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玉 陳文平
一、愚公何曾移山
移,《說文解字》:“移:禾相倚,移也?!毙鞛ⅲ骸按魇隙痹唬阂?,移秧也。凡種稻必先苗之而移之,遷移之義取焉?!币魄笆巧L著的禾苗,移后也會是生長著的禾苗。將禾苗拔出飼喂牛羊或扔進垃圾堆,就不能說是“移”苗了。同理,移前是太行、王屋二山,移后也應(yīng)該是太行、王屋二山,即使不叫太行山、王屋山,但至少是山,才能稱為“移”。在本文語境中,“移”與“搬”“挪”同義,都是改變物體的空間位置,移山即搬山、挪山。
愚公頭腦里壓根兒沒有移山的想法。愚公提出的是“我與汝畢力平險”的主張,而非“吾與汝畢力移山”的建議。平險:挖平險峻高山,指鏟平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愚公對太行、王屋有深仇大恨,年齡將九十了,仍對兩山耿耿于懷,不把心中的主張說出來仿佛會死不瞑目,并且說出來就要立刻行動。
愚公行動上更非移山,是將土石“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隱土之北?!边\到渤海之尾造山嗎?非也,是把兩山的土石沉海。既然太行、王屋二山把愚公一家害苦了,“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愚公怎么會損人利己,把山移到其他人家房屋的旁邊呢?“隱土”是地名,但其字面意思耐人尋味,“隱土”意為“使土隱”,即讓太行、王屋兩山的土石看不見。于是“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憑著微薄的力量,花大量的時間辛辛苦苦將土石運到很遠(yuǎn)的地方。愚公家族行動的最終結(jié)果是讓兩山從大地上消失,這也是山神恐懼而向天帝告狀的根本原因。如果愚公只是想把山移動一下位置,山神未必會恐懼、會告狀。硬要固執(zhí)地把“移”這個字放在愚公身上的話,愚公移的只是山的土石。
《愚公移山》標(biāo)題是后人加的,遍觀文言文正文,找不到一個“移”字。文中對山的處理用詞是“畢力平險”的“平”,“損魁父之丘”的“損”,“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的“毀”,“何苦而不平”的“平”,“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的“負(fù)”。除了“負(fù)”字意為“移”外,其他的“損”“毀”及兩個“平”都會要太行山、王屋山的“命”。
移山的是天帝,雖然是夸娥氏二子動的手。天帝移山是不是益愚公而損他人呢?天帝是智慧地處理兩山歸宿,考慮得更加全面,更加和諧,更加人性化。首先滿足愚公的心愿,使兩山在愚公家門前消失。其次沒有按照愚公的意愿毀山填海,只是將山移了一下地方,太行仍是太行,王屋還是王屋,不損害山神的利益。山神異地為神,不會有意見。另外,也考慮到了遷入地人民的利益。兩山在原地是緊挨在一起的,移后分開了,一座放置在朔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山西北部一帶),一座放置在雍南(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陜西、甘肅一帶),現(xiàn)在屬不同的省份,分開后的兩山對人們出行負(fù)面影響相對要少一些。對當(dāng)?shù)厝嗣穸?,是禍?zhǔn)歉?,文章沒有明確說明。只知道移山之后,朔東、雍南沒有人再提出“平險”的要求了。天帝移山的意愿其實也是作者的意愿,是讀者的意愿,喜劇的結(jié)尾,圓滿的結(jié)果。
愚公雖未移山,但也不能說文章標(biāo)題不可以用“愚公移山”。愚公決定平險,不論是誰出的力,最終結(jié)果是移山,因此標(biāo)題可以取為《愚公移山》。解讀移山的主人公是誰以及愚公、天帝對兩山的不同處置,對我們?nèi)?、深入解讀文章很有幫助。
二、操蛇之神的“蛇”是什么
搜索查閱相關(guān)資料,操蛇之神有的說是山神,有的說是龜蛇合體的真武大帝,還有的認(rèn)為是夸父。但在《愚公移山》中應(yīng)當(dāng)指的是掌管太行、王屋兩山的山神。操蛇之神形象在文章中有些矛盾,外貌兇猛,性格柔弱。由成語“毒蛇猛獸”可知,蛇可與猛獸并稱,不是弱者善物。文學(xué)作品中神或人所選擇的坐騎、寵物等常與其形象性格相匹配,美麗善良的嫦娥以白兔為伴,性情溫和、堅韌不拔的老子騎青牛,大禹乘龍。能降服蛇,隨時拿著蛇的神仙理應(yīng)孔武威猛,能力超常。這樣勇猛的神得知愚公要毀掉自己的山這樣的事,自己理應(yīng)有能力解決,哪里用得著上告于天帝,求天帝處理?操蛇之神的行為難配其高大猛的形象?!安偕咧竦穆勚?,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得到毀山消息是“聞”,隨即心里就“懼”,采取的行為是上天去“告”。從操蛇之神行為上分析,其性格是膽小、無能。這形象跟夸父、真武大帝不沾邊,跟一般影視劇里的土地神差不多,慈眉善眼,蒼顏皓發(fā),膽小怕事,唯唯諾諾,逆來順受,行緩力弱。這種性格的神怎么可能會以陰險兇狠的活蛇來作伴兒?
在《西游記》電視劇里,孫悟空喚出了土地神,土地神拄著的是蛇頭拐杖。猜想,難道所謂的操蛇之神操的只是蛇頭拐杖或者蛇形拐杖?只有這樣,操蛇之神的形象跟行為才不矛盾。
三、愚公答疑
《愚公移山》中愚公之妻獻(xiàn)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明明是兩個問號,提出了兩個問題,但只回答了第二問題:“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逼淦尢岬牡谝粋€問題“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并沒有回答。每每上課講到這里,常有學(xué)生對此感到疑惑。其實第一個問題在文章后面有答案,采用了蒙后省。河曲智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一并回答,語長而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通過人數(shù)的增加來換取兩山高度的降低。為了使文章在此不顯得突兀,回答愚公妻子第二個問題時不用愚公回答,而是“雜曰”,即多個家人來回答,這回答的內(nèi)容也是愚公的意思。
回答愚公妻子和智叟問題時語氣態(tài)度是不相同的,這是由于愚公妻子和智叟提問時的語氣態(tài)度不相同。愚公妻子是擔(dān)心和關(guān)心的態(tài)度,眾人對愚公妻子的回答是平靜而真誠。智叟是嘲笑、奚落、蔑視甚至是辱罵態(tài)度,“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對智叟的回答也不客氣,予以回罵:“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的語言體現(xiàn)了他剛毅、智慧的性格,既然對阻擋他出入的兩座山不客氣,對阻擋他挖山的智叟同樣不客氣,懟得有理。
無論怎樣對《愚公移山》進行各種各樣的解讀,師生都要牢牢抓住其積極的主旨,文章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師生應(yīng)適當(dāng)拓展,通過了解眾多神話故事等,感受古人想象的古代——那個人神共存的奇妙世界,豐富古代文化知識,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yuǎn)流長。
[作者通聯(lián):四川南充市蘆溪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