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安徽 阜陽 236037)
《五聲反切正韻》,清吳瑯著。該書成書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共有6篇:“辨五聲第一”“論字母第二”“審縱音第三”“定正韻第四”“詳反切第五”“立切腳第六”。作者吳瑯在“一本天籟”語音思想指導(dǎo)下,想通過“辨五聲”“詳反切”,達到如實描寫當(dāng)時雅音或通語(“定正韻”)的目的。該書語音系統(tǒng)包括十九聲母、三十二韻母與陰平、陽平、上、去、入五個聲調(diào)。
《等韻一得》,清末勞乃宣所著。該書成于光緒癸未年(公元1883年),重訂于光緒戊戌年(1898年),是清代最晚出的等韻學(xué)著作,也是清末唯一的一本等韻學(xué)著作。該書分內(nèi)外兩篇,內(nèi)篇組織以三大綱為根基,勞乃宣說:“凡音之生,發(fā)于母,收于韻,分屬于四聲;‘母也’‘韻也’‘四聲也’,是為三大綱?!蓖馄撘衾?,分為字母、韻攝、四聲、雙聲迭韻、反切、射字、讀法、雜論等八部分內(nèi)容。該書語音系統(tǒng)為:聲母五十八母;韻母十三攝,各分開齊合撮;聲調(diào)為平上去入,實際上平聲亦分陰陽,為五聲。
《五聲反切正韻》無自序,作者也未在書中直接說明該書的編纂目的,然而我們可以通過原著中的“只言片語”“窺豹一斑”:
反切之學(xué),出于五聲。五聲者,由人心生也(1)。(辨五聲第一)
……瑯今別立新法,使其陰聲歸陰,陽聲歸陽,上去入各以類從,為位則有二十,為三字句者五,為五字句者一,縱橫條理,歸于一貫,學(xué)者誦之,不崇朝而其功已竟,亦如五聲之發(fā)乎天籟,而非人力所能為也。(審縱音第三)
邵長衡撰古今韻略,采明章黼所著韻學(xué)集成內(nèi)四聲韻圖,分為二十一部,有入聲者十部,余皆無入聲,如以屋韻系“東”,以質(zhì)韻系“真”,此皆拘守成見,而不明于切響自然之理。北人讀字多平聲,今使北方讀“屋”必讀為“烏”,而不讀為“翁”;讀“質(zhì)”必讀為“支”,而不讀為“真”。即使幼學(xué)童子調(diào)平仄亦必爾。故瑯?biāo)兄迓暷看危砸槐咎旎[也。(定正韻第四)
“由人心生”“發(fā)乎天籟”“一本天籟”等,都表明作者吳瑯編纂《五聲反切正韻》的目的是要描寫“天籟之音”。
所謂“天籟之音”,不應(yīng)該是某時某地之音,而應(yīng)是天地“自然之音”“一切之音”,吳氏說:“……北人以‘程’‘陳’讀為二,南人以為一,江以南之‘生’‘孫’異,淮南則同,相去未百里,而讀字即迥別者,何也?一則父師授,受童而習(xí)之以為故常,一則為方言所囿,雖學(xué)者亦習(xí)而不察也。然瑯以為不必問其讀何如聲,但一啟口,即莫能逃乎喉、齶、舌、齒、唇之外,亦即在三十二圖中,雖其聲不同,而其位則不易,是以寄耳?!保ǘㄕ嵉谒模?/p>
“但一啟口,即莫能逃乎喉、齶、舌、齒、唇之外。”凡是人類所發(fā)之音,皆在三十二圖之中,可見,吳氏所撰《五聲反切正韻》的目的是為了描寫“天下人聲”。
表1 縱音圖(2)
表2 五聲目次(3)
為了描繪“天籟之音”,吳瑯在《五聲反切正韻》韻圖編寫時做了一定的改革。其改革之處體現(xiàn)在縱音圖之中以“位”易“字母”(見表1:縱音圖)。吳瑯認(rèn)為古代韻學(xué)著作按字母立法,“立法瑣屑,不勝其煩”,而“字母為標(biāo),不過虛位,未嘗不可易字以代之”,因而該書不立字母,而分縱音為二十位,這二十位縱音與韻相配,形成縱音三十二圖。縱音三十二圖,每圖縱音都為二十位,且第十八圖都有音無字。有音無字,實為空位,當(dāng)為便于誦讀。
另一個改革之處就是在韻調(diào)編排上,按陰、陽、上、去、入順序以韻為目,入聲配陰聲(見表2:五聲目次)。
對二十縱音圖的框架,吳氏非常滿意,認(rèn)為是“天籟之音”,他說:“字母既不可用,然則反切以何者為主乎?曰縱音之法不可不知也。天地之理,經(jīng)緯而成文章,發(fā)乎自然,不待勉強。古之圣人,仰觀俯察,類萬物之情而作字,當(dāng)其始也,未有字,先有聲,而后以字實之,是聲為本體,而字為虛位也?!保▽徔v音第三)
實際上,吳氏的二十縱音圖的框架只是三十六字母的一個縮略,吳氏認(rèn)為三十六字母有重復(fù)之處,“今考字母,不必用三十六,其中有重復(fù)處也”。所以吳氏按照自己設(shè)計的音圖,將三十六字母進行合并,見下圖:
表3 三十六字母合并圖
對比表1“縱音圖”與表3“三十六字母歸并圖”可知,吳氏的以“位”易“聲母”的做法,雖較前人有所不同,但所謂的以“位”易“聲母”,只不過是字母代表字的更換而已。
吳氏將三十六字母歸并為十九母,“按上三十六母,細(xì)分之,只用十九母足矣,余皆復(fù)處也”,仔細(xì)分析合并規(guī)律,可看出《五聲反切正韻》語音特點,即“全濁聲母清音化”“零聲母擴大”與“知照合流”等明清時期官話語音特點。
“五聲目次”中的入聲韻配陰聲韻、“根滕梗艮”為“根”韻四聲與“斤、擎、謹(jǐn)、近”作為“斤”韻四聲,二十縱音三十二圖之中將“心”“陰”“品”入“斤”韻、“南”“堪”“三”入“干”韻、“鹽”“斂”“染”入“堅”韻,這些說明“-?尾與-n尾相混”“入聲韻尾無-p-t-k且與陰聲韻相配”“-m尾消失”,這些語音特點皆為明清時期南方官話語音特點。
可見,吳氏“煞費苦心”構(gòu)造的“天籟之音”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實際上他描寫的“天籟之音”不是“一本天籟”的天下之音,而是以南京方言為標(biāo)準(zhǔn)的、以江淮官話為基礎(chǔ)方言的南方官話[1]。
通過《等韻一得·序言》可看出,勞氏對等韻學(xué)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不滿,認(rèn)為“等韻迄無善本”,因而,勞氏覺得有必要重新編撰一部等韻善本。歷經(jīng)30年的苦心經(jīng)營,終于編成此書?!袄勰陞⒂?,定為母韻諸譜,一本人聲之自然。雖婦人孺子,莫不入耳而能通、矢口而能道,而考之古法,仍復(fù)不差黍?!保ㄐ蜓裕?/p>
勞氏的序言彰明其編寫《等韻一得》的目的就是為了描寫“自然之音”,此思想貫穿《等韻一得》全書,茲列舉一二:
爰依此為(字母)譜,于古母三十六仍無出入,而有條不紊,純乎天籟,較之古法有漸近自然之妙。(外篇·字母)
今定十三攝曰:阿、厄○、餩、埃、額○、敖、歐、昂、鞥、安、恩、諳、厄○音○,其分?jǐn)z遠考宋元,近宗國書,而實本乎人聲之自然。其列字則皆用喉音,所以著聲音之元也。(內(nèi)篇·韻攝)
惟喉音無四類,以阿為天地之元音,眾音所出,故獨一無偶也。(內(nèi)篇·字母譜)
為了達到編纂目的,勞氏特制定兩條編纂原則,即“專重人聲”與“專主時音”,勞氏說:“因釐為十譜,各系以說為內(nèi)篇,錄平昔討論之語為外篇,以俟知者。專重人聲而不尚考訂,所以別乎古韻今韻也;專主時音而不悖舊法,所以通乎古韻今韻也?!保ㄐ蜓裕?/p>
1.專重人聲
勞氏所說的“專重人聲”,當(dāng)指的是重視人類發(fā)音原理或自然之音。勞氏在編訂《等韻一得》的時候始終堅持這一原則。勞氏將“字母譜”聲母擬為五十八個,比傳統(tǒng)三十六字母多二十二個,此為囊括“自然之音”而設(shè),勞氏認(rèn)為傳統(tǒng)三十六字母“實足以括一切有字之音”,然而考諸聲音還應(yīng)該有所增加。對于“字母譜”中的清濁相配,勞氏也是出于描寫“自然之音”需要,他說:“惟三十六母,專以有字之音為主,故清濁皆有字者,則清濁并列……,然以聲音求之,溪透徹滂敷清穿皆有濁聲,疑泥娘明微來日皆有清聲,特?zé)o其字耳。如皆并列,則當(dāng)清濁各二十五母?!?/p>
表4 字母譜
“字母譜”中喉音獨立,無戛透轢捺之分。勞氏認(rèn)為是“自然之音”的真實體現(xiàn):“惟喉音影喻無戛透轢捺之可分,獨為一類。以天下之音皆出于喉,而收于喉,為諸母之本也。”“如此,則喉音一清一濁,余七音各四清四濁。……部居整飭、脈絡(luò)分明,按類求聲,若綱在綱矣。爰依此為譜,于古母三十六仍無出入,而有條不紊,純乎天籟,較之古法有漸近自然之妙。”(外篇·字母)
“字母譜”中,勞氏對發(fā)音部位的編排次第與傳統(tǒng)韻圖“牙舌唇齒喉半舌齒”或“唇舌牙齒喉半舌齒”的次第不同,將其調(diào)整為“喉音、鼻音、重舌音、輕舌音、重齒音、輕齒音、重唇音、輕唇音”,其原因還是為了“合自然之理”,勞氏說:“按人聲之發(fā),自內(nèi)而外,始于喉、次鼻、次舌、次齒,而終于唇,此自然之序也?!保ㄍ馄ぷ帜福?/p>
“字母譜”中將“阿”列在第一,也是出于自然之理:“御制序曰:國書以阿字為首,梵音亦謂阿字能括天下之音,其生生之序,出于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證之,雖各國各地殊語,至于孩啼,音皆出于阿,則阿字之為諸方音韻之源?!保ㄍ馄ろ崝z)
2.專主時音
勞氏編撰《等韻一得》是為了“一本人生之自然”,使“婦人孺子,莫不入耳而能通、矢口而能道”。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其必須將“時音”作為編撰的重要條件,“專主時音”。
疑、泥、嬢、明、微、來、日七母,古為次濁聲母,沒有對應(yīng)的清聲母。勞氏依據(jù)時音認(rèn)為此七母也應(yīng)該有相應(yīng)的清聲母,他說:“疑泥嬢明微來日七母,皆濁聲,無清聲。按今俗音如嬢母黏字、明母媽字、來母拉字之類皆讀清聲。雖然無字,實有其音,故所增配專濁之七清母,皆當(dāng)如俗音所讀清聲讀之。”(外篇·字母)
《同文韻統(tǒng)》載《華梵合璧譜生聲十二譜》,第二譜以支蚩咨雌等字古音皆讀齊齒,所以在伊烏俞之下,只列齊合撮,而不列開口。而勞氏在《內(nèi)篇·韻攝分配韻部譜》中對此看法并不贊同,他將喉音一部“開口下”列了“餩”一音,作為“伊烏俞”的開口,勞氏所依據(jù)的重要理由就是“時音”,然時音讀支咨等字,貫作開口……故于喉音一部特列餩字為下聲,為伊烏俞之開口,而以伊烏俞屬之。(外篇·字母)
勞氏在《內(nèi)篇·韻攝普》中按照“音之所由收”,將語音歸為十三攝,即喉音一部、喉音二部、喉音三部、鼻音部、舌齒音部、唇音部,每部又分陰陽聲,喉音一部多出下聲,這樣一共是十三攝。勞氏所分十三攝,與古人對上古音的分部及中古的十六攝有較大差別,勞氏所依據(jù)的依然是“時音”:“今所分十三攝,今日同文之音也?!?/p>
《等韻一得》語音系統(tǒng)包括五十八個聲母,十三韻攝(配以開齊合撮為五十二攝),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調(diào)類。聲韻調(diào)配合之后,囊括語音多達一萬二千六十四音,勞氏說:“譜(母韻合譜)五十八母,各以五十二攝合之,得音三千一十六,有字之三十六母,皆列字及反切,無字之二十二母,皆列空圈,按其母韻登第呼之,空圈之音亦可得也?!俗V皆平聲,再別以四聲,則一萬二千六十四音全矣?!保▋?nèi)篇·母韻合譜)這些語音如此之繁雜,“重分不重合”,顯然與吳瑯的《五聲反切正韻》的“天籟之音”不同。勞乃宣《等韻一得》的“自然之音”,其本質(zhì)不可能是一時一地之音,該書是一部“以表現(xiàn)人類共有語言為目的,或者以概括全部漢語方言為目的”[2]的韻書,我們贊同這一觀點,認(rèn)為《等韻一得》是一部綜合音系等韻著作,勞氏撰寫此書是為了能夠囊括“天下之音”?!疤煜轮簟卑ü乓?,而“專以時音為主”,時音即清末漢語語音,包括官話方言和非官話方言[3]。
無論是吳瑯的“天籟之音”的韻學(xué)思想,還是勞乃宣“自然之音”的韻學(xué)思想,其思想本質(zhì)都是想在個人韻學(xué)著作之中囊括“天下之音”。有的韻學(xué)家嚴(yán)格按照這種韻學(xué)思想編排韻書,力圖使韻書音系接近這種“理想”音系,如勞乃宣的《等韻一得》等。但有些韻學(xué)家由于作者學(xué)識、經(jīng)歷、生活背景等客觀原因或個人主觀意愿,只能是搭建出“無所不包”的音系骨架,而實際描寫的仍然是一時一地之音,如吳瑯的《五聲反切正韻》、樊騰鳳的《五方元音》、胡垣的《古今中外音韻通例》等。
韻學(xué)家韻書編纂目的無論是描寫綜合音系還是描寫一時一地的實際語音,都在韻書中搭建起“無所不包”的“骨架”,顯然是受到《切韻》“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思想的影響。
方環(huán)海先生說:“自《切韻》之后,許多音韻學(xué)家的韻書韻圖以及其他音學(xué)雜著大多追求《切韻》那種‘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普通音韻學(xué)境界,時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被譏為‘囿于一隅的偏狹與孤陋’。因此絕大多數(shù)音韻學(xué)家都在著述中力圖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音系,以通古今中外?!盵4]
鑒于此,在研究韻書韻圖過程中,我們應(yīng)透過編纂者搭建的“骨架”(即韻圖),深入研究韻書韻圖的語音系統(tǒng),從而理解韻書編纂者真正的韻學(xué)思想。
注釋:
(1)本文所標(biāo)下劃線,非原著作者所加,乃本文作者為使醒目而標(biāo)。
(2)表中“□”原著《五聲反切正韻》無,為本文作者方便閱讀所加,指“有音無字”現(xiàn)象。
(3)此表豎排,每五格代表韻母的5個調(diào)類,如“公、同、拱、貢、同孤”代表“公”韻母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5個調(diào)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