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娜 _ 北京市朝陽區(qū)垂楊柳中心小學金都分校
教育評價是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教育活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學校在原有“多元評價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確定了新的研究方向,開辟了新的研究路徑,即通過評價機制的建立,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力求在評價要素上達到全面、在評價方式上做到多樣、在評價人員上力求多元、在評價過程中體現育人、在評價效應上追求持續(xù),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從而也使我們的教育評價,在歷久之后更能彌新,能夠作用于學生的終身、作用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我們的探索契合了方案的精神和要求,這讓我們更有了信心和底氣在教育評價改革的路上繼續(xù)前行。
以《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為基礎,圍繞“讓生命陽光般燦爛”的辦學理念,以“健康身心、友好交往、自主學習——三個好習慣”培養(yǎng)目標為核心,學校組織家長、教師、學生三大群體針對“陽光”的標準分別進行討論,形成三者認同的“陽光心態(tài)、陽光性格、陽光體魄、陽光品質、陽光學識、陽光語言、陽光舉止”七大一級評價指標,針對男孩女孩的差異,明確“陽光男孩”和“陽光女孩”在七個方面的核心詞,同時,對具體行為上的差異進行了表述,形成家長、教師、學生認同的積極的行動評價指標。
圍繞行動評價指標,結合學生校園生活中的習慣要求,通過校班會的形式,進行評價細則的講解和示范,達到以評促導的目的。在校班會上,主講教師通過廣播視頻等方式從日常生活的現象入手,引導學生發(fā)現習慣養(yǎng)成中存在的問題,認識其中的危害,解析問題形成的原因。此外,通過誦讀童謠的方式,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進行具體的指導。班主任結合主講教師的講課內容,在教室適時播放相關視頻,課間組織本班學生進行分析和探討,進行習慣要求的行動訓練。
校班會的實施,擺脫了原有校會、班會固有模式的束縛,使校會變說教為生動,使班會變簡單為深入。校班會的有機融合,大大提高了校會、班會的生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更使全校所有班級的習慣評價達到標準統(tǒng)一、步調一致。
價值觀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往往會受周圍環(huán)境及成人的影響,當學校教育、家長教育和輿論新聞產生沖突時,學生經常會產生困惑或被誤導。學校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比較糾結的問題,通過升旗儀式、電子屏等宣傳陣地,以家訓為主要內容,開設全校的德育課堂,通過“誦讀、理解、事件分析、指導日常行為”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實現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和為人處世智慧的飛躍。
學校在進行習慣養(yǎng)成評價時,以“尊重差異、激發(fā)興趣、循序漸進”為原則,以21天為一個基礎評價周期,在21天內采取逐漸遞進的分段式評價,21天后,進行補充式評價。通過多種激勵評價手段,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逐一推進良好習慣養(yǎng)成,呈現學校整體、班級、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軌跡。這個過程不只是評價實施的過程,更是指向評價結果的學生培養(yǎng)過程,即通過評價引導學生確定一個努力的目標,找到一條正確的路徑,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
21天中的第一階段是第1-7天,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學生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時時會感到因改變而帶來的不自然、不舒服,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通過實施學生可以感受到的生動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個體所表現出的正確行為習慣進行“點評”,讓學生既知結果,更明原因。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其補充戰(zhàn)勝困難的能量和動力。
學校在完成了“××習慣指導校班會”后,向全體學生發(fā)出“向××習慣挑戰(zhàn)”的倡議。學校管理教師、值周生根據該習慣的具體要求進行為期三周(即21天)的檢查,檢查記錄具體到每一個班級、每一名學生完成該習慣要求的具體表現。檢查人員每天巡視,檢查習慣的落實情況。當班級或學生達到要求、表現出色時,立即用“點贊卡”為班級和個人點贊,學生們可以把自己為集體爭得的“點贊卡”曬在各班的展示墻上。同時,檢查人員隨時為表現出色的學生拍照,利用學校電子屏進行宣傳。通過這樣的評價激勵方式,一方面,對學生積極的行為進行及時鼓勵,激發(fā)其持續(xù)進步的動力;另一方面,通過榜樣示范作用,規(guī)范學生行為,為有能力的學生提出更高的目標。當班級或學生出現問題時,檢查人員立即進行糾正,與之進行面對面的反饋和溝通,明確問題,進一步強化要求,并在檢查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實地演練,使個別學生得到具體的指導。
21天中的第二個階段是第8-14天,這一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學生已經開始適應規(guī)范的要求,感覺會相對自然一些,舒服一些,但還是需要主觀意識的支配,如果一不留意,還會恢復到以前。這時的習慣培養(yǎng),還需要外力的支持來鞏固既定成果。因此,在這個階段,學校將習慣培養(yǎng)的評價納入班級評價之中,通過集體的力量來帶動班級學生行為習慣的整體轉化。
這一階段的檢查,除延續(xù)第一周的“點”評外,還會將學生個人的表現納入班級的常規(guī)管理之中,每周統(tǒng)計出各個班級未達標的學生人次,在周一的值周工作總結中,公布班級情況,進行班級問題的反饋,頒發(fā)班級小獎狀。將學生的個人表現融入班級評價,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就被喚醒了,他們會為集體的榮譽而淡化個人的感受,竭盡所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另外,學生在關注自己個人表現的同時,也會盡力幫助身邊的伙伴,實現班級的全面進步。
21天中的第三個階段是第15-21天,也是整體進行習慣培養(yǎng)的最后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學生的習慣基本穩(wěn)定,一部分學生會感受到因為習慣的改變而帶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會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而未能達到既定目標。因此,在這個階段,學校會對21天的培養(yǎng)結果進行多種形式的公示,使成功者的成就感不斷擴大,也使尚未成功的學生在最后一個階段能彌補不足、全力以赴。
一是在第三階段的第一天,告知學生該項習慣的挑戰(zhàn)已經接近尾聲,號召學生進行最后的沖刺。二是為挑戰(zhàn)成功的學生和班級分別頒發(fā)個人過關證和集體過關證;給班級下發(fā)未挑戰(zhàn)成功的學生名單。三是在本周結束時,統(tǒng)計全校挑戰(zhàn)成功的人數,通過統(tǒng)計圖的形式展現學生挑戰(zhàn)的過程,講述在挑戰(zhàn)過程中的典型事例。四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號召學生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家人、鄰居,在走出學校后,依然可以用自己的習慣展現自己的優(yōu)雅。
21天的培養(yǎng)周期結束之后,在啟動第二個重點習慣的同時,會對前一個習慣進行補評,為個別學生提供追趕的機會。學校會組織未達標的學生召開會議,解答學生疑問,并幫助其制定個性化挑戰(zhàn)方案。在巡視檢查時,管理人員重點關注個別學生的表現,在其通關后,補發(fā)過關證。當然,對于已經過關學生的表現,也要進行記錄,對出現問題反復的學生,收回過關證,讓其重新進行挑戰(zhàn)。
學校的“21天習慣養(yǎng)成計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每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都是這項大工程中的一個內容,是其中重要的一步,促使學生在完成階段目標的時候,產生持續(xù)的動力,以實現終極目標。學生在養(yǎng)成一個習慣后,會得到一張過關證,當學生養(yǎng)成7個好習慣后,用7張不同顏色的過關證可兌換帶有學校標識的七色花和積分卡,實現個人和集體愿望。階段目標和終極愿景相結合,使習慣的培養(yǎng)更加扎實有效。
五個階段的評價軌跡清晰可見,使評價的時間、評價的任務、評價的方式、評價的策略一覽無余,既展現了學生個人的轉變過程,也呈現了班級、學校習慣培養(yǎng)的進程。
學校利用積極心理學實施代幣制激勵評價方式,設計推出了以學校吉祥物太陽鳥為主人公的“陽光成長幣”系列面值的評價卡。今年推出的新版陽光幣,更是在實現了評價激勵班級和學生功能的基礎上,起到了教育滲透和傳遞知識的作用,畫面上不僅有分值,還有學校文化(主要建筑、校訓、校徽)的呈現、特色課程(剪紙、葫蘆烙畫、舞龍)的展示、少先隊知識的普及等內容。所有教職工會將學生在學校的點滴進步與成長及時給予兌幣獎勵,有效地推動了評價指標的落實和習慣的養(yǎng)成,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陽光幣是學校流通的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同時,陽光幣的獲得、兌換,與學生日常活動、階段比賽、習慣養(yǎng)成、能力培養(yǎng),又形成了一個流通使用的閉環(huán),陽光幣改變的是學生生活方式,提升的是綜合素質。
在開展評價研究的過程中,學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素材,為使這些成果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一定的范圍內得到推廣和使用,學校對現有成果進行整理,形成校本教材,推動了學校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