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夢 黃曉嬋 劉 浪 陳貝貝 朱明芳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毛囊炎是皮膚科常見多發(fā)病,是一組累及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的細菌感染性皮膚病。本病多為凝固酶陽性金葡菌感染引起,偶可為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假單胞菌屬、大腸桿菌等單獨或混合感染,也可由真菌性毛囊炎(如糠秕馬拉色菌)繼發(fā)細菌感染所致。高溫、多汗、搔抓、衛(wèi)生習慣不良、全身性慢性疾病、器官移植、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等為常見誘因[1]。好發(fā)于頭面部、頸部、臀部及外陰,發(fā)生于頭皮且愈后留有脫發(fā)和瘢痕者,稱為脫發(fā)性毛囊炎;發(fā)生于胡須部稱為須瘡;發(fā)生于頸項部,呈乳頭狀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結者,稱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在臨床治療中,大多選用抗生素治療毛囊炎,然由于近幾年來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藥性,加大了毛囊炎的治療難度[2]。中醫(yī)憑借治療方法多、副作用小、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勢,為毛囊炎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醫(yī)認為毛囊炎屬于中醫(yī)“癤”的范疇,根據(jù)病因、癥候不同,又可分為有頭癤、無頭癤、螻蛄癤、癤病。其中與“癤病”最為相符,好發(fā)于項后發(fā)際、背部、臀部,幾個到幾十個,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也可在身體各處散發(fā)癤腫,一處將愈,他處繼發(fā),或間隔周余、月余再發(fā)[3]。我國關于此病最早認識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于心”[4]。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5]中最早出現(xiàn)“癤”的名稱,謂之癤候(癤腫)。《外科理例》[6]謂:“癤者,初生無根腳,腫見于膚,止闊一二寸,有少痛,后微軟,出青水,自破膿出?!笔滓婈P于癤的臨床表現(xiàn)的描述[7]。
導師朱明芳教授在多年臨床經驗中發(fā)現(xiàn),毛囊炎多發(fā)生于中青年體胖之人。該類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喜靜少動,皮疹以丘疹、膿皰為主,頭發(fā)油膩,頭屑多,舌胖大,舌苔厚膩。朱明芳教授認為毛囊炎與濕熱密切相關,病機多為患者素體陽熱較盛,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飲酒無度,釀成濕熱,蘊于脾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病理產物凝滯皮膚而發(fā)為丘疹、膿皰。
首診:患者尹某,男,16歲,2017年12月13日因“頭皮反復散在毛囊性丘疹1年余,加重1周”就診?;颊咦栽V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皮長散在紅色毛囊性丘疹,數(shù)天后中央出現(xiàn)膿皰,伴疼痛,口服“抗生素”后病情可控制,然此后仍有反復發(fā)作,食辛辣、肥甘厚味后加重,1周前患者丘疹較前明顯增多,遂就診于朱明芳教授門診。癥見:頭部丘疹處疼痛,食辛辣、肥甘厚味后加重,口苦口黏,渴不多飲,肢體困重,無惡寒發(fā)熱、咳嗽咳痰等不適,納食一般,夜寐欠佳,大便秘結,小便黃。??茩z查:頭皮可見多發(fā)性毛囊性丘疹,周圍有紅暈,中央有膿頭,部分破潰后形成黃痂,壓痛(+),頭皮屑偏多,可見散在黃豆大小脫發(fā)面,背部、腋下、臀部無類似特點,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西醫(yī)診斷:毛囊炎;中醫(yī)診斷:癤病,辨為濕熱內阻證。治療內服:法半夏10 g,陳皮10 g,升麻10 g,羌活10 g,白附子10 g,茯苓10 g,薏苡仁30 g,檳榔1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15 g,貓爪草10 g,馬鞭草10 g,砂仁10 g,白蔻仁10 g,皂角刺10 g,天花粉15 g,甘草6g,14劑。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外洗:生大黃20 g,忍冬藤20 g,野菊花20 g,漏蘆20 g,千里光20 g,側柏葉20 g,14劑。用法:外洗,每日1次,每次1劑?;疳?選用師氏火針,中火針0.65 mm×50 mm)14個部位,囑患者俯臥位,取丘疹處用絡合碘消毒,將火針用酒精燈燒至紅色后迅速垂直刺入中央膿頭處,刺入深度約2mm后隨即出針,再用棉簽將膿液擦拭干凈,若丘疹偏大,可于中央周圍散刺兩次,囑患者行火針治療處24小時內避免沾水或出汗,以防止針口感染。
二診:2017年12月27日復診,患者頭皮原發(fā)皮疹變淺平,無新發(fā),皮疹處無明顯疼痛,偶有心煩,肢體困重較前緩解,無惡寒發(fā)熱、咳嗽咳痰等不適,納寐可,二便調。??茩z查:頭皮原發(fā)丘疹處淺平,無新發(fā)皮疹,壓痛(-),舌尖紅,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滑數(shù)。治療內服:太子參10 g,白術10 g,升麻10 g,羌活10 g,豬苓15 g,法半夏10 g,陳皮10 g,茯苓15 g,白附子10 g,瓜蔞皮15 g,薏苡仁30 g,垂盆草15 g,蓮子肉10 g,砂仁10 g,白蔻仁10 g,甘草6 g,14劑。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外洗:外洗方同前,14劑。用法:外洗,隔天1次,每次1劑。治療后,患者頭皮原發(fā)丘疹變平,無新發(fā)皮疹,頭皮屑明顯減少,壓痛(-)。
半年后電話隨訪,患者無復發(fā),僅偏食肥甘厚味后,頭部新發(fā)1~2個紅色丘疹,無膿頭,可自行消退。
分析:患者青年男性,形體偏胖,素體陽熱較盛,加之飲食習慣不良,導致濕熱停于體內,上蒸于口,遂出現(xiàn)口苦口黏,渴不多飲;脾主肌肉,濕熱困脾,留滯肌肉,阻礙經氣,故肢體困重;熱灼津液,故小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均為濕熱內蘊之征。故治療上以健脾祛濕、清熱解毒為主。方藥分析:法半夏性辛溫,歸脾、胃、肺經,善燥除濕濁而化痰飲,尤善治臟腑濕痰,陳皮性辛苦溫,長于燥濕化痰,二者為君藥,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杏仁苦辛,善入肺經,通宣上焦肺氣,使氣化則濕化,白蔻仁芳香苦辛,行氣化濕,宣暢中焦,薏苡仁甘淡,滲濕健脾,疏導下焦,三藥合用,三焦并調為臣藥;佐以茯苓滲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羌活解表散寒、祛風除濕;白附子祛風痰;檳榔行氣利水;升麻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貓爪草化痰散結;天花粉、皂角刺清熱瀉火、消腫排膿、脫毒;蒲公英、紫花地丁、馬鞭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祛濕、清熱解毒之功。外洗方中生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忍冬藤、野菊花、漏蘆、千里光清熱解毒利濕;側柏葉清熱涼血、生發(fā)烏發(fā)?;疳?,古稱“藩針焠刺”,是指將針具燒紅后燙烙病變部位,以達到消散、排膿、止血、去除贅生物等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該病運用此方法,主要為了達到以下目的:通過火針的刺激,是體內郁結的濕熱隨火針一起排出;通過高溫的刺激達到消炎、滅菌的作用;通過刺破丘疹,使里面的膿液排除,促進丘疹愈合;④通過火針對局部的刺激,疏通經絡,加快周圍血液的運行,加快代謝。復診時患者熱象不明顯,丘疹變淺,故減蒲公英、紫花地丁、馬鞭草、天花粉、皂角刺、檳榔、貓爪草,偶有心煩,舌尖紅,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滑數(shù)提示心火旺盛、脾虛濕盛,故加予太子參益氣健脾;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豬苓利水滲濕;瓜蔞皮行氣化痰;垂盆草清熱解毒利濕;蓮子肉清心安神。
由于臨床中不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治療毛囊炎,導致該病的治療難度及復發(fā)率升高。毛囊炎作為中醫(yī)“癤”病的一種,中醫(yī)學對其有系統(tǒng)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治療經驗。在臨床治療中,只有結合患者癥狀、皮損情況及舌脈象,四診合參,有的放矢,從整體觀念進行辨證施治,選用適宜的治療手段,內外并重,相輔相成,才能為患者減少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