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的起良村在造紙方面完全采用的是蔡倫的造紙術。在起良村,有很多古代皇室留下來的造紙作坊,見證著起良村上千年的造紙歷史。為了更好地宣傳古法造紙技藝,村子里還專門建立了培訓所和相應的博物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手工制作的美濃和紙。本文通過分析兩種手工紙的制作工藝,以及兩國手工紙博物館的數(shù)據(jù),希望能從中更了解手工造紙,對傳統(tǒng)造紙技法的傳承發(fā)揚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造紙術 楮皮造紙 美濃和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手工造紙的主要原料有麻類、竹子、樹皮等,構皮紙就是用樹皮制作而成。擁有悠久歷史的構皮紙廣受贊譽,宋代就有“敗楮遺墨人爭寶,廣都市上有余榮”的贊美之詞。構皮紙本身具有較高的纖維量,顏色潔白,在制作紙的過程中不需要特別去漂白。精細手工制作的構皮紙,堅韌柔滑,迎著光還會顯露出光澤。
韓愈曾說:“紙曰會稽楮先生是也?!边@句話里的“楮先生”就是對構皮紙的美稱。宋代蘇易簡的《文房四譜》曾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后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shù)日理其楮,然后于長船中以浸之;數(shù)十夫舉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jié)之,于是以大熏籠周而焙之,不上墻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傳統(tǒng)的構皮紙從其使用特點來說,不如一般的書畫用宣紙擴散性那么強,做出來的生紙也是六七分熟。構皮紙更適合對紙張的耐潮抗水性有一定要求的使用。楮皮纖維比竹纖維細長,打漿后兩端分絲帚化好,成紙時組織緊密,拉力強度大。與草類纖維紙相比,楮皮紙不易受潮,經久不會變質,在古時經常被作為印刷、抄寫及書畫用紙。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唐宋時期的一些文獻就是用構皮紙書寫而成,經過千年時間的洗禮,依然紙墨如新,令人驚嘆不已。
在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的秦嶺北麓,位于耿峪河與白馬河之間有一個小村莊,它的名字叫起良村。這是一個全村大概有一千三百人的小村落,但是這個小村子可不得了,在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方面可謂功績卓著。成百上千年來這個村子都以漢麻紙為主要產品,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了巨大力量。
最早這個村子的造紙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而到了東西晉時期達到鼎盛,有著極為悠久的造紙工藝傳承。起良村在造紙方面完全采用的是蔡倫的造紙術,精選秦嶺北麓特有的構樹皮作為造紙原料。說起來,這個造紙工藝不簡單,有著特別復雜的制作流程,一套流程下來往往需要經過剝皮、浸水、打漿、曬紙等三十多道工藝,這些工序復雜嚴格,不能有一絲絲的差錯,否則極其容易導致全部工藝作廢。在造紙要用的工具方面,也是要求繁多,很多工具都聞所未聞,使用起來很不簡單。一套上好的制作工具就需要極其嚴格的生產過程,像抄紙用的簾子,要求使用完心竹,還得經過油鍋炸后才能使用;像架子,對用料也是十分講究,需要使用干秋木制作,否則就容易生產出不合格的廢紙;還有就是壘紙石,等等,都需要很嚴格的制作過程,要求工匠把石頭雕刻得十分精美。
起良造紙的歷史價值重大,古代書圣王羲之就是用麻紙寫的《蘭亭集序》,而像后世柳公權、顏真卿、歐陽修、趙孟頫等著名書法家也都是喜歡使用漢麻紙。當然了,還有很多書法家都是漢麻紙的愛好者,比如明代的書法家趙涵,而唐代的詩人白居易曾用漢麻紙寫作了《長恨歌》和《觀刈麥》。不管他們生于何時何地,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使用起良的漢麻紙。
正因為起良紙的價值和意義,現(xiàn)在陜西省及西安市都對起良造紙給予了高度重視,把它定為省級、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有望將其申報成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日本最早是從高麗接觸到的中國紙張, 后來又加以利用,新加入了一些自己獨特的材料和方法,于是就生產出了具有日本特點的和紙。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可知,日本的和紙最早是戶籍記錄用的紙。在古代日本,由于和紙的質量好,日本開始大規(guī)模生產,把美濃地區(qū)作為主要的生產制作加工地。后來,為了更好地抄寫經文和典籍,和紙需求量與日俱增,于是更多的生產場地被征用,更多的手工作坊產生了。在1873年和1876年的博覽會上,日本人把美濃和紙作為展覽品展出。正是在這一時期,日本人開始向世界各地推銷日本的美濃和紙,由于質量好,美濃和紙一經推出就受到世界各國的喜愛,并暢銷全球。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和紙的需求量急劇下降,和紙生產規(guī)模進一步縮小,很多工人不得已轉行求生,最后堅持下來繼續(xù)從事和紙生產的人變得越來越少。直到近些年,由于日本和紙的美學價值和保存工藝獨特,和紙再次“紅”了起來,很多人購買和紙,和紙的需求量又出現(xiàn)了上升。日本政府對和紙也重視了起來。
和紙博物館館長曾說道:“和紙在日本的意義重大,它早已深深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人早已無法離開它。”在東京時裝展上,日本的時裝師別出心裁地使用和紙制作了時裝,甫一問世,就驚艷了世界。正是因為和紙有著如此重要的價值,美濃和紙才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此基礎之上,筆者經過對楮皮古法造紙與美濃和紙流程的梳理、中日紙文化博物館的各項數(shù)據(jù)對比,整理出以下內容。
一、兩種手工紙造紙具體步驟
(一)楮皮古法造紙
1.用清水蒸煮;2.剝皮,將楮樹枝趁熱剝皮;3.灰水浸泡,用石灰水浸泡,破壞樹皮結構;4.蒸皮,使皮料軟化,雜質分解;5.撿皮,去除樹皮中殘留的黑斑;6.踏碓,反復砸壓楮皮纖維,使纖維帚化;7.切番,將番子切成大小適中的碎塊;8.舂搗,將皮料放進石臼,反復捶打;9.抄紙,使?jié){中的纖維覆蓋在紙簾上,形成濕紙;10.壓紙,去除紙中的水分,形成紙磚;11.曬紙,機器烘干;12.整理成沓。
(二)美濃和紙
1.泡水;2.剝去黑色的皮,只留白色;3.放在水里暴曬一天,讓纖維更加柔軟;4.煮熟,加上堿性蘇打粉,一起煮;5.將有雜色的部分和粗糙的纖維去除;6.用力拍打纖維,使之呈現(xiàn)漿狀;7.抄紙,十字抄紙;8.壓紙,去除紙中的水分,形成紙磚;9.曬紙,放在木板上,陽光曬;10.裁紙,裁成統(tǒng)一尺寸;11.整理成沓。
二、兩種手工紙造紙步驟數(shù)據(jù)整理
楮皮古法造紙總步驟12步,特別步驟2步,形成紙漿前所用步驟8步,抄紙后所用步驟3步。美濃和紙總步驟11步,特別步驟1步,形成紙漿前所用步驟5步,抄紙后所用步驟4步。
三、兩種手工紙造紙必需品整理
楮皮古法造紙手工制作3次,自然元素中需要用到水3次,使用火1次,添加其他材料1次,使用特定工具7次。美濃和紙手工制作3次;自然元素中需要用到水4次,日照2次;使用火1次;添加其他材料1次,使用特定工具6次。
四、中日“紙”博物館整理
中國有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蔡倫紙文化博物館、耒陽紙博物館、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蔡侯紙博物館、中國宣紙博物館、白紙坊街道紙文化博物館、華寶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博物館;日本有小原和紙博物館、紙博物館、伊野町紙張博物館。
五、中日“紙”博物館比較
中國博物館數(shù)量9間,可體驗手工造紙博物館數(shù)量5間,官網有衍生品售賣博物館數(shù)量1間;日本博物館數(shù)量3間,可體驗手工造紙博物館數(shù)量3間,官網有衍生品售賣博物館數(shù)量3間。
六、日本和紙的衍生方式
日本和紙的衍生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1.售賣產品,如便箋紙、本子、信封、信紙、傘、扇子、燈、明信片等,還會與藝術家合作推出;2.舉辦紙藝比賽;3.舉辦展覽,展示紙質工藝品及書法繪畫作品。
由以上整理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國在博物館數(shù)量上是比較多的,但是博物館的成立時間相對于日本來說要晚很多,并且在觀看者的互動體驗上相對較差;而日本對和紙的推廣傳播做得更好,除了制作多種多樣的衍生品售賣,還會舉辦紙藝比賽、紙藝相關展覽讓大眾參與,從而更好地了解和紙。
紙誕生于中國,它承載著文化,在世界傳播與發(fā)展。麻紙、藤紙、竹紙,這些中國獨有的傳統(tǒng)手工紙,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傳統(tǒng)手藝人默默守護著,不為大眾所熟知,逐漸走向消亡??纯脆弴毡疽廊淮嬖谟谌粘V械拿罎夂图?,我們也許能在其中獲得一些啟發(fā)。
因此,為了讓大家對楮皮古法造紙與美濃和紙制作流程以及對中日紙文化博物館有更清晰的認識,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的學生,筆者通過整理這些數(shù)據(jù),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對傳統(tǒng)的造紙工藝有所了解,喚起大家對傳統(tǒng)工藝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蘇易簡,石祥.文房四譜[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 劉靜,崔雅璐.傳統(tǒng)楮皮造紙研究[J].藝術品鑒,2018(35).
作 者: 孔維奕,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視覺傳達專業(yè)2017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學。
編 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