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宇
(云南民族大學 社會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傣族被普遍認為是古代百越民族支系之一,世代依水而居。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當中,百越民族用水鑄就了舉世著名的稻作文化,是稻作文化把他們的生產生活附著在所耕種的土地之上,穩(wěn)定了其生產生活,改變了生計方式,西雙版納傣族亦是如此。他們喜水也崇水,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發(fā)展當中逐漸產生了許多與水為之相關的文化。對于傣族喜水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艾菊紅教授在其博士論文中分析了西雙版納傣族水文化形成的成因。“傣族水文化的產生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歷史的原因。二是文化的整合。三是地理環(huán)境的原因。”[1]艾菊紅教授認為傣族的親水文化是在長期的與水為伴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因此,傣族對水有著自己的執(zhí)著,傣族把自己比作“水性民族、柔性民族”。首先,傣族認為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其次,水代表干凈純潔、清潔污穢的一種物質。傣族是一個喜愛干凈的民族,在當?shù)赜小耙蝗杖 钡恼f法,因此當?shù)孛耖g流傳著“哪里有水,傣族就居住在哪里”的俗語,雖然這與西雙版納炎熱潮濕的氣候有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但也從中反映出傣族喜好潔凈的一種態(tài)度。在佛教傳入之后,將水的神圣觀念也一并帶入,并長期與傣族的親水文化互構,逐步形成了西雙版納傣族獨特的“滴水文化”,并從中延伸出將水作為一種對誓言、感恩、誠信等有形的教化工具,尤如鐘表是時間的一種表達工具①。
“滴水儀式”的起源與雖與傣族無直接關聯(lián),但自隨佛教一并傳入西雙版納之后,便與傣族親水性“一拍即合”,成為當?shù)刂匾囊环N儀式行為。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每逢如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等重大民族性節(jié)日之時均會舉行“滴水儀式”,而“滴水儀式”的內容則大致相同。本節(jié)以關門節(jié)中的“滴水儀式”作為主要論述對象,著重討論“滴水儀式”中作為功德回向、凈化心靈、祭奠親人等儀式的表達。
在舉行“滴水儀式”之前,通常需先行完成為清洗佛殿、佛像,以及為寺中僧侶“沐浴”等相關事宜。清洗佛殿為儀式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儀式前兩天前完成。在清洗佛像之前,佛寺大佛爺會念經祈福,賦予參與者“凈潔的身份”,并參與佛殿、佛像的清洗。而在村寨民眾在清洗佛像之時,回濺到清洗者身上的水花則被認為是“神圣之水”,有“凈化”之效,因此參與者也愿積極投身此項環(huán)節(jié)之中。而為佛寺僧侶“沐浴”則通常在儀式當天清晨進行。屆時,村民相約匯聚至佛寺殿前,并在此處用塑料布圍成一個或數(shù)個1.5米寬一人多高的環(huán)型臨時洗浴之所,大佛爺及其它僧侶便會進入其中接受大家的“沐浴”,以借此清除眾僧侶身體上所沾染的世俗塵埃。
據(jù)筆者事后了解②,參與清洗佛殿除參與者本身視為一種“凈化心靈”的途徑之外,亦被民眾視為是自身的一份功德。而為眾僧侶的“沐浴”亦會被視為是一份功德及感恩,因為大佛爺或其它僧侶被當?shù)孛癖娨暈椤吧袷サ拇怼奔皟x式的主持人,且僧侶在日常生活當中為村寨或村民做出諸多貢獻,因此在當?shù)厝藗冃哪恐邢碛谐绺叩耐?,民眾均愿積極參與分享那份“殊榮”,且借此表達對眾僧侶的感恩之情。
“回向”為佛教術語,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識,不愿自己獨享,而將之“回”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因此,個人所修行之功德必需向一切有情眾生“回向”,以此累積更大的福報,“滴水儀式”便是當?shù)卮鲎迦嗣瘛肮Φ禄叵颉钡囊环N具體表達形式。
儀式正式舉行當天,在完成儀式前期準備環(huán)節(jié)之后,村寨民眾便使用竹制筐簍或小圓桌作為容器,將準備好的“賧品”③帶入佛寺大殿之內,并放置在自己所坐位置之處等待儀式的開始?!暗嗡畠x式”的首個儀式環(huán)節(jié)便為“三皈五戒”儀式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主要表明參與民眾皈依佛、法、僧三寶,進而得到其護持。待此儀式環(huán)節(jié)完成之后,代表村寨民眾的“波章”便代表世俗向“神圣”通報村民所施之物及所行之功德,而大佛爺則代表“神圣”接收,在“施與受”的環(huán)節(jié)完成之后,代表世俗的“波章”便告知大家“滴水儀式”的開始。④之后大家便拿出事先早已準備好的兩對焟條,一對放置在身旁點燃,一對則拿到佛像前點燃,并將蠟條插入放置在兩側的香爐之中,完成后村民便回到原地,并在身前放置一滿一空兩個盛水容器。在“滴水”之時大家持跪姿,一手作“合十”姿勢,另一手則握住杯狀容器從盛滿水的器皿之中取水,然后雙眼緊閉口中默念各自所祈求內容后將水“滴”入另一器皿當中。在村寨民眾各自完成“滴水”之后,大佛爺便開始念誦“滴水經”,以便將所“賧”之物“轉換”為布施者各自的一份功德,將其此功德“回向”于眾生。在此之后的儀式環(huán)節(jié)便為祭奠村寨民眾各自已故親屬的“滴水儀式”,傣族人民相信只有通過此儀式環(huán)節(jié),已故親屬才可“收到”為其所祭奠之物,此儀式環(huán)節(jié)與前一環(huán)節(jié)內容大致相同,只不過前者為生者,而后者則為亡者所舉行。
當完成“滴水儀式”主要環(huán)節(jié)之后,村寨民眾便各自攜帶所“賧”或需得到賜福之物至大佛爺近前,此時大佛爺則手持長柄扇輕輕觸碰村民所“賧”物品,在完成此行為之后,村寨民眾便退出大殿。據(jù)了解,村民所使用的蠟條及大佛爺觸碰“賧品”也有著深刻的含義。據(jù)筆者事后了解得知⑤,在滴水儀式之時必會使用蠟條,認為可以通過蠟條點燃后所散發(fā)出的燭光來驅除自己的內心的黑暗,并“照亮”他人的心靈,使人進入一種平靜、祥和的狀態(tài)之下參與“滴水儀式”。而對于大佛爺?shù)摹坝|碰”行為則通常含義有三:其一是通過大佛爺對物品的觸碰達到“凈化、投遞”物品之效;其二是通過觸碰來表明此實物佛寺“已收”并記下了所“賧”之人的功德;其三是通過觸碰之后也意味著此次“滴水儀式”功德圓滿。
滴水儀式結束之后,佛寺人員會將村民所“賧”物品分為三份,一份為“賧”佛之用,一份“賧”給佛寺眾僧,而一份則為波章所留。但通常情況下,“賧品”的分配并非嚴格如此,村寨民眾可按各自需求各自領取,但領取的民眾大多為日常在佛寺幫工的人,佛寺也將此作為對村民日常所行功德的“回向”。筆者曾在勐龍鎮(zhèn)景乃村有幸參與佛寺對村民功德“回向”活動。儀式結束之后的當天下午,部分村民會提前到達佛寺幫助籌備晚餐。據(jù)了解,佛寺所用之菜品均為村民所“賧”之物,而飯食數(shù)量的掌握通常根據(jù)以往的經驗確定。晚餐時,村民開始陸續(xù)向佛寺匯聚,雖是佛寺對村民“賧”的“回向”,但仍有部分村民攜帶食品而至與眾分享,作為一種功德的再“回向”。筆者認為,村民與佛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附關系。村民不僅將佛寺視為祭奠、“凈化”“生死輪回”等自身所需場所,且將佛寺作為當?shù)孛癖娦撵`所依托的場所,從中獲得平安與希望,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承,因此大家也愿意將更多的資源或精力投入佛寺當中。而就佛寺而言,日常的用度開銷則完全需要村寨供養(yǎng)才能得以正常運作,因此把所得之物與村民分享也是一種回饋,更重要的是可使人明白,分享與感恩是獲得平安、希望的重要途徑。
涂爾干在其經典巨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分析了奧登伯格對佛教“四圣諦”的論述,“事實上,佛教的所有精髓都可以在其四個前提,即佛教徒所謂的‘四圣諦’中找到。第一個前提主張,在一切事物永恒的遷流變動中總是伴隨著苦的存在;第二個前提主張,貪愛是苦的原因;第三個前提主張,滅除貪愛是滅斷煩惱的唯一方式;第四個前提則列舉了證滅所必經的三個階段:正道、靜慮和智慧,這亦是佛教的全部教義所在”。[2]“滴水儀式”中“凈化”的其實是人心中的欲望,以平和的心態(tài)進行儀式,這種心態(tài)雖然只是一種短暫的“閾限”[3]狀態(tài),但至少能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中“無欲”給人帶來的清凈、平和的安寧。而在佛寺對村民的功德“回向”則是用具體、顯性的方式顯現(xiàn),使大家明白分享其實是克制欲望的一種有效途徑。
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每年關門節(jié)期間的首要事宜便是“滴水”,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感恩。傣族的“滴水儀式”不僅僅是對已故親人的追思,更重要的意義是要懂得感恩,尤其是讓傣族人民受益最大的三項恩情——佛恩、親恩、師恩。把三項恩情化為永不相忘的誓言,并通過“滴水”這種最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佛教傳入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已逾千年之久,佛教文化對傣族的影響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 “賧”的觀念對傣族的影響尤為突出。傣族認為,今世生活的幸福程度與前世所做下的“賧”有直接關系,今世的幸福生活是前世“賧”下的,“賧”的越多則自己與家人的福報就越多。因此,無論是在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集體行為抑或是根據(jù)自身需要的個體行為,“賧”都無時無刻不圍繞著傣族人民的生活當中?!百y”最好的東西給佛祖的觀念深深影響著傣族人民的思想。在做“賧”之時大家均會穿戴最好的服飾,手持家中最好的食物“賧”給佛祖。村民進入佛寺大殿后首要事項便是向佛祖感恩,感謝佛祖的慈悲與教化之德。
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重大事宜無不需要向佛祖祈福,而大佛爺被視為是“神圣的代表”負責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處理相關事宜。如在籌建新房時就需要請大佛爺?shù)秸啬罱浧砀#敺课萋涑芍笠脖卣埓蠓馉敒樾挛菽罱浧砀?,當?shù)卮鲎鍖⒋朔课萋涑傻钠砀x式稱之為“上新房”或“賀新房”,這種儀式在當?shù)厥制毡椋瑤缀跫壹覒魬簟吧闲路俊本鶗埓蠓馉敒榇似砀!4送?,家中有人生病或小孩子夜間啼哭亦會請佛寺僧侶念經、拴線祈福。甚至家里購置新車亦會到佛寺請求佛祖的保佑平安等等,這一切均被視為佛祖所賜之“恩典”。因此,“佛祖之恩”則為傣族民眾感恩的首要對象。
傣族在關門節(jié)至開門節(jié)期間除休養(yǎng)生息之外,主要活動便是到當?shù)胤鹚录赖煲压视H屬。在傣族的文化中,家中親人去世之后會將其抬至特定的墓地進行焚化并安葬,安葬后的第三天死者親屬會到佛寺請佛爺舉行超度死者亡靈的活動,即“過賧”,其意為使死者順利地到達彼岸世界,不要停留在人間作祟?!斑^賧”的時候佛爺要念誦滴水經,所有的親屬都要滴水,一邊滴水一邊念一些祝福的話語,請死者享用親人們獻上的供品,安心地居住在它們所應該在的地方。滴水完畢就要舉行拴線儀式,死者家中的所有物品都要拿到屋子里,請佛爺將這些物品用白棉線拴在一起,念誦拴線經,表示死者的死亡只帶走了自己的靈魂,家中所有東西的靈魂都被喊回來,不要跟隨死者到另一個世界去。[1]在傣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不會為已故的親屬立碑壘墓,因此祭奠親人的地點并非在所安葬的地方而是在佛寺。每年祭奠的時間主要集中在關門節(jié)至開門節(jié)期間。在此期間,為了紀念先輩的養(yǎng)育之恩,當?shù)胤鹚卤貙⑴e行“滴水儀式”。屆時家人拿著為已故親人準備好的祭品到當?shù)胤鹚聻橐压实挠H人做“賧”,并為其滴水以示對親人的祭奠。此外,對于家中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亦會到佛寺中為親人滴水,“告知”已故親人最近家中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在大部分傳統(tǒng)的村寨中如遇家中女子結婚等喜事,家中長輩當天清晨會做好一桌子飯菜并“賧”到佛寺并進行“滴水”儀式告知已故親人家中喜訊。
傣族通過滴水儀式不斷提醒著自己要牢記父母的恩情,每當手中清水向滴下滴出時便會回想起父母長輩當初對自己養(yǎng)育之恩的點點滴滴。傣族人民認為父母親人雖然已經亡故,但子女身體中所流淌的血液是從父母親處“繼承”過來,是生命的一種延續(xù),因此就此層面而言,父母其實并沒有“亡故”,而是由子孫所延續(xù)其“生命”與“精神”。
傣族男性有自小出有當和尚的傳統(tǒng)習俗,佛寺是他們接受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教育、系統(tǒng)學習知識的場所。七八歲入佛寺出家當和尚,過一段脫離家庭生活的僧侶生活,系統(tǒng)地接受宗教文化教育,學習佛教經典、教義、教規(guī)以及相應的民族文字、歷史傳統(tǒng)、人生哲理、首先規(guī)范以及天文歷法等方面的系統(tǒng)知識[4]。如今,村寨中的僧侶為了傣族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他們會定期在佛寺或是佛寺以外的場所傳授傣文、歷史等傣族傳統(tǒng)文化知識,為那些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到佛寺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傣族小孩甚至成人提供學習本民族文化的一個平臺。筆者在村寨調研期間曾多次向當?shù)卮迕窳私獯鲎逑嚓P傳統(tǒng)文化,當所問知識超出普通村民日常所接觸范圍時一般會被告知不太清楚,詳細情況需得咨詢大佛爺或波章⑥。因此大佛爺在傳統(tǒng)村寨中除儀式主持人外更被認為是傣族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掌握者而廣受尊重。因此,把僧侶尤其是大佛爺作為師恩的一個形象代表。
“滴水”是傣族將無形的誓言形象化的一個途徑。傣族人民認為話說過了就過了再也聽不見,但是滴水則可以直接通過眼睛直接看到而并非“空口無憑”,并借此將對佛祖、先輩、師長的感恩之情化為誓言,在佛祖的“見證”之下將無形的感恩之情“注入”到有形的清水當中,一旦滴出將永遠無法收回,正所謂“覆水難收”。
當水被佛教賦予了“神圣性”之后,加之水本身有“覆水難收”的特質,在歷經過長期的文化演變過程之中,二者特性相互結合,“水”便被賦予了強有力的約束。傣族人民在“滴水”的宗教基礎上衍生出“滴水為信”的觀念,即把水在宗教層面中的“神圣性”引申到日常世俗生活當中,水便成為一種表現(xiàn)雙方永不反悔、誓守信約的“見證”工具。由于此類“滴水儀式”屬于宗教在民間的延伸,因此通常此類“滴水儀式”大多是在民間自行完成。就場合而論,“滴水儀式”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集體場合,此類“滴水”通常以集體為單位,如村寨與村寨之間。第二類為個體場合,此類“滴水”行為通常以個人為單位,如個人關系的進一步建立。但無論集體或個體,此類從宗教儀式中所引申出的民間行為仍被視為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因此種行為在民間被賦予了“契約性”。
傣族村寨中人際關系的建立或斷決也可通過“滴水”作為“見證”,無論建立或斷決關系,一旦“滴水”將表示永不反悔的決心。如傣族在“打老庚”⑦之時,除了請朋友吃飯喝酒以示慶賀之外,在部分村寨中會以“滴水”的形式作為友情的見證及決心?!按蚶细钡漠斒氯穗p方會從飯桌前端起盛滿了酒水的杯子,各自口中念念有詞,把彼此永遠交好的信約“化入”酒水之中并從杯中滴出,因酒水灑落地面后很快會被地表所吸收,這也是“覆水難收”最為直觀的詮釋。此類引申出的“滴水”行為相對在佛寺中的“滴水儀式”而言,雖然少了幾分在佛寺的莊嚴及儀式感,但卻增添了幾分民間的輕松、愉悅之情。
人與人之間除交好采用滴水之外,斷交關系亦會采取此種方法來表示關系的斷絕,此水一旦滴出之后,當事雙方將永遠不相往來,即使之前是親屬關系也會如此。在此行為之后,雙方的大門將永遠為對方關閉,這種關系甚至會影響到其后代子孫之間的交往。此外,傣族鄰里或親朋之間的糾紛在協(xié)商一致之后亦會進行“滴水”,以示對此結果永不反悔。傣族人民認為在經過“滴水”之后便有了“神圣性”的約束,比之口頭或書面性的約定更具效力。個人行為的“滴水”行為在民間所產生的“契約”效力,起到了對個人信守承諾的一種強效手段,在律法尚不完備封建領主的時期尤為重要。
除個體之間的交往外,村寨之間的交往亦會采用“滴水”以表示永不反悔的友好關系,一定程度上帶有合同性質。村寨與村寨之間經過“滴水”行為之后,雙方每年會便會吃一頓“誠信飯”,以此表明兩寨之間誠信友好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村寨與村寨之間的關系除以集體形式呈現(xiàn)外,村民與村民之間的個人關系同樣是一種日常的呈現(xiàn)方式。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⑧,經過“滴水”的兩個村寨,他們之間的關系比之周邊其它村寨無論是群體或個體之間的交集更為頻繁,除一年一次的“誠信飯”以不斷促進兩寨的集體關系外,在節(jié)慶、婚慶、喪葬、日常等方面的個人交往也相對之前更為頻繁,且兩寨僧侶之間的日常交往也相對更為密切。通常各村寨僧侶之間的相互交流大多集中在當?shù)卮蠓鹚轮?,而在日常當中則大多在各自在所在村寨佛寺中處理相關事務,然而經“滴水”的兩個村寨,僧侶們則會因為上述原因,交集也相對更為頻繁,當某一村寨有特殊情況⑨需要更多僧侶之時,首先便會想到有此關系的另一村寨。
傣族將“水”的“神圣性”引入民間使之成為民間信約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工具。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聚合還是分離,只要經過“滴水”之后,行為便受到“神圣”與世俗的同共監(jiān)督,成為一種民間的“信守工具”。
水,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用物質,有滋養(yǎng)萬物及清洗污垢等功能,被賦予了文化含義之后其功能就發(fā)生了變化。佛教將傣族水文化賦予了“神圣”的功能,傣族人民將水在宗教的“神圣”功能與水本身“覆水難收”的特性相結合,將感恩、信誓等無形的觀念“融入”水中,通過“滴水”將無形的觀念用最為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并在其傳統(tǒng)文化中作為一種教化人心的“工具”,隨后又將此“工具”引入民間,使之成為恪守信約的一種無形“約束力”。長久以來,每當重大民族節(jié)日或家中重大事情的發(fā)生,傣族人民均會到佛寺進行“滴水”。當?shù)卮迕褡杂妆阍诖谁h(huán)境中耳濡目染,親身參與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就此而論,“滴水儀式”同時也便成為傣族世代傳承其民族文化的一個載體、一種“工具”。
注釋:
① 本文源于筆者在西雙版納勐龍鎮(zhèn)所轄景龍、曼允、景乃、景尖、景棟等村寨的田野調查以及對多名寺院僧侶及西雙版納州傣學學會3名專家學者的訪談整理而成。
② 訪談勐龍鎮(zhèn)景乃村大佛爺、波章、數(shù)名佛寺幫工及曼養(yǎng)寨佛寺大佛爺所得資料。
③ “賧品”一般為兩類,一類是食物,一類是衣物。食物“賧”到佛寺中給寺中僧人食用;衣物則會在僧侶念經賜福后取回。
④ 據(jù)筆者在訪談多名村寨中的大佛爺后得知此段滴水經文為巴利語,對于經文的具體內容多名僧侶表示較難以漢語進行對等翻譯,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更是難以翻譯,甚至不知其意,因此在需要進行“滴水”之時,村寨波章便會當場通告在場參與者可進行各自的“滴水”。
⑤ 筆者向當?shù)卮蠓鹚碌拇蠓馉敿熬澳?、景尖、景棟,景龍等佛寺大佛爺求證。
⑥ 波章:大佛爺還俗后可被村寨選舉成為波章,主要負責佛寺的日常事物,是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掌握者之一。
⑦ “打老庚”:傣族的“打老庚”大致相當于“結為異性兄弟”之意,通常為同年出生。
⑧ 資料為訪談于勐龍鎮(zhèn)景乃、景龍、景棟等村寨部分村民所獲得。
⑨ 村寨在認為“不潔凈”之時(如村寨中村民生病、死亡等事情發(fā)生的頻率較往年更高),通常會需要約8名僧侶舉行“去污”的“凈化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