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法律從屬于文化,因為法律的正常運行必須得到文化的支持,法律的演變跟隨著文化的演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訴訟法律文化早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不能和現代的法律體系相融合,但是,我國傳統(tǒng)訴訟法律文化中的某些思想還是對我國現代訴訟法律文化的形成產生了影響。
訴訟法律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想了解訴訟法律文化的概念,首先要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為一個科學名詞,文化本身是一個多義的概念,對于它的定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根據有關調查,1920年以前對于文化的定義還只有6個,但是到了1952年已經增加到了160多個。社會學中的文化是指后天學習和創(chuàng)造所獲得的東西,進而分為廣義文化觀和狹義文化觀,這種界定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因而,訴訟法律文化也可以分為廣義訴訟法律文化和狹義訴訟法律文化。廣義的訴訟法律文化是指一切與人類文明有關的法律文化現象,而狹義的訴訟法律文化僅指觀念層面的訴訟法律文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訴訟法律文化也不例外,它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通常來講,訴訟法律文化的形態(tài)是由所處社會的經濟基礎、生產生活方式所決定的。社會的物質水平和大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著訴訟法律文化的性質、表現、功能等,所以說訴訟法律文化具有依附性[1]。
訴訟法律文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為訴訟法律文化并沒有實體存在,它是人們心中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訴訟法律的抽象性決定了訴訟法律還具有一定的深層性和不確定性。深層性是指訴訟法律文化不是外在的具體事務,而是存在于人們心中的觀念,無法被人們直接認知到。不確定性指訴訟法律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自覺形成的,并不是法律規(guī)定能決定的,有的人對訴訟法律文化有著一定認知,而有的人沒有[2]。
訴訟法律文化因為國家、民族文化以及經濟發(fā)展狀況的不同而不同,可以說每個國家的訴訟法律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沒有哪兩個國家的訴訟法律文化是完全相同的,雖然現在世界各國之間加強了各方面的交流學習,各種文化之間也相互碰撞、融合,但是每種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特性是很難完全消除的,如果一種文化沒有經過“本土化”的過程,很難融入另一種文化。
訴訟法律文化的形成都是經過時間的磨礪、歷史的考驗而形成的,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并不是一代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以我國的訴訟法律文化為例,封建社會時期,我國的訴訟法律文化以“無訟”為最好?!盁o訟”就是不去訴訟,我國古代觀念認為訴訟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這樣的訴訟思想導致我國訴訟法律文化發(fā)展異常緩慢。直到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思想涌入我國,追求民主、渴望自由和公平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至此,我國的訴訟法律文化觀念發(fā)生了轉變。雖然我國的訴訟法律文化發(fā)生了改變,但也是在原有的傳統(tǒng)訴訟法律文化之上改變的。只有繼承歷史遺留下來的訴訟法律文化,才能發(fā)展出適合當代社會的訴訟法律文化。
訴訟法律文化是一個整體概念,并不是某個人對訴訟法律的看法,而是社會整體對訴訟法律的認知。訴訟法律文化要從整體上去界定,不能因為某個人的看法而斷定這個國家或者民族的訴訟法律文化[3]。
雖然訴訟法律文化具有抽象性,但這并不代表訴訟法律文化沒有實踐性。正相反,訴訟法律文化和法律的其他領域比起來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程序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法律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關注法治。在當今新媒體時代,網絡成為人們表達民意的便利工具。對于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案件,人們在網絡上發(fā)表意見和評論,法院審判時會時刻受到人們的監(jiān)督。在某種程度上,民意通過案件促進了司法制度的進步。當然,我們要正確看待民意對于司法的影響。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試圖引導社會輿論,在案件尚未審判時對法院施加壓力,在網絡上針對案件事實發(fā)表誤導性評論,煽動民意。因此,在民意和司法之間找到平衡點尤為重要,既要保持司法獨立,又要發(fā)揮民意對司法的監(jiān)督作用。
前面的內容中提到,在我國傳統(tǒng)的訴訟法律文化之中,“無訟”是真理般的存在,到了近現代是否有改變呢?有人專門做過一項關于人們對于訴訟看法的調查,在1995年左右,被調查的城市居民中有35%的人認為與人發(fā)生糾紛而進行訴訟是丟臉的行為,而這一比例在農村居民中達到了50%。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訴訟案件的數量大大增加,但還是有很多人在訟和不訟之間猶豫[4]。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人口的流動,人們對于訴訟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傳統(tǒng)觀念中的“訴訟丟臉”思想已經逐漸淡化。
第一,傳統(tǒng)訴訟法律文化對于當代人訴訟法律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當代的法是正義的代表,訴訟是尋求正義的法律活動,但是我國人民長期受到傳統(tǒng)思想影響,人們通常以相互的忍讓寬容來換取和平安定,很少會以訴訟的形式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農村尤為明顯。農村大多以血緣為紐帶,世代生活在一起,加之法律意識淡薄,如果遇到糾紛訴至法院,將難以啟齒。人們對于法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導致法失去了根基。
第二,人類的歷史顯示,有人的地方就會產生紛爭。在我國傳統(tǒng)訴訟法律觀念當中,訴訟行為絕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是關系到家族顏面的社會性行為。家族內部發(fā)生了矛盾首先要家長進行決斷,而不是去訴訟。傳統(tǒng)文化教誨人們遵守禮法,如果人人都遵守禮法就不會產生糾紛,因而打官司就變成了一件可恥的事情。這樣的思想會加劇人們對于法律的漠視性,法制建設會變得困難。
第三,傳統(tǒng)訴訟法律漠視程序的價值。由于傳統(tǒng)訴訟法律漠視程序的價值,大力運用刑事手段,使得法律訴訟缺少了公平正義。古時的人們認為,進行公堂訴訟的都不是好人,一旦上訴的事情被他人知道,那么他的社會口碑就會受到影響。種種原因導致社會民眾不愿意進行法律訴訟[5]。
我國訴訟法律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在西方法律文化傳到我國之后,其中的法律思想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西方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后,自由、民主、平等法治觀念深入人心,訴訟成為人們解決糾紛和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方式。西方訴訟法律文化制度孕育的權利至上、公眾參與、罪刑法定等思想猛烈沖擊了我國封建社會奉行的法律文化,人們開始反思中國現狀,在立足中國實際的基礎上學習西方先進的法律思想。
經濟的發(fā)展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為訴訟法律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在此期間誕生的訴訟法律文化一定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出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之后,黨的十四大上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這一舉動為我國訴訟法律文化改造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市場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必然伴有糾紛,需要法律加以規(guī)制,這將促進我國訴訟法律文化的發(fā)展。
我國訴訟法律的發(fā)展歷史漫長,訴訟法律的現代化也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當中,訴訟法律的發(fā)展也很艱難。到了今天,訴訟法律文化已經成為人們心中正義的代名詞。我們要明確認識到傳統(tǒng)訴訟法律對我國現代訴訟法律的影響,精華的思想要全盤接受,腐朽的觀念要堅決拋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設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訴訟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