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嘯東
摘要:2020年9月23日,在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專場中,中國藝術品總交易額達到了 22358004 美元(約合人民幣 1.52 億元)。其中包括了戰(zhàn)國青銅錯金銀嵌琉璃乳釘紋方壺、明朝銅文官立像一對等等,此次成交文物造型精美,工藝獨到。本文論述筆者對藝術品拍賣市場文物特點的觀察,從藝術史、藝術造型、工藝加工等角度,試圖以美學研究視角,對藝術品拍賣市場及交易品的傾向性作出分析和總結。通過此次交易品青銅方壺和明銅文官立像作為研究對象,最終總結出藝術品拍賣市場文物的生活化與世俗化特點。
關鍵詞:拍賣市場;文物;青銅方壺;生活化
一、戰(zhàn)國青銅錯金銀嵌琉璃乳釘紋方壺
1.錯金銀工藝
此青銅方壺大約產生于公元前四世紀到三世紀,原作為 Adolphe(1871——1949)收藏。這件方壺的錯金銀工藝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嵌錯工藝,傳統(tǒng)工藝即利用金銀的延展性,在器物表面將金銀成品捶打進器物的凹槽之內,最后經過磨挫,將表面加工至平滑。此種工藝最早見于商周時期。其形式精細繁華,雕繪工麗。鐘嶸以錯金銀器物來比喻宋的詩?,可見其器物通常精美嚴實。但此次成交的方壺,其工藝并非上述錯金銀工藝,而是另一種類似于鎏金的工藝,即用金加水銀,涂抹于器物表面,表面經過炭火的紅開,水銀經過蒸發(fā),金銀便留置在器物表面。1這類型的錯金銀器物的特征是器物表面多凹凸造型,傳統(tǒng)的錯金銀表面多位平面,金銀絲片在器物之上如同繪畫的顏料,但又兼具材料的質感。而本次交易的方壺只在乳釘上采取了鎏金的工藝,從其外部造型和色彩來看,鎏金工藝相較于第一種錯金銀來說,工藝流程變得簡化、并且不如前一種錯金銀的器物繁華和精美,相對而言,呈現出一種樸實無華,天真稚拙的效果,因此從材料工藝方面,此件方壺在青銅器“家族”來講其特點更功能化,生活化。
2.方壺圖像與造型
方壺口有四只站立的羊,在古代青銅器中,羊的形象經常出現,其原因與文字本身以及《易經》有關。在說文解字中:“羊,祥也;祥,福也?!?另外,羊在《易經》中象征著陽氣與吉祥,所謂“三陽開泰”。壺口的羊顯現出簡單而內斂的造型,淡化了其象征性內涵,而更像百姓家中豢養(yǎng)的牲畜。菱形的圖案如同百姓家中懸掛的中國結,紋樣讓人感到親切和親近。
這是因為到了周朝,由于王室衰微,春秋戰(zhàn)國的青銅器的階級意義以及神權威嚴遭到了破壞與僭越,青銅器生產的權威性已不如前代,對于青銅器禮制的控制已由中央逐漸轉移到各諸侯國,出現了各諸侯生產制造青銅器的現象,青銅器因此也有了地域性。當然,這也與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有密切關系,整體的社會文化由“神本位”逐漸轉移到“人本位”。
在此背景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的紋樣裝飾逐漸走向“自由、清新、唯美的藝術風格?!?紋樣也越來越抽象。方壺壺身的紋樣由九顆小乳釘組成的菱形基本單元組成,三角形由九顆小乳釘拆分而成,紋樣簡約凝練,非常貼近生活化,相較于商周青銅器來說,已經變得平實而平易近人。青銅器已經逐漸擺脫過往的威嚴和神秘,逐漸走向世俗化。同樣,商周時期青銅器所代表的某種階級性和禮儀性也逐漸淡弱。而越來越偏向于生活器物,其風格也越來越樸素。
二、明銅文官立像一對
此次拍賣的另外一件展品是明朝十六、十七世紀的銅文官立像一對,尺寸高172.7cm。成交價是110.9 萬美元。同樣,這組真人大小的銅雕塑,也表現出某種世俗化的特征和傾向。
1.材料
中國傳統(tǒng)雕塑中多以泥塑石窟雕刻為主,在處理石雕時講究循石造像,不注重寫實,從文化上來說,中國人的雕刻講求尊重自然,尊重材料,而并非“人定勝天”的思想。因此,從材料特質及材料的文化背景來講,明祖陵的雕刻中有很強的“石雕感”——堅實、古板、僵化。而衣紋的雕刻也多以直線為主,凸顯了雕塑的建筑感、神秘感,最終表現出雕塑的某種莊嚴的紀念性。而此次交易的兩件銅制雕塑從材料上來講,大約是以失蠟法鑄造,失蠟法在鑄造之前都是以泥胎作為工匠或藝人進行雕刻的對象,而泥土的材料較石頭更為柔軟,更為便于塑造。因此此次拍賣的兩件銅文官立像整體輪廓柔和,多曲線??臻g感更強,形體變化更為流暢,總而言之,材料的轉變讓青銅雕塑變得更接近于現實中的人。銅材料相較石刻陵墓雕塑來說更為溫和,帶有溫度。
3.體量
體量對于雕塑來說至關重要,它關系到雕塑帶給人不同的心理影響。例如紀念碑雕塑往往需要站立在較高的底座上,從空間感和尺度上拉開與人之間的距離,而這類雕塑往往是神像、傳說人物、以及著名的紀念性人物,例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米開朗基羅雕刻的著名的《大衛(wèi)》。這類雕塑往往是遠離普通人世俗生活,他們可能以某種精神性存在于現實社會之中。人在觀看這類藝術作品時會以自身作為尺度和標準去衡量面對著的藝術品,在巨大的雕塑面前,人會不自覺感到自身的渺小。而此次拍賣的兩件銅文官立像,其尺寸近似于真人大小: 172.7cm。而底座大約是整體雕塑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這就使得其更為接近現實生活,更為世俗化。首先雕塑與真人大小相近,這使得觀眾在看到作品時并不會感到與自身太大的差異,雕塑人物的身高就像歷史電影里的人物,似乎也曾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觀眾也會在這種尺度的雕塑前感受到某種“平等”。而這種“平等”即意味著雕塑的世俗化與生活化,另外,與江蘇明孝陵的石刻雕塑相比,這兩件銅雕塑的底座更為低矮,這使得雕塑更為接近“地面”,也就是與觀眾相同的現實世界,低矮的底座消解了雕塑與人之間的距離,從而使觀者感到更為親近。
3.形體及面部表情
明代陵墓雕刻人物表情多莊嚴肅穆,受到宗教雕塑的影響,具有宗教化的傾向。而此次拍賣的兩件銅雕塑人物表情輕松自然,面露微笑,神情怡然自得,完全褪去了宗教化的神秘傾向,更貼近現實中的人物。兩件雕塑人物面部表情不一,其中一件憨態(tài)可掬,似乎是在向觀者打招呼問候,又似乎是聽到了什么可喜的事情。面部造型也更傾向于真實的人物,宗教化雕塑的傾向性更為減弱,人物胡須柔軟,拉近了人物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兩件雕塑形體變化豐富,衣紋線條流暢,衣物的布質感、包括衣物的厚度和柔軟度都進行和深入細致的刻畫和表現,并且,衣物的造型也與人物的肌肉骨骼聯系緊密,整體雕塑更符合解刨學,即更貼近真人,衣物也更趨近現實。
三、結束語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僅列舉了此次蘇富比拍賣的兩件展品。通過這兩件展品來分析當下藝術品交易市場備受青睞的藝術作品及其特點。筆者將其總結為:
成交文物的世俗化、生活化傾向。另外幾件展品如十七世紀黃花梨夾頭榫平頭案、清乾隆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賞瓶《大慶乾隆年制》款、乾隆年間白玉雕刻赤壁夜游圖插屏、以及西周侁簋等文物,也都體現了這一傾向性——文物的實用性、敘事性、世俗性。
參考文獻:
[1]劉艷,楊軍昌,譚盼盼.“錯金銀”新論[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9,31(04):75-86.
[2]許慎.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1963.
[3]閻國宇,梁爽.淺談中國古代青銅器造型與裝飾紋樣的演變[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