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00)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紀浪漫主義杰出的代表人物,在鋼琴曲創(chuàng)作和演奏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作品分為獨創(chuàng)曲和改編曲兩大部分,同名歌劇 《弄臣》的改編曲是李斯特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現如今仍活躍于世界各大舞臺,為諸多演奏家青睞,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在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歌劇對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時的歐洲涌現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歌劇作品,如比才的《卡門》,威爾第的《茶花女》等。受此影響,李斯特對歌劇有著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狂熱,他相信鋼琴不是單一的樂器,他嘗試著用鋼琴改編歌劇,通過和聲、織體、技法的渲染來刻畫人物形象,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的鋼琴改編曲?!杜肌肪褪瞧涓木幥兄囊皇?,這部歌劇是威爾第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李斯特取材于原歌劇最后一幕的愛情四重唱,他完美地運用了鋼琴的音域和華麗的炫技表現了四個不同的人物性格,體現了李斯特對作曲的深刻理解,并且李斯特本人對改編曲非常熱衷,他認為改編是讓美好的事物加以傳遞。該作品流傳至今演奏使用率非常高,無論在專業(yè)領域還是大眾欣賞都頗受關注,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征和演奏技法兩方面,成果種類單一,對于教學經驗的積累和研究較少。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音樂教育已成為主流,各大培訓機構應運而生,因此除了音樂本身,在音樂教育方面也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加以研究。本文以《弄臣》為基礎,結合自身學習實踐和教學經驗,希望在演奏和教學的探討中能夠有所突破,并對已收集到的文獻加以整理和分析,在最后總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截止到2017年9月對國內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輸入“李斯特”“弄臣”“改編曲”“演奏與教學”等關鍵詞進行精確檢索,檢索類型包括期刊、學術論文等,檢索區(qū)域從2012—2017年一共獲得相關文獻31篇,當然還包括網易、百度等電子網站的查閱,可以看出,近兩年研究成果呈遞增趨勢,而2016年有所下降,這可能是因為一些文獻還沒有被收錄或正在研究中,總體來看,對于李斯特作品的研究越來越成為眾位學者的關注熱點。
從時間上來看,2016年的研究動向偏重與改編曲的解析,包括改編的手法,結構材料的重組等。2014—2015年對于該領域可以說是多產的時期,該時期的研究內容更傾向于演奏技法和情感表達方面,在多達19部文獻資料中,大多數是以作品的曲式結構為基礎,將曲目分段梳理,結合原歌劇中的人物形象闡述作曲家的意圖,并結合練習和演奏的難點加以剖析。在2012—2013年的文章中,通過閱覽發(fā)現該階段研究側重于曲目的結構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而類似研究資料多來源于外國研究成果翻譯而來,學者自身的研究成分相對較少??v觀近幾年的研究歷程,可以得出,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國內學者對國外音樂作品的研究從基礎的翻閱查詢到整理分析,已經是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并將持續(xù)向前。但是關于《弄臣》的演奏與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成果甚少,就目前看來該部分在國內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間。筆者認為,該作品在各大院校和各類考試中頻繁出現,我們不能只局限于自身研究,更應關注到該作品的教學性,相信站在不一樣的角度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通過文獻檢索,可以將現有研究成果分為三類。在早期文獻中,較多的偏重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特征的分析,隨著時間發(fā)展,學者們漸漸關注到了將自身的演奏體會加入研究內容之中,以期在分析中獲得更多的演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感悟,這也是我們未來的研究方向。因此,我將檢索的文獻按研究方向分為三大類。
李斯特的改編曲有著鮮明的特色,常被戲稱為“李斯特氏”改編曲。金卉在文章[1]中具體描述了“李斯特氏”的演奏技巧與音效。她對李斯特兩種性格的解釋令人眼前一亮,文中介紹了李斯特既有對浪漫主義基本美學宗旨的信念,又有為了獲得大眾的認可和贊譽所加入的大量炫技,而在作者看來這便是其中粗糙的部分,索性該作品并不是一味地表達吉爾達的悲傷,李斯特終是突破了這種壓抑的氣氛,寫出了屬于 “李斯特氏”的輝煌。作者除了對李斯特的基本介紹,作品的風格把握方面進行描述,更值得關注的是對李斯特性格的分析,突出了文章的特色。呂華稱贊《弄臣》為鍵盤上的詠嘆調[2],重筆介紹了李斯特和歌劇的淵源,寫明了該作品的由來,并在文中印證了李斯特對他的改編曲定義為“平行曲”(又稱仿真曲)。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該作品的音樂情感美學一說,即李斯特不脫離浪漫主義美學的整體框架,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個人抒情部分,體現了李斯特作曲的自由性,李斯特并不認為改編他人的作品會降低他作曲家的地位,他認為好的改編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他旨在推廣這些重要的音樂文獻,使得大眾能夠更多的欣賞到音樂的美。作者在對李斯特的研究中更多的傳遞了李斯特作為“大家”的態(tài)度和高度,引人深思。以上兩篇文章在作品《弄臣》的分析中都有獨到的見解和,無論是作品風格還是曲式分析上都有概括,是此類文章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在理論研究方面趨于完善。但從研究方向而言,該類文獻研究成果均基于作品本身,實踐性有待探索證明,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為演奏技法的研究相對要少一些。從檢索的文獻中,專門找到了肖瀟關于《弄臣》演奏技法的兩篇文章為例,分別從演奏的處理、練習的方法兩方面進行分析。肖瀟在文中[3]提到了關于該作品中踏板的色彩性運用。作者通過學習此曲在練習過程中的親身體會,總結出歌劇《弄臣》選段改編曲的六種踏板運用的方法,并闡述了相關練習方法和可以運用的實例相結合。其中較為突出的特點是作者對于“抖動的踏板”的定義,非常新穎,較日常所學有所不同。另一篇是關于指法研究的文獻[4],指法一直是我們忽略的問題,多數人認為研究意義不大,但其實不然,指法運用的是否科學直接影響的了曲目演奏的流暢性,如果堅持不科學的指法長期練習還會給手指帶來暗疾,影響演奏水平。作者對這一點加以重視并進行剖析,通過講解科學的指法給其他演奏者提供借鑒和參考。這兩篇文章是作者根據自身實踐經驗所得,在檢索文獻期間,筆者通過比較整理,認為極具參考價值,特以此作為代為,對《弄臣》的演奏技法的研究加以說明。該研究方向通過作者自己的演奏體會加以探索和整理,以此為基礎進行學術研究,是近兩年來主要的研究渠道,也是我國藝術學表演類研究者的主要方向。該方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說演奏技法類文獻相對較少,那么關于該曲目的演奏與教學方向的文獻只能說是更少了。在此列舉兩篇,一是趙婧的文獻[5],文中演奏方面大同小異,均是關于李斯特的生平簡介以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其獨創(chuàng)性在于如何將演奏的經驗在教學中體現出來,文章通過分析作品并結合教學實例加以說明,例如,李斯特作品中有大量八度快速進行,那么對手腕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在練習過程中,手掌撐住,利用手腕放松,練習快速的上下運動是非常困難的。作者對此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值得深究。另外一篇文獻[6]是陳飛宇在碩士畢業(yè)論文中提到的關于《弄臣》演奏技術在教學中的探究,其中第31頁針對學生的教學研究是該文的一大特點,作者對學生練習的方法和自身音樂性的訓練給出了合理的建議,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上述兩篇文章是關于作品演奏與教學相結合的案例,其角度新穎值得肯定。但其研究成果較少,所以仍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在今后的發(fā)展方向中,演奏與教學密不可分,我們在研究作品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將研究的成果加以分享、傳授,而這一點,將會成為我們最新的研究方向。
隨著近兩年來的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投入這一行業(yè)中來,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對音樂作品、演奏技法、情感表達等方面展開了研究。從檢索到的文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以前的研究基于表面化,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進行探索,而隨著的資料的積累,漸漸轉入研究演奏方法,加入個人感受,使得我們的研究成果更加真實,更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由此看來,我們今后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基于演奏與教學相結合,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社會發(fā)展和教學經驗,找到更適合中國社會的新的教學模式,而不是照搬國外的教育方法。我們一方面要深度研習作品,提高自身演奏技藝,另一方面要考慮如何將己身的知識加以傳遞,引導學生學懂音樂才是根本,這樣的音樂教育才能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