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永凱
(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中學,河北 廊坊 065000)
宦官作為一個龐大而又獨特的社會群體,在明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領域都曾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該問題一直是明史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第一部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當屬丁易的《明代特務政治》。[1]改革開放前雖有研究,但研究者往往將學術研究與現(xiàn)實政治相聯(lián)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有關明代宦官問題的研究在歷經(jīng)了一個相當長的冷淡期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再度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開始活躍起來。該時期的研究以王春瑜、杜婉言為代表,從傳統(tǒng)政治史的視角論述了宦官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方面之間的關系,著述頗豐,為以后明代宦官研究奠定了基礎。20世紀90年代,關于明代宦官及其所涉及的相關領域的研究在廣度、深度上都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此時的研究仍主要以政治史視角為主,相關成果可謂汗牛充棟,主要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軍事司法、外交等多個領域。進入21世紀,除繼承原傳統(tǒng)視角下的宦官研究外,一些學者開始關注于社會史、生存史等新視野下的宦官研究,可以說這“兩駕馬車”在近二十年里并駕齊驅,成果顯著。正如趙世瑜先生所推崇的,明代宦官研究正由傳統(tǒng)政治制度的“大歷史”視角轉向社會生活的“小歷史”視角。這一時期除傳統(tǒng)視角下的宦官研究被關注外,其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狀況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對象。
進入21世紀以來,關于宦官研究的專著不在少數(shù),有關政治制度研究的翹楚當屬胡丹。他的《明代宦官制度研究》是一部典型的制度史研究佳作。[2]作者除對正史(如《明實錄》《明史》《明會典》等)中有關宦官的史料充分利用外,還從明人文集、筆記、地方志、碑刻、墓志等材料中挖掘出不少有價值的記載,有利于深刻、全面理解明代宦官制度的細節(jié)。不僅探討了二十四衙門中宦官的機構組成、權力關系、使職差遣等,還就以往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厘清,如:太祖禁止宦官干政的祖制,邊、省內官沿革,宦職與有司之間關系,宦官數(shù)量等,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新見。作者還制作了大量的統(tǒng)計表,使過去不甚清楚的問題趨向明確,于明代宦官制度問題的研究極具參考價值。
研究宦官與經(jīng)濟、宗教及文化方面的關系的代表作有:王川的《市舶太監(jiān)與南海貿易——明代廣東市舶太監(jiān)研究》,書中不僅理清了市舶太監(jiān)制度的發(fā)展脈絡,分析了市舶太監(jiān)起源于嶺南地區(qū)的原因及明代廣東市舶司的基本情況和市舶太監(jiān)制度衰亡過程,還概括了明代以前南海貿易過程中市舶太監(jiān)的歷史作用,并比較了15到17世紀中歐基本態(tài)勢的變化。[3]臺灣學者陳玉女的《明代二十四衙門宦官與北京佛教》,對明代宦官的來源及歷朝的發(fā)展概況、二十四衙門宦官的崇佛概況和營建佛寺與拔擢僧人的意義、二十四衙門宦官與佛寺僧人往來的基礎關系及其派系與佛寺興衰之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4]高志忠的《明代宦官文學與宮廷文藝》不僅對明代宦官文學創(chuàng)作內容及風格的多樣性進行了研究,還展現(xiàn)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宮廷生活場景和歷史畫面。[5]齊暢將明代宦官置于社會史的視野下進行了詳盡考察。[6]李建武則對明代的鎮(zhèn)守內官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7]除此,《明代社會生活史》《明代皇權政治研究》《明代宦官與三案》《明代文化史》《明代國家權力機構及運行機制》《明代南京寺院研究》《明初的宦官政治》《鄭和下西洋的回顧與思考》《宦官》等著作,亦從不同角度述及明代宦官問題,有一定借鑒意義。[8-16]
綜述性的文章主要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宦官研究綜述》《明代宦官研究的問題與反思》《明代宦官問題研究綜述》《明代宦官研究:成果、困境與思考》等,都從不同角度對宦官研究進行了回顧。[17-20]
21世紀以來,對宦官研究的文章數(shù)量甚多,其中碩博論文占有一定比例。一方面,以往在政治史范式下的相關研究熱度略有所減,但仍占有大半壁江山,大多關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司法、外交、文化教育等領域;另一方面,在社會史、生存史等視角下的宦官研究如冉冉升起之旭日,成果頗豐,主要是對宦官的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等情況的探討。
在宦官與明代政治關系研究中,更多側重于對宦官專權和宦官制度的探討。在宦官專權上,于語和、董躍認為,宦官勢力在明朝最盛,其所帶來的政治腐敗、法制衰微,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21]其他同類文章如:《試論明代宦官權力的擴張及其原因》《略論明代中后期的宦官專權》《洪武朝內府官制之變與明初的宦權》《麥福與明代嘉靖朝政局》《明朝宦官干政形象的一種政治文化解——以王振為中心》《政治利益關系視角下明中后期宦官專權原因分析——以隆慶、萬歷朝為例》等。[22-27]在宦官制度方面的研究中比較有新意的是:《明代內官第一署變動考——以鄭和下西洋為視角》和《明司禮監(jiān)研究》。前者以鄭和下西洋為視角,對宦官職掌進行了動態(tài)考察,認為內官監(jiān)成功由近侍主管轉變?yōu)槁氄茽I造,與永樂初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鄭和出使海外有一定關系;后者著重考察了司禮太監(jiān)的構成,職銜、司禮監(jiān)職掌的形成與變遷及司禮監(jiān)在明代政治中的地位等。[28-29]另外,有《論明代監(jiān)閣二元互制中樞行政體制》《明代洪武時期的內庫制度》《明代內承運庫試探》《明代秉筆太監(jiān)研究》等文章可以參閱。[30-33]
在宦官與明代經(jīng)濟關系研究中,多數(shù)學者將目光投向市舶、珠池、礦監(jiān)稅使等方面。林楓對明神宗時期的礦稅制度進行了詳細分析。[34]相關研究成果還有:《論明代市舶太監(jiān)牛榮走私案》《明代珠池業(yè)研究》《明代廣東的市舶太監(jiān)》《萬歷朝礦稅事件研究回顧與起因補論》《明代萬歷年間“礦監(jiān)稅使”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等。[35-39]
明代宦官與司法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當屬懷效峰的《明代中葉的宦官與司法》,[40]之后則較少能在主要觀點上有所突破。從廠衛(wèi)角度探究宦官與司法關系的有:《明代東廠新證三說》《明朝宦官與特務司法探究》《明代士大夫對東廠、西廠、內行廠干預司法的論說》等。[41-43]軍事領域的研究較多關注宦官鎮(zhèn)守或守備問題。對宦官出鎮(zhèn)制度的考述有:胡丹《明代“九邊”鎮(zhèn)守內官考論》,對明代九邊鎮(zhèn)守內官的置廢沿革作了詳盡探究,并提出“三堂體制”的新見,[44]且在《明代“三堂體制”的構建與解體——以鎮(zhèn)守內官為中心》一文中系統(tǒng)論述了明代中前期的鎮(zhèn)守制度及其對地方管理體制的改造。[45]李建武在這方面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明代宣府鎮(zhèn)守內官研究》《明代寧夏鎮(zhèn)守內官初探》《明代“九邊”鎮(zhèn)守內官職責分析》等。[46-48]其他相關研究有:《明代北邊鎮(zhèn)守太監(jiān)研究》《明代鳳陽守備太監(jiān)研究》《試述明代南京守備的創(chuàng)設時間及首任內守備》等。[49-51]
關于宦官外交問題的研究,碩博論文與期刊論文在數(shù)量上幾乎不相上下、平分秋色。第一,碩博學位論文《朝鮮與明外交關系研究——以“詩賦外交”為中心》《封貢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來往研究》《明朝中前期對外交往中的宦官集團》《宦官在明朝外交中的影響研究》《明代宦官出使研究》等,分別從不同角度或較為全面或部分的探察了明代宦官外交問題。[52-56]第二,期刊論文有《明代宦官出使西域及其積極影響》《明永樂至宣德間的太監(jiān)外交與天妃崇拜》《侯顯生平研究》等。[57-59]另外,《明代中朝使臣來往研究》《明代宦官中的非漢族成分》《明前期赴朝鮮使臣叢考》等,亦有對宦官外交的論述。[60-62]
在宦官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從對宦官受教育情況及對文化的影響等方面展開論述,主要有:《明代宦官教育新析》《明代司禮監(jiān)文書房考》。[63-64]其中包文以明代宦官教育為中心,將其置于明代皇權政治演變的背景之中,對其演變進行較為細致論述。高志忠在這方面成果頗多,代表性文章有:《明代宦官的文學作為——以詩文創(chuàng)作與作品存佚為研究中心》《明代宮廷內書堂教育與知識型宦官》《明宮知識型宦官小考》等。[65-67]此外,還可參考《劉若愚和〈酌中志〉》《再論明代宦官教育機構的名稱和初設時間》《明代的宦官學校——內書堂》等文章。[68-70]
關于明代宦官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論述不是很豐富,尤其是對宦官日常生活的研究,由于缺乏相關史料,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的梁紹杰先生就開始關注明代宦官的宗教信仰問題。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趙世瑜、張宏艷的《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民間社會》,該文從黑山會這樣一個宦官的祭祀組織出發(fā),從社會史的新視角論述了明清宦官政治這一大主題,進而探索宦官與京師民間社會的關系,以及他們在宮廷與民間社會之間的中介角色,[71]但亦有瑕疵之處。何孝榮對于明代宦官與佛教關系方面的研究在學界占有重要一席,他的《明代宦官的佛教信仰》《明代宦官與佛教》《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等,在運用多種史料的基礎上,嚴密考證和深入分析宦官與佛教之間的關系。[72-74]其他的還有:《明代太監(jiān)與佛教關系考述》(上、下)、《明朝宮廷與佛教關系研究》《養(yǎng)老與壽藏:明代宦官崇奉佛教的一個側面》等,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明代宦官的宗教信仰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75-77]
然近二十年來,學界對于宦官日常生活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宦官的婚姻、家庭問題及飲食、服飾研究。高艷的《明代宦官日常生活研究》,從社會史、生存史的角度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了宦官的日常消費、交往及非日常生活活動等內容。[78]在飲食方面有:《〈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及其揭示的明代宮廷節(jié)日生活》《試論明代宮廷飲食機構與飲食特點》等。[79-80]關于婚姻家庭問題的有:《“拉名下”:明代宦官政治權力之傳承與派系生成》《淺析明代宦官的婚姻形態(tài)》《明代宮中的“對食”與“菜戶”》等。[81-83]關于宦官服飾及變化及飲食情況的有:《明代宦官服飾變化探析》《明皇陵石刻宦官及服飾考》。[84-85]
21世紀以來,明代宦官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將有助于人們正確認識明代社會及其進程,而如此之多的成果卻呈現(xiàn)出“繁盛而又單調”的特征。具體來說,是數(shù)量上的繁盛與研究內容的單調,關于該領域的研究往往被困在政治史范式的牢籠之中,難以掙脫。雖然社會史、生存史等視角為明代宦官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氣息,然而近年這些研究有漸冷之勢,文章數(shù)量逐漸減少。究其原因,大致可從對上述眾多研究成果的反思中尋得答案。
首先,雖然明代史料十分豐富,但是關于宦官的記載卻相對匱缺且零散。有關史料匱缺的原因,似乎與宦官史料的書寫不無關系。自古歷史均由士大夫書寫,宦官歷史也不例外,故他們在撰寫時會以筆伐之,而且會刻意抹掉史書上與宦官相關的記載。其次,對宦官史料的挖掘不夠,是導致近年來宦官研究呈現(xiàn)漸冷之勢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對宦官史料的記載比較匱缺且零散,但其相對數(shù)量卻很可觀,如《明實錄》中關于宦官記載就很豐富。在現(xiàn)下學界,研究明代宦官的史料大多來自《明史》及王世貞的《中官考》等二手資料,卻較少問津《明實錄》上有關記載。而就上述三者的史料價值而言,《明實錄》的價值絕非后二者所能比肩。盡管《明實錄》中關于宦官的記載較為分散,使用上亦不是很方便,但經(jīng)系統(tǒng)整理、挖掘后是可以再充分利用的。還有明代的地方志、碑刻、明人的筆記和文集等亦有不少關于宦官的記載,同樣未被充分挖掘、利用,故此,導致宦官史料“瓶頸效應”的產(chǎn)生。
在這方面,值得提及的是陳學霖的《明代人物與史料》,該書對明朝非漢族成分的宦官,如朝鮮籍宦官等鮮為人知的人物進行研究,有助于研究明朝與周邊國家外交使節(jié)方面的歷史。[86]胡丹輯《明代宦官史料長編(上中下)》,主要以《明實錄》中的宦官史料為基礎,并廣泛博采明清政書、正史、文集、筆記、方志及碑刻等的相關史料,且對史料多具考證,學術價值較高。[87]
新史料的出現(xiàn),自然伴隨著新研究領域的產(chǎn)生。正如《明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趙西漳墓志考》《明代宦官楊慶墓的考古發(fā)掘與初步認識》《新發(fā)現(xiàn)的明代太監(jiān)張敏資料釋讀》《永樂朝軍功宦官劉氏兄弟史事考述》等文章,從考古學角度依據(jù)墓志資料考察了明代宦官問題,給人耳目一新之感。[88-91]其實在北京存有大量明代宦官的碑刻,可能是出于對其保護,基本不對外開放,大都處于塵封狀態(tài)。而考古出土的碑刻又存在較大的偶然性,因此鮮有研究者涉足此方面,這也是導致對宦官史料挖掘不夠的一個重要原因。若沒有對明代宦官史料的精心發(fā)掘、整理和利用,便可能一直在宦官世界的未知領域外徘徊,亦不會知其所以然。因此,明代宦官研究最亟待解決的便是史料問題,必須以發(fā)掘、整理史料為第一要務,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突破,生機盎然。
在研究方法方面,政治史范式下的明代宦官研究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似乎只是不同時期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罷了,主要從宦官與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多個視角進行探討。然而大部分研究者對歷史的敘述基本上是志趣所在,而非社會現(xiàn)實需要,他們對宦官個體關注較多,而對這一群體研究卻相對較少。研究者無論是對宦官個體還是宦官群體的評判標準仍是從道德角度出發(fā),而不是技術角度,這一點值得深思。
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社會史、心態(tài)史、生存史等新理念的引進與推廣,為明代宦官研究注入了一股新氣象,從而使更多的研究者將目光關注于宦官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如高艷就撰文從社會史和生存史的角度比較真實完整的展現(xiàn)了明代宦官的社會生存、交往等情況。[78]該領域的代表人物有梁紹杰、趙世瑜等,其中趙世瑜的《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民間社會》是該時期同類眾多研究論著中的佼佼者,它不僅開辟了明代宦官社會史研究的全新視野,同時也掀起了一場“眼光向下”的學術熱潮,拓寬了研究領域,擴展了史料來源,創(chuàng)新了研究方法。雖然社會史、生存史視角下的宦官研究似乎給人以只關注某些社會生活瑣事卻忽視那些大事件、大歷史的印象,但這一視角下的研究能自下而上的透視出宦官與政治、經(jīng)濟之間的關系,以嶄新的視角、接地氣的內容為人們呈現(xiàn)出明代宦官日常生活情景。因此,若想在舊史料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仍需要繼續(xù)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才能使舊貌換新顏。
明代宦官研究碩果累累,探討的內容也十分廣泛,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多個領域,可見宦官對明代社會的滲透之廣,影響之深。但在一些相關研究中,其內容大多淺嘗輒止,未能作深入考察。如:以社會史視角對明代宦官的婚姻、家庭、飲食、服飾的研究,因史料零散,研究者大多對其中某一現(xiàn)象進行探討,帶有一定的獵奇色彩,多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未能真正全面、深入的研究。再如:在對明代宦官制度的論著中,多數(shù)是將其置于皇帝制度下論述,這樣雖然研究內容更為廣泛,但也很容易刻板化,缺乏新意。而探討宦權、皇權及相權三者關系的研究似乎也不例外。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其因大概在于研究者不能將宦官制度置于明代國家權力運作之中進行考察,隨之亦似乎難以縱觀其在國家制度下的全貌,自然不容易對宦官制度及其相關領域進行深化研究。
綜上可見,多數(shù)文章在一些論述上呈現(xiàn)出“同質化”的現(xiàn)象,較少能有所突破與創(chuàng)新。比如,有關司禮監(jiān)的研究,最富代表性的當屬歐陽琛教授的《明代司禮監(jiān)》,其長期以明代政治及制度史為研究重點,于明代政治制度方面見解獨到。[92]而后除胡丹對司禮監(jiān)之考述有所新見外,其余一些相關研究基本大同小異,于主要觀點上則少有創(chuàng)見。而于宦官出鎮(zhèn)制度方面的典型文章如方志遠教授的《明代的鎮(zhèn)守中官制度》、田澍教授的《嘉靖前期革除鎮(zhèn)守中官述論》,[93-94]而之后在此基礎上有一定新見的除《明代“九邊”鎮(zhèn)守內官考論》《明代北邊鎮(zhèn)守太監(jiān)研究》《明代鳳陽守備太監(jiān)研究》《明代宣府鎮(zhèn)守內官研究》等文章外,[44,46,49-50]其他則參差不齊,大部分依套路而行。如此這般下去,這一現(xiàn)象會愈演愈烈,很有可能出現(xiàn)“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情景。因為“同質化”下的學術研究,內容重復性較高,進而其內容的可替代性亦是不言而喻的。
欲解決上述問題,不能急功好利,人云亦云,而要在深挖史料的基礎上,運用新的研究理念與方法,經(jīng)過深入研究而得出新見,才能于宦官研究有更為深入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