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家“四書”與中華家風

2020-01-06 04:44楊朝明
跨世紀 2020年3期
關鍵詞:四書孝悌儒家

楊朝明

家風建設以孝悌為中心,孝悌之道是中華家文化的靈魂,是中華圣道的中心,儒家“四書”注重家風,充分闡發(fā)了中華孝道。儒家把孝悌看作做人的基礎,儒家學說也就圍繞孝悌而展開。人類社會不可須臾離開的是“愛”與“敬”,孔子極重親親之愛、尊長之敬,說“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1]3439,把“孝”“悌”看成“人之本”,把“愛”“敬”看作“政之本”。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5988,人都本源于“家”而要“不忘其初”,儒家哲學簡直就是“回家”的哲學。

一、家國一體:家風建設的方向性

在世界多姿多彩的文明中,中華文明綿延5000 多年從未中斷,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近代中國落后挨打,中華文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也遭到中華民族自身的質疑。然而,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越來越關注并探究這一偉大的文明奇跡。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對近代中國作出過這樣的評論:近200年的中國或許只是歷史上一個短暫的意外,這并不是常情。如果今后中國要回到屬于她的位置并不意外。在他看來,西方“國家”的建立,往往總有一個開端,但在中國似乎并不存在這個概念。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隨時都是一個起點,每當建立起大一統(tǒng)盛世的時候,總是不認為這是創(chuàng)造,而是復興,是重新回到巔峰,似乎那個巔峰的中國早在黃帝之前就已存在。我們認為,這恰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有必要設問:孔子為什么那么崇尚先王?孔子何以要“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為什么說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時至今日,我們再也不能看不到疑古思潮給中國帶來的極大危害,再也不能不理解走在學術前沿的學者為什么提出要“走出疑古時代”,“重新估價中國的古代文明”①。

英國著名漢學家馬丁·雅克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縱觀世界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西方曾經(jīng)也產(chǎn)生了很多的大帝國、強國,但是,這些強大帝國在衰弱后基本上都灰飛煙滅,后世再難有崛起的可能,即使所謂“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似乎也同樣如此。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代東方幾千年出現(xiàn)的幾乎所有強大帝國都來自中國,而且古代中國衰弱后會不斷重新崛起和復興,包括現(xiàn)在也是如此。近代100 多年衰弱,到現(xiàn)在重又走向復興,這在世界范圍內(nèi)可謂是獨一無二②。

馬丁教授的疑惑是:為什么西方帝國總是在曇花一現(xiàn)之后就灰飛煙滅了,而中國卻能得以不斷傳承?他解釋說,中國其實是一個文明但是他卻“偽裝”成了一個國家的存在。在他看來,也許只有這樣,才可以理解為什么西方帝國衰敗后就再無崛起的可能而中國總是能不斷復興,這是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文明!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確是一個文明的存在,就像“中國”兩字最初出現(xiàn)的時候本身就是一個文化概念一樣。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中華民族不斷調(diào)整充實、因革損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明特征。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明特征就是思考人性和人的價值。人是一個自然的人,每一個人都是父母所生,人在父母和家庭成員的關愛下,慢慢長大成人;人又是一個社會的人,但他首先屬于家庭和家族,后由家庭而走向社會。于是,中國人把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打通,把父母對于子女的自然情感社會化,或者進行社會化的應用與理解,這就產(chǎn)生了中國人的家國一體觀念。

近年來,國家特別強調(diào)明道修德,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談到“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直接而積極地回答了兩個相互關聯(lián)且具有根本意義的問題:人類社會為什么需要道德?人為什么要有道德地生活?國家無德難以興旺,個人無德難以立身??雌饋磉@只是說國家和個人,實際卻包含了由大而小、從整體到個體的許多方面,涵括了諸如“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等許多意涵。國有治理之道,家有興家之道,家道興盛基于家庭成員個人的修養(yǎng)與境界。

儒家“四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的經(jīng)典。在“四書”中,家國一體觀念得到了充分的論述。家與國相連,家風建設與國家社會息息相通。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與家庭美德是統(tǒng)一的。作為社會管理學說,儒家關注家齊、國治、天下平,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有一大批知是非、明榮辱、能擔當、敢引領的“君子”,有一批有格局、有氣象的“大人”?!洞髮W》所闡發(fā)的大學之道,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大人之道?!褒R家”之道與之緊密相連,包含其中。

修身才能齊家,“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大學之道”由修身出發(fā),對于“齊家”的意義,及如何“齊家”都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論述。

家國一體使得中華家風具有了方向的規(guī)定性。良好家風的底色是道德,這個道德基于正確的價值追求和高尚的行為方式,與社會國家的需要相適應、相協(xié)調(diào)?!吨杏埂匪f的“五達道”,其中的父子、夫妻、兄弟之道,都是家和的關節(jié)點,都是關于家風問題的最基本論述?!墩撜Z》還有許多如何治理“邦家”的論述,如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保?]5476無論是家還是國,公平公正、安寧安定、和諧和睦都是永恒的追求。國家和諧、家庭和順,都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家”與人的“類存在”思維

中國儒學以“人”為研究對象,也就是研究人性和人的價值。這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我國上古時期數(shù)千年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也是文明發(fā)展到特定階段的產(chǎn)物。儒家思考人的本質屬性,思考“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及“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思考人的更高層次和境界。在思考“人之所以為人”這樣的問題時,人們自然關注“人情”“人義”的關系問題。曾國藩的信條是“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這鼓舞了后來的很多人。禮是人類有別于禽獸的標志,欲為圣賢,必先成人;人先成人,才能達到人生的更高境界,才能成就“大人”“君子”品格。從實質意義上講,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國的家風建設,說到底是關于成人與成長的教育。

(一)禮要人具有“社會性”

自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產(chǎn)生以后,人們“家”的觀念越來越強。中國的三代時期,文化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例如《尚書》的《大禹謨》就有“克勤于邦,克儉于家”[1]285的說法,《湯誥》也有“寧爾邦家”[1]343的說法等。在中國早期的典籍中,有許多類似希望家邦興旺,避免家庭敗落之類的論述。

中國禮文化是為調(diào)整人際關系而產(chǎn)生的,形成很早,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并明確指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時代應該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禮制,夏商時期同樣各有禮制,周禮就是在繼承夏、商兩代的基礎上損益因革而成??鬃幼鸪缰芏Y,尊敬周公,就是因為周公制禮作樂。在周代,禮樂文化高度成熟與發(fā)達。

禮是調(diào)整人際和社會關系的規(guī)章與原則,人類社會的進步就在于彼此之間的協(xié)作和協(xié)調(diào)?!盾髯印氛f:“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保?]164人的社會性存在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基本特征。不論是誰,也不管其是否關心社會,人其實總是一個社會性的存在。人們既然生活在一起,就必須有彼此和諧、和睦相處的基本遵循。因此,人的素質,人的素養(yǎng),人的格局,就體現(xiàn)在對于這個“社會性”的理解和遵循上。

就像孔子仿佛就是為“道”而生,孔子一生都希望“道”能實現(xiàn)??鬃觿?chuàng)立的儒學也是如此,用《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儒家于道為最高”[3]1728??鬃拥纳鐣硐胧恰按蟮乐校煜聻楣?,這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一貫追求。所謂“天下為公”,就是希望天下有道,世人遵道而行,循理而動。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背私為公”,“公”應該就是人的社會性存在,是公共意識和公德意識。家庭要有好的家風,家庭成員必須首先具有這種公共意識。

(二)禮要求人必須“成人”

所謂“成人”,首先是一個年齡概念,但又不僅是一個年齡概念。人生而幼,不可謂成人。幼而學,學而長,人的學習與成長,應是社會道德內(nèi)涵不斷擴充的過程。早期儒家強調(diào)“人與禽獸”的區(qū)別,無非是說人具有社會性和道德。

人不能只有靈性,還要有德性??鬃拥茏幼勇?、顏回向孔子請教“成人”和“成人之行”的問題,孔子認為必須“文之以禮樂”[1]5455“加之以仁義禮樂”[4]225?!墩撜Z》《孟子》都有“人”的“類存在”思維的論述。比如孔子談孝道,認為人應當與犬馬有別,應當對父母有內(nèi)在的“敬”的情感,否則“何以別乎”[1]5347?孟子則談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1]5931,從“人禽之辨”的邏輯出發(fā),思考“人之所以為人者”。人來到世界上,最初都是一個純粹的人,但是,在外部世界的影響下,人就產(chǎn)生了好惡,人如果“好惡無節(jié)”,外部世界又“感人無窮”[1]3314,一直誘導人們,人若“不能反躬”,就會違背天理。就是在這樣的邏輯上,早期儒家討論“人化”與“化人”的問題,討論“成人”的話題,進一步思考如何成就作為社會引領者、擔當者的“大人”問題。

中華先人思想創(chuàng)造的偉大成果之一就是“禮”。用《禮記·禮器》的說法,這個禮是“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1]3098的那個“理”;用《禮記·喪服四制》的說法,禮具有“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1]3680的特性。禮可以“決嫌疑”,有“濟變”“彌爭”的功能。禮經(jīng)天緯地,順從自然法則,確立了人生與社會的基本原則,規(guī)定規(guī)范了人間秩序。據(jù)《左傳·隱公十一年》,春秋前期業(yè)已提“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1]3770的觀點。

基于“利后嗣”這樣的功能,從天下到國家、從家庭到個人,都需要人們遵道而行、循禮而動。既然禮對于社會國家秩序具有明確的規(guī)定性,這樣的規(guī)定性又源自人們對于“人心”與“道心”、“人情”與“人義”、“天理”與“人欲”的思考,因此,禮的傳承與教育也就成為社會與家庭教育主要的、基本的內(nèi)容。

(三)引人向善,成就“大人”

傳統(tǒng)中國從長養(yǎng)人情的社會性出發(fā),形成了一整套的教育體系??鬃诱f:“少成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保?]447中國的教育著眼于人性的引領,明其明德,以改良世道人心,引人向善。

古代的蒙學特別重視“禮”的教育。此即《易經(jīng)》所說的“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1]36。后人作《養(yǎng)正遺規(guī)》,說“養(yǎng)正莫先于禮”[5]78,也是看到了禮的極端重要性,看到了禮的方向規(guī)定性。

傳統(tǒng)教育同樣特別注重禮。依朱子所言,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洞蟠鞫Y記·保傅》把這樣的教育分別稱之為“小藝”“小節(jié)”和“大藝”“大節(jié)”。這里所說學校之教的大、小節(jié)之分,關注的是孩子的成長,一步也離不開禮。

人而為人,在于有教?!吨杏埂氛f:“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保?]3527人天生具有的即為“性”或“天性”,引導性情發(fā)展的方向即為“道”,修行此道的過程或方式即為“教”?!疤烀笨梢岳斫鉃樯咸斓闹家夂桶才?。但要注意的是,在儒家的觀念中“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好像針鋒相對,細讀《孟子》《荀子》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他們關注點不同,但在對人性懷有信心和耐心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中庸》開端最重要的是這個“率”字,它有“遵循”“順應”的意思,也有“引導”“率領”的意思,如“率獸食人”“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等皆是此意。如果解釋為順應天性,那就也包括順應人的自然屬性。我們認為,這里的“率性”意為“引導”自己的天性,這就如同大禹治水,既不是壓抑,更不是放任,而是調(diào)和自身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這才是正“道”。這是對“人道”和“天理”的遵守,對“人義”的遵循。

既然人性之中先天就有善惡,就需要在后天增進善性,去除惡性。具體如何做?儒家強調(diào)不能固執(zhí)己見,閉門造車,而是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不斷習得,修養(yǎng)自身,達到這種正道的過程,就是“教”,“教”可以翻譯為教化、教育、教導等。

(四)“喪家”必先“去其禮”

如果觀察中國歷代的家訓、族規(guī),會發(fā)現(xiàn)無不重視孝悌,孝悌是立家之要。不難理解,孝悌是淳化社會風氣的需要,“大人”更是家族健康發(fā)展的需要,曾國藩曾告誡家人:“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保?]151可見,孝友之家形成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良好家風,才能綿延久長。何以如此?以孝友為家庭中禮之大者。《孔子家語·禮運》說:“破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保?]380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如果離開了禮,不遵守禮,距離敗亡就不遠了。

出于對邦家永固的考慮和治國、平天下的追求,早期儒家對“禮”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刻論述,形成了一整套系統(tǒng)的學說。在某種意義上,年輕人的成長就在于對禮的理解及自覺遵循。家風的培育,就是關于禮的教育?!八臅敝胸S富的儒家教育思想和觀念,包括《論語》所記載的孔子對兒子“學詩”“學禮”的教育,無一不屬于這樣的范疇。

三、孝悌:是出發(fā)點,不是終點

中國傳統(tǒng)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尊尊”和“親親”。尊尊,敬也;親親,愛也。人們期待被人敬、被人愛,社會就要“立敬”“立愛”。這就不難理解何以中國特別重視孝悌,這里的關鍵,在于孝悌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一)“法先王”與“紹家世”

就像儒家談“齊家”是為了“治國”“平天下”一樣,儒家重視家風也是為了國家、社會的風氣、風尚,要形成尊道德、崇道德的社會風尚,道德建設還必須從家庭開始。歷代有不少人“訓家”,雖然在主觀上未必是為了“軌物范世”,而是為“提撕子孫”[7]2,但像顏之推寫作《顏氏家訓》那樣,畢竟是本于“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yè)”的初心。

在大約100年前的中國,許多有志之士思考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柳詒徵先生深刻研究中國文化,對孔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有明確的表述,認為“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并說:“今日社會國家重要問題,不在信孔子不信孔子,而在成人不成人,凡彼敗壞社會國家者,皆不成人者之所為也。茍欲一反其所為,而建設新社會新國家焉,則必須先使人人知所以為人,而講明為人之道,莫孔子之教若矣?!保?]在柳詒徵看來,讓每人“知所以為人”是社會國家最為重要的問題。于是,讓人們知道如何做人,就成為儒學的核心話題。

孔子崇尚先王,儒家則以先王之道“濡其身”。有格局的“大人”喚醒人性,引導善性,以明德引領風尚。據(jù)研究,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現(xiàn)了“儒”字,其最初的意思與“濡”相通,可能是上“雨”下“而”結構的一個會意字,像一個人沐浴濡身。在較早的時候,“儒”或“濡”(或“需”)指的很可能就是禮儀活動的主持人員或相禮者,由于特殊的身份,在具體的禮儀活動中要沐浴濡身,這或者就是“儒”的本來意義。到了周代,尤其儒學創(chuàng)立以后,“儒”所表達的則是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叭濉辈坏锤蓛羯眢w,還要洗干凈心靈,要引領社會,改良世道人心。所以孔子對弟子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意思是希望弟子關注社會,關注人心。

(二)孝悌與“人禽之辨”

西方有學者看到:中國的價值觀和西方民族國家有本質區(qū)別。西方傳統(tǒng)推崇決戰(zhàn)決勝,強調(diào)英雄壯舉,而中國的理念強調(diào)巧用計謀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積相對優(yōu)勢。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個人最大的優(yōu)勢就在于其德望,一個家庭最大的優(yōu)勢就在于“積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底色,在漫長而艱苦的歲月里,人們思考社會合理運行、和諧發(fā)展的內(nèi)在機制,從相信天命、借助鬼神到看重人本身,這是一個歷史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最終將關注的目光落在了人的道德上,落在了人的禮義上。

人既然是人,就應當具有人的特性,就應該區(qū)別于禽獸。在孔子看來,人與犬馬無別,則人何以為人,所以孔子格外強調(diào)“別”。孟子關注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其著眼點在于“異”。無論是孔子的“別”還是孟子的“異”,都是對人的“類存在”意義的關注。于是,中國思想家關注“人之初”的問題。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來到這個世界上,最關心自己的就是父母,除了父母就是自己的兄長,因此,孝悌就成為“為人子”“為人弟”所必須做到的。

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樣的層面上,儒家展開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說。例如在對待父母方面,要講究盡心養(yǎng)親,愛敬至上,而且要順親、諫親,還要喪親尊禮,一絲不茍。

(三)從“孝”“悌”到“愛”“敬”

然而,儒家談孝悌,絕對不是為孝悌而孝悌,儒家將孝悌作為起點,以培養(yǎng)愛和敬的情感。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愛與敬并不止步于家庭,而是把這種情感推廣開來,讓世界充滿愛和敬。

人被視為萬物之靈,人們共同生活在天地之間,依靠什么才能更加安定和諧,怎樣才能更幸福美好地生活在一起?孔子基于對世道人心的深切體察,認為最緊要的其實就兩個字——“愛”與“敬”。魯哀公向孔子請教“人道孰為大”的問題,孔子表現(xiàn)得有一些感動。作為魯國的一國之君,哀公能詢問這樣深入的問題,孔子“愀然作色”,神情變得嚴肅起來。他對哀公說:您能談到這個問題,真是魯國百姓的恩惠了,我哪能不認真作答。于是把自己的想法翔實稟報。

哀公問到了關鍵處,孔子的回答也發(fā)人深省。孔子認為,人道最重要的是“政”??鬃诱撌稣f:古人治政,有仁德、有愛心最為重要;有仁德,有愛心,卻必須遵守禮制;遵守禮制,必須有莊敬的態(tài)度;最高的莊敬,表現(xiàn)在天子、諸侯等的婚姻中。天子、諸侯娶親時,身穿禮服親自迎接,是為了對新婦表示莊敬。莊敬則是為了表示親情,放棄莊敬就是遺棄親情,如果沒有親情,沒有莊敬,哪里還有什么尊重?可見,“愛”與“敬”的內(nèi)涵關涉極大。

婚姻是人倫之本,君主是百姓的表率,君主婚姻中賦予“愛”與“敬”的意義,是治理政事的根本?!兑讉鳌氛f:“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保?]200-201夫婦之道聯(lián)結人倫,關涉政治,難怪“三代明王必敬妻子”[4]29!中國歷史上,人們都強調(diào)夫婦婚姻為“人道大倫”。在婚姻意義上,有“男女親”才有“父子親”,婚姻中“愛”與“敬”的深層意義,奠定了社會人倫大道的基礎,有愛有敬,才能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聽、長惠幼順,故漢代人說“夫婦正則父子親,人倫定矣”[3]356,還說“夫婦,人倫大綱,夭壽之萌也”[3]3064,“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jié)也。是以禮貴男女之際,詩著《關睢》之義”[5]108。古代教育的實質就是關于愛與敬的教育。

這樣,孔子說“愛與敬,其政之本”意義就很清楚了??鬃邮钦f為政者要正人,要使社會“歸于正”,讓人心“思無邪”,就不能沒有“愛”和“敬”,兩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有機統(tǒng)一。如果將孔子斯言簡單地理解為執(zhí)政者要愛戴人民,尊敬人民,其實是把孔子思想簡單化了,也把孔子思想的價值降低了。儒家的孝悌思想密切聯(lián)系著社會治理,聯(lián)結著社會的風氣,這也是家風建設的意義所在。

有對終點的關注,才能起好步,踏實前行。家風建設就要放開眼界,打開思路。所謂“東海西海,心同理同”,儒家思想中的“仁愛精神”與“敬畏觀念”、基督教的“博愛精神”與“神圣觀念”,其實不都是“愛”與“敬”的體現(xiàn)嗎?中國儒家極重“孝悌”,恰如孔子所說“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三國時期劉邵認為《孝經(jīng)》“以愛為至德”“以敬為要道”,在《人物志》中說“人道之極,莫過愛敬”[9]18,說明他把握了儒家學說的精髓。

四、家風建設要從“心”開始

人而為人,就有為人之“義”,即孔子所說與“人情”相對的“人義”。人要明白并敬畏自己的社會角色,正其名,安其分,盡其力,這就對家庭成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就是要用“心”。

家風建設就是家庭美德的養(yǎng)成,而家庭美德則基于家庭成員的個人品德。儒家的工夫論、修養(yǎng)論對于養(yǎng)成個人品德、培育家庭美德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大學》說:“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犊嫡a》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1]3634離開了心,離開了從內(nèi)而外的那種誠敬,個人品德修養(yǎng),優(yōu)良家風建設,也就會失去根本。

古代圣賢強調(diào)“修己”,也樹立了“正身”的榜樣。家風建設需要效法圣賢,敬畏并遵從圣賢之道,追求成圣成賢??鬃诱f君子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5479,王陽明說人要努力“讀書做圣人”,曾國藩說看一個家庭或家族能否興旺,要看他家的孩子是否讀圣賢書,說的都是人生方向問題。所以人要“就有道而正焉”,人應“好學”而“志于道”,接受教育或修煉自己“思無邪”。

正身在于修己,修己的關鍵在于正心。《大學》的“絜矩之道”、《中庸》的“君子之道”以及《孔子家語》的“三恕之本”都給人指出了具體的方式和方法。人要立志向學,言忠信,行篤敬;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個人理解了自己的角色,就知道了自己的“名”,人一定要使自己“名正言順”,所以孔子說:“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5445應該用儒家的正名、修己思想指導我們的人生。

正心,要求人們要有內(nèi)在的自覺,有慎獨的自律,要踏踏實實地從最基本的事情做起??鬃酉M藗兡堋罢湟鹿?,尊其瞻視”[1]5509,曾子也說:“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1]5400其實,無論是誰,都必須在做人與做事上解決“心”之所屬問題,由“心正”而“身正”。心正,就要有“一”的思維,有“中道”思維。比如在家庭中處理父子、夫妻、兄弟等關系,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會父慈、子孝,夫義、婦聽,兄恭、弟悌。

正如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密切關聯(lián)著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家庭的管理、家風的建設也與此密切相關。在與家庭直接相關的六項“人義”中,父慈、子孝與兄恭、弟悌很容易被理解、被接受,但“夫義”和“婦聽”兩項,很容易被錯解、被誤讀,很容易發(fā)生糾葛。但如果把它放在歷史傳承與文化傳統(tǒng)中,很多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在這一點上,孔子本人的論述以及他施教的過程也是明證。孔子當年教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詩禮庭訓”對后世影響極大,它不僅成為孔子后裔世代相傳的家風,也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許多家訓族規(guī)的靈魂,成就了不知多少個人與家庭?!墩撜Z·泰伯》記孔子之言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5400在孔子時代,士人是社會精英群體,而士人的培養(yǎng)離不開詩、書、禮、樂?!抖Y記·王制》說:“樂正……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保?]2905這應該是西周春秋時期的普遍情形。詩、書、禮、樂為“先王”之書,為士人必須修習的內(nèi)容。王官之教衰落之后,孔子繼承王官之學的傳統(tǒng),舉起私學的旗幟,開始收徒授學。孔子教授弟子十分重視詩、書、禮、樂之教?!犊鬃蛹艺Z》記衛(wèi)將軍文子問于子貢曰:“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保?]132可見,孔子的教學以詩書禮樂為中心,從“心”的熏育著手,讓仁義禮樂在心中扎根,孔子儒家的教育目標正是成就人的“文德”。

孔子“學詩”“學禮”的過庭之訓,影響了孔子后裔,也影響到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許多家庭和家族。歷史上,家訓和家風的核心是子女教育。和諧傳家訓,詩書承家風,像“詩書繼世長,忠厚傳家遠”“詩書經(jīng)世文章,孝悌傳家根本”“讀書足貫古今事,忠孝不迷天地心”之類,成為中華民族眾多家訓家風的主旋律,許多的家訓、家書甚至楹聯(lián)、中堂,都注意告誡子孫立志讀書,他們講論讀書的順序、方法及其意義,一般都會要求首先攻讀儒家“詩”“書”“禮”等經(jīng)典以及“四書”,這有助于“開心明目”“修身利行”,“讀書明理”“讀書親賢”是為“做得一個人”,如果“道理不明”,則難以立身處世,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墮于小人之類”。

儒家強調(diào)“求其放心”,以為“學問之道”,僅此而已,是因為人們需要喚醒良知良能,從而安頓自己的心靈。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人有這些,不論與他人同行,還是獨自行走,一路上總會有暗香隨行。人們往往偏執(zhí)、忿懥而不能平和中正,有的是因為看不清自己坐在哪條船上。可人們不都在一艘大船里嗎?看起來船決定著我們的命運,事實卻是船里的每一個人共同決定船的命運。家道興盛、家風建設,道理同樣如此。

注釋

①參見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長春出版社2007年版;李學勤:《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人文雜志》增刊《先秦史論文集》,1982年等。②英國教授馬丁·雅克說: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個文明卻以國家的形式存在。http://www.sohu.com/a/352367381—120142689。

猜你喜歡
四書孝悌儒家
從萬木草堂到時務學堂的《四書》教學*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當代人如何讀“四書”
《四書輯釋》在朝鮮王朝的傳播與影響*
病榻侍母
劉濤《音調(diào)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來關于孔子的論爭·序》
陳澔對《禮記》的詮釋特色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中職教育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體意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