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菲菲,胡 稹
(福建師范大學 協(xié)和學院,福州 350017)
日語中的“太鼓”到底是什么鼓,現(xiàn)在除幾篇中國網(wǎng)文介紹之外,中日兩國都沒有論著專門述及。今見者僅有兩部古代漢籍的只言片語和田邊尚雄[1]、網(wǎng)代景介[2]的兩部樂器事典,以及《大日本百科事典》《世界大百科事典》《廣辭苑》《自由百科事典》、Wikipedia等相關條目的解釋。
太鼓舞(エイサー)是流傳于沖繩島各地的盂蘭盆舞。在農(nóng)歷盂蘭盆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時,沖繩地區(qū)的人民會舉行全島太鼓舞大會,為祈禱無病消災和家中安泰而挨家挨戶巡回表演舞蹈。……太鼓也因而成為沖繩地區(qū)的代表性古典樂器。[3]
太鼓是日本的代表性樂器。……形狀有大有小,好像啤酒桶。鼓身……兩面蒙上熟牛皮,直徑從30厘米到超過1米?!鹪匆巡豢煽?,但普遍認為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日本人用和太鼓的目的是為驅趕病魔,……在宮廷、戰(zhàn)爭、歌舞能劇中都有太鼓的影子。[4]
二者都將日語“太鼓”譯為中文的“太鼓”,并且后者間或還在“太鼓”前加一個“和”字,即日本的“太鼓”之意。這些翻譯是否都有道理?
“太鼓”一詞更早見于漢語文獻。《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jīng)》曰:“心意調適如師子音聲。云雷音聲。海潮音聲。迦陵頻伽微妙音聲。清梵音聲。太鼓音聲。吉祥音聲。柔軟音聲。振響音聲。令彼眾生諸根適悅凈妙音聲?!盵5]此經(jīng)由法護等人翻譯,成書于西晉泰始二年到永嘉二年(266—308)之間?!短熘杏洝芬妒寂d記》曰:“玉鼓?!洞呵锟籽輬D》。有人卯金興于豐。擊玉鼓。駕六龍?!洞呵锞暋芬嘤杏窆摹2脊耐踝?。謁東平王太傅。在前說相鼠之詩。尊曰:無持布鼓過雷門。師古曰:雷門。防稽城門也。有太鼓。越擊此鼓聲聞洛陽?!盵6](筆者點校)《始興記》的作者是王韶之(380—435),南朝宋人。而在當時,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或數(shù)量極少的漢字。
為此要考察漢字的“太”字?!疤北硎尽胺浅!⑻貏e”的意思,作“大”或“泰”解,后因語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號,成指事字,本義是“過于”。
《廣雅·釋詁一》段曰:“后世還言。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白虎通·五行》曰:“太亦大也”;《易·系辭》注:“易有太極”,“大極者”。作形容詞使用時“太”有以下詞例:太虛幻境(天上虛幻的境界)、太清(天空)、太乙(古代形成天地萬物的元氣)、太極(指整個世界的總和)、太牢(《左傳·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太倉(京城里貯糧的大倉庫)、太息(亦作“大息”,長長的嘆息)等。[7]
《廣辭苑》(第五版)中對日語的“太”字解釋有:
“大”+“丶”,意思是“大上加大”。一、非常大。如“太陽、太鼓、太山”。二、甚、非常、極其。如“太平、太古”。三、事物的開端,第一。如“太初、太祖、太郎、太守、太政官”。四、最尊敬的;對皇家、官家等人的尊稱。如“太后、皇太子、太夫”。[8](1)源文獻為日文,本文引用時筆者翻譯為中文,下文所引文獻[10][11][12][13][14]同。
由此可知,日語“太”字的釋義和用法與古漢語“太”一樣,“太”即“大”,故‘太鼓’就是“大鼓”。
然而不可解的是,后來的日本“太鼓”在絕大多數(shù)的場合都僅表“鼓”義,而且個頭并不一定都大,形狀也紛繁多樣。其原因見后。于此先簡單說來就是,詞匯在使用的過程中語義會發(fā)生變化,或丟失部分語義。エイサー常用的“大太鼓”中“太”的語義丟失,就屬于這種情況。這時的“太鼓”已經(jīng)不完全都是“大的鼓”之意,而被簡化為單純的“鼓”義。不如此理解,我們就會遭遇語義沖突——大的大鼓。恰好有人為此做過解釋:
太鼓分為很多種,太鼓エイサー要用到的鼓一般只有以下三種:大太鼓、締太鼓和平眮小鼓,平時稱為大鼓、中鼓和小鼓。大太鼓上有一根肩帶……締太鼓四周有孔,上面繞有紅繩,……平眮小鼓只有一個大盤子大小,……三種鼓可以同時配合一首曲目打出不同的風格。大太鼓男女均可打,……締太鼓一般由男生打,……平眮小鼓由女生揮動。[9]
作者在此將“大太鼓”解釋為“大鼓”,“締太鼓”解釋為“中鼓”,無疑都是正確的。因為“太鼓”都轉義為“鼓”,可以分別接受“大”“締”(綁緊)的修飾。但他無法說明為何“平眮小鼓”也可使用在太(大)鼓舞(エイサー)中。
繼而需要摘譯、分析日本事典、辭典中的部分文字,以加深人們對“太鼓”的理解和認識:“太鼓英語叫drum?!盵10]586從這個解釋來看,日本人認為“太鼓”就是“鼓”。并且他們還認為:
太鼓是用木頭或金屬等堅固材料做成鼓身、在鼓身的一面或雙面用強大的張力蒙上動物皮革等膜狀物質的樂器的總稱。在樂器分類學上與膜鳴樂器幾乎一致。然而,有時我們也將在大洋洲等所見的slit drum(「割れ目太鼓」)(引注:slit drum是中空有細小隙縫的木制打擊樂器的總稱,分布于世界各地,大小形態(tài)多樣,木魚即其一種;「割れ目太鼓」即裂口鼓。含此,以下夾注皆為引注,不一一注釋)那種、不蒙皮而直接敲打樂器本身的體鳴樂器稱為太鼓。[10]586
由此可知,“太鼓”鼓身有蒙皮的,也有不蒙皮的,有時日本人將不蒙皮而可直接敲擊的小型樂器如木魚一類的東西也稱作“太鼓”。
太鼓的起源和拔浪鼓一樣悠久,最早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的浮雕。于今在所有地域都用于表示禮儀的音聲和傳遞日常的信號、指示?!毡镜奶钠鹪床幻?。古代的鼓是膜鳴樂器的總稱,與中國文化接觸、交流后我們將沙漏形(腰身凹陷)雙面太鼓稱作鼓,而將此外的鼓稱作太鼓,但二者的區(qū)別絕不明顯。[10]587
此段文字說明,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日本人曾有一段時間對“鼓”和“太鼓”有所區(qū)別,但后來這種區(qū)別殆不可見。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考察、區(qū)分世界各國的鼓:
鼓身有各種形狀,……大體可分為淺筒形、鍋形、筒形三種。(1)淺筒形。淺筒形鼓身覆皮的太鼓,包括起源于中東的西歐鈴鼓(tambourine,打擊樂器之一,在金屬或木制的鼓身一面蒙皮,周圍裝有金屬圓片??赡迷谑稚线灯せ蛘駝訄A片發(fā)出聲響)和印度的坎擊拉手鼓(khanjari,印度、巴基斯坦輪形一面覆皮太鼓)等。日本的‘團扇太鼓’亦屬此類鼓;(2)鍋形。在像鍋的鼓身上覆皮的太鼓。……。包括西歐的定音鼓(timpani,打擊樂器之一,蒙牛皮,……其祖型為阿拉伯的納克拉鼓[naqqāra,也傳到中國,過去稱‘那鳴喇’])和北印度的塔布拉?巴亞鼓(tabla baya,雙手鼓,左胖右瘦,高低音各一,也有人稱之為雙頭鼓。左邊稱巴亞[baya],低音,右邊稱塔布拉[tabla],高音);(3)筒形,種類繁多,可進一步分為圓筒形、圓錐形、桶形、沙漏形、高腳杯形。他們分別都有兩種,即雙面覆皮和一面覆皮的太鼓。其中的圓筒形雙面太鼓,有歐洲的大太鼓(bass drum,低音鼓)、小太鼓(side-drum,軍用小鼓)、‘里神樂’使用的‘大拍子’(一種“締太鼓”)和歌舞伎使用的桶狀太鼓等。[10]588-589
上文所說的“太鼓”和引注的英語詞,全部都可以換說成我們的“鼓”。并且,“小太鼓”這個詞語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由于中國人現(xiàn)在也使用“大太鼓”“締太鼓”這兩個詞,故筆者希望將他們的意思翻譯出來:
大太鼓是用于雅樂“左右舞樂”的大型“締太鼓”。因鼓身周緣施與表示燃燒火炎的巨大尖塔形裝飾,故也稱火焰太鼓?!凶笥覂蓚€大鼓。從火焰中央突出的約240厘米長的把柄前,裝有數(shù)十根小棍突出的圓板。左方圓板金色,稱“日形”,右方圓板銀色,稱“月形”?!喾ㄅc管弦樂使用的樂太鼓相同。數(shù)量不多,奈良春日大社和大阪四天王寺的大太鼓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chǎn)。[11]
這里的“大太鼓”無疑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鼓”,但它只是其中特定的一種?,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大太鼓”運用范圍廣泛,多種多樣,它既可以是民俗技藝的“大太鼓”,也可以是歌舞伎使用的主奏樂器即“宮太鼓”(“大太鼓”),還可以是管弦樂、吹奏樂使用的“大太鼓”即低音鼓。
或許我們再參閱《世界大百科事典》對何為“大太鼓”會理解得更為清晰:
太鼓類為主的幾種鼓,本來都指神社、寺院使用的大的長筒形打釘太鼓,神社也叫“宮太鼓”;寺院因宗派不同,也叫“法鼓”等;但歌舞伎行業(yè)叫“大太鼓”,也單叫“太鼓”與此相對,同類的小型太鼓,用于櫓上的叫“櫓太鼓”,其音色特殊者還被特別稱為“鐺鐺太鼓”;拿到街上邊走邊觸碰擊打者叫“觸太鼓”。[12]
此中的“小型太鼓”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小鼓。并且,“大太鼓”也單叫“太鼓”。
締太鼓(也)是日本的膜鳴樂器,用于能樂、歌舞伎的音樂演奏,以長歌為代表的三弦音樂的伴奏,祭禮伴奏和獅子舞等民俗技藝等?!话闶侵副环Q為“猿樂太鼓”的、短鼓身且平的帶框太鼓。鼓身……上下覆蓋皮革,……,放在臺架上用兩根木棍打奏。[13]
沖繩地區(qū)等使用的“締太鼓”就屬于這種民俗技藝鼓。一如上述,它是“中鼓”,但也被稱為“XX太鼓”。
此外,要重點看一下軍用“小太鼓”:“自歐洲中世紀至近代,小太鼓都用于軍隊傳遞信號和船只發(fā)出信息。日本也有“陣太鼓”這種鼓,它作為軍樂器,和鉦、法螺一道使用,或分別使用傳遞多種信號?!盵10]590
無須繼續(xù)摘譯和分析了,以上所有的“太鼓”,都可以理解和翻譯成我們所說的“鼓”。歌舞伎行業(yè)將“大太鼓”單叫成“太鼓”屬于例外。
“太鼓”的定義、形態(tài)、結構、功能如前述,而“鼓”則是“鼓身中部凹陷、呈沙漏形雙面太鼓的總稱。日本過去將全部的膜鳴樂器都稱之鼓,后來則將鼓身中部不凹陷的鞨鼓(羯鼓)等歸類于太鼓,與鼓有所區(qū)別。不過從狹義上說,鼓是指能樂等使用的小鼓”[10]590。
其實這個解釋有隨意和欠明確的一面。如前所述,日本將“沙漏形(腰身凹陷)雙面太鼓稱作鼓,而將此外的鼓稱作太鼓,但二者的區(qū)別絕不明顯”,這里又說“鼓是指能樂等使用的小鼓”。前后二句做了腰身凹陷與否和體型大小的區(qū)別。難道“鼓”和“太鼓”的區(qū)別就是腰身凹陷與否或體型大小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不僅如以上摘譯所見,世界各國包括日本,有很多“太鼓”都不是沙漏形的,并且是小型的,而且Wikipedia“鼓”條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
鼓發(fā)源于印度。之后中國產(chǎn)生了許多種類的鼓,如腰鼓、壱鼓(最小的細腰鼓)、二鼓(用于雅樂的一種細腰鼓。比壱鼓大,但比三鼓)、三鼓(在雅樂中是太鼓、羯鼓、鉦鼓總稱)、四鼓(細腰鼓)、杖鼓(細腰鼓)等?!@各種各樣的鼓從中國傳來后不久,日本產(chǎn)生了小鼓(こつづみ)和大鼓(おおつづみ)。[14]
通過這個解釋我們知道,同樣是中國傳來的鼓,日本古代讀音卻未有專門規(guī)定,既可讀作つづみ,也可讀作こ,并且這些讀法對“鼓”腰的粗細和形態(tài)大小亦未起到明確的區(qū)分作用。附帶要提示一下:“太鼓”在這里讀作おおつづみ,與“小鼓”(こつづみ)在語義上對立。而以上各鼓中的“鼓”(こ)和“鼓”(つづみ)卻不存在明顯的語義對立。
在中國,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它是在堅固且一般為圓桶形的鼓身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制作的器物。這個定義與日本一致。然而,中國傳統(tǒng)的鼓雖有大小高矮之別,但幾乎都是粗腰筒狀,顯然他們和日本的“太鼓”是一致的。并且,中國人對鼓的理解,并不著眼于其腰身的粗細,表述時將該打擊樂器一律稱之為鼓,之后才以大小、形狀、產(chǎn)地、材料、功能等進行區(qū)分,并用偏正結構的修飾方式分別加以命名,比如“大鼓、小鼓、鈴鼓、腰鼓、仗鼓、架子鼓、爵士鼓、定音鼓、椰殼鼓、雷鼓、靈鼓、晉鼓、汾鼓、路鼓、戰(zhàn)鼓、檐鼓、齊鼓、雞婁鼓、羯鼓、答臘鼓、都曇鼓、毛員鼓”等。還需要說明的是,今天的中國人已然忘卻“太鼓”曾經(jīng)是中國詞匯,而只知道“大鼓”和“鼓”了。
綜合以上所說,我們認為:
(1)從世界范圍看,鼓身凹陷與否只是鼓的一種特性,而非共性。一般說來,人類在理解和認識某一事物時,首先會想到其共性,之后才會想到其特性。如果人類在知道“鼓”的共性后要區(qū)別其特性,就會在“鼓”字前加修飾詞。日本人似乎也不會例外。如有“例外”,則一定有其原因。
(2)日語“鼓”的訓讀是つづみ,有人說它的字源是古印度打擊樂器dudubhi或dundubhi(日本網(wǎng)絡自動翻譯軟件均譯為“太鼓”),也有人說它是中國的打擊樂器“都曇鼓”傳入日本后被標注為“豆豆美”的。(《廣辭苑》第五版)而“太鼓”是音讀字,讀たいこ??蔀楹巍疤摹焙髞碓谌毡巨D變?yōu)榫哂谐橄罅x的“鼓”,能用于說明古今“日”外、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鼓,迄今為止卻未有人提出并思考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有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太鼓”和“鼓”的語義才被混淆,乃至“太”的語義丟失。
先看一個日語詞匯——“征夷大將軍”,以作類比。它自1192年至1868年都是日本的實際統(tǒng)治者(之前的公家時代,類似的職位還有“征狄大將軍”“征西大將軍”“征東大將軍”,他們都指軍階中的最高職位),但后來被省稱為“將軍”,人們幾乎將它的原名稱遺忘。且因“將軍”的政府稱“幕府”,故也被稱作“幕府將軍”。問題來了,既然“大將軍”此詞組有“大”字,那么其下面就應該有“中將軍”和“下將軍”,但可惜沒有,江戶“幕府將軍”之下只設“大老、老中、若年寄、大目付”等職務?!按髮④姟钡摹按蟆弊直蝗送鼌s的原因不明,筆者推測,其或是因為缺乏區(qū)分意義(沒有大中小之別),“大”字僅作為一個表示自我尊大意識的固定的修飾詞。久了,人們都服膺、習慣后就無須再加“大”字;或是因為使用頻度一度很高,字詞能縮減的都被縮減。還有一個原因恐怕也不能回避,即有時人們對很熟悉的某些字詞,看久、用久了反而會感覺陌生,以致混淆乃至丟失了它的某個語義。
這種推測有幸得到一批心理研究人員的支持。為了說明這個復雜的問題,下面要引用較長一段文字,再作類比:
在日常學習和閱讀過程中人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長時間注視或是重復書寫某個漢字時,原本熟悉的漢字突然變得很陌生,甚至開始懷疑這個字是否是一個書寫正確的漢字。不僅在語言中,就連一張熟人的照片、一個熟悉的地點,看久了之后都可能突然覺得陌生起來。對此,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觀點認為,由于……刺激重復呈現(xiàn),神經(jīng)元的持續(xù)激活導致了神經(jīng)元之間的突觸連接產(chǎn)生抑制作用,使得發(fā)送神經(jīng)元與接收神經(jīng)元之間的連通性短暫性缺失,即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動發(fā)生了疲勞。……不能產(chǎn)生新的正確的反應。語言認知加工過程中,……口頭重復、持續(xù)注視或重復書寫某一詞語,將導致該詞語義的暫時性缺失或衰減,這種由于過度暴露導致詞匯意義短暫性缺失的現(xiàn)象叫做語義飽和?!芯空邔φZ義飽和現(xiàn)象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詞形飽和理論。該理論認為,詞匯過度重復會使詞形的表征變得無效,從而導致意義提取的失敗,這是因為詞形是提取其意義的線索,詞形的飽和使詞匯變得陌生。二是語義飽和理論。該理論認為語義通達受到抑制是由語義表征的過度重復導致的。Smith和Klein認為,語義飽和是負責語義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疲勞或者習慣化引起的。三是聯(lián)結飽和理論。該理論認為語義飽和發(fā)生在詞匯與其意義聯(lián)結的過程中。也就是說,詞匯表征和語義表征都保持完整,但由于詞匯表征與其意義之間重復聯(lián)結,導致語義信息提取的困難。[15]
雖然日語“太鼓”語義轉變與上文提及的“詞匯陌生化”機制產(chǎn)生不完全一致,但后者的幾種理論解釋,即:①詞匯過度重復暴露會使詞形的表征變得無效,從而導致意義提取的失??;②語義通達受到抑制是由語義表征的過度重復導致的;③由于詞匯表征與其意義之間重復聯(lián)結,導致語義信息提取的困難,卻都可以給我們帶來某種啟發(fā),對解釋“太鼓”的“太”義丟失有所助益。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太鼓”的語義轉變和“詞匯陌生化”的機制產(chǎn)生亦有不同,即“詞匯陌生化”是短暫的,而“太鼓”的“太”義丟失卻很長久。這個現(xiàn)象暫時無法得到清晰的解釋,尤其是并非所有的“太鼓”的“太”義都丟失了,還有極少數(shù)的“太鼓”保留著原意。這應成為今后繼續(xù)研究的課題。然而無論如何,從以上摘譯的文字及其分析可以看出,絕大多數(shù)的“太鼓”的“太”義都丟失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適用以上理論的好壞,差別只在于解釋的完滿度高低而已。就像漢語中“老鼠”之“老”已經(jīng)虛化為詞綴,無實義,故也有“小老鼠”之稱。
與此相對,屬于訓讀的“太鼓”おおつづみ乃本土音,不易被混淆乃至丟失語義,至今還明確表示“大的鼓”之意。
(3)人類創(chuàng)造新詞,既有講究,也看必要,即為了區(qū)分新物和舊物在形狀、材料、性質、功能等的不同。如果我們要區(qū)分此新物非彼舊物,那就會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來表達。比如,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經(jīng)常南侵中原,他們在作戰(zhàn)時使用了一種鼓,形狀與中原地區(qū)有異,故中原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鼙鼓”,以區(qū)別中原鼓;進入近代,西風東漸,西方人布陣、戰(zhàn)斗、行進時使用的鼓,形狀又與中原鼓有異,所以清人又名之為“洋鼓”或“鐵皮鼓”;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鼓很特別,銅制,上面鐫刻著太陽圖紋等,故漢人名之為“銅鼓”,等等。總之,有需要時人類就會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來命名之。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中日兩國的鼓不會沒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但只要這些差異不足以影響人們的區(qū)別,我們就會根據(jù)語言經(jīng)濟性原則,忽略這些差異,不再冠以一個新詞(科學研究和品牌區(qū)分等除外)。以此來看日本沖繩地區(qū)等的鼓,很可能來自中國,各種差異也不是很大,故沒有必要保留原詞(換一個角度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太鼓」。至于該詞是否新穎亮眼,可滿足年輕人的求新尋異追求,這已經(jīng)超出本文的考證范圍了。
綜上所言,日語的“太鼓”源于漢語,原意是“大鼓”。漢語中“太鼓”消失不用;在日本則因各種原因,“太”義丟失,“太鼓”詞義主要向“鼓”承擔(當然我們不能說“太鼓”已完全等同于“鼓”,因為偶爾還保留著“大鼓”的原意)。如果我們不這樣認識,將面臨語義沖突——“大的大鼓”。再說,エイサー使用著三種鼓,即“大太鼓” “締太鼓”和“平眮小鼓”。若僅以“太鼓”來解釋命名翻譯這種民俗技藝道具,則還會面臨“平眮小鼓”在“沖繩太鼓舞”這個語境中該如何表述的問題。而這,已經(jīng)屬于邏輯的問題了,從翻譯的目的和效果來看都是致命的。所以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秉持上述精神,在絕大多數(shù)的場合都應單取“太鼓”的“鼓”義,將其分別譯為“大鼓”“(綁繩)中鼓”和“平腰小鼓”,并將エイサー譯為“沖繩鼓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