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蕓香濃處多吾輩,廣覓同心敘古歡”*
——《清代藏書史論稿》與《清代藏書思想研究》比較談

2020-01-08 17:34:58姚小燕
圖書情報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黃丕烈藏書家藏書

姚小燕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南京 210023)

清代是我國藏書發(fā)展的巔峰時期,藏書風氣甚為濃厚。乾隆朝《四庫全書》的編纂,推動官方藏書及私人藏書空前發(fā)展。乾嘉時期,藏書家分布地域之廣、文化素養(yǎng)之高、藏書數目與規(guī)模之大,為歷代所不及。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劉鵬博士所著《清代藏書史論稿》(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年版)與中山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王蕾博士所著《清代藏書思想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即是聚焦清代藏書發(fā)展史實及其藏書思想研究的兩部著作。

1 劉鵬所著《清代藏書史論稿》

乾嘉年間,黃丕烈、袁廷梼、顧之逵、周錫瓚并稱為“藏書四友”,他們活躍于蘇州一帶,互相藏書、傳書、抄書、校書,以書結緣,以書會友,令人艷羨。四人中,黃丕烈撰有大量題跋,記錄其得書源流、相交故往等,故而相關研究著述頗多,以姚伯岳所著《黃丕烈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為代表。然其余三人,卻由于史料所限而鮮少學者關注。今劉鵬所著《清代藏書史論稿》一書,即嘗試于散輯史料中,揭示“藏書四友”不為人知的一面。

1.1 說書述人

《清代藏書史論稿》為16 開平裝本,凡31萬言,是一部有關清代藏書史實的研究論著,該書序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蔣寅作。蔣先生由書籍談至藏書,并以“藏書”為切入點,闡明清代藏書的歷史背景,且對著作者的學術能力予以肯定。本書后記為作者任職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院后,八年學術生涯的所思所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中“窗外的霾來了又去,枝頭的葉黃了又綠”一語道出其埋首書堆、潛心治學的時間飛逝之感,正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另一番詩意表達。書中涉及清代藏書名家黃丕烈、顧之逵、顧廣圻、袁廷梼等人的藏書故實與題跋考釋,也包含對史實的考證與辨析,發(fā)覆良多。此外,對于清代藏書史的研究內容、方法及愿景亦有所論述,頗有見地。

本書著作者劉鵬,出生于1981年,陜西富平人。2004-2010年間,研學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中國古代文學方向碩士和博士學位。自小對古代文史興趣濃厚,有著逾十年的詩學深造。在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后,任職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院,因而轉向中國文獻學及藏書史研究。成果有《毗鄰集校注》《作詩百法》(點校)《盛衰成敗中國史》,已發(fā)表論文、札記20 余篇,且主持有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乾嘉四大藏書家研究。

1.2 內容梗概

《清代藏書史論稿》封面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宋刻蜀本十卷本《駱賓王文集》中黃丕烈、顧廣圻書跋,以暗示二人為本書論述之重點。內容如下:

“北宋板《駱賓王集》,余友顧抱沖‘小讀書堆’藏書也。余欲假歸傳錄非一日矣。歲丁巳,抱沖下世,遺孤尚幼,一切書籍俱托季弟東京代司管鑰。以余素與抱沖好,故時得借觀此冊。昨歲假錄至今,始竣事而還之。檢《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有云:‘宋板《駱賓王集》二本,藏經紙面,八兩’。當即是書。今日書價踴貴,其視毛氏所估不知又添幾倍。阿和兄弟其善守之。嘉慶甲子十月十有四日,蕘翁黃丕烈識。[1]”

“陳氏《書錄解題》言其卷首‘有魯國郗云卿序’,又言蜀本序文云‘廣陵起義不捷而遁’,皆與此合。唯魯國下郗云卿之名,毛鈔所據損失耳。然則為蜀本《駱集》可知也。嘉慶丁卯九月,廣圻審定并記。[2]”

本書分為緒論及上、中、下三編和附編。在緒論中,作者細述了清代藏書史研究的內容、史料、路徑問題和愿景。他提出,“藏書史研究的內容為書籍和收藏者(人、機構)的活動。而其核心則為以收藏者(人、機構)為代表的形形色色與書有關的人及活動”。并考述了中國的版本學研究傳統(tǒng)與西方書籍史研究方法,主張“今日藏書史意義上的古籍研究,傳統(tǒng)與新知,中學與西學,不妨并存共榮,相互促進與融合”。此外,其強調藏書研究應建立在扎實細致的一手文獻釋讀之上,并全面梳理了藏書研究的相關史料,如著作、信札、批校、年譜等,共總結為九類。此外,作者還深入思考目前藏書史研究的不足。如“研究范圍始終圍繞藏書與藏書家本身,而較少涉及與藏書行為有關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文化領域,較少跨學科研究”;“研究對象圍繞‘著名’藏書家及其行為,而較少涉及圍繞在他們身旁的同好、文人、書估乃至普通人的行為”等。并總結到“現(xiàn)有研究,看來面面俱到,實際上卻因缺少問題意識而制約了其深度”。同時基于研究現(xiàn)狀,作者以20世紀以來“新史學”與“新的新史學”理論作為指導,提出建議。他認為,藏書史研究可從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等角度進行,并應廣泛運用比較史學、年鑒學派的歷史時段及其他理論,豐富藏書研究路徑等。最后,作者提出藏書史研究的愿景,即建立研究平臺,出版研究論著和融合業(yè)界學界,擴展研究隊伍。緒論一文,論述全面、新見頻出,具有指引學科建設的深遠意義。

上編為“懷瑾握瑜——藏書之家”,講述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顧之逵、袁廷梼及顧廣圻之間的藏書故實,并試圖闡發(fā)新論,啟迪后學。其中《黃顧交惡新解》一文,以新的視角對黃丕烈與顧廣圻之間的交惡緣由予以解讀?!对兩桨l(fā)覆》《顧之逵生平及書事述略》亦全面考述兩位藏書家之生平行止、藏書故實等。中編“蕓香永續(xù)——宋槧明抄”中,前兩篇為作者所撰黃丕烈“士禮居”、顧之逵“小讀書堆”善本書志稿,同時收入三種清代稿本題跋考略與一篇辨?zhèn)窝芯浚梢娮髡甙姹究加喼?。下編“丹黃燦然——文筆猶傳”,首次揭示顧之逵和袁廷梼的手書題跋及其學術內涵,并對陳登原先生《古今典籍聚散考》(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指瑕糾誤。附編“學步捧心”,輯錄作者入職以來撰寫的9 篇題記,包括《廣韻樓藏書記》《題<中國人的精神>》《<冀淑英古籍善本十五講>題記》等,并以抗戰(zhàn)為中心,深入考述中央圖書館的成立與國立北平圖書館的發(fā)展史實。

1.3 學術價值概說

本書以專論形式,對以黃丕烈為核心人物的“藏書四友”,尤其是易被常人忽視的顧之逵和袁廷梼予以闡論,有幾分發(fā)前人未發(fā)。如作者詳細查考各類傳世文獻,對袁廷梼之家世生平、藏書交游等一一考訂。亦如在缺乏傳記、墓志銘等直接史料的情況下,對顧之逵藏書散佚之謎、刻書校書活動等進行考述。同時就研究方法而言,作者將中國藏書史意義上的古籍研究與西方書籍史的研究方法予以融合,將藏書研究置于社會文化史的學術背景之上,有助于全面認識和解讀古籍的生命周期及其社會影響,為藏書研究拓展新的思路。

此外,該書不僅從內容上,利于讀者把握清代藏書史相關人物故實,還從史料梳理的角度,為學者深入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如書中予以首次揭示的顧之逵和袁廷梼手書題跋,及對《古今典籍聚散考》所做的校對糾誤工作等。

2 王蕾所著《清代藏書思想研究》

謝灼華先生曾指出“搞學術思想史難,所謂難,就如同章學誠稱目錄學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一樣,學術思想史是認識某個學科之鑰匙,也是評判某個學科發(fā)展水平的標尺……[3]”正因如此,長期以來,古代藏書思想的系統(tǒng)研究甚為缺乏,自2004年程煥文之作《晚清圖書館學術思想史》(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出版后,方得以彌補近現(xiàn)代圖書館學術思想研究之空白。今王蕾所著《清代藏書思想研究》亦嘗試立足于清代藏書思想發(fā)展,填補我國圖書館學術思想史研究的又一重要空白。

2.1 說書述人

《清代藏書思想研究》為16 開精裝本,凡30 余萬言,以六年之苦功予以撰述,是一部全面論述清代藏書思想發(fā)展源流的學術思想專著。開篇兩則序言由謝灼華教授與程煥文教授所作。首先謝教授從藏書發(fā)展史的角度分析清代藏書發(fā)展的歷史背景與該背景下完善、系統(tǒng)的藏書研究,并對此書的專業(yè)學術成就予以客觀系統(tǒng)的點評。程教授則著重闡釋中西圖書館學術思想的演變路徑,對該書的研究視角、內容以及特點進行總結,揭示此書為后續(xù)中國圖書館學術思想研究的發(fā)展作了鋪墊。文后作者將參考文獻分類陳列,包括著作與論文集、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且為讀者參閱方便,還加入人名音序索引與機構音序索引。

本書著作者王蕾,出生于1981年,河南林州人。本科畢業(yè)于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圖書館學專業(yè),碩士、博士均就讀于中山大學,既有著圖書館學專業(yè)背景,也具備歷史文獻學專業(yè)學識,能夠對史學材料展開雙重視角的解讀。其在多年讀博與圖書館特藏部工作的經驗加持下,已收獲頗多成果,不僅主持多項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還在中國藏書史及圖書館史等領域發(fā)表論文30 余篇。

2.2 內容梗概

本書以八個章節(jié)將清代藏書思想發(fā)展陳述開來,同時交代相關學者的姓名籍貫、生平行止、藏書事跡和學術成就,并對其研究著述和藏書觀念進行總結歸納。第一章中,作者對清代藏書思想作詳盡完備的研究綜述。在對“藏書”“藏書學”“藏書思想”的概念解說下,作者將歷年來清代藏書思想領域的研究文獻進行全面檢索,并將文獻分為學術期刊論文與學術著作兩個部分。經由此番檢索,清代藏書思想領域的研究年度、研究著者、研究主題與研究期刊得以全面論述,為本書的研究奠定詳實的文獻基礎。第二章,作者交代清代藏書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從清初、清中以及晚清的時代特點出發(fā),再現(xiàn)清代藏書事業(yè)的發(fā)展路徑,并客觀解釋清代藏書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原因。第三章至第六章,作者從“藏”與“用”的角度出發(fā),介紹清代藏書收集思想、藏書保藏思想、儒藏思想以及藏書開放流通思想。論述中,作者本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觀,從諸多古籍文獻中將藏書發(fā)展的源流逐一分析,既融入不同藏家的實踐經驗,也融入自己的研究解讀,條分縷析而又層次分明,為讀者理清了清代藏書思想的演變脈絡。第七、八章,作者對清代藏書思想著述及清代藏書思想的歷史特征與成就進行綜述性評價。

2.3 學術價值概說

清代藏書的繁盛離不開私人藏書家對書籍的精心呵護與悉心保藏。今人多對清代藏書“重藏輕用”而詬病不已,鮮少學者能跳脫出傳統(tǒng)的藏用觀,整體宏觀地對保藏圖書作系統(tǒng)分析。而王著卻能在舊有研究上尋求突破,摒棄傳統(tǒng)的藏用相悖觀,創(chuàng)造性地將“藏”與“用”視為藏書活動的起點與終點。在書中,作者由“藏”出發(fā),依次講述藏書購求之道,書樓建設之約,書籍保藏之法,并落腳于藏書流通之“用”,既囊括清代藏書理論與藏書史研究著述的核心內容,又融入作者平時的史料積累與總結,揭示了清代藏書思想中“藏”與“用”的交融碰撞與相互發(fā)展。

此外,對于特定歷史時代的思想和觀點,作者并沒有全盤接收,而是能夠全面地認識歷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非常難得的。如對于“佞宋好古”的善本觀念,作者客觀冷靜地對比清代各大藏家的看法,以發(fā)展的眼光指出:“清代學者、藏書家的善本觀念,皆兼重書籍形式和內容的精善,尤其注重通過對書籍內容真?zhèn)巍⑼觋I的鑒別考證來進行善本的鑒定和收集,”[4]且總結出善本基本的四重鑒定標準“足、精、舊、校”,對于今天的版本認知與鑒定大有裨益。

3 兩著所見著作者史料挖掘之深厚功底

史學研究應建立在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甄別分析之上。只有廣搜典籍、勤耕細作才能避免史學研究淪為史料式的堆砌,也才能還原歷史世界的本真面目。由此二著,皆可感受到兩位學者挖掘與運用史料之深厚功底,其具體表現(xiàn)為:查檢史料之勤、獲取史實之高及文獻闡述之妙。

3.1 查檢史料之勤

經統(tǒng)計,王著共引用361 篇著作與論文集,283 篇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這正顯現(xiàn)其引經據典,鉤沉史料的學術嚴謹之態(tài)與“論從史出,無征不信”的史學傳統(tǒng)。此外,作者重視對一手資料的查閱與研究,輯錄諸多清代藏書書目、書札、題跋、地方志等。在文中,舉凡需要陳述前人觀點,引用前人所評,作者均附以原文。如在介紹“藏書購求四最論”時,引入孫從添《藏書記要》中的“購求六難”說和黃宗羲在《天一閣藏書記》中對藏書之難的表述,以說明藏書購求四最之第一層面——“購求書籍是最難事”。

同時其還注意對其他學者的觀念加以對比和說明,以完善對藏書觀念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如對古代書畫裝幀、修復和保護之工藝材料——“制糊方法”的介紹中,作者分別引用周嘉胄、高濂及馮夢楨的制糊法說明,以便讀者進一步對比、了解。諸如此類史海拾珠,在文中處處可見,不能一一列舉,但已足以再現(xiàn)作者翻閱史書的勤苦。

劉鵬在著述此書時,亦參考輯錄大量一手資料,如題跋、家譜、地方志、藏書志、學術論文、研究專著等,且還閱讀許多西方書籍史著述,試圖從中西融合的角度來研究清代藏書史,思路新穎、方法獨到。書中頁下腳注甚為詳實,標注引文的同時,還對其上下文、文獻源流、相關論文及人物與事件的背景等進行解釋和說明。如對“黃顧交惡”進行論述時,亦梳理出有關“段顧之爭”(按:嘉慶十二、三年,段玉裁與顧千里因學術問題產生爭論,史稱“段顧之爭”)始末的相關論文,為讀者進一步研究提供線索。

此外,其在史海鉤沉,拾遺補缺的同時,還對史料進行詳盡地比對、分析,從而使結論更為嚴謹可靠。如在考述袁廷梼的性格時,其對比研究《吳門袁氏家譜》《袁綬階二丈傳》、丁紹儀《聽秋雨館詞話》中對袁廷梼的相關記載后,得出袁氏實為一好客豪爽、不善治生的性情中人形象,而丁紹儀所言,實屬輕率之論。

3.2 獲取史實之高

目前的藏書史研究,往往基于各類習見史料,所言所論似出新解,實則陳陳相因,“舊錢充鑄”也。而兩位著作者卻能于故紙堆中,嘗試挖掘、整理、揭示新的史料內涵,以補充清代藏書研究之史料準備。

劉鵬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對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及其他館的顧之逵、袁廷梼題跋進行整理并加以考釋。其詳細評述所撰題跋之時間、內容、得書源流、他人跋語、所據校本等,并對比印證,以使得人物之性格更為鮮明。同時,還點明題跋的研究價值,以備后學參考。如“顧之逵對于彼時金陵藏書‘風流歇絕’的評論,可以作為研究藏書史的材料?!薄爸档米⒁獾氖?,其中惠棟對前輩何焯的評語‘義門于學生疏,惟考據略有頭緒,其校讎多善本耳’。雖不免相輕卻頗顯心跡,可作為研究清代學術史的材料?!笨偠灾?,作者通過題跋的整理與考釋,為“藏書四友”、顧廣圻等藏書家和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原始資料和研究線索。

天一閣作為藏書樓,其在藏書選址、建筑結構、布局陳設等方面造詣極高,頗為世人稱道。但王蕾在介紹建筑保護觀念時,卻能額外關注到曾國藩“富厚堂藏書樓”的建筑特色,可謂眼光獨到。其詳細介紹“富厚堂藏書樓”的周圍環(huán)境、藏書結構、布局設計等,揭示了“富厚堂式”在藏書建筑模式和結構上的代表性意義。同時,作者還發(fā)現(xiàn)并研究《說劍軒余事》一書,從諸多史料中梳理林樹梅之生平著述和該書之版本流傳,并介紹書中記錄的刻書技術與工序、書籍印刷技術、書籍裝訂方法以及藏書保護技術與思想。

3.3 文獻闡述之妙

兩位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基于史料卻不囿于史料,試圖從史料的不同角度切入,并運用史學理論去駕馭和解讀文獻,從而實現(xiàn)史料內涵的延伸與拓展。且在論述時,還能夠對比分析其他相關記載和史實掌故,對史料做詳盡的解讀和全新的闡釋。如劉鵬在論述《深心作偽,百密一疏——以宋劉克撰<詩說>的宋刻本偽跋為中心》一文,即運用程千帆先生“兩條腿走路”——“文藝學”(理論研究)與“文獻學”(史料研究)結合的史學方法,不僅從理論角度考述原書跋文,還從史料角度甄別其真?zhèn)危瑥亩鴮⒆鱾蔚脑敿氝^程考證清楚。王蕾在對清代藏書收集思想之“佞宋觀念”進行論述時,能夠詳細考述“嗜古佞宋”藏書風氣形成的由來,并分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文明中天,古學煥日”等復古思潮趨向對藏書觀念所造成的影響。

總而言之,兩著均以豐富詳實的史籍為佐,精煉得當的引用為輔,對清代藏書研究闡發(fā)新論、挖掘深知。章學誠曾對史論研究提出兩個標準:一是“是非褒貶,第欲其平”,以求公是道;一是避虛就實,少發(fā)空論和不必發(fā)之論[5]。兩位作者在伏案疾書之時,能夠秉持章之史論觀,既挖掘史料,客觀著述,又拓展延伸,發(fā)表中肯審慎之思,是為史學研究之難得。

4 兩著所見江蘇藏書家的人文風貌與文獻業(yè)績

江蘇一地人文蔚起,學術繁榮,是歷史上文獻典籍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也是文化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qū)之一。兩著考辨藏書史實、闡述藏書思想源流的同時,亦無形中揭示了江蘇藏書家們的人文風貌和文獻業(yè)績。劉著著重對“藏書四友”中黃丕烈、袁廷梼、顧之逵的藏書故實予以考辨。而王著梳理清代藏書思想發(fā)展源流的同時,亦集中展現(xiàn)了江蘇藏書家們的卓越功績。

黃丕烈與顧千里皆以精擅版本研究和文字校勘而名標史冊。顧氏在黃家任西席時,即曾為黃氏校書、抄書、購書等,與其為同道摯友之誼。但后來兩人竟至絕交,至死不復,為后世留下了不解謎團。劉著指出“黃顧交惡”的責任并不能簡單地歸為黃氏“偏段(段玉裁)非顧(顧千里)”,并試圖從成長環(huán)境、性格稟賦入手梳理二人的交惡緣由。其認為“志趣相投、性格不合而又長期密切交往,致使黃顧的友情,從親密相賞發(fā)展到因諸事逐漸產生難以彌補的隔閡與裂痕”,并進一步分析了二人交惡之后彼此的態(tài)度變化和交惡一事對二人及后世所產生的影響。此外,還依據蕘翁原跋、原藏考訂了黃丕烈的名號和藏印,以促進對黃丕烈藏書志趣、生平遭際的全面了解。對于袁廷梼,作者亦勾稽史料,對其姓字考辨、家世軼聞、兄友母慈的成長環(huán)境、五硯樓藏書以及退守漁隱后的凄涼人生予以闡述。而顧之逵,作者則重在梳理其鮮為人知的家世生平、藏書交游,并進一步揭示研究顧之逵的學術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對黃丕烈“士禮居”、顧之逵“小讀書堆”所藏善本書撰寫書志,對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袁廷梼、顧之逵題跋予以考釋??偠灾?,這些頗具功底的史實考辨,全方位豐富了三位江蘇藏書家的人物形象。

在清代藏書思想發(fā)展的過程中,江蘇藏書家們從自身出發(fā),總結了諸多重要的藏書經驗,常熟(虞山)派藏書家在保存藏書、版本鑒定、藏書校勘等方面表現(xiàn)尤為突出,已于王著中有所揭示。如毛氏汲古閣刻本走天下,張海鵬以刻書為一生志業(yè);錢謙益、張金吾等精藏善校,推動了清代版本目錄學的發(fā)展;孫從添《藏書紀要》從購求、鑒別、抄錄、???、裝訂、編目、收藏、曝書八個方面詳盡闡述了藏書經驗和藏書思想,被譽為“整個19世紀唯一的一部向私人藏書家交代圖書館學術的參考書?!盵6]除去常熟一地外,還有江浦丁雄飛所撰《古歡社約》,堪稱古代私人藏書領域中建立的首個規(guī)范的藏書互借制度。蘇州葉昌熾所撰《藏書紀事詩》開創(chuàng)了紀事詩體藏書家傳,被譽為“書林之掌故,藏家之詩史”。太倉陸世儀提出了“于鄒、魯間擇名山勝地,定為藏書之所”的藏書鄒魯思想,推動了“儒藏說”的發(fā)展。此外,王著中還介紹了江蘇藏書家們先進的藏書理念。如吳縣黃丕烈“昔人聚書,不妨兼收并蓄,故得成大藏書家”的“兼收并蓄”之藏書理念。陽湖孫星衍“予故置之家祠,不為己有”開放借閱的藏書心態(tài)。這些江蘇藏書家們藏書、抄書、著書、刻書,以書為樂,以書作研,豐富了藏書理論,也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藏書事業(yè)的發(fā)展。

5 依然大有可為的清代藏書各具體領域的研究

“蕓香濃處多吾輩,廣覓同心敘古歡。”這是倫明在《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中詠嘆葉昌熾的絕句。一般認為,葉氏編纂《藏書紀事詩》不僅是一部集中國古代藏書史料之大成、裨益學術研究之作,且標志著中國藏書研究的肇始[7]。隨后各類續(xù)補之作、藏家傳略、斷代史及地域性藏書史著作叢出,成果顯著。然而清代藏書研究,卻一直闕如,與其“人文蔚起、學術繁榮”之狀不相匹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即為譚卓垣(1900-1956)所著《清代藏書樓發(fā)展史》(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和宋建成所著《清代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史》(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清代藏書樓發(fā)展史》最初為英文本(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braries Under the Ch’ing Dynasty),經徐雁、譚華軍譯校后,1988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將之與《續(xù)補藏書紀事詩》《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廣東藏書紀事詩》等合刊問世。全書分為五章,首章引論,分析明代遺留的文化遺產與清代學術發(fā)展的影響因素,以及藏書樓的效用。而后兩章,條分縷析地對皇家藏書樓、私家藏書樓進行闡述,以明晰皇家藏書的歷史貢獻與私家藏書的流轉命運。第四章,作者從方法論、文獻保存、目錄學以及學術著述四個方面對藏書家的學術成就予以揭示。最后一章,總結書院藏書樓與清代藏書史的相關內容,并著重對斯坦因發(fā)現(xiàn)敦煌遺書、楊守敬回收中國古籍和羅振玉搶救內閣大庫文稿,這三件對藏書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進行分析??偠灾?,本書“述清代藏書事業(yè)之發(fā)達”,并與“清代學術之進步相提并論,以示圖書館之發(fā)展,實與學術隆替有密切關系[6]”,是第一部清代藏書史研究專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史》收錄于《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二編,第一冊。全書凡五章,首章綜述清代學術思想與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以示本書撰述之原因。第二、三章,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為界,將清代圖書館事業(yè)分為保守時期與啟發(fā)時期,并分別論述。第四章,重點闡述清代私人圖書館事業(yè),總論歷代藏書家保存圖籍、訂正圖書、造就學問之功,并就順康雍時期、乾嘉時期以及道光以降三個階段進行闡述。第五章為結論篇,提出清代圖書館事業(yè)為清學之原動力及為近代圖書館事業(yè)之胚基。該書搜羅大量史料,力求史實編排詳盡,以凸顯清代圖書館事業(yè)在圖書館史中的重要地位。

而如今劉、王二著,均立足于藏書興盛、學術繁榮的清代,從社會文化的角度闡明清代藏書之藏家故實與思想發(fā)展,著實為清代藏書研究補白留新。且學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劉、王二人能于故紙堆中,闡發(fā)新論、牖啟新知,實乃藏書研究后起之秀也。

無疑,清代是一個值得當今學者埋首鉆研、開拓創(chuàng)新的輝煌時代。由傅璇琮、謝灼華主編的鴻篇巨制《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出版社2001年版)中,對清代四大藏書體系曾予以概述:“清代官府通過官辦藏書樓、編纂《四庫全書》等舉措有效推動了官方藏書系統(tǒng)的發(fā)達;私人藏書分布大江南北、遍及各大都市,以至山村水鄉(xiāng),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書院藏書在乾隆、嘉慶年間,獲得長足發(fā)展,成為與師長、膏火同樣重要的辦學三項;清代佛教和道教也受到朝廷的支持,活動非常興盛……[9]”??梢?,無論是官府、私家藏書,抑或是書院、寺觀藏書,清代均為我國古代藏書之集大成時代。

正如劉鵬所言,“去今未遠,文獻浩繁,是以只要惟志惟勤,清代幾乎所有問題,都可以有較為清晰、切實的答案,而不必在只言片語中,揣度秦漢人物,懷想鄴架風流?!惫识?,在此期待今日之后學能以劉、王二人為學術榜樣,于已有藏書著述基礎之上,潛心梳理史料,拓展研究內涵,探析社會學術文化背景下清代官府、私家、寺院、書院的藏書發(fā)展,揭示清代藏書文化之流轉傳承與深厚底蘊,是以清代藏書研究盛況將不遠矣。

猜你喜歡
黃丕烈藏書家藏書
藏書界推崇的“五百年來第一人”
珍惜每一本藏書
山東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9
千載藏書風 化績于當下——《嘉興藏書史》評鑒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6
清藏書家袁廷梼枉生平發(fā)覆[1]——一個蘇州家族的興衰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7:59:39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書家考略》補考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9
對黃丕烈及其題跋的認識和評價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1
顧千里與黃丕烈的“惜書癖”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9:00
別宥齋藏書題記拾遺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8:43
越鰻堂藏書述略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8:24
蘇州藏書家許博明
天一閣文叢(2011年1期)2011-10-23 01:44:16
通渭县| 嘉义市| 固阳县| 赞皇县| 灵山县| 连云港市| 东港市| 平江县| 台南县| 化德县| 天台县| 周宁县| 屏东县| 内丘县| 芜湖市| 新密市| 微山县| 平利县| 彰化市| 富川| 台南县| 德格县| 积石山| 兴文县| 达拉特旗| 北辰区| 察雅县| 宁明县| 奉贤区| 翼城县| 武鸣县| 沭阳县| 石河子市| 昌乐县| 塘沽区| 安徽省| 溆浦县| 邻水| 浏阳市| 芜湖市|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