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蘇蔚
如果說“靜”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那么,喝茶便是一種生活習慣;寧靜之中喝茶,會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茶,對于我們而言,并不算奢侈之物,特別處于金壇茅山地區(qū),茶隨處可見。一年四季飲茶,已成為絕大部分人的一種生活習慣。
外公的祖籍在紹興,外婆是常熟人,他們一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茶。早上起來,泡上一壺淡淡的紅茶,開始享受喝茶過程的樂趣。外公閉著眼喝一口,然后,嘴里不斷發(fā)出“好、好”聲,還不忘提醒外婆:儂吖喝口。午飯起床后無論刮風下雨,外公必定要去觀前街的書場聽評彈、評書,花3分錢點上一杯綠茶,邊喝邊聽。晚飯后圍著天井踱完四方步,再喝上幾口紅茶。記憶中,外公沒進過醫(yī)院,偶感風寒或胃腸不適,大都是喝茶解決問題。當然,我必定是茶壺邊上的小常客,朦朦朧朧好奇于茶的情感似乎便由此開始。
日常,品茶是快樂消遣,晶瑩剔透的玻璃杯放入一撮綠茶,沏上開水,裊裊升騰的水汽中,片片葉子上下浮沉、緩緩舒展,毫無保留地散發(fā)出清香。有一年出差我坐火車,剛泡上綠茶,列車長正好走過,回過頭來好奇地問我:泡啥東西,這么綠?好看!我回答:家鄉(xiāng)的綠茶。他喜滋滋地說:多像盆景哎!于是我說:要不,送你點兒?列車長滿臉喜悅地說:好?。『冒。?/p>
古人把茶當作陶冶情操、鍛煉品格、講究禮儀的途徑。唐代劉貞亮就提出:“茶可雅志”“茶可禮仁”“茶可修身”的茶德。一壺茶、一本書,隨性自由、簡樸閑適。綠茶雖好,但由于南方陰雨較多,保存較難。由于父親喜茶,家里便常年備有綠茶。早年沒有冰箱,每年春天買回新茶,分裝進信封,放入生石灰鋪底的瓦缸,用塑料布扎緊缸口。每次需要時從瓦缸里拿出一包信封拆開,茶葉放進茶葉桶,一般一星期拿一次,這樣就能常年喝到清香的綠茶。
上世紀70年代,我下放金壇林場做會計時,經常要去山村收拖欠林場的拖拉機運費,有些村干部會送點兒他們自己炒制的茶葉給我。那種飄散著香氣和醇厚口感的豆香味兒,許多年過去了,依然難忘。以前沒有公款消費茶葉一說,林場領導開會,總說:小周,去,拿你的茶葉貢獻出來,讓我們一起享受享受。茶葉雖不是特別高檔,但由于我放入餅干桶并用蠟封口,保證茶葉不吸濕受潮,故口感特別好。
閑淡歲月中,曾經發(fā)生過許多關于茶的茫然無措,或喜或悲或憂的事。我做新聞媒體人之后,常常會去南京送點兒茶葉給同行朋友,不多,2兩一包。第二年再送時,有朋友就吞吞吐吐地說,你那春茶怎么都是發(fā)霉的?我說,不會吧,春天采制的茶怎么會有霉呢?后來經詢問方才明白,原來茶葉本身背部有絨毛,又稱:茶毫,在手工炒制過程中絨毛與茶葉分離。其實,茶毫有很高的抗衰老成分,茶氨酸。茶毫越多滋味越鮮爽。如今機械化制作,絨毛反倒沒有了。與茶接觸多了,也漸漸會增長知識。記得我一朋友有親戚在臺灣,那年他去探親,我自己開車前前后后忙著送他全家去機場,回來了我又去接機。為了表示感謝,他送了我一小包真空包裝的茶葉,也就一巴掌大,我用手掂掂,心想,太小氣了,便扔冰箱好幾年。有一天好奇,我打開包裝,泡了一杯,不料,那香氣是難以想象的奇特,特別爽。之后我去了臺灣、去了茶產地才知道,那一點點兒“臺灣凍頂烏龍”,價格不菲?。?/p>
后來讀了許多茶書,了解到各種茶的知識,方知自己太小、世界太大,學無止境。
在平淡中品味飲茶樂趣,保持對事的淡泊心境,多好!
責任編輯:李梓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