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華 _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附屬小學
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中,就如何理解“五彩繽紛”一詞,我嘗試了多方法的綜合運用。
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運用是教學目標之一。在新課程標準(2011版)閱讀目標中,關于詞語學習這樣寫道:“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p>
分析學情可知,學生通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運用工具書、借助圖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在學習《秋天的雨》之前,教材已預先安排了《古詩三首》《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兩篇課文,學生基本掌握了理解難解詞語的一些方法。因此,針對文本中“五彩繽紛”一詞中的“五彩”,學生大都能理解表示“顏色多”的意思,然而,對于“繽紛”卻無法理解。因此,引領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繽紛”的動態(tài)感,進而體會用詞的精準,既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師教學的難點。
圍繞理解“五彩繽紛”的含義,我進行了以下教學設計:
層次一:聯(lián)系下文,引領學生初步理解“顏色多”的含義。通過提問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的依據(jù),學生會找出“黃色、黃黃的、紅色、紅紅的”等詞語來證明顏色很多。
層次二: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動態(tài)美”。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用“五彩繽紛”而不用“五顏六色”,讓學生一邊讀文本一邊想象畫面;同時提示學生關注文中的動態(tài)詞語,并結合這些詞語,讓學生想象畫面。在此基礎上,老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體驗“五彩繽紛”動態(tài)的感覺,引導學生說出“動態(tài)感”。
不過,在課堂實施時,卻出現(xiàn)了老師提出問題,學生無人回答的情形。當老師提示學生關注動態(tài)詞語后,學生雖然發(fā)現(xiàn)了動態(tài)感,但不能和“繽紛”二字進行關聯(lián),直到老師出示了“繽紛”的字理解釋后,學生才知道“繽紛”具有動態(tài)感。為何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
看似無懈可擊的教學設計,但其實都是基于教師的認知。教師通過查閱工具書預先知道了“繽紛”具有動態(tài)感,設想通過各種策略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也理解這種動態(tài)感,殊不知成人理解尚需要借助工具書,三年級學生怎能“憑空”理解?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先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初步理解“繽紛”的字面意思,知道其表示動態(tài)。接下來回到文本,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下文,通過分析語言文字來感受動態(tài)的意境,讓動態(tài)的畫面和“繽紛”一詞在學生頭腦中產(chǎn)生勾連。緊接著再聯(lián)系生活體驗進行拓展,加深學生對“繽紛”一詞的理解。最后通過與近義詞進行比較,感受如何精準用詞并準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