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鶴, 劉喜鳳, 陳虹宇
(貴州商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4)
“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新中國初期,面對民族地區(qū)復雜的斗爭局面,黨和政府確定“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宣傳貫徹黨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為疏通民族關系、消除民族隔閡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1]192。民族院校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致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成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之初,民族地區(qū)的特殊情狀對民族院校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當時,民族地區(qū)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主要有三種:一是民族矛盾,二是階級矛盾,三是敵我矛盾。在這三個主要矛盾中,民族矛盾處于中心地位[2]。民族矛盾能否順利解決,直接影響到敵我矛盾和階級矛盾的解決。而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反動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在各民族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漢族歧視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仇視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存在互不信任的心理”[3]13。特別是在邊疆民族地區(qū),民族關系非常復雜、矛盾相當尖銳,少數民族對漢族成見更深。這一情況表明,時代呼喚能夠獻身民族團結的干部在群眾中普及民族團結教育,作為民族干部搖籃的民族院校責無旁貸。
新中國初期,民族矛盾、民族隔閡也反映到民族院校的學員特別是新學員中?!敖夥藕螅m然從根本上改變了民族關系”,但“歷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閡的影響,一時還不易完全消除。它在學員思想上還有著不同程度的反映”[4]28-29。廣西民族學院的新學員“民族感情濃厚……鄉(xiāng)土和家鄉(xiāng)觀念較強,平時喜歡和本鄉(xiāng)本民族的人在一起”[5]13。很多新生“對學校不夠信任,認為少數民族學校為什么有漢族干部,對漢族干部不敢接近”。而在邊疆民族地區(qū),這一情況更加突出。云南民族學院“學員基于自己民族成分的不同,普遍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外化為對其他民族看不慣,瞧不起,思想上多是從本民族直接利益出發(fā),對民族壓迫的仇恨勝過對帝國主義的仇恨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仇恨,常?;\統(tǒng)的仇恨一切漢人,對漢人有戒備心理”[6]10。顯然,學員這樣的思想狀況迫切需要民族院校加強民族團結教育。
由于民族院校學員來自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而且,他們的年齡、出身、文化程度、政治信仰等各不相同,思想差異非常大。這一復雜情況,使學員中民族矛盾激化的風險增大,因此,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任務也尤為艱巨。中南民族學院“一九五一至一九五六年時期共舉辦六期政治訓練班……共培訓學員1 098人。學員來自中南區(qū)六省二市,即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省和廣州市、武漢市。包括苗、瑤、侗、壯、回、黎、土家、畬、毛南、仡佬、仫佬、滿、彝、傣、漢等十幾個民族”[4]25。西南民族學院第一期“入學的500多名學生中,分別來自云南、貴州、西康和川西、川南等省區(qū)。分屬藏、彝、苗,回、傣、羌、布依,納西,景頰、白、佤、蒙古、滿、哈尼、傈傈等24個民族。他們中的大多數是農牧民積極分子,也有部分知識青年,還有少數在職干部。學生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其中有大學生和中學生,也有小學程度和文盲,并有部分學生不懂漢語,學生中的年齡懸殊也很大,最大的30多歲,最小的只有15歲左右”[7]5。云南民族學院第一期共招學生675人,“有40種民族成分(當時還未進行民族識別工作,民族稱謂混亂,統(tǒng)計為40種) ;邊疆學員占56%;不懂漢話和略懂漢話的學員占30%;大學生占1.5%,高中生占13%,初中生占17.4%,高小生占17.9%,初小生占15.8%,文盲半文盲占35%;共產黨員占6%,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占7%,國民黨員、三青團員等占6%;縣區(qū)級干部占26%;年齡最小的14歲,最大的51歲,20-25歲的占73%”[2]。
因此,新中國初期民族院校民族團結教育的任務非常緊迫。一方面,民族矛盾突出的現(xiàn)實情況需要民族院校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另一方面,民族院校學員復雜的思想狀態(tài)需要民族院校將民族團結教育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民族團結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不僅關系到學校的辦學方向,還關系到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8]119,“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所以,民族院校提出“民族學院應該是貫徹執(zhí)行民族政策的模范,是民族團結的模范”[9]140,并迎難而上,采取有力措施開展民族團結教育。
教育方針、任務決定學校辦學方向,民族院校對此非常重視,特別強調民族團結教育。1951年,西北民族學院制定了《西北民族學院教學試行方案》,規(guī)定其教育方針為“在團結的基礎上,實施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治、文化和業(yè)務教育,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影響,反對大民族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傾向。使學員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平等團結的民族觀”[10]21。當年,中共云南省委規(guī)定了云南民族學院的任務:“對學員主要進行政治教育……對縣區(qū)干部,重點加強民族政策的系統(tǒng)教育,以求對民族政策進一步的領會和正確掌握。對一般學員,重點是提高其政治覺悟,改造思想,使學員……初步了解民族政策和……有關民族團結發(fā)展的政策,加強民族間平等、互助、友愛、合作的關系”[6]5。創(chuàng)辦初期,中南民族學院的教學方針為“在民族平等團結的基礎上,加強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教育,克服大民族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民族觀”[4]29。西南民族學院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具體任務之一就是“進行民族政策教育,消除民族隔閡,樹立民族平等團結思想”[7]10。
為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院校在課程設置時突出民族團結教育。中南民族學院第一—三期政治訓練班開設主要課程有“民族政策”“中南民族情況與問題”“蘇聯(lián)民族情況介紹”等。第四期時,課程設置作了調整,開設了“總路線燈塔照耀下中南區(qū)當前的民族工作”“怎樣做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干部”等課程。第五、六期鑒于“民族政策”與“中南民族情況與問題”在內容上重復,合并為“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4]30。盡管稱呼不同,但“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課“是作為主課列入教學計劃以內的,不僅每期均開設此課,且占有重要地位”[4]43。同樣,以“民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也是廣西民族學院教學的主要內容。盡管開設的課程隨時代變化屢有變更,但“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課是廣西民族學院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1955年以后,這門課程定為各班、各專業(yè)的必修課”[5]9-16。貴州民族學院明確將“民族問題理論與政策”列為主要課之一?!案刹课幕嗑O政治課,講授革命基本理論、馬列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普通教育班次和高等教育班次,除按國家的統(tǒng)一規(guī)定開設政治課外,增設“民族問題理論與政策”,進行民族團結教育[9]134。西北民族學院也非常重視“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課程,“這門課在學校開辦以來,列為各系、各專修科和干訓班開設的重要課程”[10]37,突出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院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注意從學員思想特點出發(fā),堅持正面教育的方針”,倡導民族團結。其時,學校要求教師教學時要“深入講授兩種民族觀,劃清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與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思想界限”,并結合實際,深入剖析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危害?!耙鞔_當前的主要危險是大漢族主義”“始終貫徹批判大漢族主義”。中南民族學院“根據教育對象多是少數民族”和“學員的地方民族主義思想殘余還存在”的實際情況,提出“適當地進行克服地方民族主義思想教育是必要的……在這點上若放松教育,將不利于民族團結”。因此,廣大教師“在大力批判大漢族主義的基礎上”,也“以適當的分量正面教育學員正確認識地方民族主義的實質及其危害性,以達到加強團結的目的”[4]43。
為更好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民族院校多次邀請各級各類領導到校作專題報告。中央民族學院結合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爸醒朊裎敝魅瓮翡h同志給全體師生員工作了題為《關于民主改革、西藏改革及西藏統(tǒng)戰(zhàn)政策》的報告。西藏自治區(qū)副主席阿沛·阿旺晉美向師生員工作了題為《西藏地方民主改革情況》的報告”[8]98。西南民族學院邀請了西南民委會副主任兼西康省藏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主席天寶、川西區(qū)黨委宣傳部部長杜心源、川西行署秘書長杜桴生、文教廳長張秀熟、公安廳長谷志標、川西區(qū)黨委辦公廳周頤等領導到校向學生介紹民族地區(qū)情況,講解黨和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特別是民族政策[7]6。1955年5月,西藏軍區(qū)副司令員阿沛·阿旺晉美到校視察,并向全院藏族學生作了報告。他要求藏族同學要加強同其他民族同學的團結、互助[7]22。中南民族學院也“有計劃地請上級領導機關的首長作報告”,學院邀請了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鄧子恢、中南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張執(zhí)一、中南局宣傳部部長趙毅敏等作有關民族政策的報告,開展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院校認識到學生之間的誤解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民族缺乏交流,因此,民族院校廣泛地組織校內外參觀交流,開展實踐教學,促進民族團結。
一方面,民族院校組織學生“走出去”。貴州民族學院“每期干訓班都由國家撥??钣蓪W校組織學生到重慶、成都、武漢等地參觀。通過對先進地區(qū)、現(xiàn)代化工廠、大城市、大型建筑(如長江大橋)等的參觀,通過各地區(qū)黨政領導機關和人民群眾的熱情歡迎和招待,使學員們感到了祖國的偉大、各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增強了民族團結”[8]136。西南民族學院組織學生參觀工廠、農村,參加成都市抗美援朝宣傳,進行抗美援朝義演募捐,并組織學生參加成都市195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盛大游行等?!八羞@些教育和活動,使各族學生……消除了民族隔閡”[7]6。1951年9月下旬,該校還“組織全院師生600余人去重慶參觀。在渝期間,聽了西南軍區(qū)副司令員李達,西南軍政委員會秘書長孫志遠,西南民委及其他有關部委、西南‘革大’等領導同志的報告,參觀了規(guī)模宏大的西南區(qū)工業(yè)展覽,參加了重慶市的國慶二周年盛大游行”[7]12。1952年“五一”期間,中南民族學院第一期學員到北京天安門參加觀禮,毛主席還與學生代表楊瑞清親切握手?!皩W員們在參觀中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雨露陽光,沉浸在濃烈的民族團結的歡樂氣氛中”[4]19。1953年3月,中南民族學院又組織第二期部分學生參加中南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的中南區(qū)少數民族文物圖片展覽會的工作,承擔了展覽會的全部講解工作,工作時間長達四個月零六天。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學生們“認識到要為加強民族團結、共同建設偉大的祖國而努力”[4]46。
另一方面,民族院校把校外人士“請進來”。1953年9月,武漢市各界人士參觀團五十七人代表武漢市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階層人民來到中南民族學院參觀訪問,表達武漢市人民對少數民族學員的關懷。“他們與同學們一起開座談會、聯(lián)歡會……通過各族各界人民來校參觀訪問,增進了民族團結”[4]19。
校內外的參觀交流加強了同學們的友誼,增進了民族團結?!皩W員們很有感觸地說:過去我們不敢下山,上街就被人罵‘山佬’、‘苗子’、‘瑤古老’,今天穿著本民族服裝,跳著本民族舞蹈,和解放軍、外校學生一起聯(lián)歡。從前被人歧視的少數民族,今天真正得到平等了,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事情”[4]34。
民族文物場館既是民族團結教育的標志性建筑,又是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教學的場所。民族院校都重視民族文物場館的建設,扎實推進民族團結實踐教學。
1952年,西南民族學院設立了固定的民族文物陳列室。1955年,改建為民族文物館,面積達200余平方米;1956年,面積進一步擴大到500余平方米,分設民族情況和民族政策陳列室、四川民族文物陳列室、云南民族文物陳列室、貴州民族文物陳列室4個部分,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場所[7]31。1953年,貴州民族學院“設立了民族文物展覽館。展覽館共搜集、展出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文物三千一百五十件、圖片一千六百六十七張”[8]138。1955年2月,中南民族學院成立中南少數民族文物陳列館,“其主要任務是配合教學,對學員進行民族政策的直觀教學”。該館館藏少數民族珍貴文物達13 000件,設6大陳列室。該館不僅是本校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試驗場,還“先后接待了來自全國22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的少數民族參觀團共4萬多人次,以及來自4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友好團體和人士共1萬余人”[4]50。
民族院校注意到學生“不僅聽你怎么講,而且看你怎么做;不僅看老師的行動,而且看一切工作人員的行動”。因此,民族院校提出“人人是教師,個個是學生,處處是課堂”[6]16,將民族團結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尊重民族飲食和服飾習俗既是黨的民族政策的要求,又是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方式。云南民族學院“專門為回族師生辦了清真食堂,為藏族學員辦了藏族食堂,為傣族師生辦了傣族食堂”。盡管回族學生很少,廣西民族學院仍然“為回族師生設回灶和回族餐間”[5]17-18。西南民族學院“盡量按照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習慣和愛好,供應主副食品,對于有特殊生活習慣的學生,則按照該民族的風俗習慣……辦事”“對藏族學生,在可能范圍內盡量給他們采購酥油、糌粑以及牛羊肉”。為實現(xiàn)民族團結,西南民族學院“為各族學生縫制了民族服裝,這些民族服裝的式樣、裝飾以及所用的材料都是反復征求學生的意見之后縫制而成的,使學生在假日和盛大集會中,都穿上鮮艷的本民族服裝”[7]38。
尊重民族節(jié)慶習俗是對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途徑,民族院校對此非常重視,全力支持。中南民族學院“對回族的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紀節(jié)三大節(jié)日,學校派專車送回族師生到清真寺去過節(jié)。農歷三月三日是廣西壯族和中南地區(qū)其他少數民族都喜歡過的節(jié)日,這天,學院召開慶祝會,院領導向學員們敬酒祝賀。春節(jié)是各民族共同的最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為了讓學生在學院歡度春節(jié),學院成立春節(jié)籌委會,認真組織各種活動,給每個同學遠在家鄉(xiāng)的家庭發(fā)春節(jié)慰問信,發(fā)動每個同學給家里寄照片,以解決彼此思念之情……學院在院內外組織各種聯(lián)歡,使各族同學感到比在家里過節(jié)還熱鬧”[4]22。廣西民族學院“組織各族同學歡慶自己的民族節(jié)日。哪怕一個民族只有一個人,也為他進行慶祝活動,使每個少數民族師生都能像家一樣熱熱鬧鬧地歡慶自己的節(jié)日”。西南民族學院“每逢民族節(jié)日如回族的‘開齋節(jié)’、藏族的‘藏歷年’、彝族的‘火把節(jié)’,都按照本民族的習俗進行慶祝,并在伙食上進行補助”。貴州民族學院“很重視組織師生歡度民族節(jié)日,為他們加餐、煮糯米飯等。菜飯的烹調也盡量做到適合他們的習慣和要求”[9]140。
尊重民族宗教信仰是民族院校落實黨的民族團結政策,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又一重要方式。云南民族學院在“房舍緊張的情況下,選擇較好的房舍,為信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學員提供了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穩(wěn)定了他們的情緒,使他們堅持學完了規(guī)定的課程”[6]12。西南民族學院還在其民族文物博物館內設有藏族喇嘛教佛堂、伊斯蘭教經堂,為各族有宗教信仰的同學提供方便[7]31。
民族歌舞是各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族院校積極開展富有民族形式的文體活動,借此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貴州民族學院“針對貴州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的特點,學校大力組織開展了具有民族形式的豐富多采的文娛活動”。中南民族學院“積極開展具有民族形式的文娛體育活動,學員演出的海南島八音舞,曾獲得武漢市1955年群眾業(yè)余文娛觀摩匯報演出一等獎,教工演唱的《喀斯噶爾》《阿拉木漢》《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三個少數民族歌曲曾獲得1955年群眾業(yè)余文娛觀摩匯報演出一等獎”。西北民族學院“各班級都利用課余時間普遍開展了民族音樂、歌舞、戲劇的排練演出,并定期舉行會演比賽”。1952年10月,在蘭州市舉行的甘肅省第一屆人民體育運動會上,西北民族學院表演了《民族大聯(lián)合》舞蹈。這些活動,“對促進民族情感的交流和加強民族團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0]35。
為滿足各族學生需要,增進民族團結,民族院校還組建了民族文藝工作組織。1952年,貴州民族學院成立了專業(yè)民族文工團,團員曾發(fā)展到50余人。1954年文工團并入貴州省歌舞團后,學校又成立了有近10名專職工作人員的俱樂部,負責組織開展全院的文娛體育活動。在節(jié)假日特別是民族節(jié)日,都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1951年3月,西南民族學院從外單位陸續(xù)調來11名文藝工作干部,成立了文工組。1952年10月,學校成立了文工隊,有漢、藏、彝、回、維吾爾、滿、蒙古等七個民族的隊員45人,分為音樂組、舞蹈組。1955年,學校文工隊與西康省軍區(qū)文工團合并,組成西南民族學院文工團。文工團分為舞蹈隊、樂隊、聲樂隊和話劇隊,團員人數發(fā)展到89人[7]36。
民族院校的民族文藝工作組織是民族團結的組織,各成員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不僅如此,他們還在校內外積極開展活動,增進了成員間的感情,促進了民族團結。1953年,西南民族學院文工隊奉命代表西南民委赴西康省的雅安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康定、九龍等地慰問演出。1953年至1954年兩年間,文工隊又連續(xù)去涼山彝族地區(qū)、阿壩藏族地區(qū)以及云南昭通部分縣區(qū)慰問演出。從文工隊成立到1954年,大小演出共260余場次,觀眾近40余萬人次?!斑@些演出活動,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了解,促進了民族團結”[7]37。貴州民族學院文工團參加貴州省民族訪問團到赫章、威寧、水城、盤縣等地訪問演出,還“經常給師生演出,對于增進民族團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13。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往往存在內部糾紛解決機制。尊重民族內部糾紛解決習慣,既能夠體現(xiàn)民族平等,又能夠有效解決民族糾紛,促進民族團結,是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又一重要方式。西南民族學院“在遇到有礙民族團結的問題發(fā)生時,依據問題的性質和具體情況,在堅持說理,分清是非的前提下,進行調解,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糾紛處理得當,妥善地得到解決。在解決糾紛時,吸收本民族中有威信,有影響的同學參加,通過他們多做工作。對于涉及民族間、地區(qū)間的問題,則盡量縮小范圍,作個人糾紛處理。在糾紛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后,按照民族習慣,采用民族形式,召開團結會握手言和,藉以教育本人,并擴大團結影響。學院第一、二、三期就按照上述作法,處理了幾件妨礙民族團結的問題,收到良好效果”[7]23。
民族院校還從民族團結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將尊重民族內部糾紛解決習慣與尊重組織紀律、正面引導和紀律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tǒng)一。云南民族學院倡導“訂立民族團結互助公約,樹立正氣,克服邪氣。同時,也適當地運用組織紀律的約束力,去規(guī)范一些違紀學員的行為。在執(zhí)行組織紀律時,注意了以下四條原則:1.‘寧寬勿嚴’和‘先寬后嚴’;2.充分考慮整體需要和利益,不僅僅從民院的需要出發(fā),還要充分考慮到邊疆對敵斗爭和民族團結的利益;3.執(zhí)行組織紀律時,不僅需要被處分學員的自覺,還需要大多數群眾覺悟,否則就不執(zhí)行;4.制定適合各民族實際與思想實際的紀律標準,不機械的按漢族一般的標準來要求少數民族學員”[6]15-16。
新中國初期,民族院校多措并舉,開拓了民族團結教育的新局面。“少數民族師生的政治思想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舊中國統(tǒng)治者所造成的民族隔閡和仇恨基本上已經消失了”[11]?!皩W史可以明智”,新中國初期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成功經驗給新時期民族院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很多啟示。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同時,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更要團結一致”[12]。習近平指出,“民族分裂勢力越是企圖破壞民族團結,我們越要加強民族團結”。因此,民族院校要警惕國內外民族分裂勢力的破壞,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
第一是民族院校要做好民族團結教育的理論教學。民族院校要充分利用理論教學主渠道,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在設定教育方針、任務時,民族院校要旗幟鮮明地突出民族團結教育;在課程設置時,民族院校要凸顯以民族團結為核心的民族政策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民族院校要倡導民族團結教育,充分挖掘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此外,民族院校還要多方邀請各級領導、專家學者作報告,開展民族團結教育。
第二是民族院校要做好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教學。一方面,民族院校要充分利用并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民族院校學生“走出去”,并把校外人士“請進來”,開展實踐教學,加強橫向交流,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另一方面,民族院校要加強民族文物場館的建設,增強各民族的文化自信,推進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教學。
第三是民族院校要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民族院校要積極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并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從而將民族院校營造成民族團結的大家庭。民族院校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飲食、服飾習俗、節(jié)慶習俗等,使各民族感到身心愉悅;民族院校要充分尊重民族歌舞習慣,使民族院校成為各民族的樂園;遇到涉及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時,民族院校既要利用好國家法律的權威,又要充分尊重民族內部糾紛協(xié)商解決習慣。
總之,民族院校要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努力建設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窗口和典范,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