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雅
品這百味人間,可是值得。
——題記
一壺茶沏好,裊裊熱氣化作白霧,升騰在空氣里。我緩緩倒上一杯,青瓷小杯,盛有半杯清茶,我在清香中闔眼。
煙雨迷蒙。
父親說,這幾日甚是操勞,小睡一會兒養(yǎng)神。
聽著窗外淅瀝雨聲,我終是睡不著。我呷了一口茶,滿口清香。
隨手拿起一本書,竟是汪曾祺的《人間之味》,買來便沒動過的那種書。
也罷,倒是很應(yīng)景。我翻開書頁,略略讀著。
汪曾祺的文字很是自然,行云流水而意味深遠(yuǎn),淡淡文字間,卻勾勒出了這人間的閑情逸致。文章有時極短,想必是隨手記下的三五字句,有時又占去好幾頁紙,卻仍如茶般淡雅,雖長,不膩。
我很喜愛這樣的文章,淡淡的字句,卻是行行悠遠(yuǎn)綿長的回味。
記憶中,汪曾祺甚是愛寫美食,清淡的小菜,搭上幾句短而清新的詞句,細(xì)膩的筆鋒之上,該是個多么熱愛生活的隱士般的人物。
但汪曾祺不止寫美食,還寫草木魚蟲,瓜果蔬菜,山水風(fēng)景,有時也會筆鋒一轉(zhuǎn),懷人記事,寫寫入文風(fēng)情。
例如《雁>,寥寥五小段,記了“大雁南飛頭朝西”一句寄予作者的感恩;《炒米和焦屑》寫故鄉(xiāng)的食物,回憶里輕籠淡淡哀傷,后以極簡潔的“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xiāng)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guān)系的”結(jié)尾,引人沉思。
這篇文章出自《人間有昧是清歡》-章,或許因為是第一篇的緣故,我總有些偏愛,覺得這篇比后頭描寫粽子閘蟹或野雞野鴨的要清爽許多。而令我有些寫作的收獲的,則是《昆明的雨》。這篇文章有雨后清新沁涼的感覺,我甚至嗅到了被“濃綠的”雨水洗過的斑駁石階上揮之不去的青苔味。全文寫了菌子,寫了雨季的果子,寫了雨季的花,穿插著中心句,“我想念昆明的雨”在開頭和結(jié)尾各出現(xiàn)一次,文章便顯得緊扣題目了。但他卻在后頭一轉(zhuǎn)筆鋒——“情味”。
四十年前,在蓮花池旁的情味,汪曾祺仍忘不了。
但他真的只是寫情味嗎?文中有句日:“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被蛟S這也正是汪曾祺的特點,有時讓人覺得文字極其單純,仿佛就只是在寫情味,而這單純的情味,正是這人間不可少的,他所青睞的人間之味。
好似《枸杞》中所寫:“這是兩個童心未泯的老人,兩個老孩子!人老了是得學(xué)會這樣生活?!?/p>
會生活,會從生活中尋找樂趣,這就是汪曾祺所教會我的。
若是勞累半生,定不忘忙里偷閑做個美夢。
就好似現(xiàn)在。
雨還未停,我喝掉清冽的茶,起身。
這天下午,我什么也未做,又做了些什么。
只是我仍只望得見這朦朧煙雨人間,蒼涼北風(fēng),卻不知品這人間百味啊,可是值得。
(指導(dǎo)老師:譚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