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丹
五言詩脫胎于于漢代歌謠,至東漢文人詩《古詩十九首》出現,則標志著五言古詩已趨于成熟。到了東漢末年建安時期,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詩人們進行了大量的五言詩創(chuàng)作,五言古詩可謂達到了成就輝煌的鼎盛時期。西晉太康時期,是繼建安文學之后的又一個五言詩創(chuàng)作繁盛期。鐘嶸《詩品·序》稱:“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盵1]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群體是鐘嶸《詩品·序》中所稱道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這些作家的詩歌創(chuàng)作都以五言詩為主。鐘嶸《詩品·序》云:“陸機為太康之英,安仁、景陽為輔。”[2]其中,“二陸”之一的陸機,則被鐘嶸譽為“太康之英”,是西晉太康時期最杰出的代表詩人。
陸機不僅是西晉太康文學時期最耀眼的明星,也是太康時期留存詩歌最多的詩人。在逯欽立先生所輯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陸機詩歌含殘章共一百一十三首,其中五言詩七十三首,占其留存詩歌的絕大部分。
明代詩論家許學夷稱:“古詩以漢魏為正,太康、元嘉、永明為變,至梁陳而古詩盡亡?!盵3]此言概述了五言詩自漢魏至南朝清晰的發(fā)展軌跡,并指出西晉太康詩歌是五言詩由古體詩向近體詩轉變的關鍵階段。作為西晉太康時期的重要詩人,陸機的詩歌在五言詩的發(fā)展歷程中確實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東晉至南朝詩歌的發(fā)展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五言詩源于漢代歌謠?!对娊洝分胁o完整的五言詩,只有極少量的五言詩句,如《衛(wèi)風·木瓜》中的“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召南·行露》中的“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等,這些詩歌都間有雜言,不是完整的五言詩。漢樂府詩中產生時代較早的《郊廟歌辭》與《燕射歌辭》里,也幾乎沒有五言詩句。在產生時代較晚的《鼓吹曲辭》與《橫吹曲辭》中開始雜有一些五言詩。而大多產生于東漢時期的《相和歌辭》《清商曲辭》《雜曲歌辭》中,五言詩就非常普遍了。東漢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則標志著五言古詩的成熟。
從漢代歌謠到樂府五言詩,再到東漢文人五言詩,是早期五言詩發(fā)展的基本軌跡。無論是漢樂府中的五言詩句,還是《古詩十九首》,語言風格都十分簡潔質樸,造語平淡而意蘊深遠,絕少雕潤修飾。胡應麟《詩藪》云:“兩漢諸詩,惟郊廟頗尚辭,樂府頗尚氣。至《十九首》及諸雜詩,隨語成韻,隨韻成趣,辭藻氣骨,略無可尋?!盵4]此言漢樂府與《十九首》的辭藻“略無可尋”,贊嘆其“隨語成韻”的質樸語言風格。
五言詩寫作中有意識地追求辭藻的華麗,始于漢末建安時期,這種發(fā)展趨向最集中地體現在曹植的詩歌中。鐘嶸《詩品》稱曹植的五言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5],辭藻華艷正是曹植五言詩的鮮明特征之一。在詩歌主要以吟詠情性為主、語言風格普遍簡明古樸的建安時期,曹植華艷而慷慨的詩歌可謂獨樹一幟,卓爾不群,為五言詩的后續(xù)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不過正如鐘嶸所說,曹植的詩歌是辭采與風骨的完美結合,詩人組織精美華艷的辭藻是為了抒發(fā)慷慨悲涼的情懷。曹植的詩歌是建安風骨最華麗的呈現。然而,正因為辭藻與情感結合得太完美,毫無精心雕琢的痕跡,充分顯示了曹植如鐘嶸所言“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6]一般出類拔萃的非凡才華,卻恰好不能說明曹植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已開始有意識地追求華美的辭藻。
在五言詩中,真正開始致力追求華艷辭藻正是以陸機為代表的西晉太康時期。陸機《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7],又說“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8],充分表明陸機認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只有豐富綺麗的華美言辭才能盡情抒發(fā)詩人婉轉細膩的情懷。陸機不僅在《文賦》中提出詩歌語言應該“綺靡”“貴妍”的文學理論,也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印證著自己的觀點。其詩句中大量采用豐富絢麗的辭藻,如《從軍行》中的“夏條集鮮澡,寒冰結沖波。胡馬如云屯,越旗亦星羅”,《長安有狹邪行》中的“輕蓋承華景,騰步躡飛塵。鳴玉豈樸儒,憑軾皆俊民”,《答張士然詩》中的“逍遙春王圃,躑躅千畆田。迴渠繞曲陌,通波扶直阡”等。這類遣詞繁麗、結構精巧的詩句在陸機五言詩中隨處可見,充分展現出陸機鴻富的才華與獨到的匠心。
陸機關于詩歌語言應該“綺靡”“貴妍”的理論主張與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對南朝詩歌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胡應麟在《詩藪》中所言:“陸機、潘岳,首播其華。靈運之詞,淵源潘、陸?!盵9]自以陸機為首的太康詩人們開始有意識地追求詩歌辭藻的華美富麗開始,五言詩在語言與形式結構上越來越講究精致唯美的發(fā)展趨勢一直綿延至南朝,直接影響著謝靈運、謝朓等詩人,對詩歌向近體詩的發(fā)展過渡作出重要貢獻。
駢偶詩句的產生與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駢偶句式的產生是同步的。如《尚書·舜典》中的“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10]《論語·陽貨》中的“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等句子,都具有明顯的駢偶特征。這類駢偶句式的出現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崇尚對稱美的具體表現之一。與文化典籍中的駢偶句式相對應,駢偶化詩句在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歷史也可謂源遠流長,早在《詩經》中就時有出現了。如《邶風·柏舟》中的“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邶風·谷風》中的“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大雅·卷阿》中的“鳳皇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等等。不過《詩經》中的駢偶化詩句只是偶有出現,且大多帶有重復字詞,風格自然古樸,不似后世文人詩歌中的駢偶詩句那般精致工整。
文人五言詩中開始使用比較工整的駢偶詩句,也始于以曹植為代表的漢末建安時期。如曹植《送應氏》中的“宮室盡燒焚,垣墻皆頓擗”、《贈白馬王彪》中的“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等詩句,對仗已十分精當工整。不過曹植詩歌中的駢偶詩句只是偶有散見,并不普遍。
在五言詩中,有意識地大量使用駢偶詩句,同樣是從西晉太康時期開始。尤其是作為太康時期代表詩人的陸機,其五言詩中的俳偶句式已經成為詩歌的主要組成部分。如《從軍行》:
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南陟五嶺巔,北戍長城阿。深谷邈無底,崇山郁嵯峨。奮臂攀喬木,振跡涉流沙。隆暑固已慘,涼風嚴且苛。夏條集鮮澡,寒冰結沖波。胡馬如云屯,越旗亦星羅。飛鋒無絕影,鳴鏑自相和。朝食不免胄,夕息長負戈。苦哉遠征人,撫心悲如何。
這首詩除了起首與結束的詩句,整首詩幾乎全用俳偶句式,生動描述了遠征路途的艱難、環(huán)境的惡劣與戰(zhàn)事的激烈,從中渲染了遠征人從軍之苦。
正如許學夷《詩源辨體》所說:“建安體雖漸入敷敘,語雖漸入構結,猶有渾成之氣。至陸士衡諸公,則風氣始漓,其習漸移,故其體漸俳偶,語漸雕刻,而古體遂淆矣,此五言之再變也?!盵11]許氏此言清晰地揭示了文人五言詩由古詩到建安再到太康的演變過程,正是從古樸詩風向綺麗雕琢的發(fā)展過渡。
明代詩評家謝榛稱陸機、潘岳五言詩中雖有大量俳偶句,然“雖為律句,全篇高古。及靈運古律相半,至謝朓全為律矣。”[12]此言甚當。由《十九首》到建安詩歌,再到太康詩歌、南朝詩歌,正是完整體現出五言古詩向近體詩發(fā)展的清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建安詩歌中的敷敘構建屬于轉變的端倪初現。而以陸機為代表的太康詩人們有意識地在詩歌中進行的大量俳偶雕刻,才真正改變了漢魏以來質樸簡潔的五言詩風,在五言詩在向近體詩發(fā)展的過程中起到至為關鍵的作用。
在西晉太康詩歌中,辭藻更趨華美,詩句駢偶化鮮明等特點,均源自對建安時期詩歌特征的繼承與進一步發(fā)展。然而,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所言:“晉世群才,稍入輕綺。潘、張、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盵13]隨著詩歌的辭藻越來越華麗,結構越來越精巧,建安詩歌中慷慨激昂的風骨卻逐漸被削弱,詩風變得越來越柔靡。在漢魏至西晉的詩歌風格所發(fā)生的這一重大轉變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西晉太康詩人,而最突出的正是“太康之英”陸機。
陸機的五言詩在寫作技巧上承繼了曹植詩歌辭采華茂的特點,極力追求辭藻的華美和結構的精巧。而陸機詩歌與曹植詩歌最大的區(qū)別正在有意無意之間。在曹植的五言詩中,絢麗的詞藻與素樸的語言交相輝映,駢偶的詩句與流暢的散句相互串連,辭采與情懷自然融合,如同從詩人的胸臆中奔涌而出,全無雕琢建構的痕跡。而陸機的五言詩中往往駢偶詩句聯(lián)袂而出,華麗辭藻雕繢滿眼,明顯能看到字斟句酌的精心設計。王世貞《藝苑巵言》中說:“陸士衡翩翩藻秀,頗見才致,無奈俳弱何?!盵14]此評甚為精當,指出陸機詩歌突出的特點與存在的不足。由于陸機太注重詩句本身的綺麗的辭藻與精巧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詩人要抒發(fā)的情懷,使詩歌在整體風格上顯得“俳弱”了。
清代詩評家方東樹對陸機詩歌的批評則更加尖銳:“讀萬卷書,又深解古人文法,而其氣懦弱,其辭平緩無奇者,陸士衡是也。豈真患才之多與?抑人之得天者固各有所限也。”[15]方氏認為陸機才學鴻富,技巧純熟,然其詩歌卻缺乏豪邁剛健的風骨,顯得辭緩而氣弱。此種現象究其根結,實在于陸機天分有限,而并非如張華所說的“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16],即其才學太富的原因。方東樹此評雖然尖銳,卻也說得透徹。處于詩歌形式發(fā)展演變的關鍵時期,陸機的詩歌之所以顯得綺靡而俳弱,與其致力追求詩歌的唯美形式密切相關,確實與他讀書太多、學識太富并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
陸機五言詩的這一特點對南朝詩歌的發(fā)展產生了直接影響。南朝詩歌總體上顯得柔靡綺麗,往往太注重形式的精致華美而忽略了厚重堅實的思想情感,這種特色與陸機五言詩很類似,是陸機詩歌風格在南朝的后續(xù)影響。
不過應該看到的是,雖然陸機在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中,由于太注重詩歌在辭藻與結構上的精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詩歌情感的抒發(fā),使詩歌往往顯得平緩俳弱,缺乏慷慨強勁的藝術感染力,因而受到后世詩評家的批評詬病。但他在理論上與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對推動五言詩的形式向唯美方向發(fā)展作出巨大的努力,為東晉至南朝詩歌向更為精美自然的形式繼續(xù)發(fā)展,并最終通向近體詩鋪平了道路。
西晉太康時期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從這一時期開始,五言詩無論風格方面還是形式方面,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轉變。在詩歌風格上,漢魏以來蒼勁剛健的詩風開始弱化,變得柔靡細膩。在詩歌形式上,詩句的俳偶化日益鮮明,而詩歌的辭藻也漸趨華美,這些特征都直接影響后世南朝詩歌的發(fā)展走向,并最終催生出中國古典詩歌最優(yōu)美的形式——近體詩。
作為太康詩人的代表,陸機不僅是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理論家。他在《文賦》中明確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的文學主張,并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為南朝詩歌延著他指明的方向繼續(xù)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經驗。
綜合看來,陸機的五言詩對南朝詩歌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后人對陸機詩歌的評價雖各有褒貶,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史上所作出的貢獻卻不可磨滅。雖然在后世論家看來,南朝詩歌太過于注重形式美的雕琢,總體上顯得精美纖弱。然而,如果沒有南朝詩人對詩歌形式美的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近體詩的形式就不能得到不斷成熟完善,也自然不會有后世唐詩的輝煌。