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楊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表述,在閱讀教學中應當深化對文本的思考和挖掘,通過文章主題思想表述能夠引導學生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繼而提升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情感熏陶,提升語文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鑒于此,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中應深入文章內容,重視學生學習感受,基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著力開展具有指向性、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在本文研究中將論述小學語文課堂中“咬文嚼字”教學法,并以課文《大禹治水》教學內容為案例,結合教學現(xiàn)象分析教師“咬文嚼字”教學優(yōu)勢。
關鍵詞:小學語文;“咬文嚼字”;《大禹治水》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36-0096-02
【Abstract】"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11 Edition)" clearly states that in reading teaching,we should deepen the thinking and mining of the text,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we can guide students to have resonance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and then enhance the emo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teaching on students,and enhanc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Chinese learning.In view of this,teachers should go deep into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and focus on developing directional and targeted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we will discus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hewing word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and take the text "Dayu flood control" teaching content as a case,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henomenon to analyze the teaching advantages of "chewing word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Word chewing;Dayu flood control
“咬文嚼字”本意指的意思是在詞句上斟酌推敲,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使用的“咬文嚼字”教學形式則是關注教學內容中的細枝末節(jié),并且以“以小見大”的形式,通過對文章中字詞分析展現(xiàn)文章中心思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身情感尚未成熟,教師應當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逐一分析其中字、詞、句、段,以微觀角度掌握不同詞匯意思,以宏觀角度把控全篇文章中心主旨,進而能夠夯實學習基礎、積累語文知識,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1.以“咬文嚼字”為出發(fā)點,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1)整合文章內容,做好教學鋪墊
興趣是引導學生投入學習的必要因素,當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沒有興趣,閱讀全文尚且不易,又怎么能要求學生咬文嚼字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使用問題導向、情景營造等不同形式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內容順利開展?!耙慕雷帧苯虒W指的是學生能夠根據對字詞的分析展開文章整體解讀,帶著對文章中某一章節(jié)的問題深度探究文章中心內容,進而提升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與水平。
例如,在《大禹治水》教學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如果你路過自己的家門口,會不會進去呢?”學生們的回答是肯定的,教師便可引進課文內容“但是有一個人,他經過家門口三次,都沒有一次走進。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為什么呀?”教師這種問題導入形式便是幫助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小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較強,教師進行問題導入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奠定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也能夠增強對課文內容的關注程度,進而為“咬文嚼字”教學奠定基礎。
(2)界定重點難點,提升教學質量
“咬文嚼字”教學關鍵性環(huán)節(jié)便是能夠明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并且詳細分析其中蘊含的語文知識,給予學生詳實的知識傳授,避免其走進學習誤區(qū)。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明確的幾個問題是,學生是否能夠理解文章意思?在文章中讀到了什么?學習到了什么?學生通讀全文,教師講解全文之后是否存在問題和迷惑,教師應當采取怎樣的形式解答,確保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點。
例如,教師在《大禹治水》識字教學階段,需要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向學生講解字體結構,提升學生識字興趣?!巴瑢W們,你們知道洪水的洪為什么是這樣寫嗎?,洪是左右結構,由三點水和共組成,哪一位同學知道這個字的意思呢?”教師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能夠認識到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理解情況,根據回答來看,同學們都知道與水相關,但是卻不知道另外一部分的意思。教師便可以詳加解釋?!吧瞎艜r期有一位很厲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做共工,每次他發(fā)脾氣的時候就會發(fā)洪水,久而久之就出現(xiàn)了洪這個字?!边m當滲透簡單的歷史故事,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字詞的理解和記憶,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逐漸養(yǎng)成“咬文嚼字”的學習習慣。“咬文嚼字”將單獨字詞作為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在此期間能夠充分展開教學內容的傳遞,提升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能力。
2.以“咬文嚼字”為發(fā)展點,鼓勵學生學習“質疑心”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成長與需求,合理配置教學內容。針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問題回答、作業(yè)完成等方面,教師應當秉承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明確方向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正視自身的學習問題和局限,促進知識“學得快、記得牢、用得好”?!耙慕雷帧苯虒W理念中的質疑并不是學生無中生有、教師牽強解釋,而是針對學生對課文內容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全面指導,并且調動學生知識基礎,進行全面對比和整合,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素養(yǎng)。
例如,在《大禹治水》教學中,學生問“我們之前學過,春雨貴如油,為什么在大禹治水中水就變得不好了呢?”根據學生質疑的問題,教師可把“下雨對人們還有哪些好處”確立為本課研究學習的知識點之一。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度也會出現(xiàn)相應的變化,進而積極將自身的精力投入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通過不同資料的搜集和獲取能夠明確下雨的優(yōu)勢與好處,提升自身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在此期間,教師可指導學生正確區(qū)分“下雨和洪水之間的關系”,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時,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開展,能夠有效的進行信息整合工作,繼而針對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全面分析,促進學生學習進程的深化性和流暢性。
3.咬文嚼字需要把握文本主題
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應當對于文章的大致脈絡進行分析,研究文章中問題的切入點,以及每一個關鍵性環(huán)節(jié)中的理念和看法。在這一階段中對于學生的整合能力要求不高,只要能夠正確判斷文章的思想內容即可,并且明確文章中反復提及的詞匯。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幫助學生使用現(xiàn)有的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和深化,不斷降低學生的消極心理和倦怠心理,提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準確性和高效性。學生面對的文章自身的題材會有極大的變化,并且由文章中衍生出的思想觀點也會產生一定的差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明確不同的文學題材的形式,以及進行分析的方式方法,并且能夠在不同的文學題材中尋找到具有代表性的解答形式,對于文章閱讀建立起全局性的視角和技能,進而能夠準確的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且完成“咬文嚼字”教學。
例如,在《大禹治水》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全文,明確大禹為什么能夠治水成功,并且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即“他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讓洪水通過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贬槍@項問題的回答,教師可以適當滲透德育教育內容,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界客觀規(guī)律,只有找到問題,并且以“疏通”的形式解決,才能夠保證問題解決的有效性,避免后顧之憂。
根據上文研究內容能夠看出,“咬文嚼字”教學并不是局限在字詞上的教學手段,而是將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教學相結合,在微觀上明確文章細節(jié)意義,奠定理解全文的重要基礎,在宏觀上立足全篇,提升語文課堂內容的掌握能力。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思想、提升教學能力,利用“咬文嚼字”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育。
參考文獻
[1]洪濤.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咬文嚼字”[J].語文建設,2019(06):28-30
[2]李健.咬文嚼字,整體感知,多元比較—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師生“深度對話”[J].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2019(06):29-31
[3]趙梓君.小學語文課堂中“咬文嚼字”應有度[J].讀寫算,2018(3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