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勇
(上海海關學院 外語系,上海 201204)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兒童文學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繪本閱讀日益盛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盛,國外繪本佳作翻譯引進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有統(tǒng)計顯示,“在我國的兒童繪本市場中,引進版繪本的數(shù)量遠多于原創(chuàng)版繪本,占市場份額的90%”[1]。然而同時也有研究者指出:“雖然繪本的引進和翻譯如火如荼,但是翻譯質量卻令人擔憂?!盵2]
造成繪本翻譯質量良莠不齊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概括為外部和內部因素兩大類。從外部因素看,出版社急功近利、商業(yè)翻譯團隊合作失效導致的低質翻譯不在少數(shù)?!坝械某霭嫔鐬榱私档统杀?將編輯部內部成員臨時組建翻譯團隊來翻譯,有些繪本作品,連譯者名字也直接省略掉,其翻譯質量可想而知?!盵3]然而,與外部因素相較,繪本翻譯實踐上的核心問題還是出在繪本譯者身上。面對繪本這個看似“小兒科”的翻譯新領域,不少譯者主觀上輕視大意,客觀上經驗欠缺,導致了翻譯實踐中的錯訛百出。所幸,繪本譯者素養(yǎng)不足、技巧匱乏的情形業(yè)已引起了相關研究者的注意,他們紛紛嘗試運用譯介學、目的論、接受美學、符號學等理論來探討繪本翻譯的策略及技巧。誠然,提高繪本翻譯質量,探討具體的繪本翻譯技巧確實必不可少,但澄清繪本譯者的核心翻譯意識似乎更應首當其沖。然而,在以往及當下的研究中,這方面的探討幾近闕如。
任何翻譯技巧的使用都離不開特定翻譯策略的指導,而任何翻譯策略的選擇卻都是譯者翻譯意識的外化與體現(xiàn)。翻譯意識“是翻譯思維的主要表征,是翻譯能力得以形成的前提與基礎?!盵4]翻譯意識先于翻譯策略技巧而存在,貫穿翻譯工作始終,對翻譯實踐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翻譯理論研究者曾提出專業(yè)翻譯人才需要具備差異意識、語篇意識、文本類型及信息凸顯意識、職業(yè)道德意識等翻譯意識。其實,翻譯實踐過程所涉及的諸多要素皆可以被視為某種翻譯意識,如文體意識、語境意識、修辭意識、標點意識、讀者意識、文化意識、作者意識、規(guī)范意識等等。然而,具體到文體特殊、讀者特定的繪本而言,對其開展的實踐表明在繪本譯者所應具備的諸多工作意識中,文體意識和讀者意識尤為重要,是繪本譯者必備的兩大核心翻譯意識。
翻譯中的文體意識是指“譯者面對具體的文本時,對其在表達上顯示出來的文體特征的識別、理解、分析、判斷、翻譯選擇與實現(xiàn)?!盵5]對繪本翻譯而言,譯者必須識別理解待譯繪本的文體特征,分析判斷這些文體特征將會對翻譯提出哪些要求,選擇與實現(xiàn)符合繪本文體特征的策略與技巧。顯然,繪本譯者只有對繪本的文體特征展開深入的了解,才能具備較強的文體意識,才能譯出“得體”的繪本。具體而言,就是繪本譯者需要對繪本如下兩個文體特征有精準的把握。
1. 繪本長于“圖文交織”
繪本是一種熔語言與圖畫為一爐的獨特文學樣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繪本概念涵蓋了成人繪本,而本文所探討的是狹義的繪本,即以兒童為主要閱讀對象的兒童繪本。在兒童文學研究領域內,繪本亦被稱為“圖畫書”。有研究者偏好使用源于日語“えほん”的“繪本”,也有的則習慣于使用取自英語“picture book”的“圖畫書”。這兩種稱謂其實是同出而異名,本質上指的是同一種圖文并茂的兒童文學樣式。從名稱簡雅的角度考慮,本文選擇采用“繪本”這一稱謂展開論述。此外,繪本通常被分為故事類繪本和知識類繪本兩大類,而本文著重談的繪本屬于故事類繪本的范疇。
彭毅認為繪本是一種“通過圖像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訴說故事的一門藝術。”[6]也有研究者認為:“繪本以圖像、文字以及顏色協(xié)同作用,共同講述故事……具有典型的多模態(tài)特征?!盵7]這些論述都提及了繪本圖文兼?zhèn)淝一ハ嘤骋r的重要文體特征。文體意識不強的譯者可能會覺得這一特征并無甚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繪本中的圖和傳統(tǒng)的文學文本中的插圖并無二致,對繪本的翻譯并無影響,因而專注繪本中的文字自然就能譯好繪本。殊不知這種繪本文體意識缺失的態(tài)度會直接導致翻譯失誤。
在美國著名繪本作家蘇斯博士的HortonHearsAWho!里有這么一段文字:
“The Mayor grabbed a tom-tom. He started to smack it.
And,all over Who-ville,they whooped up a racket.
They rattled tin kettles! They beat on brass pans,
On garbage pail tops and old cranberry cans!
They blew on bazookas and blasted great toots
On clarinets,oom-pahs and boom-pahs and flutes! ”
在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的譯本《霍頓聽見了呼呼的聲音》里,譯者苗卉將這段話譯為:“鎮(zhèn)長抓起一個手鼓,開始敲打。整個呼呼鎮(zhèn)一片沸騰,他們敲打著錫壺,銅盤,還有垃圾桶蓋和舊果醬罐!他們吹響火箭筒,用豎笛、長笛、單簧管、黑管,吹奏出巨大的嘟嘟聲?!盵8]
乍一看,這段話譯的沒什么問題。但仔細再看,卻有諸多不妥之處。這其中,有標點使用的問題,有韻文生硬譯成散文的問題,但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由于缺乏繪本文體意識而犯的低級錯誤:“bazookas”被錯譯成了“火箭筒”?!癰azooka”雖確有“火箭筒”的意思,但在此處卻是“長號式笛子”的意思。結合繪本內容可知,呼呼鎮(zhèn)的居民們?yōu)榱艘鹜饨绲淖⒁?,操持擺弄各種器具,制造聲響?;鸺惨l(fā)雖然可以發(fā)出聲響,但明顯不能“吹響”,更何況“火箭筒”和下文中的豎笛、長笛等樂器風馬牛不相及。
若譯者稍具文體意識,在翻譯時哪怕只是瞟一眼這段話出現(xiàn)處頁面上的圖畫,就很可能避免鬧出“火箭筒”式的笑話。因為圖上清楚地畫著呼呼鎮(zhèn)的居民們鼓著腮幫子吹著的是各色長號,并非什么“火箭筒”。更讓人無奈的是,這個譯本后來多次印刷,但譯文中的錯誤卻一直未能得到譯者和編輯的糾正。
在傳統(tǒng)文學文本中,偶爾也會看見一些插圖,但將那些插圖去掉絲毫不影響讀者對文字的理解。譯者翻譯這類文本時只看文字不看插圖沒有絲毫問題。然而與傳統(tǒng)文學文本不同,繪本文本呈現(xiàn)出了多模態(tài)化。線條、色彩、圖像有機地參與到了文本敘事中來,與文字互相映襯激蕩。這一文體特征使得繪本與傳統(tǒng)的文學文本區(qū)別開來。因此,譯者在翻譯繪本時只看文字稿而不顧圖畫的做法顯然不可取。
在2010年現(xiàn)代出版社出版的蘇斯博士名作《絨毛樹》一書中,故事開篇處有個單詞“l(fā)ift”頗不好譯。這個詞出現(xiàn)在繪本圖畫里的路牌“The Street of Lifted Lorax”上。譯者馨月對“l(fā)ift”進行了靈活的處理,將“The Street of Lifted Lorax”譯為“有條路叫做‘一去不返的羅老頭兒’”[9]乍看上去,這個翻譯有些奇怪?!發(fā)ift”是個多意詞,譯者為什么不取其“上升”或“抬高”之意而將其處理成“一去不返”呢?繪本快要結尾處的一張圖給出了答案。在這張圖上,黃胡子小身板兒的森林精靈羅老頭兒用手提著自己的褲腰,穿過云層,飛馳而去。譯者馨月將配合那個場景出現(xiàn)的英語表達“He lifted himself by the seat of his pants……and took leave of this place”譯為:他把褲子的后襠向上一拎……一下子飛離而去。顯然,譯者對繪本里精靈羅老頭提衣縱身飛去的圖片有過關注與分析,并結合前后文才將故事開頭的“The Street of Lifted Lorax”譯為了“有條路叫做‘一去不返的羅老頭兒’”。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繪本譯者若是具備相當?shù)奈捏w意識,且能看圖作譯,那么在翻譯實踐中必將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繪本尋求“心聲共鳴”
如果說圖文交織是繪本的顯性文體特征,那么尋求“心聲共鳴”則是繪本的隱性文體特征。繪本的多模態(tài)化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文字之外的視覺表達,也常常表現(xiàn)在讀者聽覺與交際訴求的呈現(xiàn)上。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好的繪本不僅能激起某個讀者與文本內某個角色在心理及情感上的共鳴,也常常能引發(fā)一個讀者與其他讀者之間的共鳴。而這種對內對外的共鳴往往要通過“聲”來連接實現(xiàn)。
兒童在閱讀繪本時,常常會有以手指字“讀出來”的習慣。還有的小讀者甚至還有一邊讀一邊手舞足蹈“表演”給人看的習慣。在一項針對繪本閱讀行為特征的問卷調查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有許多讀者“會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對由圖像、文字、色彩等模態(tài)相結合的繪本進行理解,然后借助手勢、聲音等手段繪聲繪色地敘述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甚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表演,在無形中融入了繪本的故事情節(jié),隨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而變化,豐富了自身的情感體驗……”[10]
鑒于繪本擁有的這種服務于聽覺、暗含交際性指向的文體特征,國外學者指出“譯者在翻譯中不得不考慮語調、語氣、停頓、壓力、節(jié)奏、持續(xù)時間等要素……”[11]這其實是在提醒譯者在翻譯實踐中要探索更適合口語表達交際的譯文,以期滿足繪本朗讀甚至表演的需求。
蘇斯博士是美國著名繪本作家,其作品因趣味盎然且讀來朗朗上口而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大量采用韻文是蘇斯博士諸多繪本的一大特征,然而這一特征卻常被不少譯者所忽視。前文提及的《霍頓聽見了呼呼的聲音》就直接無視了蘇斯博士原作里的“韻文體”,將繪本故事詩體譯成了寡淡的散文體,故事的大概意思轉譯雖然還差強人意,但嚴重犧牲了原著音韻層面的風采,使得原作耐咂摸、易誦讀、聽覺體驗好的特色大打折扣。
《霍頓聽見了呼呼的聲音》只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的蘇斯博士系列繪本中的一本。在這個系列中,包括《史尼奇及其他故事》在內的所有繪本都簡單采取了“消韻化”譯法。這種譯法固然省去了譯者不少斟詞酌句、尋音找韻的麻煩,但確也剝奪了讀者朗讀的樂趣,打消了讀者講述甚至表演的欲望。
幸運的是,并非所有譯者都愛偷懶。也有繪本文體意識較強的譯者捕捉到了繪本暗含的訴求,在滿足讀者聽覺和交際需求上頗下了一番功夫。2010年現(xiàn)代出版社出版的“蘇斯博士最經典童書系列”所有15本繪本均采用了“韻文化”的譯法,充分尊重了原著的文體特征。
例如,在《戴高帽子的貓》中,譯者譯道:我和薩莉眼睜睜看著他們跑過走廊/眼看著兩個小家伙的風箏在墻上胡碰亂撞/霹靂啪啦,乒乒乓乓/走廊的墻上一通聲響……[12]顯然,這種在句中及句末反復使用爆破音[p]來行韻的翻譯讀來頗是朗朗上口,要遠勝聲音效果上寡淡無味的散文式翻譯。這種翻譯不僅適合讀者和自己“心聲共鳴”著朗誦,也適合大聲“他心共鳴”著講述或表演給他人聽。
蘇斯博士是位語言大師,在他的繪本里“造出了”許多略顯古怪但趣味盎然的新詞。這些字典里查不到的新詞自然給譯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但譯者馨月迎難而上,從容給出了不少“妙譯”。在《去太陽城真是好麻煩》[13]中,拗口的“General Genghis Kahn Schmitz the Perilous”被譯為“嘁哩喀喳噼里啪啦將軍”,而“Poozer of Pompelmoose Pass”則被處理成“乒乒乓乓關口的呲牙咧嘴獸”。雙聲疊韻又化繁為簡,這種歸化式的翻譯既不拘泥于原著又能傳遞出原著豐富的音韻及風趣的味道,必定會受到讀者的歡迎,也必定能滿足讀者誦讀出聲的閱讀需求。
繪本的翻譯實踐離不開搞清楚兩個問題:繪本是什么?為誰翻譯繪本?具備了文體意識,譯者就回答了前一個問題,而要回答后一個,譯者卻需要具備另一個核心意識——讀者意識。
兒童繪本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學樣式。不管是知識類或者故事類繪本,它們所瞄準的讀者群體相較普通文學文本要精準的多。雖然各類繪本也被不少成人讀者所喜愛,但“繪本作為兒童的一種專屬讀物,它的主要閱讀對象是學齡前后的兒童。這一階段的兒童思維方法和世界觀與成人有著很大的不同,有自己的閱讀喜好和審美情趣。”[14]
繪本讀者異于成人的讀者特征呼喚譯者必須具備較強的“讀者意識”。在翻譯實踐中,譯者要將尊重兒童世界觀和審美觀貫徹落實到每一個翻譯環(huán)節(jié)中去。從語體風格選擇、段落句子結構搭建到字詞斟酌選用,譯者都要圍繞“以兒童為中心”來開展翻譯實踐。但作為成人,譯者往往很容易被成人思維的慣性牽引偏離了服務兒童的初心。
前文提及的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的蘇斯博士系列繪本譯本就提供了不少反面的例子。這個系列繪本的譯者都對蘇斯博士兒歌韻文式的文體特征視而不見,將詩歌體簡單地譯成了散文體。很明顯,這種在譯文的宏觀處理上忽略了兒童讀者音韻需求的做法即是繪本譯者讀者意識缺失的表現(xiàn)。
而在繪本翻譯中觀處理層面,讀者意識的缺失也會帶來結構歐化、翻譯機械等問題。例如,在2007年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如果我來經營馬戲團》一書中,有這么一段描寫鹿群表演馬戲的場景:
Every deer jumps through horns of another pell-mell
While his horns are jumped through at the same time as well
By a deer whose horns also are being jumped through
By another who’s having his horns jumped through,too.
Which I’m sure Trainer Sneelock can train them to do.[15]
譯者薛振斌提供的譯文為:
每只鹿都從另一只鹿的鹿角之間蹦過去,同時又有別的鹿又從他的鹿角之間蹦過,而那只從他的鹿角之間蹦過去的鹿的鹿角之間還有別的鹿跳過。我相信馴獸師斯尼洛克能訓練他們做到這一點。
顯然,這種翻譯雖然大概傳遞出了原著的文字意思,但在句子結構上太過歐化。尤其是“而那只從他的鹿角之間蹦過去的鹿的鹿角之間還有別的鹿跳過”的譯文太過冗長,讓人望而生畏,讀來無味,其歐化的表述風格很容易引起兒童讀者的不解和反感。如果我們翻譯的時候能更多地考慮一下兒童讀者們的閱讀體驗,或許我們可以更精細地梳理一下句子結構,將上面的譯文調整如下:
每只鹿都在另一只鹿的兩角之間蹦跳,
同時又有別的鹿跳躍著穿過他的雙角。
這樣的情形正在所有的鹿角之間上演,
斯尼洛克他肯定能訓練大伙做到這點。
讀者意識不僅要求繪本譯者必須把握好宏觀風格和中觀句子結構,更要求在每一個細小字眼的斟酌上都能體現(xiàn)服務兒童的目標。因為譯者是成人,在翻譯繪本時一不小心就會不自覺地回到成人的思維。
在2007年南海出版社出版的《愛心樹》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And when he came back,the tree was so happy,she could hardly speak. “Come,boy,”she whispered,“Come and play.” 譯者傅惟慈譯道:當他終于又回來的時候,大樹非常高興。高興得幾乎說不出話來?!皝戆?,孩子,”她聲音喑啞地說,“來和我玩玩吧!”[16]這里譯者將“whisper”處理成“聲音喑啞地說”,乍看比較文雅但其實頗為不妥。說不妥是因為“喑啞”有失音、緘默略帶貶義的意思,與文中大樹高興的狀態(tài)不匹配。但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喑啞(yīnyā)在漢語里屬于生僻詞匯,與繪本整體明白曉暢的敘事風格相去甚遠,不易于兒童讀者理解,與兒童為本位的審美原則相違背。
值得一提的是,繪本雖然是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但不少父母親屬和繪本研究者等成人也是潛在的繪本讀者。他們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也極有可能參與到繪本的閱讀之中來,并會對繪本譯本的選擇和閱讀產生重要影響。但限于篇幅,本文暫不針對此類特殊的讀者展開討論。
雖然繪本的文字容量較之普通文學文本的容量要小得多,但繪本譯者所要面對的挑戰(zhàn)卻并不小。繪本翻譯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成熟的譯者會在充分把握識別、理解分析繪本文體特征的基礎上開展翻譯實踐。而且他們的翻譯實踐會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盡力滿足繪本特定讀者的認知和審美需求。唯有如此,唯有兼具了較強的文體意識和讀者意識,譯者才能擺脫傳統(tǒng)翻譯語際翻譯視角的局限,實現(xiàn)繪本多模態(tài)文本的成功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