圍繞7 歲的鄂倫春族小朋友劉宏磊來記錄,通過講述他的故事,觀眾不僅可以看到鄂倫春族聚居地的自然人文景觀,追溯鄂倫春族的悠久歷史,了解鄂倫春族的燦爛文化,更重要的是紀錄片用影像的方式保留了鄂倫春族的文化記憶,使其代代傳承。
1988 年,德國著名學者揚·阿斯曼將“集體記憶”的概念分解為“交往記憶”和“文化記憶”,第一次提出“文化記憶是關于一個社會的全部知識的總概念,在特定的互動框架之內,這些知識駕馭著人們的行為和體驗,并需要人們一代一代反復了解和熟練掌握它們?!倍跋袼尸F(xiàn)的視覺圖像也成為文化記憶重要的傳播媒介,紀錄片《磊磊的煩惱》正是通過畫面、聲音、音樂等表現(xiàn)手法客觀真實地記錄新時期鄂倫春族兒童的生活狀態(tài),在整個敘事過程中編碼鄂倫春族的文化符號,激活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記憶。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部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他們世代生活在大小興安嶺的山林中,以狩獵為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1953 年,鄂倫春人下山定居,結束了原始的社會生活,現(xiàn)主要聚居地為黑龍江、內蒙古地區(qū)。紀錄片《磊磊的煩惱》的主人公劉宏磊,他出生在黑龍江黑河市新生鄂倫春族鄉(xiāng),作為第三代定居的鄂倫春族,年齡只有7歲。紀錄片在敘事的過程中,以他的煩惱為主線,但在記錄的過程中,通過他學習吹口弦琴、課上學習制作狍皮帽、在白樺林中采集標本、一起唱鄂倫春民歌、玩鄂倫春族傳統(tǒng)的嘎拉哈、跟著表哥上山打獵、和表哥搭“斜仁柱”、參加古倫木沓節(jié)等故事情節(jié),不斷地激活人們腦海中關于鄂倫春族的生活場景圖像,用影像建構起鄂倫春族的文化記憶。
古倫木沓節(jié)是鄂倫春族祭祀火神的節(jié)日,也是鄂倫春族最為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2006 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紀錄片《磊磊的煩惱》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多處故事情節(jié)來表現(xiàn)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延續(xù),伴隨著鄂語版的《勇敢的鄂倫春》,劉宏磊在節(jié)日中也帶領我們一起感受了鄂倫春族的習俗和民俗,他穿著鄂倫春族的衣服,白天在節(jié)日中參加拉杠、打布魯?shù)热の秱鹘y(tǒng)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傍晚他們圍坐在篝火周圍跳舞,祭神祭祖。這種以小朋友的故事來串聯(lián)記憶的敘事模式,增強受眾的觀看興趣,喚起受眾內心的文化記憶,激發(fā)情感共鳴,凝聚群體認同,從而實現(xiàn)紀錄片的社會功能。
主人公劉宏磊的祖先世代過著游獵的生活,從姥姥姥爺一代開始下山定居,他是第三代定居的鄂倫春族。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外來文化的沖擊,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轉變,作為年輕一代的鄂倫春人,如何學習與堅守鄂倫春文化?作為老一輩的鄂倫春人又如何傳承鄂倫春文化?這其實都是紀錄片《磊磊的煩惱》所要表達的主題,通過劉宏磊的成長故事,我們看到了文化傳承方式的轉變,它是寓教于樂的講授,它是鄂倫春文化的傳遞。
在紀錄片《磊磊的煩惱》里,雖然是以磊磊的煩惱為主線,但在講述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傳統(tǒng)的傳承方式也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轉變,磊磊記不住鄂倫春語,姥姥就從鄂倫春的習俗入手,讓他先對自己的民族有一定的認同感,教他學習口弦琴、剪紙、玩嘎拉哈,在寓教于樂中培養(yǎng)他的興趣;媽媽用讀繪本的形式給他講述鄂倫春打獵的故事;暑假班里的老師讓他和小朋友學習制作狍皮帽,在白樺林中認識植物和小動物;表哥帶著他上山打獵,傳承鄂倫春人生存的法則;媽媽讓他參加鄂倫春族的古倫木沓節(jié),感受傳統(tǒng)節(jié)目的氣氛。
鄂倫春人雖然世代以狩獵為生,但在向大自然的索取中有著自己的堅守與底線,這在很多紀錄片中都有所描述。中央電視臺導演孫增田拍攝的《最后的山神》,主人公孟金福不肯使用夾子和套索打獵,仍然愿意使用老獵槍,對不分老幼獵殺的反感,讓觀眾看到了鄂倫春族對自然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紀錄片《磊磊的煩惱》中也通過劉宏磊的故事所體現(xiàn),表哥吳楠在教他擦槍的時候,除了告訴他槍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讓他懂得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生存法則?!案绺缯f,我們鄂倫春人雖然有槍,但不是什么都打,像夏天懷著寶寶的母狍子、春天沒長大的小狍兒,冬天還要照顧熊寶寶的母熊,都是不能打的?!逼釉谟涗泟⒑昀诘臒乐?,選取了這段打獵的故事,敘事角度有新意,將鄂倫春族的生活法則以表哥吳楠給他講述道理的形式傳承下去,讓觀眾從情感和心理上得到更大的共鳴。
紀錄片作為“視聽雙通道”的傳播媒介,以畫面和聲音的表達優(yōu)勢也成為了民族影像的載體,《磊磊的煩惱》在聲音、鏡頭、動畫等方面符合兒童紀錄片的主題表達,敘事節(jié)奏張弛有度、輕松明快卻又引人思考。
對于紀錄片來講,畫面是承載內容最基本的單位,在展示信息的同時也引人思考?!独诶诘臒馈分袔捉M畫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劉宏磊在看姥姥剪紙的時,把剪完的花放在鼻子和額頭上;暑假班里他和小朋友做狍皮帽時的開心大笑;他和小狍子之間的對話,讓狍子說出車牌號和名字;鄂倫春語比賽前的緊張;比賽中手一直卷著自己的號碼牌等等,這些細節(jié)畫面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7 歲的孩子的童真,開心時的大笑不止、煩惱時的哭鬧打滾、緊張時的小動作,真實地再現(xiàn)了兒童的內心世界。
解說詞、同期聲、配樂、配音都是紀錄片中經(jīng)常使用的聲音元素,《磊磊的煩惱》在聲音的處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點。一是運用同期聲更加生動真實地表現(xiàn)了磊磊的天真無邪,例如姥姥領著他看家里養(yǎng)的大公雞,磊磊對姥姥說“這是吃貨雞、棉花糖雞、小臟雞”。二是鄂倫春民歌《勇敢的鄂倫春》在片中的使用,補充了畫面的內容,渲染了氣氛。片子的開頭是鄂語版的民歌,伴隨著甜美輕快的歌聲,加深了受眾對于鄂倫春族的了解,講述了鄂倫春族的生活方式,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資料,展現(xiàn)了民族的特色。三是動畫的制作色彩鮮艷,使兒童在觀看紀錄片時更感興趣,易于傳播。在介紹黑龍江黑河市新生鄂倫春族鄉(xiāng)時,為了讓小朋友清楚地理解主人公磊磊的家鄉(xiāng),片子設計了地圖是綠色的,長滿了白樺林,磊磊以動畫的形式出現(xiàn)在畫面中,使小朋友了解到他是居住在長滿白樺林的鄂倫春族兒童,簡單有趣的動畫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資料,避免了旁白的枯燥乏味,補充了畫面信息。
相對于其他紀錄片,兒童紀錄片的拍攝需要以“兒童的視角”為起點,樹立兒童的本位意識,紀錄片《磊磊的煩惱》能夠俯下身子平視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實現(xiàn)與兒童的的平等對話。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在拍攝手法上,兒童紀錄片大多采用直接電影的拍攝方式,攝像機隱匿如墻上的蒼蠅,強調攝影機只作為旁觀者的身份,不干涉、不影響拍攝事件的過程,只做靜觀默察式的記錄。《磊磊的煩惱》的攝像師以平等的心態(tài)、平等的視角與兒童交流溝通,冷靜客觀地記錄磊磊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捕捉兒童生活中最真實的狀態(tài)。例如主人公磊磊在面對鏡頭時自然放松,已經(jīng)習慣了攝像機的存在,他在暑假班中和小朋友一起學習制作狍皮帽,面對鏡頭他們嬉戲打鬧、捧腹大笑,磊磊還對著鏡頭說“看看我做的狍子帽”,而片子也真實記錄和呈現(xiàn)了這一情節(jié)畫面,特寫孩子的笑臉、制作的狍皮帽,這些鏡頭都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了兒童的世界。
二是在表達方式上,紀錄片《磊磊的煩惱》采用了磊磊“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拒絕了第三人稱的旁觀者視角,同時加上自然的音響和同期聲的使用,展現(xiàn)了大量的故事細節(jié),充分表達了兒童的心聲。例如舅舅帶著磊磊和晨晨妹妹去看狍子,磊磊對狍子說“小狍兒,我叫劉宏磊,你認識我嗎?說說的車牌號,還有你的名字。”同期聲的使用,表現(xiàn)了孩子的童真和無憂無慮,但之后他的自述卻讓觀眾感受到了他的煩惱,“小狍兒,媽媽說我不好好學習,就進不了重點班,我不想讓媽媽失望,而我也不想學習,你說我該怎么辦呢?”第一人稱的旁白加上畫面劉宏磊垂頭喪氣的狀態(tài)與前面的活潑的他形成了對比,讓我們也為他而擔心,這種細節(jié)的體現(xiàn),其實也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少數(shù)民族兒童紀錄片閃耀著難以抗拒的藝術光芒。
作為兒童題材的少數(shù)民族紀錄片,《我是中國的孩子》以兒童的成長、民族文化的傳承為切入點,每集講述一個少數(shù)民族孩子的成長故事,《磊磊的煩惱》選取了鄂倫春族劉宏磊作為主人公,不僅用敘事的模式、成長的故事、視聽的表達、平等的視角激活了文化記憶,傳承了鄂倫春族文化,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少數(shù)民族兒童影像表達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