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山西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山西晉中 030800)
我國在進行外語教學時存在著一個普遍現(xiàn)象,重點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方面的教學,讓學生會讀會寫,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往往能夠過關,但是與之相反的,口語教學卻常常被忽視,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普遍比較差,雖然學習到了很多理論知識,卻無法對其進行靈活的應用,這對于學生的外語能力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短板。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德語專業(yè),而德語教學中也存在這個問題,教師很少帶領學生進行口語的練習和交際,長此以往,學生無論在詞匯量還是口語交際能力上都會出現(xiàn)欠缺,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我國大學德語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德語口語教學。
德語基礎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就是德語語音,語音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基礎教學的整個過程。所以針對德語學習者而言,不僅需要充分掌握德語發(fā)音,還要學會如何正確運用德語發(fā)音,只有這樣,才能切實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我國德語愛好者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最難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德語語音,原因主要有兩部分,一方面是德語所采用的發(fā)音方式與漢語發(fā)音方式有所不同,有一些是漢語中所沒有的,如小舌音等,這些不同就給德語愛好者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德語的學習范圍與英語相比略為較小,語言環(huán)境不理想。另一方面就是德語音素較漢語、英語等音素相比略微不同,其中含有一些特殊因素,對于從未接觸過德語的中國人而言,就存在一定的難度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適應和熟悉。
(1)教學方法傳統(tǒng)。在我國大學德語口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仍然比較傳統(tǒng),很多教師仍然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教學上,重點讓學生進行閱讀理解,讓學生進行閱讀,卻忽略了聽力和口語課程,再加上教師始終在該過程中占據(jù)著主動的地位,而學生則相對比較被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確實提高,但是聽力和口語能力卻無法提升。
(2)忽視了文化導入。德語作為一門外語,在學習的過程中文化的道路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德語的語境,了解相關詞匯的實際應用方法和語言使用規(guī)則,這在學生的德語口語表達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師都忽視了該環(huán)節(jié),只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一些零散的相關的德語知識或文化背景的介紹,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更加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的文化導入,這樣學生對于德語文化的理解就不到位[1]。
(3)口語交際少。在大學的德語教學工作中,因為教學內容比較多,教學任務也比較繁重,所以教師往往都會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德語知識的傳授,至于口語教學則會因為時間不足的原因而被忽略,自然也就不會給學生時間進行口語交際和練習,學生們缺乏足夠的練習時間和實踐的機會,口語能力普遍比較低。
(4)學生存在心理障礙。由于德語是一門外語,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普遍會存在著心理障礙,特別是在口語表達方面,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害怕在口語表達中出現(xiàn)失誤,怕說錯或說不好,所以就不會輕易進行口語交際,而這樣學生的口語能力就無法提升,就已經成為了外語口語教學中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
(1)語音語調問題。德語屬于聲調語言,它有自身獨特的語調及語音規(guī)律,掌握正確的德語語調規(guī)律及相應的發(fā)音規(guī)律至關重要。語調具體是指說話者的腔調及語氣,憑借語調我們就可以充分判斷出說話人的態(tài)度和思想。同樣的句子如果采用不同的語調進行詮釋,就會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在日常的交流對話過程中,如果時刻注意說話語氣,盡量平和不帶戾氣,將會更好的促進聆聽者去了解講話者所表達的思想和感受,除此之外,如果說話語調優(yōu)美,還可以增強聽者感受。德語語調主要由3 部分構成,即升調、平調以及降調。陳述句多為平調,疑問句有升有降。德語除了自身演變之外,還與多種語言交織發(fā)展。德語的發(fā)音主要涉及3 方面內容:發(fā)音、讀音、音源不同,詞義不一樣以及長短音不同。德語中的每一個元音在長短音中都有所不同,讀法上區(qū)別很大,長音大概是短音發(fā)音時常的兩倍,發(fā)音正確與否與重讀音節(jié)有直接關系,若詞重音放錯位置,那么詞義也會相應的有所改變,語言如同音樂一般,有重音有輕音,聽起來有升有降,有起有伏。關于語調的培養(yǎng),也需要學習者不斷的感悟和積累。語境決定語調,有時會打破規(guī)則,常在口語中出現(xiàn)。我國德語學習愛好者大都缺乏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因為除了可以在課堂上有所全面接觸之后,業(yè)余時間都很少能夠接觸到德語的原版發(fā)音,以至于語調、語音的培養(yǎng)過程更加緩慢和持久。因為語音學習位于基礎學習之首,當進入到語法學習階段時,學生往往容易忽略繼續(xù)培養(yǎng)自身語調發(fā)音的問題,如果教師也沒能及時做出反饋,將會導致同學們直接忽略了其應持續(xù)性培養(yǎng)的特性[2]。
(2)受母語影響。作為一個中國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所以大學生在進行外語學習時,在語音、語調和語境上勢必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導致發(fā)音不準確等問題。由于漢語和德語的發(fā)音習慣不同,而在外語學習時,則需要進行語言的有效遷移,這一過程,母語的語言習慣和翻譯方式,會使得德語口語表達中,學生對于重讀音節(jié)和語境的表達不準確,從而影響語言表達的準確性[3]。
(3)缺乏信心。學習外語口語時,最重要的就是開口練習,很多學生也都了解這一點,可是仍然羞于開口,擔心自己在對話時會存在發(fā)音不準確、帶有口音或者語法錯誤等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學生缺乏自信,所以并不會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發(fā)言,也不會積極參與相關的活動,這樣其口語水平始終得不到提高。
(1)加強對口語教學的重視。首先在大學德語口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口語教學工作的重視,教師需要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對于德語人才素質的要求,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德語讀寫能力,還要重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對口語教學工作進行有效的落實,多帶領學生進行口語的訓練和實踐,給予學生更多口語練習的平臺和機會。另外在口語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盡量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口語對話練習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德語作為一門外語,在口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想要讓學生準確理解德語的語境和文化,對德語進行準確的發(fā)音和使用,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在不同語境和實際工作中的德語口語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德語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需要在口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化的德國文化宣傳,讓學生了解德語的文化背景和特定語境,從而幫助學生進行口語的正確表達。另外,教師也可以在口語教學中通過情境模擬的方式,為學生模擬一個交際的環(huán)境和背景,讓學生在其中進行口語的對話練習,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掌握德語的口語語感,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4]。
(3)開展第二課堂。德語口語教學的課堂不應該局限于一個小小的教室,德語口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所以應該更多的讓學生走出教室,真正走入社會,與他人進行口語交流,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德語競賽,比如,辯論賽或朗讀比賽,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德語角活動,學生可以在這種活動和氛圍中有效克服心理障礙,勇于開口進行表達,對于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效的[5]。
(4)任務型教學。學生學習德語口語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能夠將其應用于日常的對話和人際交往中,所以在進行口語教學時,可以通過任務型教學的方式,以交際為目的帶領學生進行德語口語的學習和練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其未來工作或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各種情況為學生設置比較真實的交際語境,在該語境中為學生設置口語學習的任務和目標,鼓勵學生在其中進行德語口語的表達,而教師在課程中的任務,就是對學生的口語發(fā)音等進行適當?shù)囊龑Ш图m正,并逐步提高任務的難度,以達到德語口語練習的效果[6]。比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社會熱點話題或帶領學生觀看經典影片,鼓勵學生勇敢發(fā)表意見或觀點。
(5)創(chuàng)建語境。外語口語學習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語境不當,所以教師需要在德語口語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建豐富多樣的語境。而且學生也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德語實踐活動才能順利用外語進行交流,學生也不應該是課堂的被動者和灌輸者,而應該是主體。教師可以結合德語的相關文化背景,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運用德語的情境,學生也可以親自參加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活動,使得學生在該情境中進行德語的對話和交際,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德語口語知識。在口語課上德語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該單元所學習的內容結合起來,制作有趣而巧妙的教學課件,將每一節(jié)課都設計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學模式。另外,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德語的語境,教師還可以設立德語口語角,鼓勵學生與德國留學生或者德國母語者進行積極交流,或者讓學生閱讀與德國風土文化相關的書籍資料,幫助學生加強對德語文化背景的了解,掌握各種德語的表達技巧和特點??偠灾抡Z教師的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德語口語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一定要把學習手段和語言運用能力相結合,課堂上加強互動性,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6)科學進行評價。在口語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評價,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正,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都是有教師進行評價,是一種單向的評價,但是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建議卻無法真正理解,不了解其他學生的口語表達情況,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的口語表達質量。所以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口語評價方式進行適當?shù)母倪M,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口語進行錄音,然后讓學生之間通過錄音交換的方式,相互進行評價,這樣學生就能夠對自身的口語表達質量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7]。從而幫助學生產生學習德語熱情和動力。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大學德語教學工作中,口語教學往往不受教師重視,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理念大都比較傳統(tǒng),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口語交際空間和機會,也沒有對學生進行相關文化的介紹和導入,這些都會影響到口語教學的正常開展,再加上學生本身對于口語練習就有著一定的心理障礙,在這些的綜合作用下,學生的口語能力普遍比較低。另外在口語表達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德語口語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對于相關詞匯的應用和語境的描述都不準確,語音和語調也不標準,使得學生的德語口語表達能力比較低。針對該問題,我國大學德語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口語教學的重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并對學生的口語進行科學的評價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