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麟
(湖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水滸傳》中的“忠義”是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一方面,它是以儒墨兼容為主體的多家思想的“混搭”;另一方面,它又是多位作者在不同的時代徘徊于統(tǒng)治階級思維方式與廣大民眾思維方式之間錯綜復(fù)雜的表現(xiàn)。這兩個方面,奠定了作為一部章回小說的《水滸傳》與長時間形成的“忠義”文化之間有機(jī)結(jié)合的思想基調(diào)。
何謂“忠義”?《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有兩個義項:1.忠貞義烈。2.指忠臣義士。這種解釋差不多等于沒有解釋。看來還得先將“忠”與“義”分開解釋,然后綜合之,或許能得到一個接近本質(zhì)的表述。
“忠”,《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有四個義項,與本文相關(guān)的是前兩項:1.忠誠無私;盡心竭力。如《左傳·成公九年》:“無私,忠也。”[1]司馬光《四言銘系述》:“盡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傳家集》卷六十七)[2]2.特指事上忠誠。如《尚書·伊訓(xùn)》:“居上克明,為下克忠?!笨讉鳎骸笆律辖哒\?!盵3]韓愈《曹成王碑》:“侍太妃從天子于蜀,既孝既忠。”[4]
“義”,《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有十九個義項,與本文相關(guān)的有四項:1.謂符合正義或道德規(guī)范。《韓非子·忠孝》:“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盵5]2.指按照正義或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漢書·田叔傳》:“魯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義不傷先人名?!盵6]3.理應(yīng)?!抖Y記·中庸》:“義者,宜也。”[7]4.善良。亦指善良的行為。《書·皋陶謨》:“強(qiáng)而義?!蓖跻督?jīng)義述聞·尚書上》:“義,善也。謂性發(fā)強(qiáng)而又良善也?!盵8]
“忠”與“義”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忠義”概念,最遲在漢代就產(chǎn)生了,如:
漢蘇武《報李陵書》曰:曩以人乏,奉使方外,至使遐夷作逆,封豕造悖,豺狼出爪,摧辱王命,身幽於無人之處,跡戢於胡塞之地,歃朝露以為飲,茹田鼠以為糧,窮目極望,不見所識,側(cè)耳遠(yuǎn)聽,不聞人聲,當(dāng)此之時,生不足甘,死不足惡,所以忍困強(qiáng)存,徒念忠義,雖誘仆以隆爵厚寵,萬金之利,不以滑其慮也,迫以白刃在頸,鈇锧在喉,不以動其心也。(《藝文類聚》卷三十)[9]
支撐蘇武在遙遠(yuǎn)北國的蠻荒之地“持漢節(jié)”活下去的內(nèi)在精神動力就是“忠義”,而這種“忠義”思想經(jīng)過千百年的積淀,最終形成“忠義”文化。
往大里說,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其實是“三教九流”相互作用、組合的結(jié)果。“三教”者,儒、釋、道也;“九流”者,先秦諸子也,“九”,言其多也。先秦諸子之最突出者,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提及六家:儒、墨、名、法、道德、陰陽。劉歆則擴(kuò)展為十家:儒、墨、名、法、道德、陰陽、縱橫、雜、農(nóng)、小說。因為“小說家”在那個時代被看做是學(xué)術(shù)“末流”,故而學(xué)者們普遍認(rèn)為可觀者“九流”而已。因此,先秦諸子中對廣大中國民眾影響較大的恰恰就是九家。當(dāng)然,“九流”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并非平列而均勻的,其中影響最大者有四:儒家、道(道德)家、法家、墨家。
儒、道、法、墨四家之中,儒家是中華民族文化品格的主流,其他三家與之相搭配,構(gòu)成中華民眾的整體人格。具體而言,這種人格構(gòu)建又可分為三大層次:統(tǒng)治階層、知識階層、民眾階層。統(tǒng)治階層主要是“外儒內(nèi)法”,知識階層最佳狀態(tài)是“儒道互補(bǔ)”,而中華民族廣大民眾的集體人格構(gòu)建最為復(fù)雜,然仍可清理出其中主流:“儒墨兼容”。
《水滸傳》是章回小說,章回小說反映的是以普通民眾為主體的“雜階層”思想,在“三教九流”中,《水滸傳》接受儒、墨兩家思想影響最大,書中的“忠義”思想也是儒墨兼容的結(jié)晶。
從本質(zhì)上講,《水滸傳》中的“忠義”來自儒家。因此,我們以《論語》為對象,首先來探討一下原始儒學(xué)“忠”與“義”的深刻內(nèi)涵。
《論語》中,“忠”的概念出現(xiàn)了十二次: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學(xué)而》)[10]83此處“忠”,指的是“盡心之事”。
2.“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xué)而》)[10]88此處“忠”,亦乃“盡心之事”。
3.“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10]119“孝慈,則忠”的意思是“統(tǒng)治者尊老愛幼,則民也會對統(tǒng)治者盡心盡力”。
4.“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10]142這里的“忠”,是“忠誠盡責(zé)”的意思。
5.“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10]162這里,“忠”是嚴(yán)于律己,“恕”是寬于待人。
6.“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唬骸室雍酰俊唬骸粗?,焉得仁?’”(《公冶長》)[10]190孔子稱贊子文的“忠”,指的是“忠誠盡責(zé)”。
7.“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罕》)[10]291此條重出,意思與第二條相同。
8.“主忠信,徙義,崇德也?!?《顏淵》)[10]346這里的意思是“親近忠信之人,唯有義之人是從”。
9.“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10]350此處“忠”,指行事認(rèn)真而不敷衍了事。
10.“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10]374此處“與人忠”,指“對待他人盡心誠實”。
11.“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憲問》)[10]387后半句的意思是“對上而言,忠于他就能不教誨勸誡嗎?”
12.“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wèi)靈公》)[10]433此處“忠信”,指“說話忠實誠信”。
“義”,在《論語》中則出現(xiàn)十次:
1.“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學(xué)而》)[10]97此處“義”,是“適宜”、“恰當(dāng)”的意思。
2.“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10]124這句話的意思是“義所宜為而不能為,是無勇”。
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10]163此處“義”,指做事合情合理;“利”,則指做事為一己之私。
4.“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10]186這里“使民也義”的意思是:役使人民也要合理而不過分,要有原則、分寸。
5.“樊遲問知(智),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雍也》)[10]215此處“務(wù)民之義”的意思是:于人民合適的事就努力去做。
6.“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10]225這里“聞義不能從”的意思是:聽聞義事而不能徙意從之。
7.“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10]235“不義”指“不合道義”。
8.“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顏淵》)[10]354“好義”乃“行則比賢”,也就是行為“向高標(biāo)準(zhǔn)看齊”的意思。
9.“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10]364“好義”指的是“處事合理”。
10.“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憲問》)[10]391“見利思義”的意思是:見到利益要考慮取得時是否合理。
綜上所述,《論語》中的“忠”,其基本含義是忠誠負(fù)責(zé)、盡心竭力的意思,引申為對“上”(統(tǒng)治者)的忠誠盡力。后世則將引申義再引申,成為“忠君”“忠于朝廷”的概念?!墩撜Z》中的“義”,基本含義是“適宜”“恰當(dāng)”“合理”的意思,引申為一種道德標(biāo)準(zhǔn):道義,再引申為“從義”,也就王引之所謂“性發(fā)強(qiáng)而又良善”,有點(diǎn)見義勇為的意思了。
后世對儒家“忠義”的理解,大多就是“忠君報國”和“見義勇為”的結(jié)合。而這,恰恰是中國傳統(tǒng)“忠義”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
在《水滸傳》中,“忠義”概念多次出現(xiàn),但卻有個微妙的發(fā)展過程。一開始,作者評價書中人物,用的就是原則的“忠義”——“忠君報國”和“見義勇為”的結(jié)合,不過,用在某個英雄人物當(dāng)時的處境中有所偏重而已。如:“忠義縈心由秉賦,貪嗔轉(zhuǎn)念是慈悲。林沖合是災(zāi)星退,卻笑高俅枉作為?!?第八回)[11]108此指林沖“忠義”,偏重在“忠”。再如:“清白傳家楊制使,恥將身跡履危機(jī)。豈知奸佞殘忠義,頓使功名事已非?!?第十二回)[11]155此指楊志,重點(diǎn)亦在“忠”。再如:“古人交誼斷黃金,心若同時誼亦深。水滸請看忠義士,死生能守歲寒心?!?第二十回)[11]254此指晁蓋、林沖等梁山早期十一條好漢,重點(diǎn)在“義”。還有:“四海英雄思慷慨,一腔忠義動衣冠。九原難忘朱仝德,千古高名逼斗寒。”(第二十二回)[11]282這是表彰朱仝義釋宋江的,重點(diǎn)在“義”。
當(dāng)然,《水滸傳》的作者在表達(dá)自己“忠義”觀的時候,自有獨(dú)特的“語境”,因為他所描寫的是一群江湖好漢,江湖好漢的“忠義”是有異于普通民眾的。在這里,“忠”是比較空泛的,而“義”則往往落到實處。在一百回的前四十回,那些江湖好漢大多是個體行為,最精彩的片段都是見義勇為。即以梁山整體而言,也是以施德于民的大義相號召。誠如晁蓋所言:“俺梁山泊好漢,自從并王倫之后,便以忠義為主,全施仁德于民,一個個兄弟下山去,不曾折挫銳氣?!?第四十七回)[11]662然而,就在“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花和尚大鬧桃花村”、“魯智深火燒瓦罐寺”、“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晁天王認(rèn)義東溪村”、“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朱仝義釋宋江”、“武松醉打蔣門神”、“錦毛虎義釋宋江”、“花榮大鬧清風(fēng)寨”、“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等激動人心的故事推展過程中,江湖人物之間的“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悄然的轉(zhuǎn)移。除了見義勇為之外,更多了一些“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惺惺相惜。
金圣嘆修改后的“金本水滸”有一個情節(jié)沒有得到讀者的重視,那一段冗長的敘寫別的版本沒有,特錄如下:
各人拈香已罷,一齊跪在堂上。宋江為首誓曰:“維宣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梁山泊義士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關(guān)勝、林沖、秦明、呼延灼、花榮、柴進(jìn)、李應(yīng)、朱仝、魯智深、武松、董平、張清、楊志、徐寧、索超、戴宗、劉唐、李逵、史進(jìn)、穆弘、雷橫、李俊、阮小二、張橫、阮小五、張順、阮小七、楊雄、石秀、解珍、解寶、燕青、朱武、黃信、孫立、宣贊、郝思文、韓滔、彭玘、單廷珪、魏定國、蕭讓、裴宣、歐鵬、鄧飛、燕順、楊林、凌振、蔣敬、呂方、郭盛、安道全、皇甫端、王英、扈三娘、鮑旭、樊瑞、孔明、孔亮、項充、李袞、金大堅、馬麟、童威、童猛、孟康、侯健、陳達(dá)、楊春、鄭天壽、陶宗旺、宋清、樂和、龔?fù)?、丁得孫、穆春、曹正、宋萬、杜遷、薛永、施恩、李忠、周通、湯隆、杜興、鄒淵、鄒閏、朱貴、朱富、蔡福、蔡慶、李立、李云、焦挺、石勇、孫新、顧大嫂、張青、孫二娘、王定六、郁保四、白勝、時遷、段景住,同秉至誠,共立大誓:竊念江等昔分異國,今聚一堂;準(zhǔn)星辰為弟兄,指天地作父母。一百八人,人無同面,面面崢嶸;一百八人,人合一心,心心皎潔。樂必同樂,憂必同憂,生不同生,死必同死。既列名于天上,無貽笑于人間。一日之聲氣既孚,終身之肝膽無二?!笔漠?,眾人同聲發(fā)愿,但愿生生相會,世世相逢,永無間阻,有如今日。(第七十回)[12]1271
在這里,金圣嘆鄭重其事地將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名字重述一遍,并讓“眾人同聲發(fā)愿”,何以如此?因為這是兄弟結(jié)義時的重誓!這種場合,每一個人的名字都必須自己響亮地喊出,別人無法代替!
無獨(dú)有偶,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全傳》這里的描寫也很有特色: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杰靈之類。千里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并無差。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隨主仆,爭斗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或精靈,或粗鹵,或村樸,或風(fēng)流,何嘗相礙,果然認(rèn)性同居;或筆舌,或刀槍,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第七十一回)[113]881-882
兩個不同的版本在相同的地方表達(dá)的情緒大致相同:昔分異國,今聚一堂,八方共域,異姓一家。這顯然不是純凈的“儒家思想”,那么,其中摻雜了先秦諸子哪一家“精神”呢?
答曰:墨家。進(jìn)而言之,墨家的“兼愛”。
儒家、墨家都講“愛”,但儒家的“仁愛”是有等差的“愛”,這種等差是以血緣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作為衡量標(biāo)準(zhǔn)的;墨家的“愛”則是“兼愛”,這是一種無等差的“愛”。然而,儒家的“仁愛”是現(xiàn)實世界的概括,而墨家的“兼愛”則是理想世界的憧憬。
先看墨家的言論:“昔之圣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墨子》卷一《法儀第四》)[14]9“曰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墨子》卷七《天志下第二十八》)[14]106最為集中的還有以下文字: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dāng)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wù)為也。”(《墨子》卷四《兼愛中第十五》)[14]57
墨子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兼愛”,何以謂之?《漢語大詞典》對“兼愛”有兩條釋義,其一為“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其二為“春秋、戰(zhàn)國之際,墨子提倡的一種倫理學(xué)說。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赌印分杏小都鎼邸啡U述其主張。”[15]我們這里采用的是第二條釋義。
先秦時代,討論“兼愛”的并非墨子一家,儒家、道家都參與其間。如《莊子·天道》:“老聃問:‘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背尚⑹瑁骸爸艺\之心愿物安樂,慈愛平等,兼濟(jì)無私。”[16]筆者對此曾經(jīng)表達(dá)過自己的理解:
成玄英的理解非常正確,“兼愛”的核心就是“慈愛平等”。而這正是普通百姓最期望的。任何時代的被統(tǒng)治階層,一方面希望統(tǒng)治階層人物對所有的民眾“慈愛平等”,“父母官”愛“子民百姓”就應(yīng)該真正像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沒有遠(yuǎn)近親疏的區(qū)別;另一方面,廣大民眾之間也要像兄弟姊妹一樣相親相愛,沒有距離差。正因為如此,就會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桃園結(jié)義”,也就會有《水滸傳》中的“梁山聚義”。(《施耐庵與〈水滸傳〉》)[17]
究其實,“桃園結(jié)義”也罷,“梁山聚義”也罷,其精神實質(zhì)就是一句在中國封建時代許許多多老百姓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這一點(diǎn),就連獨(dú)具只眼的域外文學(xué)家都看到了。美國作家賽珍珠翻譯《水滸傳》,書名并未譯為“水邊的英雄故事”“水泊邊的人物傳記”之類恰如其分的詞句,而是攝取《水滸傳》“三魂六魄”,直接翻譯成“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All Man Are Brothers)。
綜上所述,《水滸傳》中的“忠義”,實乃儒墨兼容的產(chǎn)物。
一部小說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往往在其主要藝術(shù)形象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水滸傳》中的宋江就是這么一個人物。
宋江一生主張“忠義”,他的“忠義”是儒墨兼容的傳統(tǒng)文化在其心靈中折射而后外化的結(jié)果。要真正了解宋江,《水滸傳》中“一表一里”兩段話值得注目: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鄆城縣宋家村人氏。為他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豆P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xí)槍奉,學(xué)得武藝多般。平生只好結(jié)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谷,終日追陪,并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霍,視金似土。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赒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jì)人貧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的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曾有一首《臨江仙》贊宋江好處: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yīng)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事親行孝敬,待士有聲名。濟(jì)弱扶傾心慷慨,高名冰月雙清。及時甘雨四方稱。山東呼保義,豪杰宋公明。(第十八回)[11]229
宋江……獨(dú)自一個,一杯兩盞,倚闌暢飲,不覺沉醉。猛然驀上心來,思想道:“我生在山東,長在鄆城,學(xué)吏出身,結(jié)識了多少江湖上人,雖留得一個虛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雙頰,配來在這里。我家鄉(xiāng)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見!”不覺酒涌上來,潸然淚下,臨風(fēng)觸目,感恨傷懷。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詞調(diào),便喚酒保,索借筆硯。起身觀玩,見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題詠。宋江尋思道:“何不就書于此?倘若他日身榮,再來經(jīng)過,重睹一番,以記歲月,想今日之苦?!背似渚婆d,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去那白粉壁上,揮毫便寫道:“自幼曾攻經(jīng)史,長成亦有權(quán)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第三十九回)[11]530-531
這兩段,寫的都是上梁山以前的宋江。用今天的話講,前一段是宋江的行為軌跡,后一段是宋江的心靈世界。前一段以“墨”宋江為主,后一段以“儒”宋江為主,將兩者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儒墨兼容的宋江,是一個“儒體墨用”的宋江。
在《水滸傳》中,宋江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忠”,而他的墨家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義”。宋江一開始決心要做一個忠義雙全之人,說明他內(nèi)心深處儒墨兼容的底蘊(yùn)。
然而,《水滸傳》中的宋江有三大特點(diǎn):第一,在梁山一百八人中,他思想最復(fù)雜;第二,梁山一百八人中,他的行為最富于變化;第三,梁山一百八人,他最能代表這部小說寫定者的思想。
宋江思想行為的變化軌跡可分為三個階段。上梁山以前,他是儒墨兼容、追求忠義雙全的。上梁山后,他是以儒控墨、以忠馭義的。下梁山后他是棄墨尊儒、舍義全忠的。
第一階段的事例很多,核心事件就是宋江私放晁天王以后的連鎖反應(yīng),江湖、社會的連鎖反應(yīng)和他本人內(nèi)心的連鎖反應(yīng),其間充滿了矛盾。
第二階段,可以通過宋江的言行得到證明。
第一第二兩個階段的分水嶺是晁蓋死后,宋江代理寨主時的大動作:“聚義廳今改為忠義堂?!?第六十回)[11]840此后,宋江宣傳梁山的“口頭禪”和招降納叛的“見面禮”就都是“忠義”二字:
“宋江道:‘賢弟,我等忠義自守,以強(qiáng)欺弱,非所愿也??v使陣上捉他,此人不伏,亦乃惹人恥笑。吾看關(guān)勝英勇之將,世本忠臣,乃祖為神。若得到人上山,宋江情愿讓位。’”(第六十四回)[11]896
“是夜月色微明,星光滿天。行不到十里,望見一簇車子,旗上明寫‘水滸寨忠義糧’?!?第七十回)[11]969
“側(cè)首一邊是‘替天行道’四字,一邊是‘忠義雙全’四字?!?第七十一回)[11]975
“宋江為首誓曰:‘宋江鄙猥小吏,無學(xué)無能,荷天地之蓋載,感日月之照臨,聚弟兄于梁山,結(jié)英雄于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數(shù),下合人心。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絕大義,萬望天地行誅,神人共戮,萬世不得人身,億載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義于心,同著功勛于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鑒察,報應(yīng)昭彰?!?第七十一回)[11]984
同樣的道理,宋江的人格魅力得到梁山部分好漢“追捧”的也正是“忠義”二字:
“關(guān)勝道:‘人稱忠義宋公明,話不虛傳?!冈趲は聻橐恍∽洹!?第六十四回)[11]899-900
“張順道:‘宋頭領(lǐng)專以忠義為主,不害良民,只怪濫官污吏。’”(第六十五回)[11]906
當(dāng)然,宋江宣傳“忠義”也有碰釘子的時候。有一段描寫,金本較之百回本寫得更見盧俊義個性:
酒至數(shù)巡,宋江起身把盞陪話道:“夜來甚是沖撞,幸望寬恕。雖然山寨窄小,不堪歇馬,員外可看忠義二字之面。宋江情愿讓位,休得推卻?!北R俊義道:“咄!頭領(lǐng)差矣!盧某一身無罪,薄有家私。生為大宋人,死為大宋鬼。若不提起忠義兩字,今日還胡亂飲此一杯;若是說起忠義來時,盧某頭頸熱血可以便濺此處!”(第六十一回)[12]1125
二人這段對話,從邏輯上講,宋江是自相矛盾的,而盧俊義則是順理成章。因為宋江自己都知道,作為盜魁,談“義”說“墨”是可以的,而表“忠”稱“儒”就是自欺欺人。盧俊義的話一針見血,指出了梁山“忠義雙全”自身的矛盾和不可行性。
第三階段,宋江的棄墨尊儒、舍義全忠的思想行為得到朝廷的肯定和社會的褒揚(yáng)。請看事例:
“話說陳宗善領(lǐng)了詔書,回到府中,收拾起身。多有人來作賀:‘太尉此行,一為國家干事,二為百姓分憂,軍民除害。梁山泊以忠義為主,只待朝廷招安。太尉可著些甜言美語,加意撫恤。’”(第七十五回)[11]1027
“張叔夜道:‘這一般人,非在禮物輕重,要圖忠義報國,揚(yáng)名后代?!?第八十二回)[11]1121
“宿太尉大喜,便道:‘……下官知汝弟兄之心,素懷忠義。只被奸臣閉塞,讒佞專權(quán),使汝眾人下情不能上達(dá)?!?第八十二回)[11]1122
“制曰:……切念宋江,盧俊義等,素懷忠義,不施暴虐。歸順之心已久,報效之志凜然?!?第八十二回)[11]1123
百回本如此,一百二十回本亦乃如此:
“許貫忠辭謝道:‘將軍慷慨忠義,許某久欲相侍左右,因老母年過七旬,不敢遠(yuǎn)離?!?第九十回)[13]1094
宿太尉聽了大喜道:“將軍等如此忠義,肯替國家出力,宿某當(dāng)一力保奏?!?第九十一回)[13]1100-1101
“那秀士笑道:“……知將軍等心存忠義,我還有緊要說話與將軍說。目今宋先鋒征討田虎,我有十字要訣,可擒田虎。將軍須牢牢記著,傳與宋先鋒知道?!?第九十三回)[13]1123-1124
“陳安撫雖是素知宋江等忠義,卻無由與宋江覿面相會。”(第九十八回)[13]1163
至于梁山好漢中的某些英雄人物,對宋江的“忠義”也是篤信不移的。例如:
“解珍、解寶便答道:‘俺哥哥以忠義為主,誓不擾害善良,單殺濫官酷吏,倚強(qiáng)凌弱之人?!?第八十六回)[11]1181
“近聞關(guān)某鎮(zhèn)守衛(wèi)州,新歲元旦,唐斌單騎潛至衛(wèi)州,訴說向來衷曲。他久慕兄長忠義,欲歸順天朝,投降兄長麾下,建功贖罪?!?第九十四回)[13]1131
不僅上自天子,下到庶民的人群都知道宋江等人的“忠義”,就連佛道兩教中人物和天上地下的神祇都知道宋江是忠義之士,甚至傾力助之。請看他們的表現(xiàn):
“羅真人再與宋江道:‘……將軍忠義之士,必舉忠義之行。’”(第八十五回)[11]1169
“智真長老道:‘……久聞將軍替天行道,忠義于心,深知眾將義氣為重。吾弟子智深跟著將軍,豈有差錯。’”(第九十回)[11]1226
“玄女娘娘與宋江曰:‘吾傳天書與汝,不覺又早數(shù)年矣。汝能忠義堅守,未嘗少怠。’”(第八十八回)[11]1209
“吳用以手加額道:‘位尊戊己,土神也。兄長忠義,感動后土之神,土能克水?!?第九十五回)[13]1141
宋江生命歷程中第三階段的“忠義”,盡管已經(jīng)棄墨尊儒、舍義全忠,出現(xiàn)不平衡的內(nèi)在含蘊(yùn),但至少在表面上能夠為社會各基層人士所接受。然而,當(dāng)我們對這種“忠義”進(jìn)一步追究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悲劇性”的。
《水滸傳》中,宋江與吳用既是鄆城同鄉(xiāng),又且心心相印,兩人珠聯(lián)璧合:一個憑借人格魅力,一個發(fā)揮軍事才能,將梁山事業(yè)引向輝煌。然而,在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并奉詔破遼的時候,及時雨和智多星卻發(fā)生了一次政治觀念上的分歧:
宋江卻請軍師吳用商議道:“適來遼國侍郎這一席話如何?”吳用聽了,長嘆一聲,低首不語,肚里沉吟。宋江便問道:“軍師何故嘆氣?”吳用答道:“我尋思起來,只是兄長以忠義為主,小弟不敢多言。我想歐陽侍郎所說這一席話,端的是有理。目今宋朝天子,至圣至明,果被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奸臣專權(quán),主上聽信。設(shè)使日后縱有功成,必?zé)o升賞。我等三番招安,兄長為尊,只得先鋒虛職。若論我小子愚意,從其大遼,豈不勝如梁山水寨。只是負(fù)了兄長忠義之心。”宋江聽罷,便道:“軍師差矣。若從遼國,此事切不可題。縱使宋朝負(fù)我,我忠心不負(fù)宋朝。久后縱無功賞,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順逆,天不容恕。吾輩當(dāng)盡忠報國,死而后已!”(第八十五回)[11]1165
以忠君報國的民族大節(jié)而論,宋江的話自然冠冕堂皇,但他用一百八人的生命去拼搏的卻只能是一個悲劇的結(jié)局。而這種悲劇性的預(yù)言,在同一回書中,又由羅真人向宋江重復(fù)了一遍:“將軍一點(diǎn)忠義之心,與天地均同,神明必相護(hù)佑。他日生當(dāng)封侯,死當(dāng)廟食,決無疑慮。只是將軍一生命薄,不得全美?!?第八十五回)[11]1168
最終,宋江等人的結(jié)局果如歐陽侍郎和羅真人所言,一百八人差不多被朝廷的“硬刀子”“軟刀子”斬殺干凈。最為可悲的是,宋江一方面是受害者,另一方面卻還有“幫兇”之嫌,因為他全“忠”而舍“義”,尊“儒”而黜“墨”,這些,在第一百回有令人痛心的描寫。
宋江已知中了奸計,必是賊臣們下了藥酒。乃嘆曰:“我自幼學(xué)儒,長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點(diǎn)異心之事。今日天子信聽讒佞,賜我藥酒,得罪何辜!我死不爭,只有李逵見在潤州都統(tǒng)制,他若聞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義之事壞了。只除是如此行方可?!盵11]1387
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賜藥酒與我服了,死在旦夕。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diǎn)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fù)我,我忠心不負(fù)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壞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因此請將你來,相見一面。昨日酒中已與了你慢藥服了,回至潤州必死?!盵11]1388
毒死李逵之后,宋江魂魄又帶著李逵魂魄拉最要好的私交吳用、花榮前來殉葬,且看吳用那一個悲劇的忠義之夢:
至夜,夢見宋江、李逵二人,扯住衣服說道:“軍師,我等以忠義為主,替天行道,于心不曾負(fù)了天子。今朝廷賜飲藥酒,我死無辜。身亡之后,現(xiàn)已葬于楚州南門外蓼兒深處。軍師若想舊日之交情,可到墳塋,親來看視一遭?!盵11]1390
與此同時,花榮也得了一個與吳用相同的夢,二人“殊途同歸”于宋江墳前,“雙雙懸于樹上,自縊而死”。[11]1391
宋江等人秉持“忠義”,何以會落得個悲劇結(jié)局?因為他們遭遇到封建社會的兩條“鐵律”。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十惡不赦”?!笆異骸焙嗡??唐代明文規(guī)定:“十惡之條: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謀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nèi)亂?!?《舊唐書·刑法志》)[18]宋江等人觸犯的是第一條“謀反”,朝廷焉能放過他們?招安只是暫時的,最終還得“罪在不赦”,只不過“溫柔一刀”而已。
中國還有句俗話:“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史記·淮陰侯列傳》)[19]按照《水滸全傳》的描寫,宋江等人幫助朝廷將大遼、田虎、王慶、方臘全部打敗甚至消滅了,他們自身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因此,《水滸傳》中宋江等人秉持的“忠義”,底色必然是悲劇的“冷色調(diào)”。該書“寫定者”生恐讀者不明此意,特在全書最后借史官唐律二首哀挽之。
詩曰: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當(dāng)日亦堪憐。一心征臘摧鋒日,百戰(zhàn)擒遼破敵年。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相尚依然。早知鴆毒埋黃壤,學(xué)取鴟夷泛釣船。
生當(dāng)廟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鐵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嘯暮云稠。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guān)愁。[11]1397
這兩首七言律詩,是《水滸傳》的終場曲,也是《水滸傳》潛在的主旋律,當(dāng)然,更是那位或施耐庵或羅貫中或別的什么人的“寫定者”對宋江等人“忠義”的悲愴解讀。讀不懂這兩首七律,要想真正讀懂《水滸傳》是很困難的。弄得不好,“刻舟求劍”“南轅北轍”“鄭人買履”“葉公好龍”,就會是某些讀者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