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廷
(東營市東營區(qū)六戶鎮(zhèn)中心學校 山東·東營 257083)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初中歷史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歷史課堂教學則越來來越重視問題教學法的應用,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將教材重點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展示出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全方位構建高效的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當前,很多教師對于問題教學法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和思考,能充分認識到問題教學法的優(yōu)勢所在,能有效地體現(xiàn)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改變了傳統(tǒng)的機械化、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弊端。當然,問題教學法在應用的過程中,還依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也是我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該清楚認識到的內容,往往教學的可操作性不強,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這里結合自身的初中歷史教學經(jīng)驗,就有針對性歷史教學中存在問題進行相關探討,希望能對于廣大同仁起到一定拋磚引玉的作用。
第一,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提問過程中,教師提問過于單調,大都是“對不對”、“是不是”等簡單判斷性質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往往是異口同聲,難以實現(xiàn)預期的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盡管可能看起來課堂氣氛較為活躍,但這樣的問題太多自然不利于學生的思考,也和原本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大相徑庭,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違背了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本義,無法有效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適性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
第二,提問問題的答案過于簡單,學生只要從課本上就可以找到直接答案。這種方式的提問,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于低級。學生將書本內容重新念一遍,并能不起到預期的提問教學的目的。沒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誤解,認為歷史學習無非就是從課本中尋找現(xiàn)成的答案,只要簡單地進行劃書背書就能完成歷史學習的內容,根本不需要思維活動,這樣長此以往,容易給學生造成在思維上的惰性。課堂不愿意動腦筋,平時不加強復習,僅僅在考試前進行突擊準備,長此以往,學生則會對于歷史學習喪失興趣。
第三,部分問題并沒有面向全體學生,學生響應的比較少,由于知識面較為狹窄而造成大部分學生難于回答;或者只有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造成滿堂問的情況,而學生卻沒有能夠實現(xiàn)主動質疑,造成了教師的一言堂、獨角戲。究其原因,由于教師在回答時并沒有有效快速給予必要的肯定,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他們有的害怕回答問題錯誤而丟臉;另外,部分教師對于學生存在著“異己”答案而較為生氣,并加以指責,這樣自然會造成學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也使得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遭到扼殺,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抑制了他們的探究問題的興趣。
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高效的歷史課堂,保障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在進行問題提問前,則應充分重視如何有效進行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三國歷史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選擇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在欣賞的過程中進行相關問題提出:這首歌誰聽過?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歌?誰能簡單談一談相應歷史背景,以及如何形成的這一歷史局面?在這樣的引導性質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中,能幫助學生有效回憶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從而保障通過合理化進行問題設置,來全方位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能有效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方式,避免造成突然提問造成學生思維方面的斷檔,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
學生在學習知識點過程中,主要就是探究以及思考,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體現(xiàn)出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精神。教師一定要結合歷史教材的內容,從中更加提出相應的教材重點及難點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靈活性的設問,從而能保障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激發(fā)。比如,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歷史教學中,結合課本中重點內容,教材中應用了法國作家雨果所寫的文章,“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痹诖嘶A上,結合這句話,可以在課堂提問道,“雨果為何會稱自己的祖國為強盜呢?”學生對此問題都比較有興趣,能夠形成各抒己見的局面,眾所紛紜,還出現(xiàn)了爭論的情況。在具體的討論以及交流過程中,學生提出了,近代中國歷史則是一部屈辱史,圓明園入侵也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文明最大的侮辱和踐踏。通過這樣方式的交流,能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中華民族那一段屈辱的歷史,以及英法侵華的罪惡。通過這樣的問題教學法,能更好地突出本科的教學重點內容。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模式下存在著單一化的機械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呈現(xiàn)出被動化的學習過程中。問只是教師的權利,學生則不敢發(fā)問,長此以往,也就不愿意發(fā)問。這種情況下,則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也不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探究問題的能力,不符合現(xiàn)代教育中的素質教育相關要求。為了全方位保障問題教學的實效性得到提升,能更好地啟發(fā)學生的歷史思維,在進行將問題教學法應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的提問問題太難,學生則具有強烈的畏難情緒,往往難以企及;而提問問題太過于淺顯,這樣課堂教學中則會充斥著簡單化的回答,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大部分學生都是存在著隨聲附和的情況,難以實現(xiàn)有效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的要求。所以,教師則應結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可以采用具有差異性的分層次教學方法,精心設置相關問題,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
在初中歷史的問題提問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除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提問之外,更加應該鼓勵學生來進行主動探究提問。比如,在進行甲午戰(zhàn)爭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課堂提問道,“這場戰(zhàn)爭中的中國失敗的原因到底是哪些方面呢?”有的學生則結合提問,仔細思考,向我進行提問,什么是“人字雁行陣”?它與黃海大戰(zhàn)中北洋艦隊的失利有沒有關系?這個問題讓我大吃一驚,并沒有考慮到學生會問出這樣的問題,為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于是將這個提問拋給學生。另一個學生回答道,“人字雁行陣”則是一種我國在古代的海戰(zhàn)中經(jīng)常性采用的戰(zhàn)術方法,能有效進行相應的船艦的“人”字型排列,并能將相應的兩邊架炮設置在船的兩側,往往能起到很好的實戰(zhàn)效果。結合北洋艦隊的情況,相應的炮架則是集中于船的兩端,所以,這種“人字雁行陣”的方式難以滿足近代海戰(zhàn)的要求。從這個角度來進行分析,中國艦隊采用這種方式的應戰(zhàn),自然是中國這場戰(zhàn)役失敗的原因之一。能聽到這樣的回答,先不管答案是否完全正確,是否符合標準答案的要求,但這種的一問一答的方式,無疑大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具有一定的歷史思維觀念,也有助于自身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部分學生就是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不敢舉手。究其原因,大部分學生則是擔心,回答錯誤,特別是簡單的問題都答錯,這樣容易受到同學們的嘲笑,以及老師的批評等等。于是,為了幫助學生克服不敢提問,則應積極倡導民主教學的氛圍,鼓勵營造良好的輕松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在民主化教學模式中,教師則應避免以自身為中心,積極構建和學生的伙伴性師生關系。學生在這種氛圍下才能感到自由和安全,才愿意主動其激活思維,敢說、敢問。另外,教師在進行提問環(huán)節(jié),還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重視語言藝術,保障提問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親和力,能實現(xiàn)良好的情感交流,旨在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共鳴,促進師生感情。
所謂的教學無錯原則就是幫助學生認識到,在其成長環(huán)中則是不成熟的個體,則應從正面來積極引導進行提問工作,能從科學角度來認識到學生提問中可能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錯誤。有經(jīng)驗的教師曾經(jīng)說過,“課堂提問沒有錯誤!”每個學生的任何一次提問,教師都應該從中看出價值,從而能引起相應的思考,這樣才是課堂提問教學的重要意義體現(xiàn)。對課堂提問的學生來說,不考慮問題質量的情況,以及回答的完整性、準確性的情況,教師則應給予必要的鼓勵和肯定,這樣才能保障學生提問自以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特別是當學生提出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時,則應結合教學的內容,教師可以開展相應的小組交流以及討論方式進行。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敢于發(fā)問,并能積極進行師生間、生生間的爭論和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則應避免急于充當裁判員,不應馬上簡單粗暴式的肯定或者否定學生的回答,而應該鼓勵學生進行相互交流、相互爭論以及相互啟迪,這樣能從問題中找到更多的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綜上所述,結合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情況,問題教學模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歷史素養(yǎng)。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廣大教師則應充分重視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通過課堂提問教學模式,能引導學生敢于質疑,主動探究問題的精神,這樣才能更好地帶動歷史思維的翅膀,從而滿足通過問題教學來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