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運 駱孝元
摘? ?要? ?2017年版高中歷史課標明確提出培養(yǎng)“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在史料實證素養(yǎng)導向下,史料研習離不開三個關鍵性基石,即史料選擇是研習活動展開的前提性基石、史料整理是研習活動進行的保障性基石、史料閱讀是研習活動推進的方法性基石。三個基石與核心素養(yǎng)導向相契合,史料選擇以切實度為著眼點,史料整理以科學性為標準線,史料閱讀以問題鏈為牽引力。
關鍵詞? 史料研習? 史料選擇? 史料整理? 史料閱讀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達成“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三條路徑:一是“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二是“選擇典型性、有價值的、有說服力的史料”,三是“深度閱讀”并“精心設計引導學生研習不同類型史料的問題”[1]。這三條路徑關涉史料選擇、史料整理和史料閱讀。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課程標準業(yè)已指明史料研習存在三個關鍵性基石,即史料選擇是研習活動展開的前提性基石、史料整理是研習活動進行的保障性基石、史料閱讀是研習活動推進的方法性基石。然而,當下的史料研習存在一些亂象:一是選擇的史料超出學生認知理解范疇,學生常讀不懂史料或進行“認字識句”式的膚淺閱讀[2];二是史料的整理不科學,有的篇幅過大致使學生閱讀困難,有的未加處理,晦澀難懂,部分學生讀得似懂非懂;三是學生有效地閱讀史料不在教學視野內,多關注老師如何把史料詮釋得精彩。所以,為了讓史料研習的三個基石契合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史料選擇應以切實度為著眼點,史料整理應以科學性為標準線,史料閱讀應以問題鏈為牽引力。
一、前提性基石:以切實度為著眼點選擇史料
史料類型繁雜、語法結構繁簡不一、篇幅長短各異以及涵蓋的專業(yè)術語多寡有別等皆影響著學生的閱讀速度和質量。選擇與學生已有水平相匹配的合適史料理應以切實度為著眼點。史料的切實度與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教學任務的難度與相關度,史料的易讀性、思維性、結構性等成相關性。具體來說,可以利用由定性評估、定量評估、讀者與任務構成的“史料切實度的三維評估模型”(見表1)來選擇史料,其中前兩個評估維度屬于常量,第三個屬于變量,但都得基于“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經驗、對學生的了解和對學科的認識來評估”[3],最終讓史料的難易度與學生認知水平之間保持相對平衡,有效展開研習活動。
二、保障性基石:以科學性為標準線整理史料
開展史料研習活動的前提是選擇史料,但若選擇的史料未經整理或整理不科學,仍無法保障研習的順利進行,所以史料整理成為保障性基石。在以科學性為標準線的前提下,史料整理應遵循“聚焦、簡化和提示”等原則[4]。具體言之,科學性為標準線意味著整理史料不能斷章取義,然后再聚焦地節(jié)選與探究問題相關的史料部分;遇到晦澀難懂的史料,須考慮學情簡化史料或對關鍵信息注解;所有史料應標注出處以幫助學生置于歷史背景去理解。同時,應保留史料的原始版本,以便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情況作進一步調整??茖W地整理史料,其方式是多樣的,試舉幾例。
1.材料呈現(xiàn)形式的轉化
何謂史料?“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jù)傳留至今日者”[5]。如此,其載體也呈現(xiàn)多樣性,既有文獻型史料,也有實物型史料,還有口述型史料、圖像型史料等。進一步說,同個史料亦可由多種載體呈現(xiàn),甚至說載體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如實物史料上的銘文被拓印出版則轉化成了文獻史料。
據(jù)統(tǒng)計,公元前431年雅典人口總計40萬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萬,外邦人3.2萬,奴隸20萬……由此可見,雅典主要生產者是奴隸,其次是公民小生產者……據(jù)估計,伯里克利執(zhí)政期間,雅典公民中經常從國家得到金錢補助的達2萬人,約占成年男性公民的1/3以上?!R世榮、楊共樂:《璀璨的古希臘羅馬文明》
學生可能對雅典人口比例的文字性描述沒有太多直觀感受,可將該材料的數(shù)據(jù)比例整理成圖,以方便學生對雅典城邦人口結構以及公民數(shù)量的理解。
2.外文史料的翻譯
有的事件會記載于多種語言史料中,尤其涉及多國關系的史實時。教學若用多種語言史料呈現(xiàn)同一史實,則更為豐富和立體。如講“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為了讓學生從日本視角分析侵華戰(zhàn)爭失敗的必然性,可選取四則日文新聞材料來說明,如圖1~4所示,但又面臨著日文閱讀障礙,故整理時可翻譯一些關鍵信息,以真實地呈現(xiàn)當時日本國內的動員情況。
3.晦澀難懂史料的信息補注
研習時難免遇到晦澀難懂的史料,尤其一些字詞倘若不懂得其含義,則沒法理解整個史料。例如《周頌·我將》有段史料所蘊涵的信息可以說明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王權與神權的結合”的特點,但個別字詞晦澀難懂,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為此,整理史料時可對某些信息補注。
再如《漢代儒學》一課,《漢書·食貨志(上)》有一段史料——“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非常利于學生了解漢初實行“黃老之術”的經濟背景。其中“蓋臧”“醇駟”是關鍵性信息,關涉到學生能否理解西漢初年經濟凋敝亟需休養(yǎng)生息,但它們不易理解,所以可用括號加注成:蓋臧(儲藏)、醇駟(同一毛色的四匹馬)。
4.非關鍵性史料信息的刪減
不同的視角、立場決定了同個史料中,其信息的地位并不均等。換言之,于某一個教學任務而言,某些信息處于關鍵性位置;于其他的教學任務而言,它可能處于非關鍵性位置。以不傷害史料本義為標準線,以教學主題為指引,可以刪減非關鍵性信息。
王江涇鎮(zhèn)在縣北三十里永樂鄉(xiāng),舊有王氏、江氏所居,因以名鎮(zhèn)。鎮(zhèn)南盡秀水縣界,北據(jù)吳江縣界。俗最刁頑,多織綢,收絲縞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不務耕績,多儒登賢書者數(shù)有之。市設巡檢司,司有弓兵十數(shù)輩,名為巡監(jiān),實則摽掠,小船經運河中者,無不被其患?!缎闼h志》卷1《輿地·市鎮(zhèn)》
蘇州府吳江縣離城七十里,有個鄉(xiāng)鎮(zhèn),地名盛澤。鎮(zhèn)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蠶桑為業(yè)。男女勤謹,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賈來收買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路途無佇足之隙;乃出產錦繡之鄉(xiāng),積聚鯪羅之地。江南養(yǎng)蠶所在甚多,惟此鎮(zhèn)處最盛。——馮夢龍:《醒世恒言》卷18《施潤澤灘闕遇友》
農為歲計,天下所共也。惟湖以蠶,蠶月,夫婦不共榻,貧富徹夜搬箔攤桑。江南用舟船,無馬,偶有馬者,寄鄰郡親識。古人謂,原蠶,馬之精也,彼盛則此衰。官府為停徵罷訟??⑹?,則官賦私負咸取足焉,是年蠶事耗,即有秋亦告匱,故絲綿之多之精甲天下。——王士性:《廣志繹》卷4
壤地廣袤,不過百里而遙,農畝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萬之賦,三百年而尚無視息者,全賴此一機一杼而已。非獨松也,蘇杭常鎮(zhèn)之幣帛枲纻,嘉湖之絲纊,皆恃此女紅末業(yè),以上供賦稅,下給俯仰。若求諸田畝之收,則必不可辦?!旃鈫ⅲ骸掇r政全書》卷35《蠶桑廣類·木棉》
若講明清江南市鎮(zhèn)的紡織業(yè),幾段史料完全摘錄,其閱讀量之大,不太適合學生研習。故整理時可刪減與紡織業(yè)不太相關的、非關鍵性信息(見表2)。
5.綜合型史料整理
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綜合整理史料也是較為常見的。如明初內閣大學士的主要職責是教學重點,《明史·職官》對其有詳細介紹,但它存在某些字詞晦澀難以理解且篇幅過長的缺陷,可綜合采用刪減和補注方式整理。
(明初內閣大學士)掌獻替可否(意即對君勸善規(guī)過,議論興革),……凡上之達下,日詔,曰誥……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達上,曰題,曰奏……皆審署申覆(意即審查簽收,上報或發(fā)回)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蟮涠Y、大政事,九卿、科道官會議已定,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睹魇贰ぢ毠僖弧?/p>
三、方法性基石:以問題鏈為牽引力閱讀史料
越強調歷史教育的專業(yè)性,就越凸顯歷史閱讀的重要性和關鍵性。展望當前全球歷史教育,以史料為中心進行教學是一個重要趨勢[6],史料閱讀是現(xiàn)代歷史教育的核心課題,所以史料閱讀是研習活動推進的方法性基石。但史料蘊藏事實卻不等于事實,想通過閱讀史料路徑來確定作者寫作意圖、判斷其立場、評估史料可信度等,還要靠“反復盤問”才能得到“原始陳述中所隱瞞了的情報”[7]。毋庸置疑,問題設計決定史料價值的大小,只有閱讀而沒有問題驅動,閱讀只能是就文本讀文本。史料閱讀是研習活動推進的方法和策略,而問題設計猶如引擎推動了史料閱讀走向深度學習。
材料一:以中國軍器遠遜外洋為恥,日戒諭將士虛心忍辱。——李鴻章《朋僚函稿》
材料二: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函》
材料三:竊聞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所成就者不過術數(shù)之士。古今來未聞有恃術數(shù)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寥?/p>
材料四: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以為吾中國之政教風俗無一不優(yōu)于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梁啟超《李鴻章傳》
問題設計:
(1)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相同之處?
(2)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之處?如何解釋這種不同?
(3)你認為讀完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人會有什么反應?
(4)材料二,李鴻章用了什么樣的詞匯來說服讀者,其目的是什么?
(5)對照材料三,它能證實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哪些信息?
(6)材料三中,哪些信息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敘述進行了質疑?
(7)關于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問題上,材料四和前三個材料有什么共同點?
(8)綜合材料一、二、三,材料四對李鴻章評價是否客觀?為什么?
方法性基石視域下,該案例以問題鏈為牽引力助推史料的閱讀,與常規(guī)史料研習比較,它著眼于為什么李鴻章會有不同的語氣?頑固派與洋務派有沒有共同之處?不同史料敘述如何確證,又如何質疑?如何評估史料價值?等問題。所以,它已經邁向了深度學習,強調“問題性”與“思考性”、關注“過程性”與“活動性”、看重學科“人文性”[8]。研習活動不針對怎樣提出問題、怎樣解釋問題、怎樣反思問題就一定會偏離教學的初衷,成為淺層學習。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陳德運,唐朋.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歷史文獻材料的閱讀視角[J].教學與管理,2019(12).
[3]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cy in History /Social Studies,Science,and Technical Subjects[S].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2010.
[4] Wineburg,S.,Martin,D.Tampering with history: Adapting primary sources for struggling readers[J].Social Education,2009,73(05).
[5]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
[6] 趙亞夫,張漢林.國外歷史課程標準評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7] 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8] 陳德運,趙亞夫.論史料研習新路徑:指向深度學習的模型構建[J].教育科學研究,2020(07).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