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紅
【摘要】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相結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全面立德樹人的今天,我們提倡增強審美意識,施美育德,在理念上以德導關,學科課程以關載德,活動課程以關促德,環(huán)境課程以關輔德,通過美育的實施途徑,來優(yōu)化學校德育工作,更好地立德樹人。
【關鍵詞】美育 德育 施美育德
在全面立德樹人的今天,強化德育工作,改進德育思路,優(yōu)化德育成果顯得尤為重要。別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親姊妹。”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美”和“美的教育”對德育的作用是很直接、很明顯的。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相結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所以,我們倡行施美育德,增強審美意識,優(yōu)化學校德育工作,更好地立德樹人。
一、施美育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泵烙偷掠窍鄬Κ毩⒌模质蔷o密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美育可作為德育的輔助,德育可借助美育的形式與手段,提高成效;美育可以通過培養(yǎng)人的愛美之心、審美之趣、創(chuàng)美之欲等心理品質(zhì)來強化德育在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基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加強美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薄按龠M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說,德育與美育的密切協(xié)同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必然性。
1.美育與德育有著共同的目標
美育和德育的最終目的都是培養(yǎng)真、善、美的人格。在美育成為獨立的學科之前,它伴隨著教育產(chǎn)生而被納入教育之中,而且常常與德育混為一談。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學范式,提出了“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學習過程,這種禮法、藝術、游戲相結合的教育,實際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體的。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yǎng)成高尚純潔之人格?!蔽鞣矫烙齽t把“人格的完整”“心靈的優(yōu)美”或“人性的解放”等等作為主要追求,這跟德育的目標不謀而合。而檀傳寶教授在他的《德育美學觀》一書中,更是提出了“立美以育德”的觀念。由此可見,以真、善、美的統(tǒng)一為主要標準,促進教育對象的社會化,塑造理想人格,這是美育與德育的共同目標。
2.美育與德育有著共同的內(nèi)容
無論是美育還是德育,都十分注重人生觀的培養(yǎng)、人格境界的提升,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比如,美育注重人生態(tài)度的教育,著力審美價值的培養(yǎng),而這些正是德育范疇中關于人的理想教育和人生觀培育的內(nèi)容。由此可見,美育與德育的價值內(nèi)涵是相同的。更值得一提的是,美育的實施過程更偏重于非功利的個人的“自律”,而德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教育對象實現(xiàn)“他律”到“自律”,培養(yǎng)高度的道德自覺性。這就意味著美育與德育在途徑上和內(nèi)容中的相融相通。
二、施美育德的實施路徑
依據(jù)美育和德育相輔相成、互相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關系,我們可通過增強審美意識,借助審美手段,以“德”為目標引領,以“美”的課程和“美”的形式作為德育的載體,開展德育工作,優(yōu)化德育成效。
1.理念先行:以德導關
施美育德,首先必須確定“以德導美”的思想,也就是要用德育的相關要求來引領和指導學生的審美教育活動。在新時代教育大環(huán)境下,學校美育必須引導學生向善、求美、行真。這其中,最關鍵的就在于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幫助受教育者脫離庸俗、狹隘的低級趣味,使受教育者在審美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美、欣賞美,進而去表現(xiàn)美、珍惜美、創(chuàng)造美。因此,“以德導美”是施美育德的前提所在。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用先進的文化濡染人,用道德的榜樣引領人,用美好的情感陶冶人,用道德與法治教育人,這樣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形成美的德行。比如,為慶祝國慶節(jié),我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經(jīng)典詩文頌祖國”,在詩文誦讀中贊美祖國;“載歌載舞慶華誕”,通過歌唱、舞蹈、器樂演奏、舞臺劇等形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活動的形式是藝術的、審美的,但都是在“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統(tǒng)領和指導之下開展的,這就是“以德導美”,讓“德”在“美”的形式中凸顯,讓“美”在“德”的高度閃光。
2.學科課程:以美載德
道德與法治課、晨會、班會、隊會是中小學進行德育的主要陣地,其他各門學科也承載著德育的任務。課堂教學(尤其是德育學科課程)必須改變一貫的說教、灌輸?shù)慕虒W方式,以美的形式、美的內(nèi)容為載體,通過豐富的情境活動,借鑒生動活潑的審美形式,引進美育的情感體驗機制,讓學生在美的意象耳濡目染下,在美的情感體驗下,增強崇尚道德的自覺意識,促進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個體情感的要求。這就要求,課堂中展現(xiàn)于學生面前的一切都具有美感:教師的形象、語言、體態(tài)是美的,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教師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是美的,美的榜樣、美的文字、美的情感,承載著美德;課堂教學的形式是美的,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圖片、視頻的形象生動,板書的精美設計,都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美好的學習情境體驗中,習得知識、提升情感、內(nèi)化行為。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常常利用精美的圖片、音樂、視頻以及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謎語等,創(chuàng)設切合教育主題的學習情境。教師用富有情趣的點撥、引領,有意識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舞學生的課堂情緒,啟發(fā)兒童的思維想象,進而形成其參與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使兒童的求知欲、審美熱情得以滿足和持續(xù),從而切實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3.活動課程:以美促德
道德教育不是要灌輸現(xiàn)成的道德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五官、軀體去體驗和感悟。學校德育必須通過一種“中介”來激活個體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從而促進道德行為的形成,而豐富多彩的活動課程是最好的“中介”。所以,學??梢蚤_展各種審美特色活動,以美來促德。比如,我校在創(chuàng)建“誠信教育特色文化”的過程中,開展了主題中隊活動觀摩、故事征文演講、誠信典故展演、影視藝術欣賞、“誠信之星”評比等誠信主題教育活動。學生們在讀、寫、講、演、觀、評等審美的活動中體驗、感悟、成長。每一個參與活動的學生都成了“審美主體”。審美主體可以突破特定的現(xiàn)實角色限制,不受拘束地選擇對象,自由地進人各種人物內(nèi)心去神游,忘情地扮演各種角色,體會各種人物的情感,還可以借假想的角色自由還原自己的情感,從而恢復自我的人性自由和主體意識。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育德、養(yǎng)德,事半而功倍。
4.環(huán)境課程:以美輔德
李吉林老師說:“每個兒童都是在一個十分具體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兒童的生活空間,便是他的成長環(huán)境。環(huán)境與其間活動的人群,構成了一個靜態(tài)與動態(tài)、物質(zhì)與精神交織在一起的兒童生活空間。”以情化人,以境育人,這是情境教育的核心觀念,也是施美育德的良好途徑。校園是兒童道德成長的主要場所,所以,我們可以借助環(huán)境課程輔助德育。營造有美感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題教育文化環(huán)境,讓每一面墻壁講話,讓校園內(nèi)靜止的、物態(tài)的布置,默默熏陶和感染學生的情感和言行,這也是一種“有痕卻無聲”的德育。例如,我校在打造“誠信文化校園”時,興建了“誠信文化廣場”。廣場上,“誠信墻”、誠信主題雕塑、誠信典故畫廊、誠信名言長廊掩映于花木之間,午間、課余,學生或穿行于誠信名言、典故的書畫作品之中,或流連于“曾子殺豬”等故事的主題雕塑群間,或駐足于古樸高雅的“誠信墻”前,耳邊流淌著旋律優(yōu)美的誠信之歌,這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德的熏陶和浸染。
綜上所述,施美育德是可行的,也是可操作的。只要我們轉變傳統(tǒng)的灌輸?shù)掠挠^念,形成“施教于美”的德育理念,創(chuàng)設“美”的道德成長環(huán)境,探尋新的德育學科教學模式,運用美學觀念,借鑒審美形式和手段,施美育德,一定能優(yōu)化學校德育工作,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賓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