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華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學生重要的品行修養(yǎng)和行為準則,既是教育工作中的重點,更是學生為人處世的根本。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和效果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想要抓住學生的思想脈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老師就要以合適的方法完成好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內(nèi)容的教學。只有老師緊扣課程標準,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才能將德法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并進而引領學生融入社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養(yǎng)成
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與法治教育對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所以老師需要帶領學生學習更多的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以增強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老師應以不同的方式向?qū)W生們傳授品德修養(yǎng)與法律的知識,力避常規(guī)枯燥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成就新的自我。
一、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弊端
(一)課程意識淡薄
道德與法治課程因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家長們認為這是額外的課程,學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不用過度去關注學好這門課程,打多少分不重要,對以后的學習也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主張學生把精力都投入到數(shù)語外學習上。家長觀念的偏離導致了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上不認真參與,甚至在課上學習別的課程。有的教師受這種觀念的影響也聽之任之,甚至有的校領導也不重視這門課程,導致這門課程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
(二)教學觀念陳舊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學方式死板,學生們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受到了限制,只剩下機械的記憶,造成德法觀念與學生精神世界的分離。學生們漸漸失去了興趣,覺得道德與法治課枯燥無味。另外,有的教師不主動更新教學觀念,只是照本宣科,對于學生提出的有關問題不能及時地進行解答,不能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法落后
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自覺改進教學方法,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導,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講述知識之前,老師可以提出問題布置任務,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聽取學生當堂反饋;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究,從而進行總結提升,突出知識要點,突破認知難點。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新課改以后有的學校的老師還是在走“老路”,沒有改變教學理念,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上課,學生過度依賴老師,習慣了接受式教育,不主動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導致學生的思維不活躍,想象力不豐富,不利于以后的學習。
二、改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的策略
(一)建立平等教育觀念
為了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教師應遵循新課改的方針,建立平等教育觀念,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們的思維,使學生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道德與法治的領域自由翱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活躍于各版塊的學習活動,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空間。學生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師生之間平等的關系的建立,這樣師生之間可以有效地進行交流與溝通,學生知行能力能得以盡量發(fā)揮,對于提升教學質(zhì)量非常有利。
(二)實施差異教學舉措
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家庭背景各異,接受能力不同,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一定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針對班級學生的差異性,采用相應的學習方式,不斷完善教學計劃,設置不同梯度的教學內(nèi)容,讓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方向,這樣就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習效率得以提升。這種針對性的教學形式,可以使學生們信心十足地進行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三)緊貼學生生活實際
在當今社會,物質(zhì)生活質(zhì)量飛速提升,精神層面上的教育卻有所脫節(jié)。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青少年犯罪的概率在逐漸增加,教師應把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典型案例,拿到課堂中來,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認真分析,防微杜漸,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小公民。
(四)采用多種教學方式
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不管哪個年齡段的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學生都樂于接受,而枯燥的說教,機械地記憶,學生從心理上就有排斥的天性,只是無奈接受,學習效率自然降低。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采用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式,利用新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些視頻和圖片,多角度對情景進行分析,引領學生入情入境,積極開展小組合作探究,采用多種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增加學習中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追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一)促進學生主動學
許多學校都開設了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相關課程,但因為一直忽視這一門課程的教育意義,使得道德與法治課程失去了在學生成長中應該發(fā)揮的作用。由于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沒有緊密聯(lián)系,使很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不感興趣,甚至有些厭煩,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知識的學習熱情不高。所以,老師應該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預案,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改變學生們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態(tài)度。
為了增強道德與法律對學生的影響,教師要在課本的基礎上不斷整合,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老師總是禁錮于課本,就會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老師應該成為創(chuàng)造生動課堂的引導者,帶領學生融入角色,走進生活,將知識與感悟融為一體。教學中不僅需要老師積極引領,學生也應該積極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激勵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增強道德與法治體驗,積極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探究情境,讓德法知識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碰撞,形成正確的德法認知和情感交流,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時代要求教
道德與法治來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很大的探究空間,所以老師可以組織不同形式的課堂,安排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思考并解決好時代向?qū)W生提出的德法問題。
(三)投身社會實踐行
知識與實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在活動中逐漸完善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使知識與實踐融為一體,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道德與法治指引著學生進步,引領社會發(fā)展,是教育課程中重要的一門課程。因此,教師不僅僅要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更應重視道德與法治在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讓每一位學生都融入到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引領當代學生正確認識成長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yǎng)道德與法治精神,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楊桂芹.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0(06):44.
[2]石紅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