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儒劉宗周對孟子思想的闡發(fā)

2020-01-19 23:14:42奎,田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工夫良知圣人

劉 奎,田 霞

(中國孟子研究院,山東 濟寧 273500)

唐君毅先生認為周濂溪為宋明理學之開山祖,而劉宗周則為宋明儒學最后之大師。[1]牟宗三先生亦肯定劉宗周的歷史地位,認為其“上接周、張、明道,以《中庸》《易傳》合《孟子》《大學》”。[2]劉宗周注重借鑒先儒的觀點和思想,并將其中的許多元素加以統(tǒng)合,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學術體系,具有“消融統(tǒng)合”的特點。因此造成其著作多復雜而晦澀,除其弟子黃宗羲等人之外,不為世人所重。在孟子學的發(fā)展史上,他雖沒有專門研究《孟子》的著作傳世,但作為朱熹、王陽明之后儒學“道統(tǒng)”觀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中卻早已打上了孟子學的烙印,其孟學思想也正是在其對學術的“消融統(tǒng)合”中加以呈現(xiàn)。其孟學思想影響了黃宗羲等眾弟子,尤其是黃宗羲作《孟子師說》,就自認為是承繼老師劉宗周思想而來(《孟子師說》題辭云:“先師子劉子于《大學》有《統(tǒng)義》,于《中庸》有《慎獨義》,于《論語》有《學案》,皆其微言所寄,獨《孟子》無成書。羲讀《劉子遺書》,潛心有年,粗識先師宗旨所在,竊取其意,因成《孟子師說》七卷,以補所未備,或不能無所出入,以俟知先生之學者糾其謬云”)。因此可以看出,劉宗周本人對孟子思想的闡發(fā),在孟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亦亟需后人加以梳理。

一、劉宗周行狀

劉宗周(1578-1645),初名憲章,字起東,號念臺。明代紹興府山陰人(今浙江紹興人),因曾在山陰蕺山講學,被世人尊稱“蕺山先生”。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以行人司行人,累官至順天府尹、工部侍郎。其從政時間很短,為官清廉剛直,有操守。一生多數(shù)時間從事講學活動,其弟子中最著者有陳確、張履祥、黃宗羲等數(shù)人。因其講學之所在蕺山,后世將他跟他的弟子稱為“蕺山學派”。在其沒后,相關著作亦由其弟子相繼編撰整理,有《劉子全書》《劉子全書遺編》《劉子節(jié)要》《劉子粹言》等數(shù)種存世。

一方面,面對明末混亂的政治局面,劉宗周勇于上疏直言,針砭時弊,討伐閹黨,聲援東林士人,對崇禎帝進行了尖銳的批評,稱其“耳目參于近侍,腹心寄于干城……憑一人之英斷,而使諸大夫國人不得衷其是”[3]216,由此觸怒天威,最終被革職為民。明亡后,清軍南下,絕食而殉國,氣節(jié)為時人稱道。另一方面,明末陽明學聳動天下,陽明眾弟子中成就最大者為王艮和王畿二人,他們最終將陽明學發(fā)揚光大,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黃宗羲認為也由于此二人,陽明學的宗旨漸失,特別指出“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龍蛇,傳之顏山農(nóng)、何心隱一派,遂復非名教所能羈絡矣”[4]。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顏山農(nóng)、何心隱等,最終破除封建倫理束縛,成為儒們正宗眼中的異端。有學者認為,他們所倡導的,無論是玄虛證悟,還是天然率性,都遠離了宋明理學家所理解的實踐理性主義本質(zhì)。[5]雖然劉宗周在學術淵源和旨趣上,與湛甘泉、王陽明的心學一脈相切近,但對陽明學卻是“始而疑,中而信,終而辯難不遺余力”[6]464。正是在明末陽明學狂亂的境遇下,劉宗周力圖對晚明的學術風氣進行匡正,對宋明儒學進行了總結(jié),牟宗三先生稱許其為“宋明儒學最后之殿軍”[7]。

二、劉宗周對孟子思想的闡發(fā)

面對明季思想混亂的局面,劉宗周力圖正人心,挽救時局。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與孟子相合,最后若伯夷、叔齊之類,為仁義而殉道的氣節(jié),令世人敬畏。其作《五子連珠》[6]323,特別稱贊宋代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傳孔孟之道,與孔孟同出一源??酌先缣焐现祝庖Ч?,而“五子”如經(jīng)緯加以輔助襯托,并對孔子之后的道統(tǒng)追求進行總結(jié),認為是“求仁”而已。他通過對“五子”的評價和贊許,繼承了宋儒以來的道統(tǒng)學說,并頗有以“道統(tǒng)”自任的意味,體現(xiàn)了其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承繼“道統(tǒng)”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造就了其對宋明儒學整合貫通的學術成就。作為宋明儒學嫡脈,在其學術著作和學術思想中,每每展現(xiàn)出《孟子》文本的征引,經(jīng)常流露出對孟子思想的認可。其對孟子思想的闡發(fā),大體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發(fā)展了孟子的“心性”理論,重視“理氣心性”一元;二是發(fā)展了孟子“誠”的思想,強調(diào)“誠意慎獨”的工夫;三是發(fā)展了孟子的“圣人”觀,注重“證人”的圣人境界追求。

1.重視“理氣心性”一元的本體。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論”“養(yǎng)氣說”等思想,并特別重視“心性”等概念。(1)孟子對理、氣、心、性之論述均有涉及,諸如:“理”的命題,“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孟子·滕文公上》);“氣”的命題:“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孟子·告子上》),“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等;“心”的命題:“不動心”、“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丑上》),“求放心”(《孟子·告子上》)等;“性”的命題:“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孟子·盡心上》)。這些思想都為后來的宋明理學家所繼承,尤其是朱熹、陸九淵二人。朱熹重視《孟子》一書,最早將《孟子》輯為“四書”之一。陸九淵則明確表示,其學“因讀《孟子》自得之”[8]。朱熹和陸九淵對孟子思想中的“理氣心性”等概念加以繼承,分別提出了“性即理”和“心即理”針鋒相對的命題。劉宗周在此基礎上加以融合,提出“理氣心性”一元的思想。

首先,劉宗周繼承了傳統(tǒng)中的“理氣之辯”,始終堅持理氣一元,堅決反對理氣為二。在他看來,“陰陽之氣一也,而其精者則曰神與靈,其粗者則物而已”。陰陽統(tǒng)一于氣之中,同時創(chuàng)生人和萬物,但有粗細之別。然而,“惟人也得其氣之精者為最全,故生為萬物之靈,而禮樂仁義從此出焉”。只有人得天地之氣最精純,從中生育禮樂仁義等良知美德,是先天圓滿的。“惟人稟陰陽之精而生,故為萬物靈。物得其偏,人得其全也?!毕鄬θ藖碚f,物僅得天地之氣的一部分,是不圓滿的。因此,人與物相較,多了先天的純粹性。這種圓滿純粹性,在孟子思想中有同樣的表述。孟子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劉宗周這種陰陽一氣,創(chuàng)生萬物的觀點,就是承認了禮樂仁義等道德主義,先天具有純粹性,是對孟子“天爵”思想的承繼和延展。同時,劉宗周認為理氣相依相生,但是“一體兩分”,不離不即。因此,他反對“理在氣先”和“理在氣外”的觀點,理只能存在于氣之中,義理之性只能存在于氣質(zhì)之性當中,義理之性即氣質(zhì)之性,其明確指出“道心”只能是指人的“本心”。故而,他說“理即是氣之理,斷然不在氣先,不在氣外,知此則知道心即人心之本心,義理之性即氣質(zhì)之性”[6]410。與此同時,他試圖打破理、氣、心、性之間的界限,將他們合而為一,融匯貫通,體現(xiàn)了他濃烈的一本論傾向。因此,他承繼孟子,接續(xù)明代以來關于“心性”倫理的討論,認為性只有氣質(zhì)之性,義理之性才是氣質(zhì)之性的本質(zhì),言心的話便是言“人心”“道心”?!叭诵?、道心,只是一心。氣質(zhì)、義理,只是一性。識得心一性一,則工夫亦一。”[3]1583他這種邏輯表達形式,與孟子言“性善”論——以善為性的表達方式具有相似性。同時,他還認為,理氣心性一體,“離心無性,離氣無理”,“只是心之性,決不得心與性對”。在理氣心性的討論中,性不僅是心之理和心之本源,同時能夠引導氣,并使之條理。但是又有所分別,“雖然氣即性,性即氣,猶二之也”,以“四端”為體現(xiàn)的“心”,屬于內(nèi)在,是外在氣質(zhì)變化的動因。雖需要依靠知覺來呈現(xiàn),但并不是說在知覺之外,另有“四端”可言,而是“性一心耳,心一知耳”,在劉宗周這里,理、氣、心、性等最終被打通,歸為一元。

其次,劉宗周借用孟子的“四端”理論,認為“性情”一體,提出了“性情”相生相克的觀點。他將倫理道德與人性情感聯(lián)系并統(tǒng)一起來,把孟子所提倡的“四端”——仁義禮智等倫理規(guī)范及道德觀念,與人性情感中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融而一體。認為,天地之間充實的只是一氣,萬事萬物皆是其所化,氣聚形成萬物的實體,其中包括人。性,附著于人體器官之上,最終形成了“仁義禮智”。他直接引用孟子對“四端”的論述:“仁非他也,即惻隱之心是;義非他也,即羞惡之心是;禮非他也,即辭讓之心是;智非他也,即是非之心是也。是孟子明以心言性也?!辈⑴u后人不能將“心”“性”有機結(jié)合起來,融會貫通,而是“必曰心自心,性自性,一之不可,二之不得,又展轉(zhuǎn)和會之不得,無乃遁已乎”,結(jié)果離孟子的本旨越來越遠。他用《中庸》的“中和”來統(tǒng)合《孟子》中的“四端”:“至《中庸》則直以喜怒哀樂,都出中和之名,言天命之性,即此而在也,此非有異指也”[6]280,得出的結(jié)論認為惻隱是喜之變,羞惡是怒之變,辭讓是樂之變,是非是哀之變,把“四端”和“四情”對應起來,并把這作為子思“以心之氣言性”的宗旨。為了進一步證明其“情性”一體的觀念,他繼續(xù)借用孟子“四端”理論加以闡述,把仁義禮智之“四端”、喜怒哀樂之“四情”、春夏秋冬之“四時”相對應,氣在其間,將它們徹底貫通起來?!跋才匪恼撸慈柿x禮智之別名。在天為春夏秋冬,在人為喜怒哀樂,分明一氣這通復,無少差別。天無春夏秋冬之時,故有無無喜怒哀樂時,南面而終不得以寂然不動者為未發(fā),以感而遂通者為已發(fā)。”[6]258在將“四端”“四情”“四時”對應以后,劉宗周進一步將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認為“惻隱,心動貌,即性之生機,故屬喜,非哀傷也。辭讓,心秩貌,即性之長機,故屬樂,非嚴肅也。羞惡,心克貌,即性之收機,故屬怒,非奮發(fā)也。是非,心湛貌,即性之藏機,故屬哀,非分辨也”。并最終得出結(jié)論:“四德相為表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發(fā)中有藏,藏中有發(fā)”[6]421,即,情性一體一元,四德、四情、四時“相生相克”。

2.強調(diào)“誠意慎獨”的工夫?!罢\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在先秦時期,孟子較早提出了“誠”的概念,且加以論述。在這里,孟子并沒有對“誠”的概念作具體的分疏?!罢\”,既可能是道德本體——“天之道”,同時又可能是實現(xiàn)本體的工夫?!叭f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通過“誠”這一工夫,是能夠達到“仁”“樂”等理想境界的。關于“意”的論述,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孟子·萬章上》)的文學評論觀,強調(diào)文學詮釋中要實現(xiàn)主體自我意識與文本他者的統(tǒng)一。劉宗周對孟子“誠”“意”等思想加以繼承,在以《中庸》《大學》統(tǒng)合《孟子》之后,特別強調(diào)“誠意慎獨”的概念。作為劉宗周學術旨趣中的重要命題,“誠意慎獨”體現(xiàn)了其為學之方和宗旨。在劉宗周死后,其弟子黃宗羲和其子劉汋在劉宗周一生學術的總結(jié)上產(chǎn)生了分歧(2)黃宗義將劉宗周一生為學的宗旨歸結(jié)為“慎獨”:“先生宗旨為‘慎獨’。始從主敬入口,中年專用慎獨工夫。慎則敬,敬則誠。晚年愈精微,愈平實,本體只是些子,工夫只是些子,仍不分此為本體,彼為工夫,亦并無這些子可指,合于無聲無臭之本然。”而其子劉汋則堅持劉宗周學術宗旨“三期說”:“先君子學圣人之誠者也。始致為于主敬,中操功于慎獨,而晩歸本于誠意?!保斐闪撕笕藢⒆谥堋爸骶础薄罢\意”“慎獨”等概念的重視程度有不同的認識,但是“誠意慎獨”在劉宗周學術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卻是毋庸置疑的。在劉宗周“誠意慎獨”理念中,其對孟子的闡發(fā),重點在于對“意”的探討上,最終發(fā)展成了“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工夫”[3]170的“獨體”思想。

首先,劉宗周發(fā)展了孟子“心之四端”、“以意逆志”的思想,在處理“心”“意”關系上,與朱熹(3)“意者,心之所發(fā)也?!?見朱熹:《大學章句》)和王陽明(4)“心之所發(fā)便是意?!?見王陽明:《傳習錄》)以“心”為體,以“意”為用的觀念不同。劉宗周特別突出“意”,認為“意”為“心”之主宰,并且“意”為“心”之本根。結(jié)合自身所處的時代,劉宗周希冀能夠?qū)﹃柮餍膶W的“心意”觀有所匡正,因此晚年作《良知說》對陽明學加以臧否:“只因陽明將意字認壞,故不得退而求良于知;仍將知字認粗,又不得不退而求精于心?!彼J為,陽明對“意”沒有探求清楚,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去探求“良知”。在這里,劉宗周凸顯了“意”的地位,消解了“良知”在陽明學中的重要性。他承認孟子以來對“心”重要性的定位,認為“心”能夠隨處變化“能方、能園、能平、能直”,具為產(chǎn)生天地、四氣、萬類、五常的能力。[3]241然而就“心”“意”的關系上來講,“意”在“心”之上,是“心”主宰,是天下萬物的根基所在。所以他說“天下、國、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意”[6]360。為此,其對“意”添加了自己的注腳,將“意”作為“心”之主宰,進一步進行闡述。他說:“意者,心之所以為心也?!薄爸寡孕?,則心只是徑寸虛體耳。著個意字,方見有了定盤針,有子午可指”[6]337,“心如舟,意如舵”[6]467,有“意”為主宰的“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若單純言心,那心便只是一堆血肉,只是徑寸虛體而已。心就如同船,可以載人載物,但是若沒有“意”作為指針,那么就會失去方向。“意者,心之所存,非所發(fā)也”[6]337,“心之主宰曰意,故意為心本”。同時,他反對“意”為“心”所發(fā)的觀點,主張“意”為“心”之所存,“意”為“心”之本。通過上述兩個對“意”的形象比喻,明確反對了前儒重心不重意的傳統(tǒng),闡述了“意”為主,“心”為仆的思想傾向。

其次,在“意”性質(zhì)的探討上,劉宗周將“意”等同于“至善”,完全是延續(xù)了孟子“性善論”圣學血脈,并且對“意”的闡述路數(shù),完全是復孟子前轍。在孟子的“性善論”當中,性善有“性是善的”和“以性善為性”兩種傾向。但是孟子更加肯定的是人皆有“善端”,如“乍見孺子將入于井”,毫無外在情感干預下本心所呈現(xiàn)的“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丑上》),擴而充之,可以為“仁政”“善政”。但是“善”在接觸具體事物后會產(chǎn)生私欲,甚而產(chǎn)生“惡”,所以孟子說“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孟子·告子上》)。人性會在富歲、兇歲差異這么大,在孟子看來,不是在天性本質(zhì)的差別,而是因為“陷溺其心者”,即丟掉了本心。孟子在“性善論”中所認可的“善”或者“至善”,不斷為后世學者所繼承和演繹。在王陽明那里,變成了“良知”和“致良知”,在劉宗周那里則變成了“意”。在人何以造成“善”“惡”差別的問題上,王陽明注重“未發(fā)”和“已發(fā)”,認為“未發(fā)”的是純?yōu)樯频摹傲贾?,“已發(fā)”是與物象接觸后形成的無定向的念頭,可以為善,亦可以為不善?!鞍l(fā)用上,也原是可以為善的,可以為不善的?!盵9]而劉宗周則用“意”消解了“良知”,認為“意”是至善無惡的:“意者,至善之所止也”[6]390。陽明“四句教”中“有善有惡意之動”,認為“意”是造成善惡差別的源頭,劉宗周對此極不認可,反對把“意”作為“心”的已發(fā)狀態(tài)。在他看來,只有在善惡的觀念產(chǎn)生之前,做好修養(yǎng)的工夫才有存在的價值。因此,需要把修養(yǎng)的工夫繼續(xù)往前推進,一直到自我主體的內(nèi)心最深處,在惡的念頭產(chǎn)生之前就加以“誠”的工夫,真正落實到“意”的本體上,最終才能達到至善圓潤的完美境界。只有這樣,修養(yǎng)的工夫才有意義。

在孟子“誠”概念中,雖然“誠”具有即工夫、即本體的傾向,但是并未詳細說明。劉宗周在統(tǒng)合《中庸》《孟子》《大學》之后,形成了“誠意慎獨”的思想,把原來作為工夫和方法的,一般意義上只具有道德修養(yǎng)意義的“誠意慎獨”進行統(tǒng)合,最終發(fā)展成為即本體、即工夫的“獨體”學說。劉宗周之前的宋明儒者,包括朱熹和陽明,延續(xù)了《中庸》重視“慎獨”的傳統(tǒng)。在朱熹(5)“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見朱熹:《大學章句》)那里,“慎獨”不再僅僅是個人獨處的“獨”,而是變成了人、己相對之時的“獨”,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把工夫離析為兩段,失之支離。[10]而王陽明(6)“只是一個功夫,無事時故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見王陽明:《傳習錄》)則用“良知”取代了“慎獨”,并僅僅把“慎獨”作為一種修養(yǎng)的工夫。劉宗周的“誠意慎獨”思想,對朱熹和王陽明都進行了批評,尤其是對陽明學說進行了修正,他用“獨”取代了“良知”。所以,他的學生陳確才會評價說:“獨者,本心之謂,良知是也?!盵11]清人彭啟豐則明言劉宗周與王陽明的這種差異:“陽明教人致良知,而先生教人證獨體?!眲⒆谥苷f“獨者,物之本”,把“獨”最終上升為產(chǎn)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最后“獨”由一種功夫,成為具有唯一性、至上性和絕對性的實體存有。但是這種實體存有,最終還要與“意”,也就是“至善”結(jié)合起來。所以他說:“獨即意也”。劉宗周將“獨”解釋為“意”,以“獨”來賦予“意”的形而上的含義。這也就是說,劉宗周是在貫通道德本體與宇宙本體的意義上將“意”界定為“獨”[12]。在孟子“性善論”基礎上,劉宗周利用“誠意慎獨”的觀念,貫通《大學》《中庸》,對自己同時代陷于流弊的陽明心學進行修正,特別是克服了王艮以情識為“良知”和王畿將“良知”玄虛化的弊端,最終打通了“誠意”“慎獨”之間的界限,以“至善”為根基,形成了“誠意慎獨”的思想體系,突出和強化了孟子以來儒家的道德主體意識。

3.注重“證人”的圣人境界追求。孟子對先秦時期的幾位先賢進行了評價,認為伯夷是“圣之清者”,伊尹是“圣之任者也”,柳下惠是“圣之和者”,然而孔子最偉大,為“圣之時者也”(《孟子·萬章下》)??鬃幽軌蜻_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所以他的人生理想便是做孔子一樣的圣人,“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孟子·盡心上》)。在孟子看來,成圣成賢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圣人與我同心”,每個人通過盡心、盡性,與外在的實踐最大程度地結(jié)合,都可以實現(xiàn)內(nèi)圣與外王的統(tǒng)一,優(yōu)入圣域。故而,孟子之后千百年,追慕圣人,成為圣人,成為知識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朱熹從小便立志“學做圣人”,而王陽明在拜訪了婁諒之后,亦認為“圣人可學而致”。因此,這種圣人觀也被劉宗周所繼承,其晚年作《人譜》以“證人”。證明人人只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堯舜之性,圣人人人可做,于此方能見“良知眼孔”。所以,他還說,學者應當拓開眼界和境界,眼下光景是要有“人禽之辨”的覺悟,堂堂做個“人”。每個人內(nèi)在的善性和美德,天生圓滿,為上天賜予,圣人與我并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圣人于自身善性“完具”所以成圣,而凡人不注重修身“偶自虧欠”成為凡夫,并非是“生而非圣”。

首先,在“成圣”的道路上,劉宗周繼承了孟子“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的強烈使命感,不僅自己立志要做圣人,還要幫助世人也成為圣人。所以他說“吾學亦何為也哉?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因此,他懷抱理想,于崇禎四年(1631)在紹興府專門創(chuàng)辦了“證人社”,利用其“誠意慎獨”的思想,用以“證人”,來做成幫助世人成圣成賢的事業(yè)?!白谥塥毶铊b狂禪之弊,筑證人書院,集同志講肄,務以誠意為主,而歸功于慎獨?!盵13]他希望通過教學實踐與理論的雙向促進,來凝聚世道人心,扭轉(zhuǎn)王學未流空疏禪化的弊端。

其次,劉宗周認為,每個個體“成圣”之所以成為可能,正是建立在孟子“萬物皆備于我”和“性善論”基礎之上的。劉宗周借用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的詮釋,認為“盈天地間,本無所謂萬物者,萬物皆因我而名”。父、君這些倫理綱常,其實是與我內(nèi)在的“孝父”“忠君”之心相合,是個人自我情感的真實流露。個人通過“反身而誠”的功夫,最終實現(xiàn)“萬物非萬物,我非我,渾然一體”的最高境界。同孟子一樣,劉宗周認可人類自身德性的圓滿無缺,得出萬物與我渾然一體的論斷,展示了其強烈的心學趣味。同時,他以桃李之仁化生萬樹為比喻,認為雖然“桃李之仁同稟一樹”,能夠化生千樹萬樹,可是在具體到個體上,卻顯示出了差異性,有的“夭折而不成”,有的“臃腫而不秀”,“然其為天下桃李則一也。故孟子一言以斷之曰性善”。雖然個人在后天發(fā)育上產(chǎn)生了差異,但是他們作為桃李的本質(zhì)并沒有差別,孟子將他們一概歸為“性善”。在這里,劉宗周將孟子的“善”立為人極,作為獨體和本原,即本體,即工夫,顯示了其體用一源、知行合一的哲學傾向。

再次,在劉宗周看來,凡人最終沒有“成圣”,完全是因為凡人沒有恒心,在功夫上做得不夠,最終使得“善性”被私欲蒙蔽,結(jié)果是如孟子所說“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孟子·梁惠王上》)。因此,他借用孟子的“義利之辨”“人禽之辨”加以演說,認為為學第一要事便是要明“義利之辨”,具體到個人行為,起心動念之際,具是天理呈現(xiàn),學者應當“凜閑居而獨處”,注意“慎獨”的工夫,勘破“義利之辨”“人禽之別”,不要讓積習陋俗蒙蔽了心性,失去了自我。因此,劉宗周認為修養(yǎng)的工夫要在生活小事上磨煉,不可有一時的松懈?!皩W不可不講,尤不可一時不講”,這些功夫要具體落實到行為踐履中,外則父子、兄弟、夫婦等倫理關系中,內(nèi)則“燕居獨處,自心自講”,時刻思考“如何而為食息,如何而為起居,如何而為圣、為狂、為人、為禽”等問題,不能夠有一時的放空。如若不然“一時放卻,便覺耳目無所施,手足無所措,大之而三綱淪,小之而九法斁”。劉宗周強調(diào)的這種自我省察與實踐,通過事事物物上的不斷磨煉,使個體在為圣、為狂、為人、為禽的問題上,最終成為修養(yǎng)工夫的自主選擇。正是在這種日積月累不斷的事上磨煉下,凡人亦可以臻于圣域,成為“圣人”,最終打破了凡圣之間“人之所以異于禽于獸者幾?!?《孟子·離婁下》)的界限。在他看來,“君子存之,善莫積焉”,“人禽”之間的差異正是來自于“積善和積不善”的結(jié)果,知道“不善”加以改過,然后能夠從內(nèi)心的“善”端出發(fā),最后能夠達到“無不善”和“至善”,這樣才能盡“人之學”,也就是所謂的“圣學”。最終在這里,借助對孟子思想的演繹,劉宗周肯定了周敦頤“主靜立人極”觀點,闡述了存善、積善,以別人禽,立于人極,成為圣人的圣學思想,體現(xiàn)了其孜孜不倦的圣人境界追求。

三、小 結(jié)

縱觀劉宗周的整個學術思想脈絡,其基本上是建立在孟子“性善論”的基礎之上的,并且認為任何離心言性的心性主張最終都難免出離儒家性善宗旨。[14]明儒劉宗周堅持“知行合一”,不僅在思想上“繼往圣,開來學”,是孟子思想的傳承者,更是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一“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踐行者。他堅持操守,崇尚氣節(jié),內(nèi)外兼修。他不畏權貴,剛正不阿,明末家國破亡之際,效法伯夷、叔齊,守義而死,是孟子“仁義”思想的踐行者;他筆耕不輟,講學育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子“君子三樂”的擁護者,更是嶯山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上承孔孟,融合諸家,系統(tǒng)總結(jié)和批評宋明理學思潮各家各派的思想和觀點,集明代理學之大成。其既是明季王學的終結(jié)者,又是有清一代學術風氣的開辟者,其學術涵養(yǎng)和精神面貌,時雨化之深遠,甚至對牟宗三等現(xiàn)代新儒家亦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猜你喜歡
工夫良知圣人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良知
醒獅國學(2019年6期)2019-09-16 04:38:07
“工夫”與“功夫”
一杯熱茶的功夫
愛你(2018年35期)2018-12-15 01:11:06
“詩內(nèi)”與“詩外”工夫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2
“功夫”和“工夫”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良知”的義務
良知說話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阿鲁科尔沁旗| 习水县| 镇平县| 甘孜县| 平顶山市| 高邮市| 谢通门县| 新田县| 阿拉善盟| 六盘水市| 穆棱市| 邵阳市| 威信县| 山阴县| 清水河县| 永康市| 洞头县| 沂源县| 瑞昌市| 大洼县| 桦川县| 木兰县| 高雄县| 大厂| 凤冈县| 和平县| 盘山县| 临沧市| 嫩江县| 镇安县| 光泽县| 右玉县| 石阡县| 丰镇市| 沅陵县| 同心县| 梁山县| 米脂县| 平凉市| 通渭县|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