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鳳 孟繁紅
摘 要:世界各國學者之所以為俄羅斯文學標上深沉厚重的符號,大部分原因在于亞細亞文化與拜占庭帝國文化、基督教文化在這片廣袤北國土地上相遇,造就了俄羅斯的東西方文化色彩,俄羅斯人既保留了東方專制主義的順從和奴性,又追求西方文化中的自由與浪漫。俄羅斯在很多方面都充滿了矛盾,這一特點在文學領域體現得更為明顯。圣彼得堡作為俄羅斯文化與藝術的中心之都,這個年輕城市從建立之初便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歷經三百年的洗禮,幾經沉浮,終于形成了獨特的彼得堡主題文學。相比19世紀、20世紀的彼得堡文學,彼得堡主題在當今俄羅斯文學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俄羅斯文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結合彼得堡的歷史背景以及彼得堡文學主題的形成歷史,探究當代俄羅斯文學中的彼得堡主題。
關鍵詞:俄羅斯文學 當代文學 彼得堡主題
文學誕生之時意在突破人類語言的表達極限,文學作品流傳千古,讓人在閱讀時主動產生聯想,引人深思,這一初衷便超越了文字本身。而文學與城市的聯系也是這世間獨一無二的風景之一,很少存在有這樣的關系,文學創(chuàng)作依靠城市完成自己的藝術任務構建,而城市又承擔起不同文學作品留下的印記,并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成為新舊文學作品的交匯樞紐。同一個城市在不同作者筆下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同一支筆也因城市的發(fā)展變遷產生不同的情緒。在世上諸多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城市里,圣彼得堡因其獨特的創(chuàng)建初衷和承載深厚的歷史變革,當之無愧地成為今人熱衷研究的對象。
一、彼得堡歷史背景
(一)彼得堡的建立
三百多年前,彼得大帝看中了一塊毗鄰波羅的海的沿海城市,即圣彼得堡,這座城市面積不大卻有重要的地理意義,既為18世紀的俄國提供了連接歐洲的重要通道,又引領著俄國逐漸走向現代化,孕育出俄國獨具特色的文學、哲學、經濟、藝術、音樂、建筑等領域。在圣彼得堡建立之初,受到法國古典主義的影響,城市布局呈放射狀,嚴整而富于活力,整個城市直直矗立在港口,背靠山面對海。彼得大帝對建筑的審美標準很高,他毫不吝惜地請來了歐洲最尖端的建筑師在荒無人煙的沼澤地上艱難開發(fā)、規(guī)劃,因此,圣彼得堡每一處建筑都堪稱當時歐洲的上層建筑,整個城市都充斥著輝煌富麗的氣息,引來了一大群俄國乃至歐洲其他國家的文人貴族定居。隨后,政治中心遷至彼得堡,俄國大帝勵精圖治,將圣彼得堡塑造為俄國的靈魂和教養(yǎng),體現了俄國人心中真正向往的精神境界。
(二)彼得堡的動蕩
圣彼得堡建立后近三百年的時間經歷了無數動蕩。在建立初期,圣彼得堡與莫斯科關于首都之間的爭論持續(xù)不斷,盡管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詆毀,圣彼得堡仍然在不斷變化,其風格越來越豐富,色彩越來越絢麗。比起莫斯科以及其他城市,圣彼得堡雖然年輕,但在人口、經濟和文化發(fā)展上,無疑散發(fā)著驚人的光彩,吸引著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無論是列寧的十月革命發(fā)源地、蘇聯在此宣告成立,還是“二戰(zhàn)”時期成為敵國爭奪的目標、爆發(fā)了著名的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又或是20世紀90年代蘇聯宣告解體,舉國陷入恐慌,圣彼得堡都在炮火聲、爭辯聲、改革聲中默默承擔著所有創(chuàng)傷,等待重現昔日風采。
(三)彼得堡的傳承
直到今天,不再是首都的圣彼得堡仍然承擔著俄羅斯文化、科研、藝術中心的重擔。以往的放射格局完好保留,舊時街道與時期變遷帶來的新型建筑之間的融合也別有風味。20世紀末,俄羅斯頒布了《列寧格勒市區(qū)及周邊地區(qū)20年總體規(guī)劃》,嚴格規(guī)范彼得堡的保護工作。21世紀初,重新煥發(fā)活力的彼得堡迎來了三百周年紀念日,這場熱鬧的紀念在俄羅斯人眼里無異于給這座城市加冕,不僅如此,市政府還根據彼得堡現有的建筑風格對新型建筑進行限制,維護整座城的特色與風貌,這是當今世界上眾多歷史名城中少見的待遇。時隔三百年,彼得大帝建城初衷中的“開放包容”“自由個性”的聲音必將再次響徹在圣彼得堡城中,傳承彼得堡的靈魂。
二、彼得堡文學印記
(一)黃金時代
文藝復興在歐洲盛行不久后,于18世紀下半葉流傳至俄羅斯,從此開啟了俄羅斯文學歷史上的盛大狂歡。古典主義、感傷主義、浪漫主義爭先恐后地出現在當時的文壇,為俄羅斯文學灌入了鮮活的生命力。普希金是黃金時代的主要核心人物,他的出現使俄羅斯文學一躍成為世界文壇中令人矚目的新星。在普希金的作品中,常常會出現大段描述圣彼得堡的詩歌片段,抒發(fā)他對圣彼得堡愛恨交加的復雜情感。他在早期作品中曾這樣贊美彼得堡:“豈不是在這里,世間的神祇自在逍遙?/這豈非俄國的敏諾娃廟堂?/這可不是美國的安樂鄉(xiāng)?/那景色美麗的皇村花園?”
歷史上偉大的作家談論彼得堡時皆是懷著復雜矛盾的心情,普希金也不例外,在普希金筆下,從最初單純贊美圣彼得堡風景,到逐漸將視線聚焦于圣彼得堡貧困潦倒的底層百姓,圣彼得堡的繁榮昌盛使他迷戀、贊美。而面對貧窮人家艱難度日又使他萌生憤恨,普希金在這愛恨交織中不斷掙扎,既贊嘆又排斥。《青銅騎士》中通篇講述沙皇統(tǒng)治與國民之間的沖突,既謳歌了彼得大帝建立圣彼得堡的輝煌繁榮,隨即又筆鋒一轉提到洪水泛濫使得小人物葉甫蓋尼陷入悲慘遭遇,貧苦青年慘死在民族精神的雕塑前。這種以小人物的視角看待圣彼得堡這一形象的文學作品比較常見,從中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圣彼得堡的建立以及輝煌與背后成千上萬犧牲的底層人民密不可分,貴族的奢華與被壓迫的底層階級構成了當時全部的圣彼得堡。
(二)白銀時代
白銀時代誕生于19世紀末,持續(xù)到20世紀初,距離黃金時代的衰落已有半個多世紀。白銀時代萌生了一大群詩歌流派,象征主義、阿克梅主義和未來主義相繼出現,與黃金時代相對應,白銀時代的作家同樣通過描述彼得堡來折射當時的社會現狀。其中較為著名的代表作為安德烈·別雷的《彼得堡》,不難看出,《彼得堡》全文正是《青銅騎士》思想的延續(xù),除卻普希金的浪漫主義,別雷用極具個人特色的意識流手法描寫了在俄國第一次民主主義時期圣彼得堡短短十天內發(fā)生的事情。文中兩條交織的線索推動了小說故事的發(fā)展,貴族父子之間的對立和被利用的恐怖主義謀殺案背后,都體現了隨著革命浪潮的發(fā)展彼得堡居民的生存狀態(tài):故事背景源于1905年革命前后,主人公尼古拉代表著對革命事業(yè)產生思想動蕩與不堅定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他既熱情盼望著社會改革,又認清了革命的殘酷與現實,遂而心靈疲憊,將希望寄托于神話傳說中。毫無疑問,知識青年是最能代表社會發(fā)展狀況的具體形象。彼得堡在當時經過一系列的革命、工人罷工等動亂,已然不復當年的繁榮昌盛?!案锩币辉~令俄國人瘋狂著迷,革命的瘋狂冷酷動搖著青年的立場,革命的崇高又迫使青年渴求從中得到解救。正如赫爾岑在《莫斯科與彼得堡》一文中所提到的:“在彼得堡的命運中總有某種悲劇的、不明了的偉大的東西。”
三、當代俄羅斯文學中的彼得堡
文學作品被世界認同大多來自于為個體、為社會、為時代所發(fā)聲,除此以外,文學作品還要承擔相應的歷史責任。20世紀末的俄羅斯文學界,正處在蘇聯解體前后。1985年4月,蘇聯當局宣布實行改革,提出公開性和民主化的口號。社會文學各派斗爭也從以往的暗潮涌動直接表面化,文學價值發(fā)生巨大的改變,自由派與傳統(tǒng)派兩大派別處處針鋒相對。蘇聯解體后各種文學思想紛紛解禁,隨著世界文學的浪潮席卷而至,俄羅斯文學重新回歸世界文學之中。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后現代主義文學也與現實主義文學瓜分天下,隨著人們開始冷靜觀察社會局勢,文學的兩大派別逐漸相互交融滲透,至此俄羅斯文學的發(fā)展更加異彩紛呈,大量自傳體裁與青年自白小說廣泛發(fā)展,因此20世紀末的俄羅斯文學主要內容是聚焦時代的歷史問題、文化問題和哲學問題等。
正如學者尤·洛特曼所說:“與對周圍世界的看法相比,對于自我的看法,對于俄羅斯文化來說是首要的和基礎性的?!笔兰o之交難免會出現大量社會與文化的變遷,這樣的變遷容易使人迸發(fā)出創(chuàng)作的沖動與激情。不僅如此,當代俄羅斯文人大多表現得憂郁,為了延續(xù)被中斷的黃金時代與白銀時代,俄羅斯文人不得不探索突破口,試圖建立新的藝術啟蒙。學者格尼斯曾這樣描繪當代俄羅斯文學:“隨著地球1/6的陸地上幾代人高居自然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模式的潰敗,俄羅斯文化完全走向當代性的突破,俄羅斯作家除了成為一個當代作家,已別無出路?!鼻擅畹氖牵c這句話相呼應,學者馬卡寧的《地下人,或當代英雄》講述的正是一位年近半百的作家經過一系列打擊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的境遇影射著當代俄羅斯每一個人的生存境遇,這恐怕也是一部當代俄羅斯文學現狀所催生的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俄國文學界習慣于將20世紀七八十年代嶄露頭角的作家稱為第三代作家,這部分作家紛紛在探尋當代俄國文學的認同感,并隨之創(chuàng)建了“地下文學”“先鋒文學”“另類文學”和“實驗小說”等派別。與以往的經典創(chuàng)作不同的是,這些后現代主義創(chuàng)作完全顛覆了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并與經典作家劃清了界限。這些新型文學主體很快成為當時俄羅斯文壇關注的焦點,塔吉亞娜·托爾斯泰婭正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后現代主義作家之一。
塔吉亞娜·托爾斯泰婭活躍于1983年至1998年,在這短短的十五年間她發(fā)表了二十余部短篇小說,而這十五年正是俄羅斯憑借后現代主義文學向前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蘇聯解體前期,西方思潮紛至沓來,有關于文學體裁的政策管制逐漸松動,致使文壇中揭示俄羅斯社會現實、關注小人物生存狀況的作品越來越多,托爾斯泰婭同樣致力于此。她的作品盡管偏離經典,但很容易在閱讀中感受到以往的經典氣息,雖然全篇充斥著揶揄與調侃的語氣,卻并不影響其所要表達的情感。托爾斯泰婭所寫的小說都是以市井社會的小人物為主人公,憑借女性視角深入探索生活,細膩描寫出了人性的美丑與善惡。令人驚嘆的是,托爾斯泰婭常常用極具活力、多彩的文字描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不僅是在人物構造上充斥著強烈的對比,在許多情景描述中,托爾斯泰婭也始終貫穿這樣的寫法,用寡淡之詞寫歡樂之情,用狂歡之句書哀愁氣氛。隨時隨地可見的詞與意的對比,頗具有后現代看似隨意散漫實則滑稽諷刺的風格。
在關于彼得堡主題的塑造中,托爾斯泰婭在作品《奧科爾維里河》中闡述了自己的見解?!秺W科爾維里河》講述的是一位名為西緬奧洛夫的中年單身漢,他暗自傾慕過氣女歌星維拉,每天依靠聽維拉的舊唱片生存。在西緬奧洛夫心中,維拉早已不在人世,他將其想象為住在彼得堡郊外奧科爾維里河岸邊的年輕女郎。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得知維拉還活著,這位中年單身漢決定去拜訪昔日的歌星,卻意外發(fā)現了維拉粗俗平庸的一面,導致多年夢想破滅,這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噩夢。
西緬奧洛夫是一個生活貧窮、地位低微、用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彌補心理缺失的貧窮小人物,面對彼得堡這座城市時,西緬奧洛夫竟然將其想象成“彼得大帝的陰險預謀”,并頻繁用“高大突?!薄皬堁牢枳Α薄案吲e造船的利斧”等詞展現出當時彼得堡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無法使底層人民安居樂業(yè),反而處處擔驚受怕、飽受摧殘。托爾斯泰婭在描寫西緬奧洛夫所想象的維拉時,提到“就讓她戴上長手套,沿著這條石馬路,輕盈地并攏雙腳,穿著圓頭黑皮鞋,后面配著像蘋果一樣的腳后跟,邁著纖細的步伐,帶著小圓帽,下面附著面紗,穿過已經停息的彼得堡清晨常有的小細雨,而且,在這種場合下,漂浮著天藍色的迷霧”。西緬奧洛夫將維拉看作能夠拯救自己的仙女,依靠自己對她的幻想獲得精神救贖,同時他也將自己想象成她忠實的騎士,認為自己與維拉應當是美好愛情的典范。盡管西緬奧洛夫深知自己與維拉之間不可能,但仍然堅持幻想,直到被殘酷的現實擊碎——現實中的維拉并非想象中的年輕嬌小且擁有纖細輕盈的雙腳,而是面色紅潤、黃頭發(fā),十分健壯,甚至在豪放飲酒后發(fā)出渾厚的爽朗笑聲。托爾斯泰婭在文中這樣描寫夢碎后的西緬奧洛夫:“他踩碎了奧科爾維里河河邊的灰色高樓,摧毀了帶有塔樓的跨橋,扔掉了鎖鏈,將垃圾一股腦地傾瀉到了清澈的河中,當河水又一次找到了新的航道,樓房也仍然固執(zhí)的矗立在廢墟中?!?/p>
托爾斯泰婭極其擅長營造夢想與現實的沖突,而在《奧科爾維里河》中,這場沖突建立在彼得堡初秋的背景中,將主人公暗喻為當代尋夢者,文中主人公所臆想的美夢恰恰正是彼得堡尋夢者每天活在自己想象的城市與美夢中,稍有不慎便在現實中粉碎了所有的夢想。西緬奧洛夫幻想的維拉,給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氣,彌補了他貧苦艱難度日的孤獨感,幻想世界讓西緬奧洛夫找到了繼續(xù)貧困度日的勇氣和借口——“他覺得單獨一個人居住在狹小的斗室更好,因為這剛好可以讓他和維拉獨處”,這種幻想與普希金在《青銅騎士》中呈現的貧苦青年葉甫蓋尼在彼得大帝雕塑前的場景如出一轍。蘇聯的解體,無論對傳統(tǒng)派作家,還是對自由派作家而言都是巨大的震動。俄國歷來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蘇維埃時代更是提升了俄國的世界地位,盡管蘇維埃時代飽受部分國民非議,但俄國人普遍存在的強國意識仍然完好地維持下來,且愈發(fā)厚重。突如其來的解體讓俄國人一直以來自豪的強國情結失去依靠,舉國上下瞬間失落,文學界充斥著一股失望與不安,沮喪之情溢出字里行間,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時政報刊上進行反思和爭辯,也有文人試圖安撫世人情緒。彼得堡作為俄國多次重要歷史改革的見證者,作為俄國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柱,在解體中再一次經歷了以往改革前的苦悶氛圍,承載多年的文學烙印也開始暗自發(fā)燙。托爾斯泰婭創(chuàng)作的《奧科爾維里河》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在彼得堡創(chuàng)建了一個童話王國,讓人們在王國中做盡美夢,彌補心里的不平衡后,回到現實。她的作品從不參與時政討論,也不會在小說中教育善惡,相反,她只是一個觀察者,用病態(tài)的幻想彌補心理缺失的貧窮小人物,在夢碎后也不會給主人公提供出路。恰恰是這樣的寫作方式才得以在小說中塑造一個又一個完整的正常人,也較為寫實地表現了當時社會、當時的彼得堡各個階層人民疲于奔命的生活景象。
四、結語
圣彼得堡之所以能夠在俄羅斯文學中兼具極其重要的角色,其原因大致在于彼得堡這座城市所象征的俄羅斯精神。除卻極其復雜的地理空間意義與豐富的建筑風格,彼得堡這座城市帶給我們的總是驚喜。不論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還是當代文壇,我們相信彼得堡這座城市在俄羅斯文人眼中并不僅僅是一座繁榮昌盛的北國都市,而是肩負著俄羅斯過去深沉厚重的歷史文化,并將在未來發(fā)展中繼續(xù)秉承這份榮譽、負重前行的巨人。
參考文獻:
[1] 托馬斯·格蘭茨, 米慧. 20世紀末21世紀初俄羅斯文學的經典化進程[J]. 俄羅斯文藝, 2016(10).
[2] 耿海英. 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莫斯科與彼得堡[J]. 中州大學學報, 2016(12).
[3] 周朝虹. 18世紀至19世紀初期俄羅斯詩歌中的彼得堡城市形象[J]. 中國俄語教學, 2015(5).
[4] 傅興寰. 俄羅斯文學城市文本的代碼系統(tǒng)——以彼得堡文本為例[J]. 中國俄語教學, 2017 (10).
[5] 楊明明. 從文學文本到文化文本——彼得堡文藝學派的民族性訴求[J]. 當代外國文學, 2017(10).
[6] 李珊珊. 探尋《彼得堡》的神秘色彩——小議《彼得堡》中的敘述技巧[J]. 文學界(理論版), 2011(12).
[7] 鄭永旺.文明的對撞:俄羅斯文學中的高加索主題[J]. 俄羅斯文藝, 2014(10).
[8] 曹慧霆. 圣彼得堡的歷史傳承與城市活力[J]. 黨政論壇(干部文摘), 2015(8).
[9] 相曦瑀. 俄羅斯文藝復興成因過程及其歷史意義[J]. 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11).
[10] 孟繁紅. 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彼得堡文本意象特征探析[J].名作欣賞, 2016(6).
[11] 宋淑鳳. 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彼得堡的現代神話詩學研究[J].山海經(故事), 2016(12).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8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年度項目《20世紀末—21世紀初期新彼得堡詩學的現狀與發(fā)展研究》(18WWE577)成果之一
作 者: 宋淑鳳,黑河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學;孟繁紅,黑河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學。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