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建構具有中國氣派和國際視野的刑法理論
——高銘暄刑法學思想研究

2020-01-10 00:42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刑法教授犯罪

陳 璇

高銘暄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者和開拓者。六十多年來,他秉持“教育乃我之事業(yè),科學乃我之生命”的人生信條,篳路藍縷、上下求索,縱使步入鮐背之年,依然孜孜不倦、筆耕不輟,為新中國刑法學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和繁榮,為我國法學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作出了卓爾不群的巨大貢獻。2019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授予高銘暄教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經(jīng)七十載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的中國刑法學也邁入了嶄新的發(fā)展階段?!胺▽W之盛衰,與政之治忽,實息息相通”(1)沈家本:《法學盛衰說》,載沈家本撰,鄧經(jīng)元、駢宇騫點校:《歷代刑法考 附寄簃文存》,214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刑法學的發(fā)展水平,亦是衡量一國法治現(xiàn)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面回顧、總結和研究高銘暄教授深邃博大的刑法學思想,對于推動我國刑法科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刑事立法思想:立足中國國情、廣納文明成果

一部內(nèi)容完備、體系科學的刑法典,既是一國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基石,也是一個民族法治建設征程的里程碑。中華法系綿延數(shù)千載,其律皆以刑法為主,至公元7世紀的《唐律》達至成熟,此后的《宋刑統(tǒng)》《明大誥》《大清律》均一脈相承;清末民國,中華法系的傳統(tǒng)歸于中斷,在移植日本、德國法律體系與法學知識的基礎上,先后制定和出臺了數(shù)部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刑法典。以194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發(fā)布的《關于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qū)的司法原則的指示》為標志,我國以大陸法系為模本探索刑事立法現(xiàn)代化的進程歸于中止。(2)何勤華:《論新中國法和法學的起步》,載《中國法學》,2009(4)。自那時起,新中國的刑事立法走過了不平凡的風雨歷程。高銘暄教授是唯一一位自始至終參與新中國刑法典的創(chuàng)制和修改完善全過程的學者。自1954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啟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起草工作開始,無論是1979年《刑法》的頒布、多部單行刑法的制定,還是1997年《刑法》的全面修訂以及迄今十個刑法修正案的出臺,無不凝結著他的心血與智慧。在長期的立法實踐中,他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有關刑法典制定與完善的系統(tǒng)理論。高銘暄教授所撰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誕生和發(fā)展完善》(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既是對我國刑事立法進程進行全景式描繪的珍貴文獻,也是對作者的刑事立法思想加以全面闡述的學術巨著。高銘暄教授的刑事立法思想,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立足于中國本土的國情和實踐

中國是一個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在法律制度建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有益經(jīng)驗。清末民國時期,刑法典的創(chuàng)制曾大量效法西方大陸法系的刑事立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刑事立法又經(jīng)歷了一段以俄為師、全盤蘇化的時期??偨Y歷史經(jīng)驗,高銘暄教授在倡導吸收域外成功經(jīng)驗的同時,始終強調:“刑法立法不能憑主觀想象,也不能照搬前人或別人現(xiàn)成的東西,而是要系統(tǒng)深入地調查研究,一切均應立足于我國的實際?!?3)高銘暄:《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刑法立法的發(fā)展》,載《法學家》,2011(5)。具體來說:一方面,中國的刑事立法需要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等現(xiàn)實國情,還要聯(lián)系我國的歷史。(4)高銘暄:《刑法肄言》,85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貝克于1985年提出,現(xiàn)代世界正在從“工業(yè)社會”向“風險社會”轉變。(5)烏爾里?!へ惪耍骸讹L險社會》,13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高銘暄教授敏銳地洞察到,我國經(jīng)濟的急速發(fā)展和社會關系的高度分化,使得中國社會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高風險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我國的刑事立法面對危及社會安全的風險行為應當有積極的反應,需要進行自身調整,并在社會整體的變遷過程中重新定位科技進步、文明發(fā)展與刑事立法之間的協(xié)調互動關系。但是,刑法又不能蛻變?yōu)橐?guī)制性的社會管理手段,它是與其他經(jīng)濟手段、行政手段等相互配合使用的犯罪治理措施。風險社會中刑事立法的正當性,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第一,犯罪化與非犯罪化的界限。從現(xiàn)代社會安全的角度來看,刑事立法將犯罪標準前移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但刑事規(guī)制仍應采取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不僅要貫徹目的正當、手段必要、符合比例原則,還要具備輔助性。對任何風險的刑事規(guī)制,都必須以社會安全的急切需要為前提。第二,危險犯與實害犯的界限。當代社會的風險性質,要求刑法應當提前處置危險犯。但是,一方面,處罰危險犯必須具有立法上的急切必要性;另一方面,處罰危險犯必須以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不可容忍的過錯為前提。(6)高銘暄:《風險社會中刑事立法正當性理論研究》,載《法學論壇》,2011(4)。

(二)積極吸收現(xiàn)代法治文明的成果

由于國內(nèi)外特殊的歷史原因,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間,我國的刑法和刑法學長時期游離于世界主流之外,一度在較為封閉的環(huán)境下失去了充分吸收人類先進法律文明與法治精華的機會。直到改革開放重啟法治建設后,我國刑事立法才逐漸打開了與現(xiàn)代法治文明相交匯的大門。在此過程中,高銘暄教授以其非凡的遠見、膽略和智慧為我國刑法的現(xiàn)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2015年4月,國際社會防衛(wèi)學會授予高銘暄教授“切薩雷·貝卡里亞獎”時所闡述的獲獎理由即為,高銘暄教授“在中國基于人權保障與人道主義刑事政策發(fā)展現(xiàn)代刑法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倡導罪刑法定原則的確立

我國古代刑法存在著“斷罪無正條”者得“比附援引”的規(guī)定,這與罪刑法定原則是格格不入的(7)陳新宇:《從比附援引到罪刑法定——以規(guī)則的分析與案例的論證為中心》,24-25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大清新刑律》(后改名為《暫行新刑律》)首次將作為現(xiàn)代刑事法治基石的罪刑法定原則寫入了中國的刑法。(8)陳興良:《罪刑法定主義》,8頁,扉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在制定1979年《刑法》時,囿于當時我國有限的刑法理論水平,加之立法上奉行“宜粗不宜細”的原則,故1979年《刑法》沒有確立罪刑法定原則,而在第79條中規(guī)定了類推制度。在討論對1979年《刑法》進行全面修訂的過程中,“罪刑法定原則寫進刑法典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曲折的,其間經(jīng)過了多次針鋒相對的力量較量與觀點爭鳴,并曾經(jīng)達到白熱化的程度”(9)高銘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誕生和發(fā)展完善》,171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高銘暄教授旗幟鮮明地主張:“在全面修改刑法時,應在刑法中明確規(guī)定罪刑法定原則,不再規(guī)定類推制度。”(10)他認為,罪刑法定原則是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歷史的考驗、至今被世界各國刑法奉為最基本原則的一項法治原則,是國家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的結晶,是刑事領域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的高度統(tǒng)一。明文規(guī)定罪刑法定原則的意義在于:第一,鄭重地表明我國是法治國家;第二,更為全面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第三,適應國際上的進步潮流,更好地與國際接軌。(11)高銘暄:《略論我國刑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確立》,載《中國法學》,1995(5)。此外,針對當時有人提出的應當廢除類推但不明文規(guī)定罪刑法定原則的觀點,他指出,既然廢除類推,就意味著實行罪刑法定,那就必須在法律上明確加以宣示,這不僅可以收到法治思想原則的宣示效果,而且對于實際指導刑事立法和司法,促進刑事立法內(nèi)容和技術的完善,強化刑事司法工作人員的法治意識,乃至規(guī)范刑事司法解釋等,均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意義。(12)高銘暄:《試論我國刑法改革的幾個問題》,載《中國法學》,1996(5)。

誠如陳興良教授所言:“現(xiàn)代法治刑法的精髓,一言以蔽之,罪刑法定主義也?!?13)陳興良:《罪刑法定主義》,8頁,扉頁,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罪刑法定原則最終在1997年《刑法》中的確立,是中國刑法真正走向法治化和現(xiàn)代化的最為關鍵的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標志。在此過程中,高銘暄教授的相關思想無疑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力主限制和縮減死刑的適用

高銘暄教授主張,盡管基于中國特殊的文化傳統(tǒng)和特定的國情民意,目前在中國徹底廢止死刑尚不現(xiàn)實,但立法者必須清醒地看到死刑的弊端,看到它的作用是有限和相對的,應當最大限度地縮減和限制死刑的適用。理由在于:首先,判處死刑會給罪犯的親屬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刺激,使其易于成為社會上的消極對抗力量,死刑越多、樹敵就越多;其次,死刑一旦適用錯誤,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再次,死刑過多,有損國家形象,與當今各國刑罰輕緩化的改革潮流相違背。有鑒于此,他提出了改革死刑立法的若干舉措:

(1)削減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適用

早在討論修改1979年《刑法》的過程中,高銘暄教授就提出,除了應當重申《刑法》總則中既有的有關死刑的限制性規(guī)定外,還需要結合《刑法》分則進行大幅度的死刑立法改革,即:在分則條文中要對適用死刑的罪種作出審慎的篩選,使死刑僅適用于危害國家安全、危害國防、危害公共安全、使用暴力嚴重侵犯人身權利和財產(chǎn)權利的某些故意犯罪、重大的毒品犯罪以及貪利型瀆職犯罪,對于非暴力性的財產(chǎn)犯罪和經(jīng)濟犯罪,原則上不應規(guī)定死刑。(14)高銘暄:《試論我國刑法改革的幾個問題》,載《中國法學》,1996(5)。在1997年《刑法》修訂后,他又進一步認為,我國削減死刑的第一步目標應當針對非暴力犯罪,尤其是從單純的經(jīng)濟犯罪著手。理由在于:首先,經(jīng)濟犯罪的成因復雜,受到社會、經(jīng)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僅靠死刑無法有效遏制;其次,單純經(jīng)濟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一般低于侵犯他人生命、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犯罪,對之適用死刑有過重之嫌;再次,國家對經(jīng)濟犯罪適用死刑也極不經(jīng)濟,因為死刑從肉體上消滅罪犯,事實上同時剝奪了罪犯以無償勞動彌補其所造成之經(jīng)濟損失的機會;最后,對于經(jīng)濟犯罪不設置死刑也是世界各國的通例,削減經(jīng)濟犯罪的死刑適用可以使我國《刑法》更加適應世界潮流。(15)高銘暄:《我國的死刑立法及其發(fā)展趨勢》,載《法學雜志》,2004(1);高銘暄:《略論我國死刑制度改革中的兩個問題》,載《法學家》,2006(1)。

(2)建構和完善死刑替代措施

高銘暄教授積極倡導建構和完善我國的死刑替代措施。他從以下三個方面論證了死刑替代措施的合理性:第一,死刑替代措施符合我國“少殺”“慎殺”的死刑政策;第二,死刑替代措施能夠與報應、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刑罰目的保持兼容協(xié)調;第三,死刑替代措施契合我國的國情民意;第四,死刑替代措施與國際人權公約的要求高度一致。在此基礎上,高銘暄教授設計了三項死刑替代措施:一是經(jīng)過嚴厲化調整后的死刑緩期執(zhí)行制度。即對死緩犯考驗期滿之后的無期徒刑,設置相對普通無期徒刑更為嚴格的假釋、減刑期限。二是嚴格的無期徒刑。如果無期徒刑過于輕緩,可能在某些情況下難以完全實現(xiàn)刑法懲罰嚴重犯罪的功能和預防嚴重犯罪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改革無期徒刑,區(qū)分出嚴格的無期徒刑與一般無期徒刑,將嚴格的無期徒刑作為切實可行的死刑替代措施。三是附賠償?shù)拈L期自由刑。犯罪人給予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巨額金錢賠償,有利于緩和被害方要求判處犯罪人死刑的心理,故在充分尊重被害方意愿的前提下,可以以附賠償?shù)拈L期自由刑(例如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替代死刑立即執(zhí)行。

3.推動分則各罪符合現(xiàn)代要求

(1)反革命罪向危害國家安全罪的轉變

反革命罪是1979年《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一個類罪名,它包含了從1979年《刑法》第91條至第102條的20種具體犯罪。隨著改革開放后中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各方面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反革命犯罪案件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一方面,反革命罪案件數(shù)量逐年下降,在全國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另一方面,司法實踐對反革命目的的認定普遍感到較為棘手,影響了對相關案件的正確處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盡管多數(shù)學者主張將反革命罪更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罪,但也有少數(shù)學者提出不同的意見。(16)趙秉志主編:《刑法爭議問題研究》(下卷),57-59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在這場爭論中,高銘暄教授始終明確主張應當在修訂的刑法典中以危害國家安全罪取代反革命罪。理由如下:其一,反革命罪基本上是一個政治概念,與法律的規(guī)范化要求不盡相符。而且,由于反革命罪是政治犯罪,根據(jù)“政治犯不引渡”的國際慣例,我國難以有效懲處那些潛逃國外的危害了國家安全的罪犯。如果以危害國家安全罪取代反革命罪,則既有利于適應國際司法協(xié)助的需要,也能夠和《國家安全法》的規(guī)定相銜接。其二,反革命罪中的某些具體罪,如反革命破壞罪、反革命殺人傷人罪,與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人身權利罪中的相關罪名的區(qū)別僅在于有無反革命目的,但反革命目的的認定本身就極為困難。將這些罪并入普通刑事犯罪之中,并不影響對這些犯罪應有的懲處。(17)高銘暄:《論刑法典體系結構的完善》,載《法制日報》,1995-01-05。

在以高銘暄教授為代表的刑法學者的有力推動下,1997年修訂后的《刑法》最終將反革命罪更名為危害國家安全罪,成為我國《刑法》順應現(xiàn)代化潮流的重要標志之一,為海內(nèi)外所矚目。

(2)“口袋罪”的罪名分解與罪狀明確化

在1979年《刑法》中,投機倒把罪、流氓罪和玩忽職守罪被認為是典型的“口袋罪”,其罪狀過于簡略,難以滿足罪刑法定原則的明確性要求。高銘暄教授認為,對于這三種罪,在修訂刑法典時應當采取分解罪名、充實罪狀的方式予以解決。首先,應當廢除投機倒把罪的稱謂,將本罪值得保留的內(nèi)容分別規(guī)定為非法經(jīng)營罪、擾亂市場罪、非法出版罪等。其次,流氓罪罪狀中“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的模糊用語,把一些僅有下流作風的行為也網(wǎng)羅進去,從而不當?shù)卮蠓鶖U大了處罰范圍。對這個罪可以考慮分解為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強制猥褻罪、聚眾淫亂罪等。最后,在瀆職罪中,除了玩忽職守罪外,還應當增加濫用職權罪、逾越職權罪、故意放棄職責罪等罪名。上述這些罪名在行為的客觀表現(xiàn)上不同,罪過形式也存在差別,把行為方式和罪過形式分析清楚,在立法上對罪名一一作出明確界定,就可以避免使玩忽職守罪臃腫膨脹。(18)高銘暄:《試論我國刑法改革的幾個問題》,載《中國法學》,1996(5)。

(三)推動刑事立法的民主化與科學化

1.刑事立法的民主化

高銘暄教授認為,刑事立法工作應當實現(xiàn)民主化,立法機關應當注意傾聽并尊重各方意見。總結我國立法的經(jīng)驗,刑事立法民主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重視法學家的作用;其二,重視有關實務部門的作用;其三,認真聽取代表和委員們的建議。關于法律專家對于刑法創(chuàng)制和發(fā)展的作用,高銘暄教授曾結合自身參與立法的經(jīng)歷進行過專門的論述。他認為,法律專家參加立法工作可以有多種方式、發(fā)揮多種作用:一是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當立法工作機關通過召開座談會、討論會或者發(fā)出書面通知征詢有關某項法律的框架、內(nèi)容乃至條文設計案時,法律專家或者集體或者個人,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二是整理和提供有關資料。刑事立法需要各方面的資料作為依據(jù),學者中有不少人是精通古今中外某一方面的專家,可以為立法工作機關提供必要的資料。三是直接參加刑事法律條文的起草擬定工作。(19)高銘暄:《從刑法的創(chuàng)制和發(fā)展看中國法律家的作用》,載《高銘暄自選集》,183-18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立法技術的科學化

高銘暄教授對于我國刑事立法技術的科學化,進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諸多精辟而深刻的見解。

(1)刑法修正案的立法完善模式

高銘暄教授早在1997年全面修訂《刑法》的工作結束之時,就富有前瞻性地對未來刑法修改的方式提出了建議。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司法機關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新刑法典的不足和缺陷會逐步暴露,對于刑法的進一步修改補充,應當采取修正案的方式。因為,這樣做不會打亂刑法典條文的次序,直接修改某一條或某幾條,或新設某一條或某幾條插入有關條文之間,另加序碼標號(如第某某條之一、第某某條之二等)。這樣,既可保持刑法典的長期穩(wěn)定,又能夠不失時機地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而對刑法隨時進行局部的修改補充。(20)高銘暄:《20年來我國刑事立法的回顧與展望》,載《中國法學》,1998(6)。

從1999年12月至2017年11月,我國在約18年的時間里出臺了10個“刑法修正案”;采用“刑法修正案”的模式來修正刑法典的某些規(guī)定,事實上已經(jīng)被確立為新中國刑法修正的主流方式。高銘暄教授認為,這種修法模式應當繼續(xù)堅持下去,其優(yōu)點在于:其一,不打亂刑法典的體系結構和法條的排列次序,有利于保持刑法典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其二,適應犯罪態(tài)勢和刑事政策變化的需要,充分實現(xiàn)刑法典的社會價值;其三,有利于司法工作的實際操作和掌握運用;其四,便于廣大公民的學習和遵守;其五,較好地容納各種新型犯罪的增補,合理解決刑法的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之間的關系。(21)高銘暄:《新中國刑法立法的變遷與完善》,載《檢察日報》,2019-10-08。

(2)進一步完善刑法典的體系

高銘暄教授指出,1997年《刑法》無疑是一部嶄新、統(tǒng)一、比較完備、具有時代氣息和多方面顯著進步的刑法典,但它在體系結構上仍存在可以進一步完善之處。他提出的具體建議包括:第一,進一步關注刑法總則的改革。1997年以來,我國的歷次刑法修正案大多集中在刑法分則部分,但是,刑法總則部分還有較大的改進和完善空間,例如犯罪競合問題、數(shù)罪并罰問題等。(22)高銘暄:《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刑法立法的發(fā)展》,載《法學家》,2011(5)。第二,可以考慮在總則第二章中將孕婦、哺乳新生兒的母親、未成年人、老年人、精神障礙人列為特殊群體之人,增設“特殊群體之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專節(jié)。第三,應當增設“正當行為”專節(jié),并且進一步充實法定正當化事由的種類,包括職務行為等。第四,應當在總則第四章第八節(jié)中補充規(guī)定單位犯罪的追訴時效。第五,鑒于我國提出了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故需要與國際公約銜接,增設“危害人類和平與安全罪”專章,內(nèi)容包括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zhàn)爭罪等,置于刑法分則最后作為第十一章。(23)高銘暄:《新中國刑法立法的變遷與完善》,載《檢察日報》,2019-10-08。

二、刑法理論思想:理論與實踐、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

在刑法學研究方法上,高銘暄教授歷來倡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主張“中國的刑法學必須服務于中國的刑事法治現(xiàn)實和實踐,必須立足于解決中國刑事法治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24)高銘暄:《新中國刑法學六十年發(fā)展的簡要歷程和基本經(jīng)驗》,載《高銘暄王作富刑法學文選——九十華誕自選集》,57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在他的推動下,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成為我國當代刑法理論研究的主導風格。(25)陳興良:《學術自傳——一個刑法學人的心路歷程》,載陳興良:《走向哲學的刑法學》,7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高銘暄教授對于刑法理論有著全面而精深的研究,其思想融貫犯罪論與刑罰論、兼通刑法總論與刑法各論。其較為重要的刑法理論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和完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高銘暄教授和馬克昌教授、王作富教授等老一輩刑法學者一道,以源自蘇聯(lián)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為核心,建立起了新中國刑法學的體系。長期以來,以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為主體架構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無論是在刑法理論還是在司法實務中均占據(jù)主導地位,為我國刑法知識的積累、發(fā)展和普及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晚近十多年來,學界出現(xiàn)了主張以源自德國和日本的階層式犯罪論體系取代傳統(tǒng)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聲音。對此,高銘暄教授一方面主張“學術的精神貴在質疑,學術的發(fā)展需要自由討論”(26)高銘暄:《高銘暄自選集》,作者前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充分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觀點(27)高銘暄口述、傅躍建整理:《我與刑法七十年》,121-122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時延安、陳冉:《高銘暄:探尋至善的法治》,載《光明日報》,2019-10-21。,另一方面也從多個視角出發(fā)詳細論證了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合理性(28)高銘暄:《論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合理性暨對中國刑法學體系的堅持》,載《中國法學》,2009(2)。:

第一,從歷史的維度來看,新中國成立之初,以俄為師、取法蘇聯(lián),這是黨和國家的政治決策,故學習蘇聯(lián)刑法學的犯罪構成學說,是我國刑法學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必然的唯一選擇。20世紀80年代初恢復法學教育后,新中國第一代刑法學家經(jīng)過集體研討,一致主張我國刑法學理論應當以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為基本框架。由此可見,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凝結了刑法學家的集體智慧,經(jīng)受住了歷史的考驗,絕非完全經(jīng)不起任何推敲的政治性產(chǎn)物。

第二,從現(xiàn)實的維度來看,中國并無大陸法系或英美法系的歷史傳統(tǒng),以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為核心的中國刑法學體系早已建立數(shù)十年,深入人心,并且隨著法學教育的蓬勃發(fā)展,扎根開花、廣為傳播。在這樣的現(xiàn)實面前,主張推倒重來,移植一個缺乏生存土壤的德日犯罪論體系,實有舍本逐末之嫌。

第三,從理論內(nèi)部的邏輯來看,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內(nèi)部邏輯極為嚴密,層次界分相當清晰,恰當?shù)貙崿F(xiàn)了對一個犯罪行為從粗到精、由表及里以及從整體到部分、由部分回歸整體的剖析。此外,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的排布并非雜亂無章,將犯罪認定模型按照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的順序加以安排,符合人們認識犯罪的規(guī)律,也符合刑事訴訟的規(guī)律。

第四,從不同體系的比較來看,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理論體系,相比之下,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卻變動不居,常使人產(chǎn)生無所適從之感。階層式犯罪論體系建立之初,曾提出過“違法是客觀的,責任是主觀的”說法,但后來的發(fā)展又使得故意、過失等主觀要素也進入違法性判斷之中,這樣一來,違法性和責任的區(qū)分標準就令人難以捉摸??梢?,階層式犯罪論體系本身就存在著諸多矛盾和沖突之處。

犯罪論體系之爭涉及如何處理科學敘事與實踐操作、學術傳承與理論突破、借鑒域外與立足本國等諸多關系問題。隨著刑法理論的深入以及對外交流的擴大,學界已逐漸能夠以更為理性、全面和包容的態(tài)度去看待和評價各種不同的犯罪認定模式。高銘暄教授指出,盡管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總體上是合理、科學的,但我國當前主導的刑法學體系也的確存在不足,需要加以發(fā)展和完善。他認為,目前中國刑法學體系對犯罪論、刑事責任論、刑罰論三者的動態(tài)性任務,即定罪、歸責、量刑、行刑等體現(xiàn)不足,今后要著力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使中國刑法學體系既生動地描述犯罪構成、刑事責任、刑罰本質、刑罰目的等靜態(tài)理論內(nèi)容,又充分地展示認定犯罪、確定責任和決定刑罰等動態(tài)過程。(29)高銘暄口述、傅躍建整理:《我與刑法七十年》,123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這些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他兼收并蓄、與時俱進、絕不故步自封的學術品格,為中國犯罪論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二)構建相對獨立的刑事責任理論

在德國、日本的刑法理論中,責任論歷來是隸屬于犯罪論、用于判斷行為是否成立犯罪的一個階層。高銘暄教授是我國刑事責任論研究的主要開拓者(30)趙秉志主編:《高銘暄刑法思想述評》,194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他最早主張應當承認刑事責任相對于犯罪論和刑罰論的獨立地位,并認為“相對獨立的刑事責任論是中國刑法學體系的重大特色”(31)高銘暄:《論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合理性暨對中國刑法學體系的堅持》,載《中國法學》,2009(2)。。這對我國的刑法理論體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概括而言,高銘暄教授關于刑事責任論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第一,刑事責任的概念和根據(jù)。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對違反刑事法律義務的行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能提供衡量標準的、體現(xiàn)國家對行為人否定的道德政治評價的刑事實體性義務。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1)強制性。刑事責任是一種由犯罪行為所引起的法律效果,是一種強制犯罪人向國家承擔的法律責任。(2)嚴厲性。刑事責任是一種性質最為嚴重、否定性評價最為強烈、制裁后果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3)專屬性。刑事責任只能由犯罪的個人和單位承擔,不可轉移,不能替代。(4)準據(jù)性。刑事責任一經(jīng)確定,犯罪人和被害人均不能自行變更,也不容許“私了”。刑事責任的法律事實根據(jù)在于行為符合犯罪構成。關于刑事責任的哲學根據(jù),應當以馬克思主義決定論和相對意志自由論為基礎提倡“利益責任論”,即主張刑事責任是統(tǒng)治階級通過國家司法機關對基于個人自由意志實施違反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行為的人所做的一種否定評價。(32)高銘暄主編:《刑法專論》,459、472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刑事責任的體系地位。刑事責任是連接犯罪和刑罰的橋梁與紐帶,其功能在于調節(jié)犯罪和刑罰之間的關系。某人實施了犯罪,也就意味著他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擔刑事責任;同時,只有確定某人應負刑事責任,才存在對其適用刑罰的現(xiàn)實可能性。所以,刑事責任既是犯罪的后果,又是刑罰的先導。刑事責任與刑罰之間的關系是:(1)刑事責任的存在決定刑罰的存在。(2)行為人負擔刑事責任的程度決定了其刑罰的輕重。(3)刑罰是實現(xiàn)刑事責任的主要但并非唯一形式。因此,“罪—責—刑”的邏輯結構就構成刑法的全部內(nèi)容。相應地,刑事責任論應當與犯罪論、刑罰論并列,中國刑法學體系也應當是“犯罪論—刑事責任論—刑罰論”。

第三,刑事責任的實現(xiàn)。首先,關于刑事責任的實現(xiàn)過程。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時間始于行為人開始實施犯罪行為之時,實際負刑事責任的時間始于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決生效之日;刑事責任的終結時間一般是刑罰執(zhí)行完畢之日。其次,刑事責任的實現(xiàn)方式并不局限于判處刑罰一類,而是包含以下多種:一是定罪判刑,二是定罪免刑,三是消滅處理,四是轉移處理。

近年來,高銘暄教授對于刑事責任理論又有了新的思考。他認為:首先,與犯罪論側重于評價已經(jīng)發(fā)生的行為不同,刑事責任的評價對象應當是實施了犯罪行為的人。通過對犯罪人的研究,在罪行決定刑事責任的基礎上,進一步綜合犯罪人的主觀特殊情況,對刑事責任大小進行調整和修正。其次,與犯罪論的中心任務是定罪相比,刑事責任論的中心任務是歸責,即在罪行確定后,國家考慮如何確定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再次,如同定罪必須以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為判斷依據(jù)、量刑必須以法定刑和量刑情節(jié)的運用為參考一樣,歸責也應當有自己的判斷依據(jù),即歸責要素和歸責體。(33)高銘暄口述、傅躍建整理:《我與刑法七十年》,12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高銘暄教授關于刑事責任論的思考,充滿中國學者的原創(chuàng)智慧。它使得刑事責任成為一個使定罪與量刑、定性與定量、刑法與刑事政策交相融匯的獨立范疇,深刻揭示了犯罪與刑罰之間的立體多維關系,大大拓寬了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視域。

(三)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共犯理論

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對共同犯罪人的分類,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按照共同犯罪人行為的性質,把參與者分為實行犯(正犯)、組織犯、教唆犯和幫助犯;另一種則是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犯中所起的作用,將參與者分為主犯、從犯和脅從犯。高銘暄教授認為,這兩種分類方法各有其優(yōu)劣。前一種分類方法顯示了各參與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情況,有助于根據(jù)各參與人犯罪的事實,正確地解決定罪問題;后一種分類方法反映了各參與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大小,有助于解決量刑問題。(34)高銘暄:《刑法問題研究》,195-204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在20世紀60年代參與《刑法》起草的過程中,高銘暄教授曾經(jīng)主張應當以分工分類法為基礎,將參與者區(qū)分為實行犯、教唆犯和幫助犯,然后在規(guī)定每種共犯人的處罰原則時再分清主從或者主次,予以區(qū)別對待。(35)趙秉志、王秀梅、杜澎:《滿目青山夕照明——高銘暄教授刑法思想述略》,載《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3(2);高銘暄口述、傅躍建整理:《我與刑法七十年》,1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F(xiàn)行刑事立法沒有完全采納這一建議,而是采取了將兩類方式相混合的分類方法,即把共犯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四種。誠如高銘暄教授所言,這種分類方法雖然兼顧了定罪和量刑,但畢竟存在分類標準不一致的缺陷。如何在保障構成要件定型性和明確性的同時,又能恰當?shù)卮_定各參與人刑事責任的高低,這是長期以來困擾大陸法系共犯理論的難題。高銘暄教授所提出的以分工為主、在確定分工之后再按照具體情況區(qū)分主從的雙層次思路,既確保了分類標準的統(tǒng)一,又較好地兼顧了定罪環(huán)節(jié)中罪刑法定與量刑環(huán)節(jié)中罪刑相適應這兩方面的需要,愈發(fā)顯現(xiàn)出其理論優(yōu)勢。這充分體現(xiàn)了高銘暄教授在共同犯罪理論方面的精深造詣。

(四)實現(xiàn)刑罰理論與實踐的現(xiàn)代化

1.激活和發(fā)展特赦制度

早在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高銘暄教授便與其他學者一道率先從理論上論證了啟動和實行特赦的現(xiàn)實必要性。首先,他們將現(xiàn)代赦免制度的重要刑事政策意義歸納為六個方面:一是緩和國內(nèi)外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二是彌補法律不足、緩和刑罰嚴苛;三是糾正司法誤判、維護公民權益;四是鼓勵犯人自新、促成刑罰目的之實現(xiàn);五是彰顯國家德政、昭示與民更始;六是疏減監(jiān)獄囚犯、節(jié)約司法資源。接著,他們指出實行特赦能夠凸顯如下重大的時代價值:(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當下較為突出的社會矛盾,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2)有助于完善綜合治理犯罪的對策機制,切實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3)有助于昭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之憲法精神,進一步改善我國的國際形象。(4)有助于弘揚寬容精神,逐步樹立科學的犯罪觀和理性的刑罰觀。(5)可以借此促進現(xiàn)代赦免制度的重構與運作。

此外,高銘暄教授等人還為特赦的實行提出了如下具體構想:(1)特赦的形式??紤]到在現(xiàn)行《憲法》中恢復大赦制度面臨諸多困難,可將當前的赦免設定為特赦的形式;國慶特赦不宜成為定制,而應由國家在充分考量政治、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局的基礎上,于確屬必要時為之。(2)特赦的實質條件。能否特赦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犯罪人自身方面的因素,社會對犯罪人的客觀評價,原處理案件的法官、檢察官的建議和意見,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意見等。(3)特赦的適用對象與范圍。從犯罪性質和犯罪情節(jié)看,特赦應側重適用于犯罪性質不嚴重、犯罪情節(jié)相對較輕的未成年犯、過失犯、初犯、偶犯等;就原判刑罰和剩余刑期而言,應限定為宣告刑不超過5年有期徒刑且已經(jīng)執(zhí)行原判刑期三分之一以上者;從排除適用范圍上講,對累犯以及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不宜特赦;從犯罪主體角度看,年滿70周歲或者因身患嚴重疾病而喪失危害社會能力的犯罪人,可以作為前述情形之例外適用特赦。(4)特赦的程序。可由中共中央或者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實行特赦的建議;特赦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由國家主席公布實施。(36)高銘暄、趙秉志、陰建峰:《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實行特赦的時代價值與構想》,載《法學》,2009(5)。

近年來,高銘暄教授等學者有關特赦的建議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與采納。我國已于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前夕,以及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前夕,兩次實行特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37)高銘暄、趙秉志、陰建峰:《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赦之時代價值與規(guī)范研讀》,載《江西社會科學》,2019(7)。高銘暄等學者所開展的前瞻性理論研究,對于我國特赦制度的激活以及現(xiàn)代赦免制度在我國的法治化功不可沒。

2.完善社區(qū)矯正制度的執(zhí)行

我國《刑法修正案(八)》確立了社區(qū)矯正制度。高銘暄教授認為社區(qū)矯正正式寫入《刑法》具有如下重大意義:一是從刑事立法上有力地回應了國際社會行刑社會化的要求;二是確立了監(jiān)禁矯正與社區(qū)矯正這兩大相輔相成的矯正體系;三是進一步促進了刑罰配置結構的合理化;四是督促社區(qū)矯正配套立法盡快出臺;五是促進了行刑權的統(tǒng)一。(38)高銘暄:《社區(qū)矯正寫入刑法的重大意義》,載《中國司法》,2011(3)。在此基礎之上,高銘暄教授就社區(qū)矯正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1)“有限”延伸適用類型。從監(jiān)外執(zhí)行的具體類型來看,無論是保外就醫(yī)的人員,還是懷孕的婦女以及哺乳期的婦女,其本身的社會危險性并不因此而降低,對此類人員進行監(jiān)督也十分必要,故將其納入社區(qū)矯正的范圍也未嘗不可。(2)開發(fā)“社區(qū)”的積極作用。在我國目前管制、緩刑、假釋適用率低的情況下,在將行為人的社會危險性作為適用標準的同時,可以引入社會的“意愿”作為非監(jiān)禁刑適用準入的一種考量標準,從而發(fā)揮社區(qū)矯正對管制、緩刑、假釋適用的“逆推”作用。在決定社區(qū)矯正時可以嘗試適用聽證程序,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調查結果進行公開質證,在此基礎上提出是否實行社區(qū)矯正的建議。(3)設置固定的社區(qū)矯正官。為防止社區(qū)矯正流于形式,應當將以前抽象的“機構”考察具體到“人”的考察;借鑒國外的專職緩刑官制度,在我國立法上規(guī)定實行專門的監(jiān)督考察負責人制度。(4)設置同中有異的矯正機構。盡管從宏觀上來說,緩刑和假釋都建立在“犯罪人人身危險性低、再犯可能性低”的基礎上,但從微觀上來看,二者適用的具體對象存在差異。在定罪時,假釋犯的人身危險性高于緩刑犯,對假釋犯的矯正還需要面對監(jiān)獄矯正帶來的不良后果,故應當對其采取不同于緩刑犯的管理方法。(39)高銘暄、陳冉:《結合〈刑法修正案(八)〉談我國社區(qū)矯正的本土化發(fā)展》,載《中國司法》,2011(5)。

3.實現(xiàn)罰金刑數(shù)額的法定化

高銘暄教授經(jīng)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我國現(xiàn)行《刑法》中規(guī)定有罰金刑的罪名大概有205個(占全部罪名的43.7%)。其中有數(shù)額規(guī)定的僅占1/3,包括明示數(shù)額或倍比數(shù)額。其他2/3掛罰金的罪名只表明判處罰金,具體數(shù)額則沒有規(guī)定。特別是單位犯罪對單位判處罰金,只有騙購外匯罪和逃匯罪這兩個罪有數(shù)額規(guī)定,其他所有單位犯罪對單位判處罰金,一概都沒有數(shù)額規(guī)定。高銘暄教授指出,對罰金刑不做數(shù)額規(guī)定,嚴格講是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罪要法定,刑也要法定。刑的法定不僅是種類的法定,還要有內(nèi)容的法定。罰金刑沒有數(shù)額規(guī)定,對司法實踐來講就難以掌握,也不符合世界其他法治國家刑法中罰金刑的通例。高銘暄教授建議,既然罰金刑是針對犯罪人的犯罪情況和擁有的財產(chǎn)狀況來判處的,那么判處罰金就是要剝奪被告人合法財產(chǎn)中的一部分,所以必須在數(shù)額上作出明確規(guī)定。這個數(shù)額可以是具體的人民幣數(shù)額,也可以是一個比例或者倍數(shù),比如,根據(jù)違法所得數(shù)額、銷售數(shù)額、經(jīng)營數(shù)額、應納稅數(shù)額等來確定一個比例或者倍數(shù)。既有下限,也有上限,可以考慮最低數(shù)額由刑法總則規(guī)定,最高數(shù)額由刑法分則根據(jù)不同具體罪的狀況分別規(guī)定。

三、國際刑法思想:實現(xiàn)與國際刑法規(guī)范的對接

高銘暄教授歷來提倡刑法學科的國際化,認為“在經(jīng)濟和法律全球化的今天,作為一個刑法學者,必須具有國際眼光和開放的思想和胸襟”(40)高銘暄:《新中國刑法學六十年發(fā)展的簡要歷程和基本經(jīng)驗》,載《高銘暄王作富刑法學文選——九十華誕自選集》,58頁,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高銘暄教授是我國國際刑法學科的創(chuàng)立者、國際刑法研究的拓荒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他率先打開了中國刑法學界與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聯(lián)系和對話的大門,并推動創(chuàng)建了國際刑法學協(xié)會中國分會。(41)高銘暄口述、傅躍建整理:《我與刑法七十年》,143-149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他富有遠見地指出,進入21世紀,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日益加深、國際交往日益便利,國際犯罪將會更加猖獗,其對國際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將日趨嚴重。在此背景下,國際犯罪的懲治與防范、國際范圍內(nèi)的刑事司法協(xié)助、國際刑法的中國化以及中國刑法的國際化等問題,必將成為我國刑法學研究亟待加強的領域。高銘暄教授除了對國際刑法的發(fā)展歷程、國際刑事司法的演進、國際犯罪的界定、國際刑法的基本原則等基礎性問題做過深入研究(42)高銘暄、王秀梅:《國際刑法的歷史發(fā)展與基本問題研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1);高銘暄、王秀梅:《當代國際刑法的發(fā)展與基本原則》,載《人民檢察》,2005(10)。之外,還特別針對中國刑法與國際刑法規(guī)范的協(xié)調和銜接問題展開探討。

(一)未成年人刑罰措施與國際人權公約的對接

如果對比目前我國《刑法》有關未成年人犯罪處罰措施的規(guī)定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的相關內(nèi)容,就能發(fā)現(xiàn)前者還存在待完善之處:(1)無期徒刑的相對禁止。國際人權公約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無期徒刑作出了限制性規(guī)定,但我國《刑法》中尚無關于未成年人適用無期徒刑作的特別規(guī)定。(2)監(jiān)禁刑的慎重適用。國際人權公約考慮到監(jiān)禁刑可能對未成年人身心造成消極影響,明確要求對未成年人犯罪應盡可能少地實施封閉性的關押,體現(xiàn)出立法上慎重、司法上慎用的精神。盡管我國歷來對未成年人犯罪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事政策,但對未成年人犯罪慎用監(jiān)禁刑這一點,在我國《刑法》中尚無明顯體現(xiàn)。(3)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罰處罰方法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非刑罰處罰方法缺乏系統(tǒng)、專門的規(guī)定;第二,非刑罰處罰方法種類偏少、體系性不強。為克服這些缺陷,盡管目前不需要制定專門的未成年人犯罪單行刑法,但出于將未成年人犯罪中非刑罰處罰方法加以系統(tǒng)化整理的考慮,有必要在刑法典中設立專條、專節(jié)的形式,建立形式多樣、輕重有序、逐級遞進的非刑罰處罰方法體系,強化非刑罰處罰方法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適用。(43)高銘暄、張杰:《中國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處罰措施的完善——基于國際人權法視角的考察》,載《法學論壇》,2008(1)。

(二)參考國際反腐敗犯罪的趨勢改進我國刑事法規(guī)制

高銘暄教授認為,當前國際反腐敗犯罪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以下趨勢:建立健全腐敗犯罪的預防機制;設立嚴密的腐敗犯罪刑事法網(wǎng);針對腐敗犯罪的特點設置特殊的訴訟規(guī)則和處罰措施;強調打擊腐敗犯罪的國際合作;注重腐敗犯罪中的資金追回。他認為,中國應當順應國際反腐敗犯罪的趨勢,參照《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從立法和司法兩個方面完善反腐敗犯罪的刑事法治。在刑事立法方面,要加強預防性立法,建立公務員財產(chǎn)申報制度;要修改腐敗犯罪的構成要件,嚴密刑事法網(wǎng);改進腐敗犯罪的死刑立法,促進腐敗犯罪的引渡合作。在刑事司法方面,一要建立專職的反腐敗犯罪機構;二要完善反腐敗刑事司法中的證人制度;三要健全涉外資產(chǎn)追回機制。(44)高銘暄、張杰:《論國際反腐敗犯罪的趨勢及中國的回應——以〈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為參照》,載《政治與法律》,2007(5)。

(三)參照國際人權公約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

高銘暄教授認為,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完善不僅要符合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還需要應對國際人權公約的要求。有些為國際公約所確定的權利,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還缺少規(guī)定,需要加以充實完善,如不受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獲得保釋的權利、強制措施的救濟權利以及免受雙重危險的權利等?!缎淌略V訟法》修改的核心,在于司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的制度和過程。在這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都需要貫徹國際人權公約的內(nèi)容,同時需要重視相應配套措施的保障作用。只有把與刑事訴訟制度相關的改革放在中國整個司法改革的視野中統(tǒng)籌安排、協(xié)調進行,才能更好地推進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也才能保證國際人權公約的內(nèi)容真正得以落實。(45)高銘暄、孟軍:《國際人權公約與中國刑事訴訟法的修改與完善》,載趙秉志主編:《刑事法治發(fā)展研究報告》(2005年卷),677-687頁,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令人欣慰的是,他的這些建議已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改革中逐步變?yōu)楝F(xiàn)實。(46)例如,2012年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50條明確規(guī)定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原則。

四、結語

新中國刑法學的70年,走過了初創(chuàng)起步、浴火重生和繁榮發(fā)展的歷程。高銘暄教授是這一歷程的重要見證、親歷和參與者。無論是跋涉在曲折艱險的激流險灘,還是行走于順達開闊的平坦大道,他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參考古今,博輯中外”,扎根中國大地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矢志不渝地推動我國刑法學朝著現(xiàn)代化、國際化的方向邁進。高銘暄的刑法學思想極具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又富有國際視野,為我國刑法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石、賦予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既是我國刑法理論發(fā)展的一座豐碑,也是啟迪、激勵后輩學人攀登學術高峰的一筆寶貴財富。

猜你喜歡
刑法教授犯罪
公園里的犯罪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劉排教授簡介
過度刑法化的傾向及其糾正
Televisions
環(huán)境犯罪的崛起
刑法的理性探討
刑法的宣示性:犯罪黑數(shù)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釋疑刑法
“犯罪”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